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的如何「身心休息」嗎?

2021-02-15 梅州陽光心理工作室

假期將至,大家是期待,還是恐懼,還是既期待又恐懼?

很多人放假是「越放越累」,「越休閒越空虛」,為何會這樣?

本文摘取了網絡文章的部分內容,並提出筆者觀點,歡迎閱讀與探討。

(本文前半部文字摘自網絡)


有人說,「90%的中國人不懂得怎麼休息」。

清華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調查:「放假回來,你的狀態是怎樣?」

結果最多的回答是:「身心都累」。

很多人選擇這些方式度過假期:

1 急行軍似的旅行;

2 約朋友胡吃海喝、去KTV、酒吧嗨到半夜;

3 宅家裡看電視劇、看電影、玩遊戲;

4 晝夜顛倒,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著;

如此揮霍假期,不僅達不到休息的目的,還傷身體,留下的只有空虛、疲倦、以及焦慮、迷茫、煩躁……

「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英國作家艾爾伯特·哈波特如此道出心聲。

關於上述現象,社會學家提出兩個關於休息的「悖論」:

(一)隨著機器和網絡的普及,人類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時間是呈上升趨勢的,但人類主觀上感到的休息時間卻一直在減少。

(二)休息的意義本是恢復疲勞、放鬆身心,以便更好地進行新一輪的工作,但是人們往往在休息後感到更疲憊更沒有激情工作了。

人們常常抱怨「感覺還沒怎麼休息好,假期就過了」,「休個假簡直比上班還要累」……

可見大部分人們還完全「不懂得如何休息」。「姿勢不對,只會越休越累」。





美國的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提出一個心理學概念:心流(Flow)——即一個人完全投入沉浸在一項活動情境中而忘卻其餘事物,達到最大放鬆感、投入感、滿足感的一種狀態。

當Flow發生時,我們會感到:

1 完全陶醉於正在做的事情中;

2 內心感到無比純淨、寧靜;

3 感覺自己超越了日常現實;

4 感覺自己超越了時間與空間;

5 甚至乎超越了自己,忘卻了自身的存在。

當Flow發生時,我們便能獲得最大的放鬆感和滿足感。

——即是說,休息的質量不取決於做什麼事情,也不取決於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你的休息方式能產生多少Flow的狀態。

(一)運動是最好的休息

米哈裡研究發現,最容易產生Flow狀態的休閒方式就是體育運動。萬科企業創始人王石先生的「休息秘訣」就是戶外運動。「每次登山歸來,感覺都好極了,渾身血管脈絡非常舒暢,人非常輕盈,仿佛透明一般」。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最好的休息不是補眠,也不是觥籌交錯,而是進行你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



(二)從愛好中最容易獲得休閒

王羲之5歲就愛上了書法,天天練習,痴醉入迷,甚至手上拿著自己最喜歡的饃饃一邊寫書法,把饃饃沾了墨汁(以為是蒜泥)吃下去,滿嘴烏黑都全然不知。米哈裡的研究發現,從事自己愛好之事所能產生出的Flow狀態質量是相當高的。所以米哈裡曾經說過:「獲得高質量的休閒其實很簡單,找一項長期的業餘愛好就行了。」

(三)完成一次「真正的旅行」

我們很多人每年都會去旅遊,但每每急行軍似的走馬觀花、擠進人頭攢動的景點拍照,胡吃海喝、時間緊迫,反而搞得身心俱疲。

如果你在旅遊時試試以下方式:

1 全程關機(必要聯繫和網絡查詢除外);

2 保持充足的睡眠與休息;

3 與當地人聊天;

4 看當地傳統特色的表演;

5 吃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餐館;

6 逛當地的博物館;

7 了解一些當地的歷史、文化知識和語言;

8 去當地的校園遊覽;

9 認識當地人作為朋友;

10 跟隨當地人參加派對聚會、慶典;

11 學會一種新技能;

12 能從新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這樣旅遊一趟回來,你將會獲得極大的休息感、意義感和滿足感。

(四)心靈溝通是頂級的休閒

問你一個問題:你上一次和你的父母、愛人、孩子、朋友進行深入、共鳴地聊天是什麼時候?——估計大家平時都「太忙了」,以至於「沒有時間去做這個事情」;亦或者大家平時過得太焦慮太浮躁,以至於一開口說話更多是拒絕的、否定的、貶損的、難聽的話語居多吧。

其實為何「心理諮詢師」會成為現代人「心靈上最理解你的夥伴」?原因是人類最基本的傾聽、理解、支持、陪伴在現代社會裡已經越來越「稀缺」了,不管是親密的家人還是夥伴,平時都是「有事說事,沒事不浪費時間」,一旦有一方想要進行深入的交談,另一方往往會以「很忙很煩」為由採取拒絕態度。

請找一個乾淨的、純淨的時間段,可以關掉手機、丟掉生活中的繁瑣事、心平氣靜地與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發發呆、談談笑、聊聊過往、展望未來(前提是不要貶損和攻擊)你會發現這段時光將會是你接下來繼續奮鬥的強大動力源頭所在。

(五)與大自然談場戀愛

英國BBC做過一項萬人研究:「你覺得最好的休息方式是什麼?」最多人選擇的是「親近大自然」。米哈裡也說道,親近大自然,能產生質量很高的Flow體驗。

如蘇軾題:

惟江上之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六)其餘修行方法

米哈裡還指出,人們在專注於瑜伽、冥想、太極拳運動、武術站樁功等修行後,都會增強一個人達到Flow狀態的能力,此外這些活動也都能改善一個人的身心狀況,以及提高一個人的注意力。


後記

現代人都陷入了「惡性循環」中:

工作日加班加點爭分奪秒

積攢了很多難受與煩惱

於是休息日就用揮霍身體來尋求片刻歡愉

導致用更加疲憊的身軀與精神去面對接下來的工作日

於是又帶來更加嚴重的疲累與煩躁

於是又需要用更加多的揮霍來掩蓋這種煩躁

……

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終有一日這個人會病倒,躺在病房中接受各種儀器的治療,此時才能夠「真正的安靜下來休息」吧,但等待著很多人的,已然是一身的病痛,甚至是人生的絕症……

身體是天賜的,它是多麼的完善、多麼的精妙,奈何人類不懂得如何使用它。人類使用任何一種機器都知道勞逸結合,使用後要懂得休息保養,唯獨在使用自己身體時不懂休養,每每無節制揮霍,導致了各種「提前報廢」情況的發生。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使用「正確的方式」進行休息吧,達到真正的勞逸結合,身心俱養,從而在工作與生活道路上走得更好、更愉快!

相關焦點

  • 每天身心疲憊休息不夠?三種觀念兩個方法讓你從此高效的休息
    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周邊,也會發現,「心好累」成了很多現代人的口頭禪。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多數年輕人,早已經不再從事繁重的出賣體力的工作,但疲勞的程度卻並沒有因此而減輕,每天被林林總總的各種繁瑣的事情打擾,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才能高效的休息呢?
  • 這些話如果你看懂了,那麼說明你真的累了,該好好休息休息了
    下面有幾句話,如果你能聽懂其中的一句,並且內心有波動。那麼小川覺得你該休息休息了。出去旅遊旅遊!01.當快樂來得太容易、悲傷也就不遠了、所以不必祈求從天而降的快樂、但凡太容易到來的幸福、在生命裡都只是停下、很難最終留下、你我所經歷的一切苦痛、都是為了能更安穩地留住最終的幸福、真正與痛苦同行過的人,才更擁有把控幸福的能力02.
  • 多休息減肥效果才更好?你知道是什麼原理嗎,早懂早瘦身
    減脂你要學會休息首先你要知道的是不論是減肥還是增肌,這些所有的身體改變都是在睡夢中完成的,或者是在你休息的期間開始合成的。並且像減肥的過程不管是身體上的考驗,更是一場「心理上」的博弈,因為就算是你長期控制飲食,認真鍛鍊,每次都將自己練到筋疲力竭,飲食上也是異常的清淡寡素,你自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反感,並且有很大程度,放棄鍛鍊,開始暴飲暴食不但前面的努力白費了,還對健身產生了牴觸心理。所以要學會休息。
  • 工作之外的休息時間該如何安排?
    隨著國家工薪福利政策的推行,大部分企業都實行周末雙休、帶薪休假,即使出於工作內容的需要,也會進行調休,保障每個員工都能在工作之外得到充足的休息時間。對於休息時間我們會有不同的安排,合理的安排時間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
  • 如何選擇洗衣液你真的懂嗎?
    如何選擇洗衣液你真的懂嗎?洗衣液作為一款居家生活必備品,不僅能加速衣物汙漬的去除能力,還能讓衣物保留持久清香,帶來舒適的居家體驗。但即便是家居中最常見的生活用品,怎樣選擇去汙效果好的洗衣液?家務事裡最常見的就是洗衣服,每天我們都要換下穿著一天的髒衣物,雖然每天經歷洗衣,但你真的了解嗎?現在的人們對於生活最渴望的就是健康,衣服是貼身之物,所以我們也要注意健康洗衣的問題。聞它的味道是不是特別的清香,如果是清香的話可以放心使用,說明是純植物的。
  • 創傷壓力如何影響身心?| 整合心理學視角下的預防與復原
    創傷如何影響大腦。創傷如何影響神經訊息處理的三個階層: 認知(Cognitive)、情緒(Emotional)、感官動能(Sensorimotor)。5.了解身心受威脅時會激發的防衛反應:戰鬥、逃跑、凍結、癱瘓、啟動依附系統,以及這些反應如何保護身心。6.
  • 中高考考生如何調適身心?試試「加減乘除」對策法
    距離中高考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考生應如何積極調適身心,排除疫情的影響,找到衝刺的最佳狀態呢?今天我們邀請福建省首屆心理名師工作室領銜名師謝維興為大家排憂解難 專家名片:
  • 廣告公司的這些title,你是真的懂嗎?
    廣告公司有著形形色色的title,有些看似不明覺厲,有些也許現在就印在你的名片上。每一個title的背後,都有著「自己眼中」和「別人眼中」的兩種解讀。Business DirectorBD本人:沒有老娘你們都在喝西北風!所有人:拉一個在預算上能說實話的客戶有這麼難嗎?
  • 休息不等於睡大覺,1天24小時身體生物鐘,你真的會休息嗎?
    千萬別聽了那麼多的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人生 所謂「休為人木,息為自心」,知自心者才是真休息,如果僅僅只是休了而沒有息,那將是對休息最錯誤的理解。什麼叫做休息?為什麼你睡了11個小時仍然覺得疲累?休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 你的休息時間都在幹嘛呢?
    《你的休息時間都在幹嘛呢?》你的休息時間都在幹嘛呢?自從有了這些情緒安撫軟體,或許大多數人都是,一會看視頻,一會看評論,一會玩遊戲,一會查歌名,一會記電視劇名,一會笑,一會哭。但我身邊還有這樣一類的人,不急不燥,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休息時間固定做自己喜歡的事,寫寫畫畫,讀讀跳跳,泡腳按摩,好像也在忙個不停,但我覺得這樣的放鬆在無形中投資了自己。前者的放鬆,是無需規劃的,但從長期來看,無疑後者是好處更多的。
  • 耳邊傳來最動聽的樂曲,你懂音樂嗎?律動的身體給你答案
    小明的同桌問他:「你懂音樂嗎?」小明回答:「必須懂!」同桌又問他:「那老師剛才在彈什麼呢?」小明翻了個白眼,淡淡回答:「彈鋼琴。」雖然是個笑話,不過回到現實,來自靈魂式的思考「音樂人懂你,那你懂音樂嗎?」天天聽歌的你一定是茫然的。"好的音樂,你不懂,但你的身體懂!」
  • 孩子五一期間需要休息嗎?了解網課現狀,或許你會有明確目標
    你放了多長時間假了!你已經放了四五個月的假了,你不著急課上不完,還著急不放假?還有別的問題嗎?學生:沒了!孩子本來想為自己尋求一點權益,結果遭到硬核反問,讓孩子無言以對。網友們也是分站兩隊,有的為學生叫屈,有的說反問得好。
  • 松浦彌太郎另類成功學:真正會工作的高手,都很懂休息
    也許你現在的生活平平淡淡,工作上忙忙碌碌卻收穫甚微,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開始;也許你現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焦慮迷茫,不知道如何擺脫困境。那麼你可以打開《松浦彌太郎的工作術》,他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通過分享他的立身處世原則,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小故事,向大家傳遞他的樂活工作哲學。
  • 坐月子,你真的懂坐月子嗎?
    坐月子,你真的懂坐月子嗎?坐月子禁忌多多,新時代的媽媽可能會大呼「這不科學」!月子還是要坐,但是得講求方法。產婦坐月子,一定不能忽視這幾大注意事項!月子食譜  產婦如何科學坐月子那麼除了這點外,你還知道產婦坐月子要注意些什麼嗎?下面將為你介紹產婦科學坐月子的辦法:  1、好的心情更利於恢復  產後的女性,由於生理上的變化,精神比較脆弱,加之壓力增大,有可能發生產後抑鬱症。因此,一定要在家裡保持歡樂的氣氛,尤其是丈夫應該多體諒妻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給予支持。  2、休息要充足。  休息是坐月子的頭等大事。
  • 工商銀行中午時間休息嗎?銀行中午幾點休息?
    工商銀行中午時間休息嗎?銀行中午幾點休息?如果中午去工商銀行辦理業務,那麼2020年工商銀行中午休息嗎?2020年工商銀行中午幾點休息呢?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1、工商銀行的對公業務工商銀行的對公業務中午是休息不營業的,對公業務中午的休息時間是從中午的12點到下午的14點。因此在中午的這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內,客戶是不能來辦理工商銀行的對公業務的。
  • 女人說「我累了」,回復「那你休息吧」的男人,十有八九會失去她
    -03-男人常常會聽到,女人喊累了,很多男人都會覺得,累了那就好好休息吧,我就不打擾了。可男人諸不知,女人喊累的時候,並不是想休息了,而是想得到男人的安慰,從男人那裡得到溫暖,而不是冰冷冷的一句:「那你休息吧」。
  • 你真的懂孩子們嗎
    最近在看紀錄片,問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懂嗎?我們能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嗎?從孩提時的養育到上學時的輔導,從初高中的學習到結婚生子的旅程,我們能給孩子正確的教育嗎? 題歸正傳,在現代教養孩子並不僅僅是吃飽穿暖的簡單問題,它涉及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 塔羅佔卜:哪副葉子圖讓你身心舒暢,測你的愛人會是你的真愛嗎?
    B                C              A:婚姻是兩個人的探戈,不僅要步伐一致,也需要兩個人又共鳴,能聽得懂音樂,能用心去舞蹈。婚姻中和你同床共枕的人還不算是你最愛的人,在你看來即使兩個人選擇了婚姻,也沒必要把自己毫無保留的交給對方,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能應付屬於自己的事。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就算兩個人又愛情的基礎,也不需要任何事都向對方報備。兩個人之間還是要獨立自主,所以,你對愛情還是有所隱瞞,這個人還不是能讓你心動的人!
  • 晚安溫情句子 願你懂生活愛自己
    1、早睡早起,保持好的精神,一日三餐,一頓不落,即使是在周末也應該注意,要知道「散漫」不等同於「休息」,真正的休息絕不是晚睡晚起的身心疲憊。晚安,好夢!2、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
  • 媽媽你不愛我了嗎?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當心孩子身心受損
    但是我們卻經常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你看誰誰誰學習又好,又懂禮貌,再看看你,每次考試都一塌糊塗。父母拿自己孩子和其他人比較,是大人們一種語言表達的習慣,但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習慣,會給幼小的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