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70年•交通篇】一條路,見證香河70年發展與變遷

2020-12-17 澎湃新聞

香河

一座獨具魅力的城市

交通路網

在香河的經濟社會發展中

發揮著基礎性支撐作用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

我們一起回顧

香河交通路網

壯麗70年的發展變化

揚帆啟程

再譜新篇

經濟發展 交通先行

香河縣境內公路始建於1920年(民國9年)。新中國建立前,因戰爭襲擾,年久失修,境內通車土公路總長約68.5公裡,嚴重影響了物資運輸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香河縣人民政府重視交通事業發展,從1950年起著手在原有土公路上開始修復工作。1953至1967年,又對境內骨幹公路、橋涵等交通設施普遍進行擴修改建,提高交通運輸標準並開通部分鄉間公路。1968年以後,以「國家投資和民辦公助、公民建勤」等方式,不斷修築公路和鋪設瀝青路面。

「經濟要發展,交通須先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歷屆香河縣委縣政府始終認真分析交通發展滯後制約經濟發展的具體原因,確立大交通大發展理念,除修整原有路面外,又新建改建境內的幹線公路、縣級公路、鄉鎮公路等公路建設。

1990年底,全縣有公路23條,總長183.17公裡,形成了「鄉鄉有油路、村村走汽車」的公路交通網絡。2008年,全縣有公路458條,總長834.58千米,公路通鄉鎮率和通村率均100%。2018年,公路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全縣通車總裡程為1054.24公裡。由於交通便捷發達,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給全縣帶來了經濟繁榮。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香河人民歷經了從「羊腸小道」到「石子土路」再到「瀝青公路」的變化,交通網絡實現了外部配套成環,內部縱橫成網,到打通「經脈」、暢通農村公路「毛細血管」的巨變,香河交通路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航拍的鏡頭,俯瞰我縣四通八達的路網建設。

唐通公路 發展巨變

近年來,我縣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目標,全力開展路網建設,實現了「大動脈」與「毛細血管」的高效對接,特別是唐通線作為廊坊北部進京下衛的重要通道,今年升級為國道G509唐通公路。今天,我們以唐通線70年路網發展史為例,側面見證70年來香河交通路網的發展巨變。

唐山市京唐港至北京市通州區,在香河縣境內長26.7公裡,全部為一級公路,路基寬24.5米,過渠口、淑陽、錢旺三個鎮。新中國成立以來,唐通線的走向和形態經歷了巨大變化。

香河縣政區圖

1949年1月

在香河縣戰勤委員會寫的《工作總結匯報》中詳細記錄了當時香寶路的情況:由魏各莊至香河縣城的公路,平面兩丈二尺寬,經過這一階段的運輸亦沒有發生障礙,交通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1950年春

開挖潮白新河,切斷香寶路。1953年,將香寶路杜屯至達古莊段改線由焦康莊至平旺莊,工程佔地21畝,原有舊路段退道還田。

1958年,根據唐山地區提出的「寬、平、直、實」的要求,將香寶路裁彎取直,改建後長16.7公裡,路基寬15米,佔地寬40米,路基在原有基礎上抬高50釐米。

1960年,寶坻尚莊至香河義井路段再一次加高,路基由原來的15米寬削窄到11米。1964年,建成牛牧屯引河上的吳村閘橋。

1969年,由趕水壩至吳村閘段3.6公里舖裝了泥結碎石路面。秋季,由香河至大六王莊段首次鋪裝瀝青表面處治路面,寬7—9米,由於質量未過關,1971年下半年又加鋪一層。

1971年,建成潮白河義井鋼筋混凝土永久性大橋,拆除潮白河義井木橋。同年,引泃入潮河東魏各莊大橋建成,香河汽車站至趕水壩段3.2公裡建成瀝青表面處治路面,寬6米。

1972年,香河至大六王莊段5.3公裡路面由3.5米加寬到5米。同年,北門外路段改建調直,路基展寬12米,油麵寬9—10米;完成義井大橋引道油麵鋪築工程,長700米,寬4米。

1975年,吳村閘至趕水壩段結合潮白河治理工程,將堤頂增寬至8米,並鋪裝渣油表面處治路面。至此,通唐公路香河境內路段全部完成路面鋪裝,晴雨通車。

1989、1990年,天津寶坻界至義井大橋段改建,路面由原來的7米拓寬至12米,兩側行道樹重新綠化,為4行毛白楊。

2002年,唐通線天津寶坻界至大六王莊段大修,中段改線,新線由大六王莊向西南,跨越潮白河,走達古莊村南、郎莊村南、南臺村南,在縣城西與大香線重疊,改線段長7.5公裡,路面寬12—24米。

2007—2009年,唐通線改線,在與大香線平交處直接向西、向北,經過大羅屯西,跨過潮白河南堤,在河套內拐彎向西,跨越北運河,然後進入北京界。改線段全長8.829公裡,按照一級路標準設計,四車道,中間設中央隔離帶,路面寬22.5米,改建後唐通線總長26.7公裡。

2014、2015年,省道唐通公路冀津界至潮白河大橋段養護改造工程,工程全長14.097公裡,按照一級路標準進行改造,四車道,中間設2米中央分隔帶,路基寬24.5米,至此唐通線在香河縣境內全部為一級公路,全長26.731公裡。

按照《河北省普通幹線公路網布局規劃》(2013-2030年),2019年唐通公路更名為G509唐通公路,升級為國道。

見微而知著,一葉而知秋。70年祖國飛速發展,縱觀香河交通路網的發展與變化,唐通線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前進,它不僅記錄著公路交通硬體的提升歷史,也折射出香河交通路網70年來整體面貌的發展變化,成為70年來香河路網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唐通公路建設發展的70年,也是香河70年路網建設的發展見證。

※ 特別感謝香河縣交通運輸局為本文提供的珍貴照片、相關資料及數據。

(稿件來源:香河融媒發布)

相關焦點

  • 【家鄉的70年•教育篇】香河一中:崢嶸八十載 築夢新時代
    時光荏苒,七十載滄桑砥礪,七十年春華秋實。一轉眼,祖國就70周歲了,香河70年的教育教學有哪些變化?今天,我們一起從香河一中發展的歷史側面來見證香河70年的崢嶸歲月。香河一中,這個坐落在古老運河之畔的學府,櫛風沐雨走過近八十年悠悠歲月,香河一中發展的歷史鐫刻著一代代校園建設者在這塊土地上追雲逐夢,薪火相傳的足跡,更是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崢嶸歲月。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
  • 【家鄉的70年•英烈篇】陳然 香河人永遠的驕傲!
    【家鄉的70年•英烈篇】陳然 香河人永遠的驕傲!少年「香哥」陳然(1923-1949年),原名陳崇德,出生於香河縣,其父母都是江西人,父親在海關工作,曾在香河供職。陳然出生時,上面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排行第四,父母為紀念他的出生地,把他的乳名叫做「香哥」。陳然上過小學及職業學校。1938年,陳然在宜昌參加「抗戰劇團」。
  • 赤子的禮物 | 從茅草屋到大別墅 網友:住房變遷見證家鄉70年巨變
    尋找見證時光的禮物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何穎)所謂「安居樂業」,對老百姓來說,房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沅江市赤山島新灣鎮橋北村的村民彭登科,經歷風風雨雨,55歲的他不斷地為自己的「安居」夢想努力著。2017年,彭登科建成了一棟大別墅,他終於滿意了。「看著他家兩輩人不斷折騰,從茅草屋到土磚青瓦屋,建紅磚屋,又將紅磚屋拆掉修了兩層小樓,最後建成大別墅。」
  • 【70年看承德】時光銘記承德的交通變遷
    70年的歷史車輪緩緩駛過,回首往昔,承德人懷念舊時的那段美好回憶,但更多的還是對如今飛速發展的承德感到驚喜和自豪。幾十年的歲月洗禮,承德交通已然經歷滄桑巨變。今天讓我們通過幾張照片來對比,感受紫塞明珠——承德的交通變遷。
  • 70年,汕頭!
    小公園亭和百貨大樓 承載了海內外潮人的家鄉記憶 也是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誌 汕頭開埠區外馬路小公園一帶 留存著一片民國騎樓建築群 修繕一新的老建築群 記錄下汕頭百餘年開埠的歷史變遷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廣播節目啟播:《我家住在解放路》見證70...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廣播節目啟播:《我家住在解放路》見證70年變遷金羊網  作者:胡廣欣  2019-07-25 慶祝新中國成立70
  • 渤海大學70年,看渤海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變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建設,現已成為具有相當規模、藏書豐富、服務現代化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原錦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變遷50-60年代,圖書館初具雛形。1958年8月中旬,在原錦州工農速成中學的基礎上,錦州師範學院圖書館成立, 擁有圖書19000冊。
  • 【地評線】壯麗70年,「慢火車」見證中國發展巨變
    採訪團一行搭乘上了目前銀川客運段「資歷最老」的7524次公益「慢火車」,實地感受鐵路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7524次列車由銀川始發後,沿途停2個車站、10個乘降所、2個乘降點,單程運行143公裡4小時01分,所穿行的鐵路線是寧夏的第一條鐵路客車路線,是開進賀蘭山的唯一大眾交通工具。歲月有痕,記憶難忘。
  • 壯麗70年 闊步新時代| 公交的變遷見證遂寧城市之變 你坐過哪些?
    壯麗70年,闊步新時代今日,小編帶你看滾滾車輪裡的遂寧公交變遷↓↓↓遂寧曾經的「氣包車」從「氣包車」到「高檔」的新能源智能公交車;從汽柴油車、混合動力車到新能源車從1991年5月開通市城區第1路公共汽車,到現在20條公交線路,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東西相連、南北貫通,連接新區、輻射片區,覆蓋全城、城鄉結合」的城市公共運輸網絡。尤其是2012年以來,市城區公共運輸先後增設了6路、13路、20路、21路、23路、203路、205路等14條公交線路,優化整合23條公交線路。
  •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學校滄桑巨變 2019-12-2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人話70年:一碗飯 大變遷
    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取得進步。  70年來,中國人碗裡的糧食品種從粗到細再到粗,數量從少到多再到少,人們越來越重視膳食營養搭配。  一碗飯的變化,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變遷。70年來,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比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我們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
  •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2020-08-13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端州,70年!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崢嶸歲月,端州區一路上砥礪奮進、不斷向前!△80年代的江濱堤路比較狹窄,而現在的江濱堤路寬敞整潔。1984年的江濱堤路 傅劍強 攝 圖源肇慶市檔案館今日
  • 梁曉聲《雪城》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
  • 70年從弱到強 關稅變遷見證對外貿易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海關充分運用徵、減、免、退等關稅手段,為國家經濟發展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關總署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程參與每次降稅政策的調查研究、方案制定和政策落實,把降稅政策紅利落到實處。全國海關不斷優化稅收徵管方式,推進關稅保證保險改革,擴大「自報自繳」範圍。
  • 「天府第一路」見證成都的「長大」
    這幾天為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民南路紅旗招展,鮮花盛開分外美麗攝影:本報記者 張青青這條號稱「天府第一路」的城市中軸線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規劃修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時間隨城市一起生長、延伸參與了城市發展、見證了城市變遷
  • 「追夢中華·僑這70年」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在北京開幕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 (吳侃)一張張海外僑胞與五星紅旗的合影、一篇篇書寫歸國華僑報國之志的徵文、一幅幅展現時代變遷的僑界老照片,記錄了華僑華人與祖(籍)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奮鬥故事。由中國僑聯和人民日報海外版主辦的「追夢中華·僑這70年」網絡主題活動成果展17日亮相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成果展分為「我與五星紅旗合個影」「尋找僑界老照片」「僑與新中國」「七十年來家國」網絡徵文活動和網絡參與動態展示五個部分。
  • 幸福中國70年 I 見證珠海成長的榕樹頭
    崢嶸70年,與國同行。 70年來,歷經幾代人的艱苦奮鬥,迎來了我們今天空前繁華的現代都市;在中華幾千年傳統的家文化的感召下,一個個小家欣欣向榮,匯集成推動家國強大最堅固的力量。
  • 解放路70年變遷系列之廣州解放路
    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各大銀行恢復營業,經濟發展也加快了。」王鐘聲說,改革開放後,天津金融業快速崛起,各大國有銀行、外資銀行和其他重要的金融機構紛紛落戶天津解放北路,推動金融發展,使這裡成為天津乃至全國的資金流動樞紐。從銀號到銀行,在金融系統工作了大半輩子的王鐘聲,如今在銀行辦理電子業務時,發現自己成了「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