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話「地攤經濟」
姚華松
《社會政策分析》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過去的七周中,我先後從社會政策理論概述、政策出臺過程、政策分析與評估、特定政策解讀、鄉村社會政策、城市社會政策等方面進行講授。我同時要求所有同學研讀並匯報關於社會政策的經典文獻,加深對本門課程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感知。課堂上,我會隨時發起對特定政策的互動與討論。比如6月10日上午的課程,我組織2019級社會工作專碩的21位同學,重點圍繞最近的熱門話題——「地攤經濟」,開展了深入交流與研討,以下是發言實錄。
◎陳娣:政策既要考慮暫時性緩解,更要考慮長久性發展
不可否認地攤經濟會使我國疫情過後的一些就業壓力等問題得到暫時性的緩解,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還是得面臨一些實際性的管理問題,如爭創文明城市、環境汙染、食品的安全與衛生狀況、人們的健康以及阻礙交通等。所以是簡單的回歸到類似「地攤經濟」這樣的就業門路,還是堅定不移的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在面對這麼多問題的情況下,思考一下地攤經濟的本質,它可能只是我們現行經濟環境之下,為了保障困難群眾的生活,迫不得已搞得一次短期行為,等這一波疫情所引發的就業壓力一過,它可能就會被逐步收緊,根本來不及成為產業鏈。當然,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反對推動地攤經濟的發展,因為逛地攤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覺得國家出臺政策時應該更加謹慎一點,考慮到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如果政策能夠很好的回應到大眾所擔憂的一些問題,那麼我們就很有底氣和很有信心的能夠把地攤經濟推動起來。
◎陳納童:不能用新民生問題去解決舊民生問題,政策配套是關鍵
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大量人口面臨失業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2020年全國兩會提出了「地攤經濟」這個話題,引起了全民的關注和討論。就業就是最大的民生,「地攤經濟」因為對經營者的要求不高,能夠為社會提供很多就業的崗位,緩解了就業壓力的同時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隨著地攤經濟的興起,噪聲、汙水、垃圾、交通、不誠信交易等方面的投訴日益增多,我們逐漸意識到,「地攤經濟」帶來了新的民生問題。如何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以完善的政策推動「地攤經濟」的發展,讓「地攤經濟」真正融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市民帶來便利,是政策制定者後續需要努力的方向。
◎陳鑫:地攤經濟(邊緣經濟)一種藏富於民的人間煙火
自李克強總理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後,各大省份城市的地攤和小店如雨後春筍一般增多,廣東廣州的海寧皮革城,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城以及四川成都的小吃夜市等都是人潮人湧。在疫情期間,國家經濟開始回落,城市也沒有了往日的繁華,國家之所以會大力倡導地攤經濟其實是有出於民生的考量,希望通過「擺地攤」的形式以增加就業繼而拉動消費。在沒有國家政策支持以前,各地的流動攤販見到城管如同「老鼠見了貓」,撒丫子就跑,現在「擺地攤」被合法化了,百姓的小本生意有了保障。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地攤經濟應該避免佔用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有的城市如四川省成都市為了解決地攤經濟佔用公共要道,盲道的情況,在2020年3月就出臺有關文件,允許商家在不影響交通,不佔用盲道,不擾亂市容環境秩序的情況下,可以擺設攤點,佔道經濟。該文件的出臺一方面為積極響應中央,另一方面則利市利民。
疫情期間,部分家庭分文不進,城市街道冷冷清清;疫情緩控後,惠民政策雪中送炭,大街小巷人聲鼎沸。地攤經濟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讓城市再次燁燁生輝,是一種藏富於民的人間煙火。
◎代丹:攤久必管,管久必攤——地攤經濟是否曇花一現
最近,地攤經濟著實火了一把。李克強總理將地攤經濟稱為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隨後中央文明辦也表示不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之後各地紛紛出臺地方政策鼓勵地攤經濟的發展,可謂是掀起了一股「全民擺攤」的浪潮。在全民討論時,我們也不禁疑問,攤久必管,管久必攤,地攤經濟是否曇花一現?擺地攤曾經也是相關火爆,只是由於給市容、交通、管理等方面造成壓力,各地為了減少管理成本,加大了對擺地攤等流動商販的打擊,在時間、場所上有所限制,地攤經濟因此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此次給地攤經濟鬆綁,能讓這股浪潮持續多久?是否陷入攤久必管的循環?我認為關鍵在於鼓勵支持地攤經濟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對攤販的正確引導,以及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而不是採取一刀切的措施。
◎鄧冠婷:人民需要啥,我就造啥——五菱神車
地攤經濟的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並不是沿街擺攤,而是要讓整個社會的經濟生活恢復正常的秩序。何謂正常的秩序?在我看來,人們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消費,才是關鍵所在。事實卻並非如此。當地攤經濟的熱情被點燃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些非正常的活動,非正常的消費開始出現,甚至還看到了以往本來就不合規的情況開始出現。
◎黃家賢:要考慮底層群體的生存與生計,和提供可持續的保障
擺地攤也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創業方式,攤主自己作為老闆,售賣各種服飾、吃食、玩物。與大型企業的創業者不同,擺地攤雖然成本低,但是收益卻不夠穩定。這些攤位主更多地是為了維持生計,沒有過多的資本去為自己的各方面穩定做額外的保障,例如他們並沒有從業者的五險一金工作保障,也沒有大企業家有富餘的財力去購買商業保險,這就使得他們抵抗風險的能力較差。地攤重返城市,是因為疫情衝擊下的一種就業和保障收入維持生存的對策,但是在出臺前政府也應當考慮長遠的發展,而不僅是為了滿足當下的一些需求。為底層群體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兜底工作,讓民眾能夠更加安心地做自己的營生,才是為了人民。
◎黃曉婷:吃地攤、享美食、品人生
或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份地推美食清單,記載著我們的故事。過去,地推似乎總是與城市文明、城市市容、城市發展不協調。2020年,中央,明確路邊雄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測量,真正為地攤經濟正了名。我想,這正是城市包容性和溫度的一個重要體現。或許有人會擔心地攤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餉,但我認為利遠遠是大於弊的,而相關的配套措施出臺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更多的關注民眾的聲音,我相信,在規範和管理到位的情況下,地攤經濟不僅能爆發出帶動經濟的發展的大能量,也會成為一個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孔俊鏗:地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精細化的管理
「地攤經濟」頓時備受關注,不少地方給流動攤販鬆綁。隨著臨時佔道攤位、攤區、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數量的上升,許多失業人員重新獲得就業機會,擺攤創業成為致富夢想。但隨之而來的衛生、噪音、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等等問題給「地攤經濟」倒了一盤冷水。如果要使地攤經濟煥發活力,必須做到工商部門、衛生監督局、市場監督局、城市管理局、消費者協會等多部門聯合出臺精細化管理條例,用精細的規範約束地攤經濟的「野蠻生長」。
◎李倩玉:擁有合法的地位才有合法的權利
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很多公司或商店被迫關閉,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民眾的就業成為國家擔心的的問題。為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李克強地總理提出要發展「地攤經濟」。地攤經濟在我國存在已久,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有其獨特優勢,它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雖然國家鼓勵發展地攤經濟,但我認為不能任何人都可以去開發地攤經濟,因為地攤經濟存在阻礙交通、食品和衛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必須要規範管理。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最大活力。建議制定統一的「地攤經濟」準入許可標準、從業資格條件和商品入市手續,採取頒發資格證、許可證等方式,給予「地攤經濟」與從業者合法地位。我非常贊同楊寶玲代表的建議,地攤經濟者只有擁有合法的地位才有合法的權利,有從業許可證的地攤攤主才有資格發展地攤經濟。
◎李尚恆:讓尊重社會上所有自食其力者成為一種常識與美德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激活地攤經濟。那什麼是地攤經濟呢?在陳述這個概念之前,不得不提到「地攤」這個詞。地攤,非常接地氣的名詞,一提到它,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會立馬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平凡而喧鬧的畫面:在人群流動頻繁的馬路邊上、巷子裡抑或是廣場周邊時而零零散散時而密密麻麻分布著一些小商小販,他們有的推著車,有的提著蛇皮袋,在車上或者地上將商品擺放整齊,主動同往來的行人熱情地進行交流和互動。說到這裡,似乎地攤和「高大上的」的主流經濟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在大多數普通人眼中,「地攤」就是「路邊攤」,它僅僅承擔著最為基礎的維持生活的作用。而在城市生活當中,現代人更加看重的是經濟生活品質,最能體現城市經濟實力水平的往往是城市中央的CBD,年輕人也往往傾向於在這裡創業和就業,以實現自己的事業目標和人生價值。但是,今天在姚老師的社會政策分析課上,我卻深刻感受到趨勢正在改變。
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這句話說完不久後,社會上從網絡輿論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攤」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攤,以往地攤所攜帶的低級、狹隘、骯髒等負面標籤全部被摘除,地攤轉眼間和「經濟」拉上了關係,「地攤」轉型升級為「地攤經濟」。在這股輿論風潮的引領下,各家明星和知名廠商開始以擺地攤為潮流,運用網絡直播技術,吸引流量,增加銷量,促使市場經濟加速運轉。大趨勢尚且如此,民間更是颳起了「今晚擺地攤」的「血雨腥風」。
至此,我不禁回憶起小時候陪同弟弟在廣場上擺地攤的生活經歷。那時候我和弟弟很小,家裡雖然條件不錯,但那都是父輩白手起家通過風雨無阻地打拼換來的。因為怕我和弟弟不懂事,大人便鼓勵我們放學以後抽時間擺地攤「自主創業」,一邊實踐一邊體會賺錢的辛苦。雖然放學後擺地攤並未給自己帶來什麼豐厚的收入,而且由於後期學業繁重,父母也禁止我們繼續擺攤。但是這份經歷等到我和弟弟長大了,進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後再次回想,卻能引起我倆的深刻共鳴。說到這裡,其實不光是弟弟和我,我們這一代同齡人,對地攤前後的故事都有著共同的感悟。我一個好兄弟上幾天打電話問我最近有沒有時間和他一起擺擺地攤,我們深入交流並得到了一致的見解。小時候,地攤前,我們和老闆交易,老闆時常羨慕地說年輕人讀書很好很有前途;地攤後我們和家人閒談,家人時常回想起年輕時一無所有靠擺地攤維持生計的窮苦時光,每次都告誡我們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奮鬥和珍惜。
如今,陪伴我們成長的老地攤逐漸消失,家人也慢慢變成老人;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正在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我們成為了新的攤主,我們有了新的家人。「地攤經濟」正是我們在告訴世界,是不是「高大上」不重要,只要自食其力,自強不息,就一定會被看得起。
◎邱子健: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生活多樣性的權利
經濟萎縮的大環境下,地攤經濟是沒辦法挽救國家經濟的,但是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給低收入家庭一條活路。除此之外呢,地攤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國家和政府意識到,但凡是一個成規模的城市,都很難變得像城市管理者希望的那樣乾淨整潔。因為城市居民越多,需求也就越多。而像以往那樣不同的區域涇渭分明地區分開來,就會要求城市居民平日裡穿越半個城市去上班、穿越半個城市去購物,去娛樂,這樣人們的生活就全花在路上了。這樣的話人們既沒有工作,為社會創造財富,也沒有娛樂,讓自己變得更快樂。可見城市精英這不應該阻撓類似地攤這些經濟的自發演化和發展的形態。在過去對地攤一刀切地消滅對城市的文明和經濟不一定有益。強行打壓地攤小販,消滅他們的生存空間並不合理。地攤經濟的重要意義在於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樣的,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這背後的意義在於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生活的多樣性的權利。
◎譚妙萍:職業無分貴賤,地攤也有其價值和智慧
近日總理在會議中指出要保留地攤經濟,引發了社會熱議,首先我是非常贊成地攤經濟的,因為我覺得這是對小攤販生活智慧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給了底層群眾帶了一些溫暖。此前在城市創文的影響下,地攤是被明令禁止的,其生存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壓制的,但是這種非正式的就業方式卻具有較好的空間生產能力和適變性。既然在大街上擺會被罰款,那我就躲在小巷裡,既然白天城管上班會來驅趕,那我就等城管下班了再出來,既然你加裝了路障柱子,那我就改造我出攤的小車……可見,小地攤也有大智慧。其次,對於地攤經濟熱我們還是要冷靜對待,地攤經濟雖然能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和豐富人民的生活,但其所隱藏的不衛生、假冒偽劣、噪音擾民、堵塞等老問題還是要重視起來,要加以適當的指引和規範化的治理。總之,「人間煙火」既不能「一刀切」式禁止和驅趕,也不能放任不管。
◎唐夏依:地攤經濟的發展是多方群體博弈的過程
博弈之一:流動商販與當地居民。當擺地攤的區域被劃出來,附近的居民是否參與了政府劃定擺攤區域這一決策?流動商販的營業時間會營業到凌晨,而且營業過後遺留的垃圾等問題是否降低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協調好流動商販與當地居民之間的利益才是讓地攤經濟持續平穩運行下去的正確做法。
博弈之二:流動商販之間的博弈。由於攤位沒有詳盡的登記條例做法,大部分流動商販採取的是一種「先到先得」的佔地策略。如果兩位流動商販在攤位有限的情況下,出現打架鬥毆的爭奪現象。則會影響當地其他流動商販的經營,甚至有可能導致附近交通的擁堵。雖然政府推行的地攤經濟的舉措是激活市場經濟,緩解低收入群體的就業壓力,但是在這過程中的各種利益矛盾也需要加以重視和協調。
◎韋韜:地攤經濟要因地制宜
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是一種繁榮且有生命力的商業活動。2020年5月底,中央文明辦明確表示,在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這在當前由於疫情導致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就業壓力和恢復消費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攤經濟的推行與管理應當因地制宜,即根據各省市、各區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適宜的辦法。比如,在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地攤經濟就需要更嚴格的規管,尤其要注意不能對人們日常通勤、市容環境和食品安全等影響造成負面;此外,由於大城市通常行政區域比較多,每個區的人口數量也多,因此地攤經濟可以考慮設置為「多個中心」的模式,使民眾參與到地攤經濟更加便捷。而在小城市,地攤經濟就適宜比較集中的開展,因為這樣就容易把地攤集市規模做大,地攤夜市製造的垃圾廢物等也能得到定點清理。
◎夏飛燕:存在即合理
最開始熟悉「地攤經濟」是在朋友圈,一時之間所有人都在說要去擺地攤。這讓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即疫情期間國家關於促進就業的相關政策並不少,熟知有哪些政策的人卻並不多,但為什麼地攤經濟這一舉措卻家喻戶曉、全民稱讚?從我個人角度來理解,我認為主要是地攤經濟具有接地氣、便民化、易操作的特點,讓人們對它的認可度高。疫情期間,最難「自保」的就業群體其實是中低收入群體,一旦失業難以就業。而地攤經濟正好迎合了這些群體的需求,創業成本低、時間靈活、操作簡單、消費人群廣。地攤經濟不是一時興起的經濟,而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經濟。存在即合理,地攤經濟能持續發展這麼久必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它的興起源於創業群體的需要、源於消費群體的需要。一味地打壓地攤經濟並不是正確的做法。如何讓它的存在合理化、規範化需要政府部門、地攤主、消費群體多方群體的共同協作與相互配合。
◎許瑜: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亦是地攤賣家
事實上,地攤經濟並不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地攤經濟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商周時代開始就有「擺攤」一說。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很多為了生存的落魄王爺也去依靠擺攤來維持生活。其中有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攤賣家——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郭布羅·婉容。她把香菸分成一根一根賣給窮人,賣不掉就自己抽。著眼當下,有很多富豪也是從擺攤中走出來的。柳傳志擺攤時40歲,擺攤賣運動服、電子表、電冰箱等;任正菲擺攤時43歲,擺攤賣減肥藥、火災報警器等;馬雲擺攤時27歲,擺攤賣義務批發的小商品;劉強東擺攤時24歲,擺攤賣光碟;薇婭擺攤時17歲,擺攤賣服裝。不能說因為擺攤所以他們成功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擺攤讓他們找到了生計。出生貧窮的億萬富豪阿曼西奧·奧特加就是在「擺攤」中獲得生機,從中學習並改變人生。地攤經濟不是新產物,而是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
◎楊龍惠:精細化管理是地攤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當下,地攤經濟確實起到了促進消費、促進就業、降低庫存的作用,但就目前出現的問題,我認為解決以下三個問題有助於促進地攤經濟的持續發展。第一,地攤商販的管控問題。城管牽頭建立登記報備制度,設立攤販準入遷出的規則。並且告知攤販通知合法的經營地點、經營範圍、經營時間。明確規定哪些商品可以賣,哪些商品不可以賣。第二,城市管理和地攤經濟的矛盾問題。發展地攤經濟的同時,城市管理工作不能疏忽。地攤經營大進行不能阻礙當地交通,不能影響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嚴格規定攤販撤離之後保持攤位的清潔,讓攤販進行自我衛生管理,減輕城市管理的負擔。第三,為保證門面經營的權益,促進地攤經濟加入後在整體經濟環境下達到公平,應需要設立相關精細的準入規則。門面經營需要租金,許可證,健康證等相關證件。地攤商販的準入門檻低,這對門面經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應當規定地攤商販的準入條件,擁有經營範圍的相應證件,對不合法、違規亂紀的地攤經營對象進行懲罰。這樣才能促進在經濟環境下的公平發展。只有設立更為合理、公平的精細化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推進地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餘爍萍:讓失業者和低收入者從地攤經濟中獲益
5月份以來,全國各地掀開了一場擺地攤浪潮,地攤經濟也茹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疫情造成的失業的問題、生活貧困問題,對促進消費、恢復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加入地攤浪潮的不僅僅是失業人員和低收入人員,一些有穩定收入甚至高收入的人也開始擺地攤,地攤攤位租賃費的上漲以及地攤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使得缺乏銷售能力的失業人員和低收入人員在地攤市場中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此外,大量人湧入擺地攤的隊伍中也使得城市交通擁擠,影響了市容和民眾的出行。建議相關部門應當出臺配套政策,規劃好擺地攤的地點,並對擺攤人員進行篩選,避免高收入者湧入地攤市場,讓失業人員和低收入人員優先在地攤經濟中獲益。
◎趙天琦:應該從空間性與時間性看地攤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在城管建立之後,逐步開展城管領域行政處罰制度,擺地攤因「髒亂差」,被認為有損現代化文明城市形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李克強總理山東煙臺考察時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保留地攤經濟,給底層人們一點溫暖」。地攤經濟從見不得太陽到一夜成名瘋狂追捧,黨和國家注重人民生活、當前經濟就業形勢嚴峻成就了地攤經濟春天。但地攤經濟所主導的春天是否能經得住四季變換?
◎姚華松:地攤經濟可持續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空間性上表現在地攤經濟在網際網路空間上的普及與現實生活中的區域普及,我們不能僅僅參照網絡媒體報導的某一條街、某一段路來哄抬地攤經濟,一座城市不是由局部性的發展來呈現出的,那麼如何合理的布局民生地攤是地攤經濟持續性的一個考量維度。
時間性決定著地攤經濟是人間煙火還是網際網路煙火。資本市場上發生的地攤經濟概念一夜翻倍瘋漲被大肆報導,後續回落整理卻未見風聲,政府報告中關於地攤經濟的發展提出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導向,現實中的地攤經濟將要如何發展,時間會給出答案。
◎鄭佳茹:作為歷史的存在體,請永久保留大學外面的地攤和墮落街
最近,地攤經濟成了熱門話題。回想起以前,雖然每個大學周邊都會有地攤、墮落街,但是他們經常受到城管的壓制,被禁止擺攤,同學們想消費,還得碰運氣。如今,地攤經濟放開了,雖然不知道這個政策能維持多久,但是永久保留大學周邊的地攤和墮落街是有必要的。首先,學校周圍的地攤小吃種類豐富,彌補了學校食堂長期品種單一、缺乏變換的缺點,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口味。其次,地攤經濟所提供的宵夜也是促進學生消費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學生有吃宵夜的習慣,而所在大學並不提供,所以,小攤可以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此外,學生們的傳播效應也助力地攤經濟的發展,美味的小攤往往是通過同學們的口口相傳而變得火爆。學生群體對於小攤的偏好和需求其實是長期存在的,如今徹底放開地攤經濟,我們需要在發展地攤經濟的同時反思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堵塞校園交通、環境汙染、製造垃圾等,不斷完善管理,讓校園地攤經濟永遠散發活力。
◎朱小練:共建共享共治地攤經濟活力
6月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自此,擺攤在一夜之間成了新風口,全國各地的地攤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來。
所謂的「地攤經濟」指的是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地攤經濟是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市容環境的關鍵因素,但地攤經濟具有其獨特優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緊張的就業壓力。今年受疫情的衝擊,不少企業、商家和個人都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特別是弱勢群體。原因主要是企業、商家承擔不了高額的租金,導致公司倒閉,農民工失業。然而,在門檻低、成本小、速度快的「地攤經濟」風口之下,似乎有了「絕處逢生」、「鹹魚翻身」的時機,不少人開啟了擺攤之路。不可否認,兩會提出因地制宜釋放「地攤經濟」的活力,推行「地攤經濟」不僅能給大批的失業人員提供崗位,還能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提升當地消費需求等重要作用,讓人人享受地攤帶來的快樂,同時,也要共建合法化地攤經濟,共享地攤經濟活力,共治地攤合理秩序。
◎姚華松:關於地攤經濟的個體記憶
最後,我從口述史的角度,結合我和家人擺地攤的親歷,以及我自己對地攤經濟的觀察與研究,對地攤經濟進行了八點總結。
(1)古代地攤——城鄉溝通與聯繫的重要方式。擺地攤,自古有之。在古代,每個城市都有城門的,幾點開門幾點關門都有明文規定的,每天早上一開城門,就有大批城市外圍地區的農民挑著自家種的蔬菜、瓜果進城,找到一個地方擺賣,這樣一呆就是一天,中午當然是吃自帶的乾糧充飢,傍晚趕在城門關閉之前出城回家。
可見,擺地攤是社會底層最重要的生計方式,自古以來一直如此。進一步說,擺地攤是城鄉往來與經濟聯繫的重要方式。
(2)趕圩——鄉村地攤的正規化。如今,城市早已沒有了城門,城鄉之間的交通聯繫便捷了很多,不少集鎮附近的農民也會經常將自己種的東西運進集鎮在路邊進行擺賣,更普遍的情況當然是趕集(或趕圩),大意是每個月的初一或十五,人們約定哪天買/賣什麼(豬的幼崽等)。趕圩當天,集鎮人們紛紛盛裝打扮,經常是熙熙攘攘的場景,買完或賣完東西,熟悉的人會選擇下個館子,打個牙祭,聊聊天,吹吹牛。可見,地攤不只是買賣商品,還是重要的社會空間,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3)父親的地攤記憶——擺攤賣柴,為的是籌錢趕禮。昨天,特意電話遠在湖北黃岡的父親打聽農村擺攤的事,他告訴我,上世紀60-70年代,很多農村家庭自己都吃不飽,根本就沒有閒餘的東西可賣。何況,在那個特殊年代一旦被人盯上了,被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那就慘了。
父親說他在1967年賣過柴,其實家裡也是沒有多少柴,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比如,第二天要送個禮,或家裡的鹽吃完了,但家裡真的是一分錢都沒有,怎麼辦?只得夜裡去山裡砍柴,挑去鎮(黃岡市浠水縣團陂鎮)上賣。那會兒,一擔100多斤的樅樹樹幹,也就值2塊,耐燒一些的片柴可以賣到3塊,而用於點火的樅樹葉只能賣1塊錢。
改革開放之前,不少農村地區商品經濟極度低迷,很少有閒餘物資,擺地攤基本上是偷偷摸摸幹的事,很多時候是被迫的無奈之舉。
(4)母親擺攤賣米——關乎她在家裡的地位與尊嚴。一旁的母親聽到我和父親講電話,也忍不住插嘴了:「你念高中那會兒(1994-1997年),你爸在武漢磚瓦廠打工,你二嬸是一個頭腦靈活的人,會偶爾帶著我和村裡其他的女人一起,用扁擔和籮筐挑一百來斤的米(當然是我家種的)去隔壁羅田縣賣米」。我很清楚,一路上非常艱辛:得先挑上半小時到渡口,然後坐船渡河,之後至少再挑上一小時才能到目的地——羅田縣三裡畈鎮。母親說那會她都不會數錢,具體怎麼算帳,怎麼講價還價,都是我二嬸搞定的。運氣好時,我母親就挑空籮筐回來,100斤米賣了25塊;運氣不好時,20塊甩賣出去;碰到最倒黴的時候,得原封不動地挑回家。
我問她為何不去我們浠水縣的團陂鎮,而要捨近求遠去隔壁縣的三裡畈鎮,她告訴我:「你有所不知,林彪副主席曾把三裡畈定為湖北省的二級城市,很多武漢的企業都搬來三裡畈鎮,比如武漢第二機械廠、水泥廠、化工廠、酒廠等,三裡畈鎮有很多吃商品糧的人,在這裡賣米的銷量當然更好。」
母親還告訴我,賣米的多數是女性,男性不善言辭,不懂討價還價,女性在這方面優勢明顯。從她的言談中我看到了她自豪和得益的樣子,因為她通過賣米賺了錢,和父親在武漢打工賺錢一樣。
很顯然,擺地攤對她而言,意味著她也為改善家裡經濟條件做出了貢獻,而不像我父親調侃她——「你一年到頭就是養一頭豬,別的啥貢獻也沒有」,母親某種意義上是在捍衛作為一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尊嚴。
(5)地攤之於嶽母的意義——拉扯大6個孩子,培養了4個大學生。吃晚飯間隙,孩子的母親告訴我,孩子的外婆應該是地攤屆的「老司機」,她硬是靠擺地攤拉扯大6個孩子,並培養了4個大學生。嶽母世世代代生活在貴州凱裡錦屏縣的大山裡,靠務農為生。打她小時候起,就起早貪黑,勤勤懇懇,將自家種(養)的蔥、白菜、土豆、豇豆、四季豆、餈粑、雞、雞蛋、自家釀的酒用背簍背下山,步行至少1小時路程才能到達山腳下的固本鄉,在那裡擺賣。買主多是鄉鎮府的人,還有學校的老師和醫院的醫生與護士。
如今,嶽母已71歲高齡,她依然延續這樣的生活方式,哪怕家裡有一點小蔥,她也會下山一趟去擺賣。嶽母60餘年的地攤工齡,讓她成為當地的「名人」,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和她熱情打招呼。孩子的大舅總批評她不要再下山賣東西了,我說別阻止她,老人家習慣了一輩子擺地攤,在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下,上山下山活動活動筋骨,去鄉裡和鄉親們聊聊天,這是多麼美好的晚年生活啊。
毫無疑問,擺地攤,儼然成為她一輩子的生活方式,她人生的驕傲與自豪,還有她的社交,她的快樂,全寄寓於她的地攤經歷。
(6)我的地攤經歷——家教。1997-2001年,我在武漢念大學,我和室友周末相約去青山區的紅鋼城擺地攤:每個人拿著一塊標註「小學和初中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10元/小時」的廣告牌。有的兄弟性格開朗,口才好,一下子就有了僱主。我這種農村出來的就比較悽慘,經常是一連幾個周末去擺攤都無人問津,偶爾有家長過來詢問,我會習慣性地緊張兮兮,吞吞吐吐,結果只能是無功而返。
最後,我只得靠兄弟們幫襯,把他們接下來的但沒有時間做的家教介紹給我。很顯然,擺地攤不僅是技術活,還得靠口活,考驗的是交際能力,如何在最短時間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7)明察暗訪——當地攤遭遇「創衛」。記得是2015年年底,一位博士師兄邀請我參與一個項目調研,項目背景是:廣東ZQ市有個HJ縣,該縣按上面的要求要申報全國衛生城市,縣領導一直有一個苦衷:該縣城賣菜的、賣肉的攤主從來都在沿街擺賣,政府在縣城範圍內規劃的五個肉菜市場都是空空蕩蕩,哪怕出臺了租金全免的政策,也無法吸引商販們進駐。衛生城市申報在即,時間緊,任務重,領導們頭皮發麻,不知所措,於是找到了我們。我主導制定了詳細的調查方案,連續十天從早到晚在全縣蹲點觀察:凌晨兩點,哪些貨車分別在哪裡進城停駐哪裡卸貨;三點,哪些商販開始批發商品;四點,縣城周邊菜農如何進城在哪裡準備擺賣;五點,環衛工人如何打掃衛生;六點,哪些人開始晨練並順便買菜;七點,哪些人騎摩託車送孩子上學後順便買菜;中午十二點,哪些下班的人買菜回家做午飯;下午四點,哪些人接孩子放學順便買菜;五點半,哪些人下班順便買菜回家。
我們還觀察和記錄了無次數「貓捉老鼠」的遊戲,我們在縣城的地圖上詳細標註了三人以上的擺賣地點,我們對該縣的地攤史進行了深入考察,我們對50位攤主和40位市民開展了訪談。
我們發現問題的癥結之一:該縣城的學校醫院和政府機關等機構高度扎堆在特定區域,這導致該區域成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自然成為菜農擺攤最密集的地方。
癥結之二:該縣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是摩託車,做其他正事的同時順便買菜,不想騎摩託車進市場,是很多人一直習慣的方式。
癥結之三:該縣的城管基層執法人員與攤販之間存在某種利益往來,執法不嚴一定程度上導致沿街擺賣現象屢禁不止、愈演愈烈。
基於此,我們從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構建城市副中心、調整職住結構、強化攤販管理、加強宣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改進措施。
(8)地攤背後的地方文化——廣州流行美女擺地攤。2008年,我博士畢業來到廣州大學工作,住在學校安排的過渡房,單位離住所只有不到2公裡,我習慣性步行上下班,途徑三個公交站和兩座天橋。我發現一個現象:下午七時許,總有一些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擰著一個黑色袋子走下公交車,她們找好一塊空地,然後用一大塊帆布鋪在地上或天橋上,從黑袋子裡掏出手機殼、耳機、充電寶、耳墜、耳環、襪子、褲子、T恤等物件,整齊鋪開,開始擺賣。
我習慣性在沒有顧客的時候,和她們聊聊天,得知她們中的很多人白天在天河上班,下班了就去廣州各個批發市場進貨,然後來此地擺賣。問她們為何來這裡,告訴我這裡是天河、白雲交界處,管理相對鬆散。我繼續追問:「你們這麼漂亮,為何選擇擺地攤呢?」她們笑了笑,說:「我們想多打一份工多賺一點錢啊,誰說漂亮就不能擺地攤呢?漂亮的人說不定生意會更好喲」。
是啊,廣東文化特質之一是務實,廣東人相對不愛面子,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靠雙手勞動賺錢,就好。這種事情發生在內地的概率應該比較小,因為一般人的認知是:我那麼年輕美貌,擺地攤多磕磣、多丟臉啊。
總之,地攤一直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關乎社會底層的生產、生活與生計。讓我們踐行多元共存與包容社會的理念,多一點尊重地攤從業者,給予其合適的生產空間,讓其有可持續發展的生路。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