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角村「五代房」:見證西藏阿里「邊境第一村」變遷

2021-01-09 澎湃新聞

典角村群眾即將入住的「第五代」新居一角。

最近,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將有個大喜事發生,群眾即將要搬進藏漢結合的兩層獨家獨院現代房,這是典角村守邊戍邊群眾的「第五代」居所了,老房、新房,仿佛祖國邊陲巨變的縮微影像,記錄了時代,講述著變遷。

從住房改善看黨的關懷

「典」,藏語意為「彈性」;「角」,藏語意為「奪」。典角村位於獅泉河下遊。說起典角村,人人都知道是阿里地區邊境小康村建設的肇始和典範。近年來,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以「藏西中心·黨建先鋒」品牌創建為總目標,以黨的建設統籌各項工作,積極建設、打造「邊境第一村」,讓群眾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1984年之前用石頭壘起的「第一代」簡易房,1990年成立行政村時修建的「第二代」土木結構房屋,2006年修建的「第三代」安居房,2012年修建的「第四代」鋼筋混凝結構兩層獨家獨院,今年群眾即將入住的「第五代」新居,讓我們看到了阿里「邊境第一村」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邊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殊關懷下,典角村邊境群眾同西藏所有邊民一樣,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惠民政策,邊民的住房條件發生歷史性變化。邊境群眾的5代住房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對西藏邊境群眾的無比關心、關懷,體現了黨的好政策在邊境一線落地生根發芽。

扎西崗鄉是噶爾縣唯一邊境鄉,位於阿里地區西北部;扎西崗鄉典角村村委會至印控(巴裡加斯)村莊不到1公裡。典角村現共有51戶、171人,2個作業組。

典角村1990年正式成立為行政村。1984年之前典角村一帶只剩下3戶。1984年,為了更好地管理邊境和「守土固邊」,自治區和阿里地委、行署及噶爾縣委、縣政府專門從獅泉河鎮加木村選出5戶、24人搬遷到典角;1985年,其中3戶因不適應氣候等原因返回加木村;1990年,從加木村選9戶搬遷至典角村守邊,當時分為2個作業組,一組6戶、二組9戶。

從守邊固邊看入黨初心

站在肉眼就能看到國界線對面印控村莊的典角村,守邊固邊從來不是掛在嘴邊說說的一個詞,而是當地群眾發自內心、淌在血液裡的責任和使命。

典角村守邊固邊的傳統要從一個名叫嘎瑪次仁的老人說起。

1984年,嘎瑪次仁和妻子以及另外4戶人家響應政府開荒戍邊的號召,從100多公裡外的加木村搬遷到典角村,並就此定居下來。然而沒過多久,就有2戶群眾忍受不了邊境一線的艱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只剩下嘎瑪次仁和妹妹索南拉姆兩家人繼續堅守。

此後數年,嘎瑪次仁與妹妹兩家唇齒相依,在滿目礫石的土地上開荒,在終年不休的大風中搭房,終於頑強地在荒無人煙的典角村紮下了根。直到1990年,又有9戶人家搬遷過來,典角才有村莊的模樣。

後來,嘎瑪次仁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至1996年期間,他擔任了典角村黨支部書記。邊境放牧巡邏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他的足跡踏遍了邊境線上的山山水水。他還給家裡定下規矩,除了2個外出讀書的女兒外,其他人若結婚必須招上門女婿,唯一的兒子自然也是在當地成家,6個子女又為典角村增加了6戶家庭。

如今,典角村再也不用靠群眾自發而孤獨地為祖國看守大門了。在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的組織下,村裡成立了「紅袖標巡邏隊」,由班子成員和黨員帶領,定期不定期地在邊境一線和村子周邊巡邏放哨,有力確保了典角村一帶的邊境安寧和社會穩定。

村裡還在放牧人數較多、黨員達到3名以上的草場上,設立臨時黨支部,及時傳達黨的聲音、開展各類黨組織活動,實現了在哪裡放牧、黨組織就建在哪裡。同時,還積極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吸納有能力、有擔當的群眾加入到黨組織,目前全村48戶171名群眾中共有黨員41名,除了幾戶獨居老人外,基本達到了「戶戶黨員村」的目標。

從整村脫貧看幸福生活

從30多年前到今天,從一個嘎瑪次仁到41名黨員,歲月在變、事物在變,唯一不變的,是典角村人民永遠守邊固邊、愛國愛黨的赤子之心。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典角村自2016年起實行了「黨支部+合作社+農牧民(貧困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組建了由村黨支部牽頭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勞務輸出。2017年,合作社實現勞務收入30餘萬元,群眾人均分紅2000餘元,帶動全村11戶50名群眾脫貧,實現了整村脫貧的目標。

現在,村民旺扎的3000株樹苗絕大多數已經成活,從當年十幾釐米的樹苗長成了幾米高的樹木。從2017年開始,噶爾縣大力實施綠化工程,種大樹、大種樹,在典角村又新種了9000多株青海楊和杏樹,使全村的苗木數達到了1.2萬株,一片未來的樹林正在邊境線上茁壯成長。

作為「全國文明村鎮」「自治區邊境示範村」,邊境鞏固、經濟發展、生態良好、群眾安居樂業的典角村,在高高飄揚的國旗下,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珠,正在西藏高原上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住房博物館」作證 

記者在阿里「邊境第一村」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採訪時,聽到一個令人欣慰的喜訊:邊民群眾即將入住的藏漢結合的兩層獨家獨院現代房,這已是村裡的「第五代」房,是邊境小康村建設的一部分。

典角村群眾住房的五次變遷,見證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中,邊民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人人爭做「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五代房」不僅是一部邊民群眾住房的變遷史,更是他們兩三代人懷揣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幾十年如一日,把放牧守邊作為神聖職責,看好守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建設幸福家園的鮮活例證。

「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熱愛祖國、紮根邊疆,保家衛國、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相關焦點

  • 西藏典角村,前方距印度碉堡僅600米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位於中印邊境的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不僅是扼守阿里通往克什米爾地區的重要節點其周邊地區也是我國牧民世代放牧的傳統牧場這條河谷,是我國西藏阿里地區通往克什米爾的一條重要通道。
  • 中印邊界西線之巴裡加斯: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的一個組
    扎西崗是西藏阿里地區嘎爾縣的五個鄉鎮(獅泉河鎮、昆莎鄉、左左鄉、門士鄉、扎西崗鄉)之一,位於噶爾縣西北部,距獅泉河鎮(噶爾縣城、也是阿里地區行署)68公裡。扎西崗鄉下轄3個村,包括扎西崗村、典角村、魯瑪村,每個村分為2個作業組,共6個作業組。鄉政府駐紮西崗村。典角村所在區域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三大山脈交會之處。流經典角村的獅泉河向西北流淌約80公裡後拐彎,切穿喀喇崑崙山脈的南支拉達克山,進入了克什米爾地區,此後被稱為印度河。
  • 西藏阿里,世界最初的模樣!
    阿里以它的「七宗最」雄立於西藏西部,那些最極限的美譽都給了它:最西藏、最高原、最神聖、最壯觀、最星空、最野性、最挑戰。下面這22個阿里最美觀景點,能帶給你全部的體驗~NO.1岡仁波齊岡仁波齊峰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它綿延於中、印、尼三國邊境,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
  • 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
    作為省委下派幫助鎮雄縣脫貧攻堅工作隊的一員,我於2019年2月到這裡駐村工作,並擔任村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一年半來,我和駐村幹部群眾一道,卯足幹勁戰「貧魔」,親眼目睹了鍋廠村發生的飛速變化,同時,也為自己能夠親身參與和推動這種「變化」而自豪。
  • 尼泊爾新商機:西藏吉隆、普蘭增設藥材進口邊境口岸
    》(2018年第13號),增設吉隆、普蘭為藥材進口邊境口岸。為規範吉隆口岸、普蘭口岸藥材進口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一、日喀則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阿里地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分別承擔吉隆口岸和普蘭口岸的進口藥材登記備案工作,其在辦理進口藥材登記備案時分別使用「日喀則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登記備案專用章」和「阿里地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登記備案專用章
  • ...長房集團富湘建築公司:「雪域高原」寫忠誠 「老西藏精神」永流傳
    在西藏小康村眾多項目建設隊伍中,長房集團富湘建築公司的團隊在黨員示範帶動下戰嚴寒、抗高原反應,幫助西藏偏遠地區群眾實現安居夢。2018年5月,長房集團受湖南省第八批援藏隊的邀請,參與邊境小康村的建設,組建了長房集團富湘建築公司隆子縣分公司,承接了山南市隆子縣加玉鄉共拉村等7個小康村建設項目,助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 【領航新徵程】山南市邊境鄉村建設見聞:邊境線上的山鄉巨變
    西藏民主改革後,為了防寒保暖,牧民們掘地而居,建起了僅供容身的「地窩子」,開始定居下來。上世紀80年代,草坯牆、草坯板、草坯灶等草和土的混合物讓牧民從地下挪到了地上,住進了草坯房。錯那縣麻麻鄉鄉長(右一)正在茶園裡與群眾交流集體經濟發展的事宜。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西藏阿里見聞:犛牛運輸隊帶來邊境小村...
    【解說】崗莎村位於西藏阿里巴嘎鄉,地處中國、印度和尼泊爾三國交界處。這裡本是一個貧困的邊境小村,近年來,憑藉緊靠「神山聖湖」的特殊地理位置,人們成立犛牛運輸隊,從逐草而居到以旅遊業為生,走上了全民致富之路。
  • 西藏阿里旅遊很有意思,但也充滿危險,你想過去冒險嗎
    每年都有幾千萬人到西藏旅遊,就是為了親眼看看這個神奇的地方,很多人去西藏旅遊,幾乎都是在青藏線和川藏線周邊旅遊,很少有人去西藏邊境,比如阿里地區。除了距離遠,當地環境不好也是人們不去阿里地區旅遊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擔心去阿里旅遊的危險。
  • 西藏阿里招老師了(學校在拉薩):月薪8千,事業編,有房
    西藏阿里地區教育局引進中學教師(學校在拉薩市區)的公告阿里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地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西藏自治區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阿里地區總面積34.5萬平方公裡,共轄7個縣,37個鄉鎮,141個村(居),人口10.8萬。
  • 西藏阿里,告別最後的「電力孤島」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圍繞川藏鐵路建設等項目,推動建設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更多團結線、幸福路。貫通阿里地區1689千米的阿里聯網工程就是這麼一條路。
  • 尼泊爾博卡拉的「西藏村」
    2月28日,尼泊爾博卡拉的「西藏村」顯得蕭條冷清。 邱永崢 攝【環球時報 特派記者 邱永崢】對鄰近中國西藏的尼泊爾來說,3月14日這個敏感日子前後是令人不勝其擾的時期。不過,近年來,非法前往尼泊爾的西藏人從每年2000人銳減到800人左右。《環球時報》記者曾到加德滿都一處「西藏人接待中心」實地探訪,結果沒有遇到任何人。尼瑪打聽了一番後告訴記者:「因為今年以來沒有幾個西藏人新到加德滿都,所以接待中心乾脆放假了。」近些年來,尼泊爾政府不承認「藏人難民」,並於1998年起不再向任何藏人發「難民證」。中國與尼泊爾都加強了邊境防控。
  • 西藏丨西藏往西,朝聖阿里!
    向佛,探秘西藏,朝聖阿里,叩響心門,尋訪最真實的西藏,邂逅最真誠的自己。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但這必將是一條讓你終生難忘的路!最後嗨小皮想說:跟著『嗨皮士旅行』去一次藏東南、一次阿里,對西藏你將不再有缺憾!!!
  • 《夢想改造家》第五季走進「五代同堂的家」
    這次他將為五代同堂的家庭巧設居住空間,解決城中村自建老房潮溼漏水等諸多問題。委託人陳田一家生活在廣西玉林市中心的一座白色瓷磚小樓中,從阿祖到小孫子幾十口人其樂融融,鄰裡之間互通有無相互照應,臨街走過時常能聽到裡面笑聲不斷。然而玉林潮溼多雨,老房牆體開裂、漏水成了一家人最大的困擾。由於是自建房,不合理加建層高導致房子頭重腳輕,結構的脆弱也給生活埋下了極大隱患。
  • 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邊境的幸福小康村
    圖為亞東縣邊境小康示範村——龐達村一角。記者 李洲 攝  近年來,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按照傳統民居與現代工藝相融合、群眾傳統生活習慣與現代城市生活相配合的要求,將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離,統一建設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統一配備村委會、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著力打造特色邊境小康示範村。
  • 西藏地級城市2019年度GDP排名 拉薩市第一 阿里地區末位
    一、拉薩市2019年度GDP超500億元 居全自治區第一 比2018年增加了77.1億元拉薩市2019年度GDP達到617.88億元,居全自治區第一。2019年GDP比2018年度增加了77.1億元,佔當年西藏GDP總額的36.39%,排名居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第264位,全國省會城市末位。二、西藏地級城市2019年度GDP均在1000億元以下 200億元以下城市有4個西藏地級城市2019年度GDP均在1000億元以下。
  •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亞東河畔話變遷
    亞東河畔話變遷——珠居村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慶祝活動見聞位於亞東縣下司馬鎮東北部的一個普通村落古老的亞東河從村中奔騰而過,一排排磚木結構的房屋顯得光鮮亮麗,一面面國旗在屋頂隨風飄揚,別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景。「講黨恩愛核心,亞拉裡索,擁戴忠誠……」三月初,走進珠居村,遠遠便聽到村委會廣場上傳來了歡快的樂聲,十幾名群眾正圍成圈盡情地跳著鍋莊。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來臨之際,珠居村舉行了盛大的文藝慶祝活動,村民們沉浸在節日的祥和氛圍中。
  • 雪域高原見證反貧奇蹟
    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來自湖北省武漢市旅遊學校的援藏教師馬丹(左三)指導學生練習校園啦啦操。 新華社發我國海拔最高鄉——西藏山南市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圖為當地婦女在晾曬奶渣。新華社發消費扶貧讓超億元優質農產品出藏。
  • 西藏阿里大環線自駕超實用攻略(必看路書)
    西藏阿里大環線自駕超實用攻略(必看路書)前段日子,整理了川藏青藏線自駕旅遊攻略,及進入高原地區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乾貨,這一期繼續與大家分享難度較大的阿里大北線(也稱大環線)自駕,想去的朋友亦可參考。西藏從來不乏經典的自駕線路,而阿里大北線則是經典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