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邢傑冉 霍豔恩攝製
從一鍋老豆腐到美食一條街——廚師老馬品味「舌尖上的變遷」
1978年4月20日相關報導。
「賣老豆腐嘍,一毛五一碗!」
1978年4月,深縣城裡十字街西側一家老豆腐開張的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
「真新鮮,走,嘗嘗去!」縣委宣傳部新聞組幹事康炳強聽說後,和同事一起趕到攤上,配上辣椒油、韭菜花熱氣騰騰吃了一碗,真香!
康炳強已經十多年沒見過擺攤賣老豆腐的了。這個深縣一帶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小吃,在那個年代,也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
他當即和同事寫了一篇新聞稿,坐著長途汽車送到河北日報社。沒過幾天,《老豆腐又開張了》就在1978年4月20日河北日報第三版右下角刊發,共193個字。
賣老豆腐的,是當時的東街飯店,門店主任叫馬福增,他也是一名廚師。
眼見著第一季度過完了,離年營業額14萬元的任務還差得遠,老馬急得直撓頭。
「不如去街上擺攤,賣老豆腐?」老馬的提議,職工們覺得可行,只要是為了給國家完成任務,咋幹都對!
「消息傳開,顧客紛紛而至,絡繹不絕。熱鍋老豆腐,再配上各樣佐料,美味可口,經濟實惠……開張後的第一個集日,就賣了十鍋老豆腐。」新聞稿裡,描繪了老豆腐開張的「盛況」。
老馬記得,那時人們缺油水,一個趕集的中年男人,吃一碗老豆腐硬是放了七八勺辣椒油。
這之後,東街飯店職工趕集、趕廟會,小吃品種也豐富了起來,豆腐腦、炸油條都很受歡迎,光炸油條一天能用19袋面,老豆腐攤桌子從兩米多加長到二十幾米。
當年,東街飯店14萬元的營業任務超額完成了。
1980年,老馬調到深縣第三飯店當門店主任。1983年,第三飯店改制,由國營改為5個人共同承包經營。
幾乎同時,老馬發現深縣飯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尖兒,1980年到1990年少說新開了一百來家。改革開放前,深縣只有五六家國營飯店。
原來人們喝酒要碟花生米,炒個豆腐、來個燒茄子,頂天要個過油肉。為啥?想吃別的,對不起,沒原料,連土豆都少見。
飯店尚且如此,老百姓的飯桌就更簡單了。別看老馬一直在飯店工作,一碗芥菜老鹹菜,一盤水撈白菜,一鍋稀粥,幾個窩頭……是家裡常見的飯菜。
今年72歲的康炳強對記者說,直到1983年以後,才知道用白糖給紅燒肉上色。也是在那之後,物資豐富了,飯店多了,人們的口味也變刁了。
第三飯店必須改良菜品!1985年飯店專門派出兩個小夥子去石家莊學做菜,學成歸來做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新菜品與北京傳過來的涮羊肉成了店裡的招牌。
你做紅燜肘子,我就做紅燜羊肉;你有紅燒魚,我有糖醋魚,你賣滷煮雞,我就賣黃燜雞……飯店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河北省飯店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前副會長張爾愛今年69歲,他告訴記者,人們對飲食的追求隨著時代而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求「瓜菜充飢能吃飽」,八十年代求「糧食副食搭配好」,九十年代追求「營養和風味」,現在的人們是吃品牌、吃綠色、吃健康。
現如今,十字街的東面已經發展成美食一條街,餐飲食品安全示範街的紅色牌子矗立在路口,街上有肯德基,巫山烤全魚,好倫哥披薩,豪傑士牛排……各地美食都能在深州吃到。
老馬家的生活,也隨著本世紀開始進入了新階段。
就著改道到自己家東安莊鄉棗科村南面的307國道通車的機會,2000年,老馬在國道旁邊開了一家飯店,叫「連進餐館」,離縣城只有2公裡。
眼見著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老馬的飯店專做深州傳統小吃,如過油肉帶汁、青椒料、丸子肉等。養雞的兒子兒媳,中專畢業的孫子和他一起經營。
近日,在老馬家的飯店,兒子馬連進將醃製好的瘦肉倒進油鍋裡,兒媳婦準備配菜,孫子馬斌烙著暄騰的大餅。客人來了,過油肉澆上蒜薹、木耳、湯汁,配上大餅,方便快捷,吃到的還是深州的傳統老味道。
馬斌說,原本過油肉帶汁是一碗一碗做,時代變了,人們都追求快,傳統小吃也得跟得上時代。去年,他還跟深州美團外賣客服中心聯繫過,因為307國道南面暫時還不在取餐範圍而擱置。「明年接著談!」馬斌說。
今年80歲的老馬早已「退居二線」,在家捯飭小菜園,放風箏,打陀螺就是「活兒」。
「原來人們講吃飽吃好、吃大魚大肉,現在轉向吃雜糧、吃素食、吃綠色、吃健康了。你看我這菜園裡油菜、香菜、芥菜、香蔥都是無公害的。」說著,老馬揚起手中的鞭子,用力一抽,陀螺迅速地轉動起來,那樣歡快。(記者邢傑冉、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