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名宴之南堂篇:品味舌尖上的川菜藝術

2020-12-24 鳳凰網

當食客們正襟端坐於餐桌前,時而交替著使用刀叉,時而又嫻熟地運用筷子,將盤碟中精緻的美食送入口中;衣著典雅的服務生們魚貫而出,或端茶送膳,或侍立一旁舔食換碟……那一份電影鏡頭裡的宴席優雅,你以為他們吃的是西餐?OH,那你就OUT了,他們品嘗的可是正經八百的川菜。

這還沒有完。如果說上述畫面讓你看到了川菜的典雅和時尚範,那麼席間的"曲水流觴"古風傳承就讓你瞬間有穿越感了。

但見,桌上流水潺潺,幾尾紅色錦鯉遊弋其中,樂聲悠揚中,一杯佳釀順流而下。隨著音樂驟停,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舉杯暢飲,還要因循古禮,或朗誦或講敘與酒或美食有關的詩句或典故。正是,流觴曲曲,杯光熠熠,詩情畫意中,賓主相聚甚歡。

對,你沒有看錯,代表人間煙火氣的川菜,原來也可以如此高雅!

11月1日,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成都範兒協辦,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飪協會等支持的"成都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第五站,走進了"南堂館·天府三街店"。品鑑南堂宴,來賓們大開眼界,在這裡見識了什麼是川菜的精緻和高端!

原四川省副省長王恆豐評價說,宴會做得非常精緻,提升了川菜的美學價值,是藝術化的川菜!

四川旅遊學院教授、川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說,正在編撰的《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成都名宴可以納入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版塊"飲食文創"。

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感嘆南堂宴勇於創新並即興賦詩以贊:"百科美食如讀書,川菜系列如明珠。三千年來傳薪火,每箸不忘在巴蜀。南堂盛宴走新路,四季沐歌譜新曲。東坡牛肉民為重,名宴不愧美食都"。他認為南堂宴是一場文化之宴,值得體驗。

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會長麥建玲說,這既是一臺宴,又是一本書,是一本川菜守正創新的書。

據了解,九年前,川菜烹飪大師王正金先生在天府三街創辦了南堂館,由此拉開了以當代川菜美食致敬傳統文化的序幕,南堂館致力於新川菜的當代創新表達和國際化探索,從而書寫當代川菜新的發展史。

南堂館可謂自帶文化IP,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沉澱。大文豪蘇東坡有詩云:"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

成都歷來被文人墨客譽為美食之都,百年前的成都,請客吃飯都去一個叫"南堂"的地方。南堂館即是成都高端餐飲的代名詞,李劼人在其《大波》中曾有述: "普通小飯鋪搖身一變,變成一家館廚派而兼家常味的、別具風格的中等南堂館子。座頭幽雅,又有天然景致,更兼價廉物美,首先來照顧它的是南門一帶的生意人……"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輝感言,在我們傳統的房舍建築中,南堂往往冬暖夏涼,有著濃鬱的書香人文氣息,主人待客亦常會於此。南堂館,既有歷史文化的根基,更有陽春白雪的風雅之致。

南堂宴,正是以新川菜的技藝精髓——食材之大眾、烹飪之獨特,呈現出格調高雅、美味紛呈的名宴風範,向世人展示中國美食的烹飪智慧。

"菜即是景,菜亦是詩",有人說美食的意境有三種: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美——擺盤裝飾的意境;第二是舌尖上的美——味覺的意境;第三是文化之美——既傳統又時尚的意境。

南堂宴對這三種意境進行了充分表現,整個宴會由四個篇章構成:四季沐歌、經典傳承、好味至真、簡行大美。

那麼,就讓我們為你解密和打開這一川菜藝術盛宴,致敬中國美味!

第一篇章:四季沐歌

四季有著豐富的色彩,各自成一體的語言體系,而對應上層次分明的味覺,即是這道菜的內涵創意所在。

春象徵著新生與嫩綠,對應之味非鮮味莫屬,古人云"嘗鮮無不道春筍",是故本菜以嫩筍點春;

夏天炎熱,色彩火紅,對應味覺酸甜適口,有機蕃茄是最佳的食材選擇;

秋日天高雲淡,適宜調養身心,常言道:"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因此,蓮藕是秋季關懷的表達;

冬季益進補,蘿蔔在民間素有"土人參"之譽,自是冬之蘊藉的自然饋贈。

這一道"四季沐歌",在吃法上遵循春夏秋冬的四季順序,你將體驗到鮮嫩爽口、酸甜適中、清香生脆、細嚼回甜等多重口味與豐富口感。

第二篇章:經典傳承

古典川菜有"尚滋味、好辛香",近代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今日的當代川菜則:"善調麻辣,融合中西,善於吸收,巧在創新"。

作為四川代表性的著名傳統小吃之一,川北鍋巴涼粉自問世以來就以其獨具的紅油味醇、鮮香爽口、調味多變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本菜與其它川北鍋巴涼粉略顯不同的地方,是加入了茶油煉製的紅油,再佐以花生碎、芝麻、銀魚,在辛香之餘,讓口感層次的體驗更為豐富。

"刮目相看品苕粉,鍋巴香酥熱氳氤。何菜投胎成此味,繭化成蝶新成名。"祁和輝教授品此菜後即興賦詩。

西式食材,中式表達。這正是當代川菜"融合中西、善於吸收"的特點,取型於四川特色小吃豆腐乳,鵝肝採用低溫烹飪而成,型似腐乳,卻有三種味型:魚子醬原味、抹茶、搓椒,每一種味型都有獨特的回甘和香氣,吃這道菜時注意不用咀嚼,而是用口腔的溫度去慢慢呡化,你將感受到鵝肝的細膩回甘與香氣。

衝菜是秋天的第一抹味道,也是民間川菜普及最廣的調味品之一,更是60、70後四川人共有的兒時記憶。"入秋後的青菜不加油,乾鍋情況下急火短炒,經密閉後再自然產生衝味,這個味道在川菜中是最獨特,也是最特別的味道了。"

這道菜在吃法上注意遵循從上到下、由葷及素的順序,先吃蚌仔,嫩滑的口感裡帶著輕嚼的鮮脆;再吃衝菜,感受唇齒間自然發酵的原香。

推紗望月是四川名菜之一,歷來享有眾口一致的稱譽。南堂宴在充分吸收這道湯品的傳統技法精髓之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與創新,首開先河,在高級清湯的基礎上,率先加入了泡菜水,使湯味鹹中帶酸,呈現出別致風味。

菜品呈現出韻味獨特的詩詞意象:以竹蓀為窗,魚豆花是掩映在雲中的一輪上弦月,韭菜花化作漫天繁星,清湯為清澈寧靜的湖面。勺子一動,撥開竹蓀,仿佛推開紗窗。湯汁鹹鮮味濃,魚豆花鮮嫩入口即化。

第三篇章:好味至真

識得食材,方知好味。大千世界,萬物變化,知時節,善烹飪,功夫自在其中。

好味至真,既是產品法則,也是企業理念,只有"真誠,真心,認真"的人,才會放下雜念,回歸本真,做出好味道。

好手藝,匠心好,人是成就好味至真的根本。一個掌握法則與善於變化運用的人,自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他用心烹飪出的菜品,方得滋味的根本。

東坡肉是川菜代表名菜之一,煨制東坡肉有十三字秘訣"少注水,慢著火,火候足時它自美"。這道菜是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傳承的第一道美食,選用的牛肉沿用傳統東坡肉的做法,牛肉耙而不爛,入口化渣。在煨制過程中加入了蜜香紅茶,紅茶的甘甜與香氣浸入牛肉肌理,使牛肉品嘗起來香中回甜。旁邊配有應季香梨,品嘗時可以有三種體驗:第一是先品嘗牛肉,感受東坡小牛肉的味覺魅力;第二是單吃香梨,感受細膩甘甜的梨肉之香;第三是吃一塊牛肉接著吃一口香梨,讓牛肉的濃香中和香梨的清甜,在味蕾之上自然綻放。

花椒是川味之源,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南堂館在掌舵人王正金先生帶領下,懷著對花椒的敬重與執著,自2010年就開始大量使用花椒獨立成味烹飪美食。對花椒豐富的烹飪經驗在這道"貢椒乳鴿"裡得到了充分體現。裡面每一顆花椒都出自漢源精選貢椒,經廚藝加工至金黃酥脆,可以直接吃,輕嚼之間,麻香刺激味蕾,帶動你的嘴唇跟著舞動起來。

吃之前請先做一下深呼吸,然後在距離餐盤10公分左右的位置,細嗅花椒之香——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然後將鴿腿與鴿身肉分開,先吮吸汁水,再選兩顆花椒放在鴿腿肉上與之一起品嘗。肉質彈嫩爽滑,花椒麻香酥脆,兩者在唇齒間交相纏綿,如琴音九曲迴腸,瞑目細思,歷久餘音繞梁,久久不散。

提到魚香味,人們通常都能想到魚香肉絲、魚香茄子,作為川菜二十四味中的經典味型,魚香味也是最早蜚聲國際的著名味型之一,在川菜江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將四川特產的泡辣椒的鮮、香、辣、酸、甜發揮到淋漓盡致,給食客舌尖帶來鮮明的味覺洗禮。這道魚香關西參配手工面,選用名貴的關西參和傳統魚香味相結合,詮釋了魚香味的另一種性格。參材選用時極其考究,南堂宴主廚人員注重參本來的口感,而不在於它的刺多刺少,吃起韌勁兒十足,Q彈有力。

在吃法上需要注意手工面要與魚辣椒拌勻,使魚香與辣味與麵條交融後再食,可以吃過參後再吃麵,感受魚香味型的雙重演繹。

這是一道非常特別的菜品,現場烹飪,也稱為"桌邊料理"。如同煨制罐罐飯一樣,將銀鱈魚用錫紙和荷葉包裹,使鱈魚香氣被牢牢鎖住,從而保持鱈魚肉的質感和鮮味,使食材中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散發之後,再被吸收入魚肉肌理。這道菜既是南堂人對食材求真求鮮的珍視與表達,也是南堂宴對古典川菜的一種頂禮致敬。

在食材的選配上亦非常講究,選用深海鱈魚,用蜜香紅茶來醃製除腥,再採用鹽煨的特殊烹飪技法使之成熟,配上荷葉清香和飽含歲月香味的芽菜,吃時鱈魚與芽菜一同入口,感受魚肉之鮮與芽菜之鹹,在口中恣意蕩漾……

紅湯的毛血旺常見,綠湯毛血旺就少見了。為了呈現這道館派青椒毛血旺,南堂人別具匠心地研發了"蔬菜辣",吃起來辣口不辣心,甚至在品嘗過程中有點微微出"毛毛汗"的感覺,但心裡卻並不感到辣。

在吃法上也非常講究:第一口一定要先品嘗血旺的嫩滑;第二口品嘗毛肚,感受毛肚的柔嫩與鮮辣;第三口品嘗黃喉,咀嚼之際感受黃喉的脆嫩爽口。三種食材在品嘗的過程中讓口腔感官隨之發生不同的感應變化,口感層次分明,味覺豐富飽滿。

第四篇章:簡行大美

簡約而不簡單,遵循自然,回歸本味。任何事情都可化繁為簡,越是簡單才越接近真實。做人做事均如此:簡簡單單做人,清清爽爽做事,用簡單體現背後的功夫,才是真功夫。

無論擺盤裝飾的意境,還是舌尖上的律動,又或者味覺的呼吸,樣樣自然分明,無須增添多餘旁枝,大道至簡,扣題鮮明即是好文章。

這道菜還原了川菜古典的炙烤方式,將新鮮的雞樅菌放在竹筒內高溫蒸製,密封的竹筒,使雞樅菌的鮮香之味鎖於其中,竹筒的清新竹香與菌香融為一體,呈現出清新而馥鬱的自然清香,食之但覺盈香撲鼻,滿口瓊枝玉液。

在吃法上注意:先撬開蓋子,慢慢將竹筒內的菌湯倒在碗內的高溫的卵石上,你將聽到湯汁被原石灼燒發出的嗞嗞響聲,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藉此打開;然後倒轉手裡的竹筒,聞一聞筒內的香氣,頓覺神清氣爽;接下來開始品嘗,且看雞樅菌質細絲白,舉箸拈起一兩條,一經入口立覺盈口清香,仿佛置身綠野仙蹤,渾身散發著自然的清新與原香之氣……

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內有乾坤。揭開蓋來:"看似蘿蔔也不是蘿蔔"。選用和蘿蔔最搭的蟹肉和蟹黃高湯煨制入味,切開蘿蔔,裡面更是精彩,形似一塊白玉,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入口即化,鮮香異常。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食材,與食材組合,越能做出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來。這是南堂館對當代川菜的一種表達,食材選擇不取珍稀反取普通,通過精湛的烹飪技藝點石成金。

《紅樓夢》四十一回中講到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吃到一味茄子,聽鳳姐說到其做法包括雞脯肉、香菌、新筍、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直喊佛祖,怪道十來只雞來配一味茄子。雖然誇張了些,但也說出了精緻餚饌"化繁入簡"的特點,正如這道內有乾坤,以蟹肉蟹黃高湯煨制,其味徹底融入蘿蔔,蘿蔔的本味散入湯中,再食已是蟹香氤氳,細品回甘了。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經典名菜,在南堂宴上開設此菜,廚師團隊現場呈現菜品,是南堂人對傳統川菜的一種致敬。

這道菜集川菜的"麻、辣、鮮、香、燙、脆、嫩、酥"諸多口感與味道於一身,將川菜麻辣味型的特點展露無遺。食材下有黃豆,上有豆腐,旁有豆花,菜品寓意可謂前世今生、兒孫滿堂。

廚師現場烹飪豆腐,然後逐一舀勺倒入客人眼前的蔥油脆皮。吃時就著脆皮一同入口,綿軟滑嫩的口感與麻辣香濃的味覺瞬間在嘴裡瀰漫開來,頓覺妙不可言。餐盤上的酥黃豆也可以和豆腐一起品嘗,增加不同口感享受,吃完豆腐一定要品嘗旁邊的清口豆花,使口中保留一股清芬的豆花香味。

貝母主攻在心經和肺經,雪梨是潤肝、養血生肌之功效,二者可以說是秋季的黃金搭檔了,配以少許的冰粉增加口感,食用時將金箍棒扳成段放在甜品中,一起食用,這也是貝母雪梨的另一重境界和吃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宴會配了三種應季茶:一是餐前茶歇配乾果鮮果的陳皮白茶,潤肺降燥,利於開胃;二是席間的玫瑰紅茶,暖心暖胃;三是宴席即將謝幕時的普洱菊花茶,具有潤脾胃、降燥熱、清醒味蕾的應季功效。

秋冬季節,外冷內熱容易上火,三種配茶,充分體現了南堂館對宴會舉辦季節與健康的細節思考。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烹飪大師們又是如何專業評價南堂宴的呢?

張中尤說,川菜本身就是中國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從今天來看,川菜最大的優勢是味型,是世界很多菜系無法比擬的,川菜可以用任何原材料來做,只要保持川菜的靈魂"調味"和獨特的烹製方法,川菜就可以無窮地變化,今天的宴會是成功的。

盧朝華說,今天的菜味道讓人感覺很滿意,比如涼粉味道濃鬱,牛肉汁水統到肉裡的,吃到嘴裡有又不流出來,肉質酥爛化渣,形狀又完整,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菜品的溫度掌握得好,作為中餐特別是川菜是非常講究的。

王開發說,成都名宴到了今天第五場,讓我們看到傳統川菜的精華傳承得很好,同時又結合時代發展得很好,川菜的明天肯定大有希望。

藍其金說,誠如張大師所講,味是川菜的魂,今天的宴對味的把握是非常準的,而且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非常成功的,不愧是王總帶出來的團隊。

肖見明說,可以用很多形式、很多模式來做川菜,但一定要有四川文化的元素,今天的菜品可以看出整個團隊的用心。

張元富說,今天非常興奮,許多菜品實際上改變了對傳統的認知,但又適合現代人,符合川菜的走向,讓更多的人接受川菜。

南堂宴用 "當代川菜致敬中國美食文化", 曲終意未散,宴席雖有盡時,然而對美食文化的追尋,川菜人永遠在路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鄧師傅與南堂川菜
    成都飯店當時在蓉城首屈一指,有接待外賓的任務,許多榮樂園出身的老法師都匯集於此,其中包括鄧華東的師爺——川菜泰鬥孔道生。「在培訓期間,我系統地學習了高檔宴席菜的做法,也知道了南堂川菜的由來和演變。」鄧師傅又傷感地補充一句,「這個場景見證了川菜最輝煌的時刻,往後還會有嗎,我不敢說。」
  • ​傳統川菜「南堂包席」
    請加小編 微信號:ask-xiaoao投稿郵箱:1935932863@qq.com麻辣本就不能代表川菜的全部。南堂菜作為川菜的一個分支,汲取了大量當年居住在四川的江浙廚師的經驗,你說它是「改良菜」,那是不對的,頂多算是「融合菜」。但你若說傳統川菜理所應當是辣的,這就貽笑大方了。
  • 品味成都,吃地道川菜小吃,成都一座值得多次打卡的城市
    成都這座網紅城市一定要用兩天的時間來好好逛逛這座與眾不同的休閒美食城市,體會川西生活,品味一下麻辣鮮香,放下腳步感受成都最真實的模樣體驗成都市民生活的本真樣貌。
  • 探訪"舌尖上的中國男籃川菜":牛羊肉專程從新疆空運
    【解說】為仁川亞運會備戰的新一屆中國男籃正在成都金強籃球基地進行封閉訓練。在昆明高原拉練期間,男籃隊員經歷了魔鬼般的集訓,如何提供合理的膳食就成為了關鍵。5月13日記者來到成都金強籃球基地探訪「舌尖上的中國男籃川菜」。  【同期】(基地餐飲部廚師長 馮舉)
  • 成都發布「最香香嘴的美味」 揭秘成都人舌尖上跳躍的快意
    「世界美食之都」稱謂早在十年前授以成都,成都人餐桌上的菜,從川菜至法餐至東南亞海鮮鍋,吃了幾年、幾十年、幾千年,愈久彌香。 選鴨、填胚、燙胚、上色、排酸光……僅是每日鴨子的入爐準備工作都需花上整個上午,後將鴨子放入特製的土灶燜烤爐燜烤,滎經沙窩接滷油,連燒的柴火都需用四川獨有的青岡木。 四年前,百年老店馬旺子,離開了眉山,來到了成都,將當代川菜保留比較完整的川西風味帶至蓉城的時尚中心太古裡。
  • 「豆瓣之鄉」郫縣竟藏著一座舌尖上的博物館,川菜還能隨便吃!
    中國的博物館有很多,種類和功能都各不相同,有展示文物來講述歷史的東西,也有陶瓷藝術展示,也有講述民族文化傳統的,四川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博物館,竟然展示四川菜,教四川菜,為遊客提供四川菜的美食,我覺得美食是理所當然的。
  • 他一直在努力地證明,川菜其實70%是不辣的!
    榮樂園繼承川菜傳統,汲取南北菜優點,及成都諸家之長,奠定了現代川菜基礎,成為主流派系,「川味正宗即在榮樂園」傳遍成都。這裡培養出大批川菜大師,其中就包括鄧華東的師爺——川菜泰鬥孔道生。解放前,這派川菜被統稱為「南堂」,也就是川菜中的高級宴會菜。說起南堂川菜,得從四川的歷史說起。
  •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增加川菜戲份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增加川菜戲份   將大大增加川菜戲份   重慶美食家二毛攜新書回渝做講座透露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將大大增加川菜戲份  日前,在北京開著川菜館的重慶美食家二毛推出了他的新書———《民國吃家》。
  • 成都香格裡拉大酒店川香灶重新定義舌尖上的四川味道
    人民網北京3月18日電 成都香格裡拉大酒店日前全新揭幕川香灶川菜餐廳,重新定義舌尖上的四川味道。消費者可以在川香灶品嘗到川式滷菜、缽缽雞、夫妻肺片、蒜泥白肉、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口水雞、沸騰魚、開水白菜等四川人一代傳一代的經典美味,還有深得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讚賞的雞豆花配牛肉焦餅。
  • 舌尖上的中國之特色川菜
    舌尖上的中國之特色川菜冷啖杯冷啖杯,成都人的一種夜宵,也多見有寫作「冷淡杯」的,可是寫作「冷淡杯」是完全錯誤的。一些沒文化的人把它叫錯了,遂大家都把它叫做「冷淡杯」了。點好了菜以後,再叫上些冰啤,或者直接一人一大杯冰扎啤,邊吃邊喝,可口又解暑,簡直是人間一大享受。麻辣豬肉乾麻辣豬肉乾是四川成都地區常見的菜餚做法,口味麻辣鮮香,老少皆宜。
  • 中國(成都)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舌尖之外 美食還有更多的內涵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明海)「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就叫做舌尖之外的創新,可是,我要先從舌尖這件事情講起。」5月15日下午15時,被譽為中國臺灣文創教父的臺灣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靜吉這樣開始了他的演講——《舌尖之外的創新》,在他看來,「美食屬於日常生活,但又超越了日常生活」。
  • 消失的川菜名店:中華老字號 成都竟成園
    舊時成都的餐飲業主要有幾大業態,包席館、南堂、炒菜館、四六分飯館、便飯鋪,以及各種風味食店如醃滷店、麵食店、點心鋪子等,此外還有新式的餐廳和飯店。包席館和南堂又統稱燕蒸幫,是當時成都高檔餐飲消費的代名詞。青石橋的竟成園由陳漢三創辦,「竟成」二字取自「有志者事竟成」,而「園」則是包席館的標誌性後綴,像著名的正興園、三合園、福華園、玉珍園、榮樂園等等。
  • 舌尖上的川菜,好吃又下飯,這麼美味你確定要錯過嗎?
    舌尖上的川菜,好吃又下飯豆腐,相傳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準南王劉安於八公山修道煉丹時,不經意間的錯手點化,讓大豆與石膏完美邂逅,才成就了這千古一味的傳世美食。舌尖上的川菜,好吃又下飯從青林口向南380公裡,來到守望岷江兩年的西壩古鎮,這裡是川味豆腐宴的原產地,500年時光穿越,曾經傳說中挑著擔子唯美路過的豆腐西施們,已經走進了古鎮的各大餐廳中
  • 百年成都記憶,川菜中的硬店——隱廬古法川菜
    說起創辦隱廬古法川菜的她,是被大董集團授予榮譽勳章的成都餐飲人;她深耕餐飲17年,是被眾多老饕、明星奉為川菜女神的美食達人;她是銀灘鮑魚火鍋等多家餐廳的創始人、主理人,美麗的外表下,包裹著一顆「匠人」心;她,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70天跟拍成都養蜂人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70天跟拍成都養蜂人 2014-03-18 17:02:37  來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編輯: 曾俊菠  責任編輯: 張偉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二毛的老菜譜》第20期:川菜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四川烹飪》雜誌...
    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灶》《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 煙火成都:舌尖上的戰「疫」|成都餐飲同業公會|雷星|成都|餐飲企業...
    鼓足勁頭加油幹,成都正堅持「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有力有序推進疫情科學防控和城市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在這一過程中,餐飲業順勢而為,為城市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助力。連日來,小錦深入餐飲服務一線走訪了多家我市代表性的餐飲企業,看到煙火成都如何通過舌尖上的戰「疫」促進城市滿血復活。
  • 成都名宴系列之六:崇德裡「錦繡十樣」,最成都,很中國,真美麗
    中國烹飪大師張中尤、盧朝華、藍其金、肖見明,川菜文化專家楊代欣,知名媒體人賀平、元霄、飛哥、陳聃、陳怡然、孫培可、劉梓舟、王兆華、張鏡等參加活動,創建成都名宴的其他知名餐飲柴門、南貝、許家菜、子非、南堂館、麓湖遊艇會、成都宴
  • 舌尖上的年味:品在舌尖 暖在心上
    川菜大師彭子渝。飯桌上,奔波一年的勞累煩惱,化作耳邊親人的念叨;盼望兒孫回家的守候,變成一道道熱氣騰騰的飯菜。年夜飯,是年的味道,是四川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它品在舌尖,暖在心上。   【名家說年】   川菜大師手把手:教你做出「年味」與「川味」   □本報記者李婷/文郝飛/圖   2月8日,退休的川菜大師彭子渝也開始考慮起今年的年夜飯吃什麼。
  • 在成都,只有吃過十樣錦繡味,才懂崇德百年故裡情
    2020年12月5、6號,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成都範兒協辦,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飪協會及成都向上等諸多機構支持的「成都十大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第六場走進崇德裡·食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