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廚師老馬品味「舌尖上的變遷」

2020-12-20 河北新聞網

記者邢傑冉 霍豔恩攝製

從一鍋老豆腐到美食一條街——廚師老馬品味「舌尖上的變遷」

1978年4月20日相關報導。

「賣老豆腐嘍,一毛五一碗!」

1978年4月,深縣城裡十字街西側一家老豆腐開張的消息迅速傳遍大街小巷。

「真新鮮,走,嘗嘗去!」縣委宣傳部新聞組幹事康炳強聽說後,和同事一起趕到攤上,配上辣椒油、韭菜花熱氣騰騰吃了一碗,真香!

康炳強已經十多年沒見過擺攤賣老豆腐的了。這個深縣一帶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小吃,在那個年代,也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

他當即和同事寫了一篇新聞稿,坐著長途汽車送到河北日報社。沒過幾天,《老豆腐又開張了》就在1978年4月20日河北日報第三版右下角刊發,共193個字。

賣老豆腐的,是當時的東街飯店,門店主任叫馬福增,他也是一名廚師。

眼見著第一季度過完了,離年營業額14萬元的任務還差得遠,老馬急得直撓頭。

「不如去街上擺攤,賣老豆腐?」老馬的提議,職工們覺得可行,只要是為了給國家完成任務,咋幹都對!

「消息傳開,顧客紛紛而至,絡繹不絕。熱鍋老豆腐,再配上各樣佐料,美味可口,經濟實惠……開張後的第一個集日,就賣了十鍋老豆腐。」新聞稿裡,描繪了老豆腐開張的「盛況」。

老馬記得,那時人們缺油水,一個趕集的中年男人,吃一碗老豆腐硬是放了七八勺辣椒油。

這之後,東街飯店職工趕集、趕廟會,小吃品種也豐富了起來,豆腐腦、炸油條都很受歡迎,光炸油條一天能用19袋面,老豆腐攤桌子從兩米多加長到二十幾米。

當年,東街飯店14萬元的營業任務超額完成了。

1980年,老馬調到深縣第三飯店當門店主任。1983年,第三飯店改制,由國營改為5個人共同承包經營。

幾乎同時,老馬發現深縣飯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尖兒,1980年到1990年少說新開了一百來家。改革開放前,深縣只有五六家國營飯店。

原來人們喝酒要碟花生米,炒個豆腐、來個燒茄子,頂天要個過油肉。為啥?想吃別的,對不起,沒原料,連土豆都少見。

飯店尚且如此,老百姓的飯桌就更簡單了。別看老馬一直在飯店工作,一碗芥菜老鹹菜,一盤水撈白菜,一鍋稀粥,幾個窩頭……是家裡常見的飯菜。

今年72歲的康炳強對記者說,直到1983年以後,才知道用白糖給紅燒肉上色。也是在那之後,物資豐富了,飯店多了,人們的口味也變刁了。

第三飯店必須改良菜品!1985年飯店專門派出兩個小夥子去石家莊學做菜,學成歸來做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新菜品與北京傳過來的涮羊肉成了店裡的招牌。

你做紅燜肘子,我就做紅燜羊肉;你有紅燒魚,我有糖醋魚,你賣滷煮雞,我就賣黃燜雞……飯店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河北省飯店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前副會長張爾愛今年69歲,他告訴記者,人們對飲食的追求隨著時代而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求「瓜菜充飢能吃飽」,八十年代求「糧食副食搭配好」,九十年代追求「營養和風味」,現在的人們是吃品牌、吃綠色、吃健康。

現如今,十字街的東面已經發展成美食一條街,餐飲食品安全示範街的紅色牌子矗立在路口,街上有肯德基,巫山烤全魚,好倫哥披薩,豪傑士牛排……各地美食都能在深州吃到。

老馬家的生活,也隨著本世紀開始進入了新階段。

就著改道到自己家東安莊鄉棗科村南面的307國道通車的機會,2000年,老馬在國道旁邊開了一家飯店,叫「連進餐館」,離縣城只有2公裡。

眼見著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老馬的飯店專做深州傳統小吃,如過油肉帶汁、青椒料、丸子肉等。養雞的兒子兒媳,中專畢業的孫子和他一起經營。

近日,在老馬家的飯店,兒子馬連進將醃製好的瘦肉倒進油鍋裡,兒媳婦準備配菜,孫子馬斌烙著暄騰的大餅。客人來了,過油肉澆上蒜薹、木耳、湯汁,配上大餅,方便快捷,吃到的還是深州的傳統老味道。

馬斌說,原本過油肉帶汁是一碗一碗做,時代變了,人們都追求快,傳統小吃也得跟得上時代。去年,他還跟深州美團外賣客服中心聯繫過,因為307國道南面暫時還不在取餐範圍而擱置。「明年接著談!」馬斌說。

今年80歲的老馬早已「退居二線」,在家捯飭小菜園,放風箏,打陀螺就是「活兒」。

「原來人們講吃飽吃好、吃大魚大肉,現在轉向吃雜糧、吃素食、吃綠色、吃健康了。你看我這菜園裡油菜、香菜、芥菜、香蔥都是無公害的。」說著,老馬揚起手中的鞭子,用力一抽,陀螺迅速地轉動起來,那樣歡快。(記者邢傑冉、馬路)

相關焦點

  •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首富」是個什麼梗?
    生於1970年的胡潤屬狗,上中學時喜歡上了中國文化,並於20歲時不遠萬裡,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實現了「說溜中文」的小目標,後繼承父親的老本行,在安達信做會計師。這些人的故事詮釋著中國的巨大變遷,但他們的故事,包括中國十多億百姓在內的全世界都十分好奇卻又毫不知情。這讓他腦洞大開,1999年利用業餘時間和假期,憑著興趣和職業特長,折騰了幾個月後,終於排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和國際接軌的財富排行榜。上榜者五十人,包括搜狐的張朝陽、紅色資本家代表人物榮毅仁、上海灘上有名的「楊百萬」楊懷定以及第一個擁有法拉利的中國人李曉華、電影明星劉曉慶等。
  • 雙清灣水街 | 阜陽特色美食街區 品味舌尖上的潁州
    在這裡,老字號餐飲、傳統皖北小吃、全國特色餐飲、明星餐廳……特色美食一應俱全,一張光芒四射的美食新名片,讓全城盡情品味舌尖上的潁州記憶!食尚品味順應城市風潮安徽置地22年專業運營,始終堅持高品味輸出,順應當地時尚潮流,成功打造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置地黎陽in巷!
  • 2017湘菜年度盛典「致敬廚師」
    2017湘菜年度盛典「致敬廚師」 許菊雲、王墨泉、聶厚忠、肖厚培、唐銘植獲「終身成就獎」 湖南日報1月11日訊(通訊員 丁偉 記者 周月桂)「致敬廚師,是致敬傳統,致敬食物與情感的交融;更是致敬創造,致敬智慧與勤勞的唇齒相依……」2017湘菜年度盛典今天在長沙舉行,主持人朗誦的一首《致敬廚師
  •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1992:「炒股」也瘋狂
    那是全民炒股的年代,作為中國股市早年培育的「草根英雄」,楊懷定的傳奇故事,一度成為世界輿論關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話題。  早在1986年9月26日,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檯——靜安證券業務部在上海開張,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有了股票交易,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買賣,當天上市的100股股票不到一個半小時即被搶購一空。
  • 哈爾濱機場打造暖心職工食堂:感受「餐盤中的溫暖」 品味「舌尖上...
    年近歲末,天氣日漸轉涼。哈爾濱機場員工在職工食堂用餐時發現,雖是氣溫乍寒還暖,一個個座椅上卻早已布置上了隔涼椅墊。暖暖的椅墊提升了職工們的用餐感受,更是溫暖了職工們的心田。今年5月,為加強職工後勤保障,確保職工用餐安全,黑龍江機場集團決定由空港食品公司經營哈爾濱機場職工食堂,以航空品質服務好服務旅客的人。
  • 改革開放40年,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
    改革開放40年,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方超 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18-11-12 01:08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導——舌尖上的軍營:飲食保障大變遷(上)
  • 老馬,給後文革中國的遺產
    時光也仿佛回到了將近40年前,那時班上很多男同學心裡有兩個神,一個是這位老同學,美麗聰慧,班裡無爭議的學霸,青春的氣息讓學校年輕老師跟她溝通都需要先調下呼吸。另一個就是老馬,他是能讓我們這些重點中學的孩子暫時游離出題海和應試考試在另一個平行宇宙遨遊的上帝。由一個神告訴我另一個神的離去,冥冥之中好像是一種宿命。
  • 成都名宴之南堂篇:品味舌尖上的川菜藝術
    三千年來傳薪火,每箸不忘在巴蜀。南堂盛宴走新路,四季沐歌譜新曲。東坡牛肉民為重,名宴不愧美食都"。他認為南堂宴是一場文化之宴,值得體驗。南堂宴,正是以新川菜的技藝精髓——食材之大眾、烹飪之獨特,呈現出格調高雅、美味紛呈的名宴風範,向世人展示中國美食的烹飪智慧。"菜即是景,菜亦是詩",有人說美食的意境有三種: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美——擺盤裝飾的意境;第二是舌尖上的美——味覺的意境;第三是文化之美——既傳統又時尚的意境。
  • 「舌尖上」的中華老字號:疫下思危謀變 百年匠心新傳
    (抗擊新冠肺炎)「舌尖上」的中華老字號:疫下思危謀變 百年匠心新傳中新社成都5月1日電 (記者 賀劭清)小火炒酥牛肉臊子,方塊豆腐被燒至泛黃,加入翠嫩蒜苗與地道漢源花椒粉……陳麻婆豆腐第八代傳人汪林才正計劃在自己40餘年從業生涯的第一場直播中,烹飪麻婆豆腐這道風靡世界的川菜名品。
  • 品味舌尖上的龍巖 暢遊「龍巖美食嘉年華」
    此次活動雲集了近百家參展商,其中有榮譽國宴樓、新時代雲香閣、純萃、龍巖5號、長汀賓館、龍巖財富酒店、金象灣、龍鳳食品、綠野仙蹤、黃鶴樓、李永林冬粉鴨、新和農家樂山莊、味極香、武平同馨閣酒店、東升四季魚莊等知名縣市品牌商家,並搜羅了燈盞糕、簸箕板、永定牛肉丸、芋仔包、野菜丸子、客家香肉、溪魚豆腐、客家鹹水鴨、幹蒸雞等上千種擁有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文化傳統的美食,並有烤全羊、泰式風味咖喱雞、澳洲牛排、泡椒田雞
  •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胡劼:河北養老 夕陽更紅
    今年85歲的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1993年從北京市政府部門退休。我原來住的崇文區光明樓,這是北京第一批居民小區,建於上世紀50年代,設施老舊、年久失修,沒有電梯。2007年,老伴兒去世,兒子一家遠居大連,只剩下我一人,只能在社區吃「小飯桌」。患有關節炎的我,每天要上下4樓,很吃力。經過多方考察,我來到了河北燕郊,選擇燕達作為我的養老目的地。
  • 老馬的脫貧年(小說)
    奶奶追著說,「老馬,屋裡坐坐吧。」老漢已經騎上三輪車走了,車鬥裡裝滿了黑袋子。當晚我們便吃上了鮮美的魚肉,弟弟笑著喊道,老馬真好!這些年我很少回老家,對村裡的人事不熟,不由得欽佩地說,他這麼闊綽,是村裡的大戶吧。奶奶笑起來,問道,你不認識他了?他就是從別處搬來的那個外鄉人啊。我怔住了,腦海裡漸漸有了印象,但怎麼也無法將那個人和眼前的這位老漢重合在一起。
  • 西吉「家事」 |老馬的特色窗口又上了幾道特殊美食
    酸辣土豆絲、土豆燒牛肉、羊肉一根面、牛肉汆面等各式各樣的美食出現在大飛機人的飯桌上。這些牛羊肉、土豆、粉絲、百合、枸杞等食材,都來自西吉,而類似這樣的「西吉特色食品周」,在這之前已經舉辦過多次。
  • 「跨界」孔銳: 從《牙醫門診日記》到《老馬》
    據悉,為推動新時代揚州文學的大發展,助力揚州文學新高地建設,有關方面將不斷為活躍在文壇的我市優秀作家舉辦作品研討會。昨天的研討會上,「跨界作家」孔銳,帶來了紀實作品《牙醫門診日記》、散文集《你是爬上我額頭的藤蔓》和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老馬》等力作。來自中國作協、省作協、揚州大學、市作協等相關文學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運河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的學員及文學愛好者等參加研討。
  • 蘇福記一廚師向炒菜鍋吐口水成熱議話題 「舌尖上的安全」如何守護...
    5月10日下午,西安一家蘇福記餐廳被爆出「食客要求菜品重做,結果廚師向炒菜鍋裡吐口水」,引發廣泛關注,瞬間成為全網熱議話題。雖然目前涉事餐廳已經被責令停業整頓,但該事件著實觸動了大眾對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舌尖上的安全」到底該如何守護更發人深思。
  • 山村角仔節 品味高明人舌尖上的童年
    一名兒童正在品嘗角仔,臉上露出期待的表情。3月25日,當地村民和義工隊在村禮堂內和面。一名村民義工正在幫角仔澆上油。
  • 舌尖上的雙流
    改革開放40年來,能夠真切地感受舌尖上的歷史變遷的,不僅是我們的味覺,可能還包括我們的心。當闊別已久的雙流鄉愁找到團聚的桌椅,那些關於味覺的記憶與感動,才下舌尖、又上心頭。區餐飲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崔越夫介紹:「如今,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在東南亞,都有許多雙流餐飲企業的身影,他們向全球講述著舌尖雙流的故事。」從舌尖美味到舌尖安全「雲對雨、雪對風,大雁對長空,你來雙流我做東。」
  • 舌尖上品味青島美食
    舌尖上品味青島美食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06 星期三 這些酒樓經歷了上百年的傳承,能讓人感受到青島城市發展的脈搏。上世紀初的島城餐飲 「四大樓」,至今正常經營的還有春和樓和三盛樓。順興樓和聚福樓前幾年恢復營業過一段時間,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又銷聲匿跡了。    春和樓曾是島城餐飲的    一面旗幟,過去接待過多位外    國政要,也是島城最貴的酒樓    之一。
  • 【地評線】燕趙論壇:在新徵程上一起奮力奔跑
    基層代表座談會上,村黨支部書記、鄉村教師、扶貧幹部、農民工、種糧大戶、貨車司機、快遞小哥、餐館店主、法律工作者與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交流;兩周的網絡意見徵求活動中,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堅持「人民至上」的黨和人民一起編制的這份五年規劃,是國家未來發展的行動指南,也承載著每個人的未來。
  • 改革開放40年圖書發行業致敬盛典:打造閱讀新業態
    中國網11月1日訊 (記者 蘇向東)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圖書發行業致敬盛典」11月1日在濟南舉行。順應讀者需求,探索、打造閱讀新業態,成為與會業內人士致敬改革開放、深化出版發行業改革的熱門話題。2018年11月1日,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圖書發行業致敬盛典」上,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發表題為《發揚傳統 改革創新 打造發行新業態》的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