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是童年的美好記憶,也時常讓人想起孩子們的天真美好。然而,古今中外諸多的兒童歌曲既非音樂家、作曲家或者幼兒音樂教育家等的創作成果,也並非來自有心人在看到孩童快樂嬉戲時產生的靈感。實際上,很多經典兒歌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並不單純的歷史。
兒歌是童年的美好記憶,也時常讓人想起孩子們的天真美好。然而,古今中外諸多的兒童歌曲既非音樂家、作曲家或者幼兒音樂教育家等的創作成果,也並非來自有心人在看到孩童快樂嬉戲時產生的靈感。實際上,很多經典兒歌的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並不單純的歷史。
《兩隻老虎》的曲調並非中國原創。此外,這首歌在中國成為兒歌之前的經歷還非常具有「革命色彩」,《國民革命歌》《土地革命歌》都曾借用曲調,《國民革命歌》還曾「暫代國歌」。
關於《兩隻老虎》曲調的出處主要有兩種觀點:一個是源自中世紀的教堂音樂「格裡高利聖詠」,另一個是源自古老的波希米亞民謠。這個曲調作為兒歌旋律出現可以追溯到17世紀, 在歐洲多個國家得到傳唱,有多個語言版本,一般認為最初始於法國。在法國,使用這一旋律的兒歌歌名為《雅克兄弟》,歌詞大意是問貪睡的修士是否聽到催促起床作早課的鐘聲。而在英國這首歌歌名為《約翰兄弟》,德國則為《馬克兄弟》,分別為該國常用的人名。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的鄺鄘借用這一曲調,重新填詞創作了《北伐軍歌》:「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鬥,齊奮鬥。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由於三段歌詞的開頭都是「打倒列強、除軍閥」的重複,所以這首歌又被稱為《打倒列強》。
《北伐軍歌》得到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副主任郭沫若的讚賞,並新加了「工農學兵,工農學兵,大聯合!大聯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帝國主義,齊奮鬥,齊奮鬥!」一句歌詞,改稱《國民革命歌》,印發給部隊傳唱。1927年7月,由於該歌曲的影響力頗大,「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宣布將之作為暫代國歌。後來隨著新的國民政府的改組,這首歌也失去了暫代國歌的地位。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這首歌還被改編為《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們要做主人,我們要做主人,真歡喜,真歡喜!」
兒歌《兩隻老虎》在中國傳唱已久,最早出現時間雖然無從考證,但在曹聚仁的《蔣經國論》第五節《新贛南如此》中就有當年(即1943年)演唱兒歌"兩隻老虎"的內容了。
美國動畫《海綿寶寶》的主題曲《海盜和孩子們》改編自有名的水手號子Blow the Man Down,然而這首歌卻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講述了水手乘風破浪的冒險經歷,而是記錄了水手在船上遭受虐待的黑暗歷史。
美國著名的系列電視動畫《海綿寶寶》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版本,是一部風靡世界的作品,它的主題曲《海盜和孩子們》(Painty the Pirate and Kids)也隨之被廣為傳唱:
船長:準備好了嗎,孩子們?
孩子:是的,
船長:太小聲咯。
孩子:是的!船長!
船長:哦哦哦,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裡?
孩子:海綿寶寶!
船長:方方黃黃伸縮自如
孩子:海綿寶寶!
船長:如果四處探險是你的願望
孩子:海綿寶寶!
船長:那就敲敲甲板讓大魚開路
孩子:海綿寶寶!
船長:準備?
合:海綿寶寶,海綿寶寶,海綿寶寶!
船長:海綿寶寶 哈哈哈!
這首主題曲雖然離不開主角海綿寶寶,但是歌詞還是會讓人眼前浮現出一艘船乘風破浪在海上探險的情景,而實際上,這首歌確實是改編自一首有名的水手號子Blow the Man Down.根據記載,這首歌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1867年7月《錫拉丘茲每日郵報》曾引用這首歌的歌詞,文中提及在一艘從紐約開往格拉斯哥的輪船上,水手們在拉升降索時唱這首歌來鼓舞士氣。之後的文獻也多次提及水手演唱這首歌的場景,儘管歌詞略有不同,但是主題內容都與水手的生活相關,可以說Blow the Man Down是一首典型的水手歌曲。
Blow the Man Down的歌詞描述了水手的一些生活片段,然而,與一般人的聯想不同,出現頻率最高的歌詞「blow the man down」(將他擊倒)指的並不是大風、海浪等給水手帶來的考驗,而是指水手在船上所遭受的虐待。「blow the man down」是當時的俚語,指的是將一個人打倒在地,而歌中所指的情景多是水手之間的武力爭鬥或者長官對水手的「懲治」。
在這首歌眾多版本的歌詞中有多個版本提到了名為「Black Baller」的船。Black Baller是19世紀後半葉往返於紐約和利物浦的快速班輪。這艘船因船員遭受的惡劣待遇而臭名昭著。船長和長官招募沒有經驗的新手船員,等船行駛到海上後就會頻繁地對他們拳打腳踢,就像歌詞中唱的那樣「blow the man down」。
美國最受歡迎的兒歌之一《洋基歌》同時也是一首傳統的愛國歌曲,然而它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前是英軍用來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衣著和舉止的歌,在獨立戰爭期間,它又成為了美軍反諷英軍的「武器」。
《洋基歌》(Yankee Doodle)在美國可說是無人不知,而很多中國人對這首歌旋律的印象則來自於那首「紅豆大紅豆芋頭」的臺灣歌曲《銼冰進行曲》。《洋基歌》是一首美國的愛國歌曲,被看作是非正式的國歌。它還是康乃狄克州的州歌,同時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兒歌之一,在電影,電視和動畫片中時常能聽見這首歌。洋基歌的歌詞有許多不同版本。以下是這首歌現在最常見的英文版本的中文意譯:
洋基傻小子跑進城,
騎著只小馬駒,
他在帽子裡插根羽毛,
叫它作通心粉式假髮;
洋基傻小子,接著裝,
洋基傻小子趕時髦,
伴著音樂翩翩起舞,
對姑娘們可有一手!
老爹和我上軍營,
跟著上尉古丁,
在那兒我們見了不少男人男孩,
人山人海堆得像塊布丁。
統帥華盛頓也在那兒,
騎著只高頭大馬,
正在發號施令,
我猜他手下至少有上百萬人。
《洋基歌》的確切起源尚不清楚,最早版本的歌詞大約形成在1755年或1758年,具體時間尚有爭議。最早版本的歌詞影射戰死於喬治湖戰役的麻薩諸塞州陸軍上校埃夫萊姆·威廉士(Ephraim Williams)是個膽小如鼠的人。
早在美國獨立戰爭以前,英軍就曾用這首歌的早期版本來嘲笑殖民地居民粗俗的衣著和舉止,Yankee(洋基)一詞是對參加法印戰爭的新英格蘭人的輕蔑的稱呼。Doodle的意思是「蠢人」或「傻瓜」。而第一段提到的「通心粉」(macaroni)指的是一種流行於18世紀70年代的假髮,是當時對趕時髦人士的蔑稱。
英軍行進時經常唱的一個版本與一個名為託馬斯·迪特森的麻薩諸塞州比勒瑞卡鎮人有關。迪特森在1775年3月在波士頓試圖購買滑膛槍時被英國人塗柏油、粘羽毛。這個版本的歌詞是「洋基傻小子跑進城,想要買上把燧火槍,我們要把他塗上柏油粘上羽毛,我們對約翰·漢考克也要這麼幹」。正因為這首歌,比勒瑞卡鎮宣稱它是《洋基歌》中傻小子的「故鄉」。同時歷史上也認為從這個版本的歌開始,美國人開始接受這首本來是用以嘲笑他們的歌,並將其進行改編變成自己的歌,用來回擊那些嘲笑他們的人。獨立戰爭期間美軍採用《洋基歌》作為自己的軍歌,以表明他們對自己樸素的衣著和毫不矯揉造作的舉止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