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楊寶玲建議制定統一的「地攤經濟」準入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採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的合法地位。
說到地攤經濟,大家不得不說到地攤的發源地廣東高州市石鼓鎮,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之初,具有粵西「小佛山」之稱的石鼓人,已敢為人先精神,帶著石鼓鎮本地生產的農具五金工具,農用刀具,膠帶魚網,日雜用品,單車配件等商品,開始走南闖北,沿街叫賣了。
這些地攤老闆有的是石鼓鎮的居民,也有洗腳上田的農民,還有石鼓煤礦下崗工人,還有的是有頭有臉下海從商原石鼓鎮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幹部。
在交通落後的八九十年代,石鼓人跟隨交通方便的線路沿走,向廣西,海南,向廣州,佛山,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帶著挺進。
八九十年代,他們都是用單車推著貨沿街叫賣,後來也按當地人「趁圩」的日期去擺賣,他們叫做「走圩」。賣貨物從過去單一的石鼓產品開始變成了從廣州大
批發市場進貨。從成衣到文胸短褲,從日用百貨到頭飾頭花,從文具到音帶眼鏡,還有吳川的拖鞋涼鞋,浙江的男女皮鞋到運動鞋,這些品種繁多的商品是石鼓人的謀生家當。
他們的交通工具從單車到摩託車,三摩,發展到麵包車,貨車,小車。從過去單打獨鬥的一個人發展為兩夫妻,兩父子,兩母子等組合。
九十年代隨著社會變革,國家開放政策的普及,石鼓擺攤的人,從過去走鬼的地下謀生,從天光圩到夜市,到走圩開始有人從事其他的行業,開店鋪賣日雜用品,成衣日用品,販賣蔬菜水果,生鮮豬牛羊魚肉。
有人華麗轉身,去了廣州批發市場,佛山批發市場,東莞,深圳批發市場從事各行各業的商貿批發業務,成了日進鬥金的大老闆。也有人賺錢之後去了開商場百貨大超市,還有人開廠開公司做了大老闆。
現在在全國各地街鎮農貿市場,依然活著石鼓鎮人走圩擺地攤的身影。有人從十幾歲出來幹到了現在六十多歲,還是幹著這個行業。早起夜睡,風來雨去,拼搏在謀生的地攤營生上。現在這幾年,石鼓擺攤的人開始減少了,只要是政府管理城市抓得嚴,不能亂擺亂賣,農貿市場的收費開始上漲,網購的普及,壓縮了地攤人的生存空間。
老得幹不動了,新的後生人不想幹了,投入收益已經不成正比,不少擺攤人已經回鄉帶孫子,或者是從事其他的謀生營生了。
九十年代開始,以高州石鼓鎮人為中心的擺攤 人,從裙帶關係開始,發展到祥山鎮,沙田鎮,鎮江鎮,南塘鎮,金山鎮,分界鎮,泗水鎮,化州南盛街道,麗江鎮,茂南區的金塘鎮等鄉鎮。這群擺攤人高鋒時段從事人員超過十萬人口。他們都是以家庭以主帶,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扶帶著而到全國各地去擺攤謀生的。
九十年代廣東有三大地攤人,一個是高州人,一個是潮汕人,還有一個是湖北湖南人,其中茂名高州人為最大的股東。
九十年代到二000年,廣東有句話:「珠三角城市沒有高州佬不成圩」。意思就是說:不管那裡的趕集的地方都有高州人在擺攤。一車貨物,一條大碌竹煙筒,一個大喇叭,兩三把太陽傘就是他們的謀生家當。
2000年開始高州石鼓的擺攤人已經成了石鼓鎮外出謀生人的主體,也成了當地人謀生經濟的主要來源。他們外出,帶動了當的經濟繁華,在佛山不少新開的市場,本地老闆派錢讓高州人來擺賣,帶旺他們的市場。
石鼓擺攤人在艱苦外出謀生風雨路上,留下無數艱苦奮鬥,艱難困苦創業的故事。他們賺錢養家餬口,買樓買車,供書教學。回家建設自己的樓房,還捐款做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