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客們正襟端坐於餐桌前,時而交替著使用刀叉,時而又嫻熟地運用筷子,將盤碟中精緻的美食送入口中;衣著典雅的服務生們魚貫而出,或端茶送膳,或侍立一旁舔食換碟……那一份電影鏡頭裡的宴席優雅,你以為他們吃的是西餐?OH,那你就OUT了,他們品嘗的可是正經八百的川菜。
這還沒有完。如果說上述畫面讓你看到了川菜的典雅和時尚範,那麼席間的"曲水流觴"古風傳承就讓你瞬間有穿越感了。
但見,桌上流水潺潺,幾尾紅色錦鯉遊弋其中,樂聲悠揚中,一杯佳釀順流而下。隨著音樂驟停,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舉杯暢飲,還要因循古禮,或朗誦或講敘與酒或美食有關的詩句或典故。正是,流觴曲曲,杯光熠熠,詩情畫意中,賓主相聚甚歡。
對,你沒有看錯,代表人間煙火氣的川菜,原來也可以如此高雅!
11月1日,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成都範兒協辦,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飪協會等支持的"成都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第五站,走進了"南堂館·天府三街店"。品鑑南堂宴,來賓們大開眼界,在這裡見識了什麼是川菜的精緻和高端!
原四川省副省長王恆豐評價說,宴會做得非常精緻,提升了川菜的美學價值,是藝術化的川菜!
四川旅遊學院教授、川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杜莉說,正在編撰的《中國飲食文化百科全書》,成都名宴可以納入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版塊"飲食文創"。
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感嘆南堂宴勇於創新並即興賦詩以贊:"百科美食如讀書,川菜系列如明珠。三千年來傳薪火,每箸不忘在巴蜀。南堂盛宴走新路,四季沐歌譜新曲。東坡牛肉民為重,名宴不愧美食都"。他認為南堂宴是一場文化之宴,值得體驗。
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會長麥建玲說,這既是一臺宴,又是一本書,是一本川菜守正創新的書。
據了解,九年前,川菜烹飪大師王正金先生在天府三街創辦了南堂館,由此拉開了以當代川菜美食致敬傳統文化的序幕,南堂館致力於新川菜的當代創新表達和國際化探索,從而書寫當代川菜新的發展史。
南堂館可謂自帶文化IP,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沉澱。大文豪蘇東坡有詩云:"更有南堂堪著客,不憂門外故人車。"
成都歷來被文人墨客譽為美食之都,百年前的成都,請客吃飯都去一個叫"南堂"的地方。南堂館即是成都高端餐飲的代名詞,李劼人在其《大波》中曾有述: "普通小飯鋪搖身一變,變成一家館廚派而兼家常味的、別具風格的中等南堂館子。座頭幽雅,又有天然景致,更兼價廉物美,首先來照顧它的是南門一帶的生意人……"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輝感言,在我們傳統的房舍建築中,南堂往往冬暖夏涼,有著濃鬱的書香人文氣息,主人待客亦常會於此。南堂館,既有歷史文化的根基,更有陽春白雪的風雅之致。
南堂宴,正是以新川菜的技藝精髓——食材之大眾、烹飪之獨特,呈現出格調高雅、美味紛呈的名宴風範,向世人展示中國美食的烹飪智慧。
"菜即是景,菜亦是詩",有人說美食的意境有三種: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美——擺盤裝飾的意境;第二是舌尖上的美——味覺的意境;第三是文化之美——既傳統又時尚的意境。
南堂宴對這三種意境進行了充分表現,整個宴會由四個篇章構成:四季沐歌、經典傳承、好味至真、簡行大美。
那麼,就讓我們為你解密和打開這一川菜藝術盛宴,致敬中國美味!
第一篇章:四季沐歌
四季有著豐富的色彩,各自成一體的語言體系,而對應上層次分明的味覺,即是這道菜的內涵創意所在。
春象徵著新生與嫩綠,對應之味非鮮味莫屬,古人云"嘗鮮無不道春筍",是故本菜以嫩筍點春;
夏天炎熱,色彩火紅,對應味覺酸甜適口,有機蕃茄是最佳的食材選擇;
秋日天高雲淡,適宜調養身心,常言道:"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因此,蓮藕是秋季關懷的表達;
冬季益進補,蘿蔔在民間素有"土人參"之譽,自是冬之蘊藉的自然饋贈。
這一道"四季沐歌",在吃法上遵循春夏秋冬的四季順序,你將體驗到鮮嫩爽口、酸甜適中、清香生脆、細嚼回甜等多重口味與豐富口感。
第二篇章:經典傳承
古典川菜有"尚滋味、好辛香",近代川菜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而今日的當代川菜則:"善調麻辣,融合中西,善於吸收,巧在創新"。
作為四川代表性的著名傳統小吃之一,川北鍋巴涼粉自問世以來就以其獨具的紅油味醇、鮮香爽口、調味多變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本菜與其它川北鍋巴涼粉略顯不同的地方,是加入了茶油煉製的紅油,再佐以花生碎、芝麻、銀魚,在辛香之餘,讓口感層次的體驗更為豐富。
"刮目相看品苕粉,鍋巴香酥熱氳氤。何菜投胎成此味,繭化成蝶新成名。"祁和輝教授品此菜後即興賦詩。
西式食材,中式表達。這正是當代川菜"融合中西、善於吸收"的特點,取型於四川特色小吃豆腐乳,鵝肝採用低溫烹飪而成,型似腐乳,卻有三種味型:魚子醬原味、抹茶、搓椒,每一種味型都有獨特的回甘和香氣,吃這道菜時注意不用咀嚼,而是用口腔的溫度去慢慢呡化,你將感受到鵝肝的細膩回甘與香氣。
衝菜是秋天的第一抹味道,也是民間川菜普及最廣的調味品之一,更是60、70後四川人共有的兒時記憶。"入秋後的青菜不加油,乾鍋情況下急火短炒,經密閉後再自然產生衝味,這個味道在川菜中是最獨特,也是最特別的味道了。"
這道菜在吃法上注意遵循從上到下、由葷及素的順序,先吃蚌仔,嫩滑的口感裡帶著輕嚼的鮮脆;再吃衝菜,感受唇齒間自然發酵的原香。
推紗望月是四川名菜之一,歷來享有眾口一致的稱譽。南堂宴在充分吸收這道湯品的傳統技法精髓之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與創新,首開先河,在高級清湯的基礎上,率先加入了泡菜水,使湯味鹹中帶酸,呈現出別致風味。
菜品呈現出韻味獨特的詩詞意象:以竹蓀為窗,魚豆花是掩映在雲中的一輪上弦月,韭菜花化作漫天繁星,清湯為清澈寧靜的湖面。勺子一動,撥開竹蓀,仿佛推開紗窗。湯汁鹹鮮味濃,魚豆花鮮嫩入口即化。
第三篇章:好味至真
識得食材,方知好味。大千世界,萬物變化,知時節,善烹飪,功夫自在其中。
好味至真,既是產品法則,也是企業理念,只有"真誠,真心,認真"的人,才會放下雜念,回歸本真,做出好味道。
好手藝,匠心好,人是成就好味至真的根本。一個掌握法則與善於變化運用的人,自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他用心烹飪出的菜品,方得滋味的根本。
東坡肉是川菜代表名菜之一,煨制東坡肉有十三字秘訣"少注水,慢著火,火候足時它自美"。這道菜是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傳承的第一道美食,選用的牛肉沿用傳統東坡肉的做法,牛肉耙而不爛,入口化渣。在煨制過程中加入了蜜香紅茶,紅茶的甘甜與香氣浸入牛肉肌理,使牛肉品嘗起來香中回甜。旁邊配有應季香梨,品嘗時可以有三種體驗:第一是先品嘗牛肉,感受東坡小牛肉的味覺魅力;第二是單吃香梨,感受細膩甘甜的梨肉之香;第三是吃一塊牛肉接著吃一口香梨,讓牛肉的濃香中和香梨的清甜,在味蕾之上自然綻放。
花椒是川味之源,迄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南堂館在掌舵人王正金先生帶領下,懷著對花椒的敬重與執著,自2010年就開始大量使用花椒獨立成味烹飪美食。對花椒豐富的烹飪經驗在這道"貢椒乳鴿"裡得到了充分體現。裡面每一顆花椒都出自漢源精選貢椒,經廚藝加工至金黃酥脆,可以直接吃,輕嚼之間,麻香刺激味蕾,帶動你的嘴唇跟著舞動起來。
吃之前請先做一下深呼吸,然後在距離餐盤10公分左右的位置,細嗅花椒之香——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然後將鴿腿與鴿身肉分開,先吮吸汁水,再選兩顆花椒放在鴿腿肉上與之一起品嘗。肉質彈嫩爽滑,花椒麻香酥脆,兩者在唇齒間交相纏綿,如琴音九曲迴腸,瞑目細思,歷久餘音繞梁,久久不散。
提到魚香味,人們通常都能想到魚香肉絲、魚香茄子,作為川菜二十四味中的經典味型,魚香味也是最早蜚聲國際的著名味型之一,在川菜江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將四川特產的泡辣椒的鮮、香、辣、酸、甜發揮到淋漓盡致,給食客舌尖帶來鮮明的味覺洗禮。這道魚香關西參配手工面,選用名貴的關西參和傳統魚香味相結合,詮釋了魚香味的另一種性格。參材選用時極其考究,南堂宴主廚人員注重參本來的口感,而不在於它的刺多刺少,吃起韌勁兒十足,Q彈有力。
在吃法上需要注意手工面要與魚辣椒拌勻,使魚香與辣味與麵條交融後再食,可以吃過參後再吃麵,感受魚香味型的雙重演繹。
這是一道非常特別的菜品,現場烹飪,也稱為"桌邊料理"。如同煨制罐罐飯一樣,將銀鱈魚用錫紙和荷葉包裹,使鱈魚香氣被牢牢鎖住,從而保持鱈魚肉的質感和鮮味,使食材中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散發之後,再被吸收入魚肉肌理。這道菜既是南堂人對食材求真求鮮的珍視與表達,也是南堂宴對古典川菜的一種頂禮致敬。
在食材的選配上亦非常講究,選用深海鱈魚,用蜜香紅茶來醃製除腥,再採用鹽煨的特殊烹飪技法使之成熟,配上荷葉清香和飽含歲月香味的芽菜,吃時鱈魚與芽菜一同入口,感受魚肉之鮮與芽菜之鹹,在口中恣意蕩漾……
紅湯的毛血旺常見,綠湯毛血旺就少見了。為了呈現這道館派青椒毛血旺,南堂人別具匠心地研發了"蔬菜辣",吃起來辣口不辣心,甚至在品嘗過程中有點微微出"毛毛汗"的感覺,但心裡卻並不感到辣。
在吃法上也非常講究:第一口一定要先品嘗血旺的嫩滑;第二口品嘗毛肚,感受毛肚的柔嫩與鮮辣;第三口品嘗黃喉,咀嚼之際感受黃喉的脆嫩爽口。三種食材在品嘗的過程中讓口腔感官隨之發生不同的感應變化,口感層次分明,味覺豐富飽滿。
第四篇章:簡行大美
簡約而不簡單,遵循自然,回歸本味。任何事情都可化繁為簡,越是簡單才越接近真實。做人做事均如此:簡簡單單做人,清清爽爽做事,用簡單體現背後的功夫,才是真功夫。
無論擺盤裝飾的意境,還是舌尖上的律動,又或者味覺的呼吸,樣樣自然分明,無須增添多餘旁枝,大道至簡,扣題鮮明即是好文章。
這道菜還原了川菜古典的炙烤方式,將新鮮的雞樅菌放在竹筒內高溫蒸製,密封的竹筒,使雞樅菌的鮮香之味鎖於其中,竹筒的清新竹香與菌香融為一體,呈現出清新而馥鬱的自然清香,食之但覺盈香撲鼻,滿口瓊枝玉液。
在吃法上注意:先撬開蓋子,慢慢將竹筒內的菌湯倒在碗內的高溫的卵石上,你將聽到湯汁被原石灼燒發出的嗞嗞響聲,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藉此打開;然後倒轉手裡的竹筒,聞一聞筒內的香氣,頓覺神清氣爽;接下來開始品嘗,且看雞樅菌質細絲白,舉箸拈起一兩條,一經入口立覺盈口清香,仿佛置身綠野仙蹤,渾身散發著自然的清新與原香之氣……
看似樸實無華,實則內有乾坤。揭開蓋來:"看似蘿蔔也不是蘿蔔"。選用和蘿蔔最搭的蟹肉和蟹黃高湯煨制入味,切開蘿蔔,裡面更是精彩,形似一塊白玉,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入口即化,鮮香異常。大道至簡,越是簡單的食材,與食材組合,越能做出令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來。這是南堂館對當代川菜的一種表達,食材選擇不取珍稀反取普通,通過精湛的烹飪技藝點石成金。
《紅樓夢》四十一回中講到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吃到一味茄子,聽鳳姐說到其做法包括雞脯肉、香菌、新筍、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直喊佛祖,怪道十來只雞來配一味茄子。雖然誇張了些,但也說出了精緻餚饌"化繁入簡"的特點,正如這道內有乾坤,以蟹肉蟹黃高湯煨制,其味徹底融入蘿蔔,蘿蔔的本味散入湯中,再食已是蟹香氤氳,細品回甘了。
麻婆豆腐是川菜中的經典名菜,在南堂宴上開設此菜,廚師團隊現場呈現菜品,是南堂人對傳統川菜的一種致敬。
這道菜集川菜的"麻、辣、鮮、香、燙、脆、嫩、酥"諸多口感與味道於一身,將川菜麻辣味型的特點展露無遺。食材下有黃豆,上有豆腐,旁有豆花,菜品寓意可謂前世今生、兒孫滿堂。
廚師現場烹飪豆腐,然後逐一舀勺倒入客人眼前的蔥油脆皮。吃時就著脆皮一同入口,綿軟滑嫩的口感與麻辣香濃的味覺瞬間在嘴裡瀰漫開來,頓覺妙不可言。餐盤上的酥黃豆也可以和豆腐一起品嘗,增加不同口感享受,吃完豆腐一定要品嘗旁邊的清口豆花,使口中保留一股清芬的豆花香味。
貝母主攻在心經和肺經,雪梨是潤肝、養血生肌之功效,二者可以說是秋季的黃金搭檔了,配以少許的冰粉增加口感,食用時將金箍棒扳成段放在甜品中,一起食用,這也是貝母雪梨的另一重境界和吃法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宴會配了三種應季茶:一是餐前茶歇配乾果鮮果的陳皮白茶,潤肺降燥,利於開胃;二是席間的玫瑰紅茶,暖心暖胃;三是宴席即將謝幕時的普洱菊花茶,具有潤脾胃、降燥熱、清醒味蕾的應季功效。
秋冬季節,外冷內熱容易上火,三種配茶,充分體現了南堂館對宴會舉辦季節與健康的細節思考。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烹飪大師們又是如何專業評價南堂宴的呢?
張中尤說,川菜本身就是中國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不應該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從今天來看,川菜最大的優勢是味型,是世界很多菜系無法比擬的,川菜可以用任何原材料來做,只要保持川菜的靈魂"調味"和獨特的烹製方法,川菜就可以無窮地變化,今天的宴會是成功的。
盧朝華說,今天的菜味道讓人感覺很滿意,比如涼粉味道濃鬱,牛肉汁水統到肉裡的,吃到嘴裡有又不流出來,肉質酥爛化渣,形狀又完整,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菜品的溫度掌握得好,作為中餐特別是川菜是非常講究的。
王開發說,成都名宴到了今天第五場,讓我們看到傳統川菜的精華傳承得很好,同時又結合時代發展得很好,川菜的明天肯定大有希望。
藍其金說,誠如張大師所講,味是川菜的魂,今天的宴對味的把握是非常準的,而且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非常成功的,不愧是王總帶出來的團隊。
肖見明說,可以用很多形式、很多模式來做川菜,但一定要有四川文化的元素,今天的菜品可以看出整個團隊的用心。
張元富說,今天非常興奮,許多菜品實際上改變了對傳統的認知,但又適合現代人,符合川菜的走向,讓更多的人接受川菜。
南堂宴用 "當代川菜致敬中國美食文化", 曲終意未散,宴席雖有盡時,然而對美食文化的追尋,川菜人永遠在路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