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當下,很多寶爸寶媽們越來越意識到遊戲對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開始為孩子選購很多益智的遊戲材料,期待寶寶能夠通過遊戲、通過對材料的操作達到促進發展的目的。
大多數家長的這一教育觀念非常正確,孩子的教育就是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國家多個關於幼兒園教育指導的「綱要」「規程和「條例」都一再提出,幼兒教育要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幼兒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身心特點就是發展規律。臺灣腦科學洪蘭教授研究過:越小年齡的孩子,會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他知道打人不對,但是意念出來了:
你害我摔倒,你把我玩具搶走,我就要打你,可是老師說打人不對,但是這兩個力量一樣強,孩子就一邊打人一邊把對不起說出來了。
這就是孩子這時期發展的一個規律——不能抑制自己的行為。
因為孩子前腦正在發育,人的前腦直到20歲才完全發育成熟。在沒有成熟的早期更會出現這種不能抑制自己行為的事情,就是規律,自然規律,只能遵循不可違背。
這也正是我國法律為什麼到16歲才承擔責任,駕照18周歲才可考取的原因。自然規律就是這裡最晚成熟,最早衰退。
也因此我們的父母,你會發現越來越固執、不可理解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原因。知道了這些我們就要多多包容、理解父母。
幼兒在2-6歲間是身心發展最迅猛的時期,抓住這幾個敏感期提供材料會事半功倍。
1.2-3歲塗鴉期:寶媽們會發現孩子有一段時間就喜歡亂塗畫,那我們就在家裡一米以下貼上大白紙成為孩子的塗鴉牆,隔斷時間更換一次。
2.3歲色彩敏感期:提供多種顏料、水桶、紙及筆刷,或在衛生間或拿到戶處去,讓孩子感知色彩混合後的變化。
3.3-4歲壘高。給寶寶提供紙杯、奶粉桶、積木塊,記住數量一定要大量,只有大量才會在反覆的搭建、壘高過程中學會對稱、錯搭以及對數量的感知。
4.3-4歲安全感。這時寶寶開始步入幼兒園,這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第一次從家庭中邁入到社會,對於陌生的環境會產生分離焦慮。寶媽們給寶寶帶她喜歡的絨布玩具、以及布置娃娃家、絨毛玩具、閱讀時的靠墊,心情好的沙簾。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剛出生猴子放在籠子裡,一隻是鐵絲網媽媽,一個是絨布媽媽。鐵絲網媽媽身上有奶瓶,結果發現小猴子到鐵絲網媽媽身上吃奶時,一隻腳還要勾著絨布媽媽。
所以,讓孩子感到有安全的是這些感到溫曖、溫馨的絨布的布置與玩具材料。
5.5-6歲書寫敏感期:書寫不是一定要拿首鉛筆在寫漢字或者計算就是書寫。而是用蠟筆畫線、繪畫、連線,這是培養幼兒手的力道和手眼協調,這是前書寫,為將來的書寫作準備。
6.男女孩差異:有經驗的父母會發現,女孩子喜歡鮮豔色還有洋娃娃、房子、香蕉和花,這些都是名詞。
而男孩子呢,喜歡深色、小人打架、汽車相撞,飛船上月球,這些都動詞。
所以在給寶寶選擇圖書時,就要給女孩子選擇故事類的,如公主、王子。為男孩子選擇喜歡的非故事類,如恐龍、超人、太空等等。
其實男女孩兒功能上的差異,來自於結構上的不同。這就是不同年齡階段呈現的不同特點,這些都是普遍規律。
不過我們也要尊重個體差異,孩子與孩子之間是不同的,腦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便是同卵雙胞胎在同時做一件事,核磁下看兩個孩子的大腦,他們亮的地方都不一樣。
個別孩子表現出的不同行為和興趣愛好,家長朋友也要區別對待,選擇寶寶喜歡的材料,只有依據孩子的生長和發展的規律來提供材料,對孩子的發展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兒時間原創,歡迎留言,一起探討孩子成長中的這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