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帖文:【有獎徵集】赤子情,中國心!尋找見證時光的禮物
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何穎)所謂「安居樂業」,對老百姓來說,房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沅江市赤山島新灣鎮橋北村的村民彭登科,經歷風風雨雨,55歲的他不斷地為自己的「安居」夢想努力著。2017年,彭登科建成了一棟大別墅,他終於滿意了。「看著他家兩輩人不斷折騰,從茅草屋到土磚青瓦屋,建紅磚屋,又將紅磚屋拆掉修了兩層小樓,最後建成大別墅。」紅網網友、農民作家童曉明將彭登科家的變化曬了出來,他說「這一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屋變遷史,折射出中國農村生活70年來巨大的改變。」
沅江市赤山島,地處洞庭腹地,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湖島。雖然有著範蠡帶著西施隱居於此的美麗傳說,但對於赤山島的原住民來說,曾經的日子,並沒有傳說那般美好。「新中國成立前,這裡是個兔子不拉屎的窮地方,一年只有半年糧。」童曉明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後,家鄉老百姓的生活才有了根本的轉變,這些轉變,從他的忘年交彭登科身上就能體現出來。「他家房子經歷了5次改變,一次比一次好,每次改變都能映射出時代的變化。」
茅草房,曾是赤山島上百姓遮風避雨的地方。網友供圖
父輩傳下來的房產:三間茅草屋
「解放初,他的爺爺、父親住的是茅草房。一家六口住在三間茅草房裡,一間是灶屋,灶屋前面煮飯,後面養豬養雞鴨,臭氣燻天。中間正屋是一家人吃飯放農具、稻穀、飼料的地方,另一間偏屋是一家人的臥室,開了兩張丁字鋪,一家老小就擠在兩張鋪上。下雨天,常常屋漏,床上放滿了接屋漏水的盆盆缽缽。熱天,屋裡悶熱難當,蚊子多得能抓成把。冬天,四壁透風,在堂屋裡燒起一堆蔸子火避寒,一天下來,個個臉上手上燻得墨黑,像是從窯洞裡鑽出來的。」童曉明比彭登科大了15歲,對於彭家先輩的生活,了解得非常清楚,因為那也是他小時候的生活。
彭登科成年後建起了紅磚房。網友供圖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拆掉茅草房建起了土磚青瓦屋
「那時能有兩三間土磚屋就是殷實人家了,男孩家裡要有土磚房,找媳婦都容易些。」童曉明回憶,上世界70年代末,生活慢慢好了起來,拆茅屋建磚房,成了大家都想做的事。彭登科的父親也不例外,將家裡的三間茅草屋推倒,建起了土磚青瓦屋。「土磚是用田裡的泥巴,用牛踩好後,挑到乾田用磚匣子印出來,印磚時往往是你家幫到我家。青瓦也是請人做好瓦胚後,再放到窯裡燒出來的。其它材料就地取材,屋檁子、竹子是山裡砍的,門窗是從舊屋上拆下後又用到新屋上,少了,用舊木料加工。材料準備好了,把隊上勞力喊齊,花幾個工就把屋起好了。」
這棟小洋樓曾是橋北村最好的房子。網友供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紅磚房到小洋樓
彭登科是個能人,改革開放前,靠著做獸醫,家裡的經濟條件比其他人都搞得好一些。改革開放後,除了種地,他還種柑橘,做藥用枳殼,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八十年代後期,起紅磚屋、蓋紅瓦,已比較普遍了,土磚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九十年代拆掉平房建樓房又成了新風尚,二層小樓成了農戶新的追求目標,女孩找對象要看對方房子是不是起了樓房。彭登科家的房子在經過茅草屋換土磚房,又換紅磚房後,花10多萬元在全村率先建起了一棟二層小樓,還花1萬多元建了門樓子。」童曉明說,「這棟小樓在全村乃至全赤山島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了大別墅,彭登科不會再「折騰」了。網友供圖
2017年:二層小樓拆遷,建成大別墅
2016年,一條橫貫赤山島的高速公路建設打破了彭登科平靜的生活,他家的小樓也在拆遷的計劃之中。「這一次,他說要建就建個好的」,童曉明說,「彭登科有這個能力,拿著拆遷款,他自己又補了40萬,2017年,一棟400平方的二層大別墅建好了。這次雖然不再是首屈一指,比他家好的房子在赤山島已經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但他覺得自己在建別墅的浪潮中總算沒有落伍,他很滿足。」
「新中國成立後這70年,島上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出行不便,現在島上交通四通八達。曾經的茅草屋也被鱗次櫛比的樓房和別墅代替。赤山島不再是孤島,成了一座寶島」,今年70歲的童曉明說,「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我想用彭登科家房屋變遷的故事,作為對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特殊獻禮。」
來源:紅網
作者:何穎
編輯:陳雪驊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09/579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