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的禮物 | 從茅草屋到大別墅 網友:住房變遷見證家鄉70年巨變

2020-12-18 湖南頻道

論壇帖文:【有獎徵集】赤子情,中國心!尋找見證時光的禮物

紅網時刻8月9日訊(記者 何穎)所謂「安居樂業」,對老百姓來說,房子有著重要的意義。沅江市赤山島新灣鎮橋北村的村民彭登科,經歷風風雨雨,55歲的他不斷地為自己的「安居」夢想努力著。2017年,彭登科建成了一棟大別墅,他終於滿意了。「看著他家兩輩人不斷折騰,從茅草屋到土磚青瓦屋,建紅磚屋,又將紅磚屋拆掉修了兩層小樓,最後建成大別墅。」紅網網友、農民作家童曉明將彭登科家的變化曬了出來,他說「這一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屋變遷史,折射出中國農村生活70年來巨大的改變。」

沅江市赤山島,地處洞庭腹地,是中國第一大內陸湖島。雖然有著範蠡帶著西施隱居於此的美麗傳說,但對於赤山島的原住民來說,曾經的日子,並沒有傳說那般美好。「新中國成立前,這裡是個兔子不拉屎的窮地方,一年只有半年糧。」童曉明的記憶中,新中國成立後,家鄉老百姓的生活才有了根本的轉變,這些轉變,從他的忘年交彭登科身上就能體現出來。「他家房子經歷了5次改變,一次比一次好,每次改變都能映射出時代的變化。」

茅草房,曾是赤山島上百姓遮風避雨的地方。網友供圖

父輩傳下來的房產:三間茅草屋

「解放初,他的爺爺、父親住的是茅草房。一家六口住在三間茅草房裡,一間是灶屋,灶屋前面煮飯,後面養豬養雞鴨,臭氣燻天。中間正屋是一家人吃飯放農具、稻穀、飼料的地方,另一間偏屋是一家人的臥室,開了兩張丁字鋪,一家老小就擠在兩張鋪上。下雨天,常常屋漏,床上放滿了接屋漏水的盆盆缽缽。熱天,屋裡悶熱難當,蚊子多得能抓成把。冬天,四壁透風,在堂屋裡燒起一堆蔸子火避寒,一天下來,個個臉上手上燻得墨黑,像是從窯洞裡鑽出來的。」童曉明比彭登科大了15歲,對於彭家先輩的生活,了解得非常清楚,因為那也是他小時候的生活。

彭登科成年後建起了紅磚房。網友供圖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拆掉茅草房建起了土磚青瓦屋

「那時能有兩三間土磚屋就是殷實人家了,男孩家裡要有土磚房,找媳婦都容易些。」童曉明回憶,上世界70年代末,生活慢慢好了起來,拆茅屋建磚房,成了大家都想做的事。彭登科的父親也不例外,將家裡的三間茅草屋推倒,建起了土磚青瓦屋。「土磚是用田裡的泥巴,用牛踩好後,挑到乾田用磚匣子印出來,印磚時往往是你家幫到我家。青瓦也是請人做好瓦胚後,再放到窯裡燒出來的。其它材料就地取材,屋檁子、竹子是山裡砍的,門窗是從舊屋上拆下後又用到新屋上,少了,用舊木料加工。材料準備好了,把隊上勞力喊齊,花幾個工就把屋起好了。」

這棟小洋樓曾是橋北村最好的房子。網友供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紅磚房到小洋樓

彭登科是個能人,改革開放前,靠著做獸醫,家裡的經濟條件比其他人都搞得好一些。改革開放後,除了種地,他還種柑橘,做藥用枳殼,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八十年代後期,起紅磚屋、蓋紅瓦,已比較普遍了,土磚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九十年代拆掉平房建樓房又成了新風尚,二層小樓成了農戶新的追求目標,女孩找對象要看對方房子是不是起了樓房。彭登科家的房子在經過茅草屋換土磚房,又換紅磚房後,花10多萬元在全村率先建起了一棟二層小樓,還花1萬多元建了門樓子。」童曉明說,「這棟小樓在全村乃至全赤山島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了大別墅,彭登科不會再「折騰」了。網友供圖

2017年:二層小樓拆遷,建成大別墅

2016年,一條橫貫赤山島的高速公路建設打破了彭登科平靜的生活,他家的小樓也在拆遷的計劃之中。「這一次,他說要建就建個好的」,童曉明說,「彭登科有這個能力,拿著拆遷款,他自己又補了40萬,2017年,一棟400平方的二層大別墅建好了。這次雖然不再是首屈一指,比他家好的房子在赤山島已經比比皆是、數不勝數,但他覺得自己在建別墅的浪潮中總算沒有落伍,他很滿足。」

「新中國成立後這70年,島上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出行不便,現在島上交通四通八達。曾經的茅草屋也被鱗次櫛比的樓房和別墅代替。赤山島不再是孤島,成了一座寶島」,今年70歲的童曉明說,「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我想用彭登科家房屋變遷的故事,作為對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特殊獻禮。」

來源:紅網

作者:何穎

編輯:陳雪驊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09/5799970.html

相關焦點

  • 【家鄉的70年•交通篇】一條路,見證香河70年發展與變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香河人民歷經了從「羊腸小道」到「石子土路」再到「瀝青公路」的變化,交通網絡實現了外部配套成環,內部縱橫成網,到打通「經脈」、暢通農村公路「毛細血管」的巨變,香河交通路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式發展。
  •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70年滄桑巨變——地小信帶你看西安歷史變遷 2020-08-13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縣民住房的變遷,從平房到別墅,一路走來感觸多!
    仔細想想,這些年的房屋遷徙路線,不禁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不斷為了新的目標,放棄已經擁有的。有的人為了詩和遠方,扔下了現實的麵包,去擁抱理想。而我們周圍的許多人,在衣食住行的「住」上面,也是窮盡心思。我家在晉南的一個縣城裡。
  • 典角村「五代房」:見證西藏阿里「邊境第一村」變遷
    最近,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將有個大喜事發生,群眾即將要搬進藏漢結合的兩層獨家獨院現代房,這是典角村守邊戍邊群眾的「第五代」居所了,老房、新房,仿佛祖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記錄了時代,講述著變遷。從住房改善看黨的關懷「典」,藏語意為「彈性」;「角」,藏語意為「奪」。典角村位於獅泉河下遊。
  • 【刺桐藏寶圖】螺珠巷、帽巷:老洋樓見證赤子心
    洋樓建築牢固 抗戰時成為避難所  黃阿婆記得,1934年房子剛建起來,遠在印尼的祖父將大把大把的洋鈔匯過來「起大厝」,「別人的房管稅一年只要幾元,我們卻要一百多元!」當時,她家的洋樓是廁所、浴室一應俱全的高檔房屋,更有專門從南洋運過來的鐵床,引得周邊居民豔羨不已。
  • 康縣:老郭家的住房變遷記
    住房關係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品質。40年間, 郭建滿搬了3次家。回顧40年來全家人居住條件的變遷,老郭不禁感慨, 從 「棲身之所」到「宜居之選」,「家」的變化很大。但是當時的居住空間狹小,住宅具備的很多功能也大打折扣,比如做飯、取暖。「做飯、烤火取暖大都燒木材,就是柴禾。煤球要憑票到指定地點排隊買。那時挑煤走的多是山路,煤球從框裡掉下來,即使摔壞的也要撿起來。回到家,基本都是滿臉滿手黑乎乎的,像個小丑。」郭建滿感慨過去生活的不易。
  • 從馬車到汽車 公安檔案見證新中國70年巨變
    近日,太原市公安局舉辦「檔案館開放日」活動,通過大量歷史檔案,再現70年來太原發展的歷史片段。  上世紀五十年代,馬車是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在一張1951年12月15日,太原市公安局開出的「事故認定書」上,清晰地記錄著「肇事車輛雙方都是人力貨車,因為其中一輛走錯路發生剮蹭,造成車軸破損。
  • 3000多幅鋼筆畫,見證家鄉巨變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3000多幅鋼筆畫,見證家鄉巨變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畫作被他裝訂成了15本畫冊。雖然外觀上有些簡陋,卻能讓人穿越時空,看著這座縣城的大橋從窄到寬、看到城外的一片無人問津的廢舊汪塘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宏偉大氣的文化中心……  張巖今年57歲,宿遷市泗陽縣人。「我從11歲拿起畫筆,到現在46年過去了,就沒捨得放下。」
  • 6路公交線駛過近70年 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
    原標題:這條沿海公交線駛過近70年,見證青島公交變遷史半島記者 馬正拓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間,青島城市格局的變遷,與城市公共運輸的發展密不可分。作為青島市沿海開行的第一條公交線,從天泰體育場發往大窯溝方向的6路公交線,也持續運行了近70年。
  • 《圖鑑中國》跨越時間的定格見證改革開放巨變
    從跨越時間的兩張定格出發,看改革開放中國巨變探班會還上演了趣味橫生的互動,主持人和嘉賓現場展示地標變化,從數十年來深圳金融中心的巨變開始,管中窺豹,見證跨越數十載的兩次定格中改革開放大中國和每一個小人物所經歷的變遷。
  • 梁曉聲《雪城》等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新中國文學取得了輝煌成就,長篇小說創作更是碩果纍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
  • 從憑票排隊到手機下單:「開張飯」見證中國人生活變遷
    新華社深圳2月7日電題:從憑票排隊到手機下單:「開張飯」見證中國人生活變遷  新華社記者王曉丹  蓮藕排骨湯、剁椒蒸魚頭、藜蒿炒臘肉、清炒紅菜薹……這是在深圳過年的湖北人劉金鳳為農曆新年「開張飯」準備的菜餚。按照她家鄉的年俗,把年飯的剩菜吃完後,要準備一頓新鮮「大餐」,以圖新年有個好的開端。
  • 回歸自然,享受單純——難以放棄的農家木屋-茅草屋別墅情懷!
    在英文中我們稱謂原木居處用Log home,(家)這個溫馨心愛的詞,幾乎不用house、building(房子、建築)等不帶豪情色彩的詞,由此可見我們對農家木屋別墅喜愛之深。木屋別墅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生態居處,人類對樹木、木材有著天然生成的天然親近感。建築的感觸與水泥、磚塊、石材、塑料、金屬等所構築的房子有本質上的不一樣。
  • 70年,汕頭!
    年來汕頭的滄桑巨變 小公園亭和百貨大樓 承載了海內外潮人的家鄉記憶 也是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誌 汕頭開埠區外馬路小公園一帶 留存著一片民國騎樓建築群 修繕一新的老建築群 記錄下汕頭百餘年開埠的歷史變遷
  • 「數說70載?國慶觀巨變」省內首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自助體驗」式...
    大眾網·海報新聞10月1日濟南訊(記者梁勝楠)今天上午,由山東省大數據局、省檔案館主辦的「數說70載國慶觀巨變」——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數據主題展在省數據大廳開展。「我們全家6個人一起來的,展覽確實很好,讓我更直觀的了解了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前不懂什麼是大數據,今天來了之後體會到了大數據的神奇之處。」來自濟南的市民丁女士對記者說。
  • 你見過1913年的商丘火車站嗎,百年變遷,見證商丘崛起!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咱們的商丘站, 是始建於1913年, 原名朱集站; 民國22年(1933年) 更名為商丘站;
  •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⑦|關於邵陽縣羅城鄉大唐村住房變遷的調研報告
    關於邵陽縣羅城鄉大唐村住房變遷的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中國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不斷創造輝煌,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不斷增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生活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土地上的人們也享受到了巨大紅利,走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在此過程中,我國農村住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
    致敬70年—行進中的上海海洋大學:70年砥礪奮進,從校門變遷史細數學校滄桑巨變 2019-12-2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0年看承德】時光銘記承德的交通變遷
    70年的歷史車輪緩緩駛過,回首往昔,承德人懷念舊時的那段美好回憶,但更多的還是對如今飛速發展的承德感到驚喜和自豪。幾十年的歲月洗禮,承德交通已然經歷滄桑巨變。今天讓我們通過幾張照片來對比,感受紫塞明珠——承德的交通變遷。
  • 我家住在大海邊
    美好的年華與時代輝映 他們的故事 在邁進新時代的奮鬥中 綻放光彩「十一」期間 財經廣播推出系列訪談節目 《我家住在大海邊》 聚焦大連人70年的經濟生活變遷,尋找有代表性的人物,祖孫三代作家共述大連情緣 三代作家做客節目,講述從手寫稿到電腦寫作、再到手機寫作的三代作家創作環境,講述從期盼一篇短篇、一份詩稿到一本63萬字的大部頭書籍的創作源泉,講述家鄉大連70年的變遷與於家三代作家生活的變遷:有1949年清清的碧流河,少年兒童快樂的童年,也有今天大連市民的幸福生活,穿越歷史長河,展開70年的文學創作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