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總司令陣亡,軍長、師長、旅長反而都好好的,蔣介石震怒
自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軍侵華戰爭全面展開,日軍狂妄的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這越發的激起了全民族抗日的熱潮,不管是以國民黨為主的正面戰場還是以共產黨為主的敵後戰場,都湧現出了一個個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
在眾多國民黨將領中,就有這樣一位令人佩服的將軍,他出生於山東,畢業於天津政法學堂,求學期間就加入同盟會,投身於革命事業。在棗宜會戰時期,他作為集團軍總司令,他總是身先士卒、一視同仁,被日軍包圍後,為了盡最大可能保存這支抗日力量,他親率一支小分隊,吸引敵人的注意力,來幫助其他戰士逃脫,他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男兒不屈的脊梁,展現了中國軍人誓死保衛國土的決心。他就是令狂妄自大的日軍都崇敬的將軍——張自忠。
在抗日相持階段,日軍為了控制已佔領區域,並對耗損我方局部地區軍事實力,發動了針對第五戰區的棗宜會戰,日軍攜帶精良作戰武器,來勢洶洶,相繼佔領了武漢的城市,隨後向襄陽地區推進,駐守在襄陽的正是國民黨第二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是張自忠,他們只有兩個團駐守在襄河西岸,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張自忠動員鼓勵各參戰部隊:「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國而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陣地就是我們的墳地,後退者死!」
1940年5月,日軍已全面調遣至預定地點,我軍也處於全面戒備狀態,此時,張自忠被召前去參加軍事會議,在返回駐地途中,由於行跡被日本人獲知,日軍派出一個騎兵團前去伏擊,而張自忠僅有一個警衛營,在這十分危難的時刻,張自忠保持了一個高級將領及中國軍人應有的素質和風採,臨危不懼,不慌不亂的指導戰鬥,並向其餘部隊發出求助信號,然而,由於敵軍在外阻攔,援助並未到達,張自忠為了保存這支抗日力量,親自率領部分人衝上前方,轉移敵人注意力,由於兵力太少,所剩糧草彈藥有限,最終這小部分人包括張自忠全部陣亡,而其餘人均突圍成功。張自忠雖然身負多處槍傷與刀傷,仍然堅持作戰,為戰友突圍爭取時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種頑強抗戰的精神連日本人都大為感動,他們將張自忠遺體擦洗收殮安葬,並為其樹立墓碑「支那大將將張自忠之墓。」
蔣介石聽到張自忠為國捐軀的噩耗後十分震驚,軍長、師長、旅長都沒有犧牲,而總司令卻殉國,全軍上下也對此感到十分憤怒,於是蔣介石命令黃偉剛不惜一切代價把張自忠的遺體搶回來,之後,將其送往重慶舉行國葬。全國上下紛紛悼念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為這位年輕將領的死亡而悲痛,因這位軍人的獻身而警醒,也因這位將軍的英勇作為,越來越多的中華子女上投身到抗日的大軍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