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在努力地證明,川菜其實70%是不辣的!

2021-01-10 中華網娛樂頻道

從業40年,鄧華東繼承著最正統的川菜——榮子派川菜,並立志要把傳統川菜發揚光大。作為闖入上海的川菜大廚,他做的正統川菜,卻一直被食客質疑不正宗……

鄧華東

▪川菜榮字派傳人

▪川菜大師陳廷新弟子

▪川菜泰鬥孔道生的嫡傳徒孫

70年代,鄧華東去到成都一家餐飲公司做廚師。那是一家大眾飯店,講究急火短炒、一鍋成菜。外面叫菜,廚師抓一把主料,再左一把右一把配好配料、調料,然後熱鍋,旺油,熱騰騰地一把丟進鍋裡,瞬間香氣撲鼻,這種菜隨意性強,但是香。

而鄧華東在這家餐廳裡,做過幾乎所有的崗位,煮過飯、砍過豬頭、幫師傅磨過刀,打雜、砧板、爐灶、湯鍋都做過,打下了自己學廚的童子功,也吃了不少苦頭。

單舉磨刀為例,他幫師傅磨刀,磨好的刀鋒要在一條線上,要青口,如果刀鋒上看到白線就要被師傅罵,因為那說明中間的鋼板磨凹下去了;做砧板斬肉,斬到手都酸了。

「問師傅算不算好,不叫停就是沒有好。」

然而這嚴厲要求的背後,是師傅對他的一種磨鍊。斬肉,第一是練習技能,第二是磨鍊耐心,第三個最關鍵,鍛鍊手腕。

鄧華東介紹道:「正確的方法是刀下去要平,否則肉斬不均勻,還要注意距離,每一根肉絲出來都要均勻一致。」

童子功就這麼一刀刀扎紮實實打下,不能偷懶,也沒有捷徑。

80年代初,鄧華東到成都餐廳受訓。成都餐廳是當時成都最高級的飯店,做的是高檔宴席,接待的都是外賓。

在成都餐廳裡,有許多「榮樂園」出身的大廚。榮樂園繼承川菜傳統,汲取南北菜優點,及成都諸家之長,奠定了現代川菜基礎,成為主流派系,「川味正宗即在榮樂園」傳遍成都。

這裡培養出大批川菜大師,其中就包括鄧華東的師爺——川菜泰鬥孔道生。解放前,這派川菜被統稱為「南堂」,也就是川菜中的高級宴會菜。

說起南堂川菜,得從四川的歷史說起。

清初,湖廣填川,成都湧入大量外省移民,文化上融合南北,川菜也因其精良的選料、食材、切配、烹飪技藝等自成體系,成為四大菜系之一。到清末,已更加完善,發揚光大。彼時,北方的滿族人在成都開辦一些高級館子,專門承辦達官貴人們的私人宴席,被稱為「包席會館」;同時期,在成都的江浙人士也開設了這類宴席,就被稱為「南堂」。

這些高級宴席的菜式,在宮廷菜的基礎上兼容並蓄,吸收並改良創新了江浙菜、滿漢全席、成都街邊小吃等菜餚的特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到了藍光鑑開辦「榮樂園」時發揚光大。

榮樂園做的傳統川菜精緻、講究、多變,被同行們稱之為「榮字派」。當他們在成都飯店時,也帶去了最正統的川菜。

而鄧華東,就是在這樣的後廚裡,一邊做著小工,一邊拜孔道生的得意弟子——川菜大師陳廷新為師,在每一道傳統菜裡汲取著川菜知識,逐漸成才。

1988年,鄧華東去到上海,第一個落腳點是剛開業的希爾頓,這是個貴得讓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地方:「一根春卷賣8塊,我在成都餐飲公司的時候,一個月工資也才幾十塊。不過在上海還真賣得動,生意也不錯。」

這讓他堅信:在上海,好出品是有市場的,而他做的傳統川菜,正是最好的出品。

兩年後,鄧華東離開了希爾頓,去到北京長城飯店和首都賓館歷練。隨後,他又把傳統川菜帶去了印度尼西亞。

1994年,剛從印尼回國的鄧華東再次闖入上海。在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後,他選擇了開一家傳統川菜館。

當時,在上海多為本幫菜和江浙菜館,很少能看到川菜的身影,而食客也大多不嗜辣。

傳統川菜的百菜百味,正好為當地帶來了新鮮的味道,鄧華東的川菜館因而吸引了很多食客光臨。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川菜館開在上海,推出的卻多為麻辣味型的菜式。面對遍地都是麻辣味的川菜,久而久之,導致很多人對於川菜的印象就是「麻辣」,而年輕一代的食客,更是開始質疑鄧華東的傳統川菜:「你的川菜怎麼大多都是鮮、甜口的,麻辣菜這麼少?肯定是改良過吧!」

同樣被質疑的還有雞豆花、肝膏湯、開水白菜等,人家食客一看菜單就會嚇一跳:「哪有一道白菜賣這麼貴的?川菜不是都很便宜嗎?你看看人家川菜館!」

剛開始鄧華東還會與食客爭辯:「什麼?川菜就是草根菜?川菜就是麻、辣?川菜就那麼低檔?川菜館是個老闆就能開?」

「正統川菜,其實70%都不放辣椒的!」鄧華東拿出老菜譜,一頁頁翻著,一頁頁解釋道。

可爭辯和解釋的結果只是沒人相信,因為在大眾的認知裡,川菜就是又麻又辣的百姓菜。

奈何,在市場和傳統的鴻溝前,鄧華東只能選擇妥協,他把菜單更新成可批量製作、又不失傳統的川菜,「得先活下去。」

不過,每座城市,除了大眾食客,依然會有懂吃、會吃的饕客找上門,鄧華東也終於迎來了實現理想的曙光。

為了發揚傳統川菜,鄧華東在外灘重新開店——鄧記食園,而且做的都是精品正統川菜。

鄧記食園開張後,並沒有迎來想像中的門庭若市,很多人路過也就路過了,不過鄧華東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向覺得價格過高的食客解釋,什麼才是正宗川菜。

他選擇逆市場趨勢而行。

轉機出現在2014年,回頭客帶著一位知名的美食家老波頭去到他的店,點了各樣菜餚品嘗,其中,就有一道名為「肝膏湯」的傳統菜。

正是這道僅能在書上看到、近乎失傳的川菜,讓這位美食家驚嘆不已,因為這正好印證了他兩個月前發表的文章《川菜平反論》裡的觀點——川菜裡只有30%是麻辣味型的,70%都是不辣的。

此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川菜的高、大、上,為鄧記食園引來越來越多的饕客,而鄧華東的名聲,也一輪輪地高漲起來。

△肝膏湯

再後來,鄧華東乘勝推出了私人定製的宴席。其實做私人訂製純屬個人興趣,為的就是想讓真正熱愛川菜的人知道「川菜不止是麻辣,也有高級菜」,保持和發揚川菜傳統,為川菜正名。

所以,他會按照傳統來特別製作一席菜餚。比如說熱菜中絕不可以有兩道重複的食材,就算客人一再要求,他也不會答應,情願不接這檔生意,為的就是「正宗」二字。

果然,一經推出,預約的人排到了半年後。

至此,原本將要一敗塗地的傳統匠心烹飪,憑著鄧師傅的堅持不懈,終於反敗為勝,贏了市場,贏得食客。

當問及什麼才是正統川菜時,鄧華東介紹道:「正統川菜就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裡共有二十四種味型,普羅大眾只知川菜麻辣,卻不知麻辣只是川菜眾多味型中的一種,根本不能完全代表川菜。」

「川菜講究的是『急火短炒,一鍋成菜』,看川菜館子好不好就要看炒菜,有多少菜是炒出來的。現在許多館子都是麻辣一鍋端,一盆湯、一盆油、一盆水,配菜來來回回也就是肉片、藕片、土豆片、金針菇,百菜百味變成百菜一味了,只剩麻辣。」

鄧華東說:「現代川菜的形成裡面有很多移民文化,如『湖廣填四川』帶來的飲食文化、滿清入關後帶來的滿族文化、江浙人到四川經商帶來的南堂文化等等,其實傳統川菜是博採眾長的。」

所以,沒有懂川菜的食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川菜;而沒有地道的川菜,又不可能培養出懂行的食客。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川菜。

【鄧華東出品】九色攢盒

首先是涼菜——九色攢盒,這盒用漆器裝盤的涼菜有九個小盒、九道涼菜、九種顏色,以及九種味型。

其中,葷菜佔5種,有蒜泥味型的蒜泥白肉,陳皮味型的陳皮牛肉,怪味味型的棒棒雞絲,五香味型的骨酥鯽魚,紅油味型的紅油兔丁。

素菜佔4種,有糖醋味型的糖醋雪卷,白油味型的天府皮蛋,薑汁味型的薑汁秋葵,以及鹹鮮味型的金鉤玉簪。

光是這個九色攢盒,就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真正的百菜百味。

雪花雞淖

雪花雞淖(nao),做法是將雞胸肉用刀背不斷敲擊成泥狀,再加入蛋清、高湯和生粉打勻,然後用豬油炒散成雪花狀,是南堂川菜中「吃雞不見雞」的代表菜式。

這道菜入口輕柔嫩滑,真如吃下一口雪花,品嘗的是廚師的手藝和菜餚的意境: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考驗廚師的技術。

雞胸肉去掉表麵筋膜後,得用刀背慢慢敲松,去除肉中細小的筋,確保最後成菜毫無顆粒物。將蛋清打入雞茸中也講究技術,多少肉搭配多少蛋清,怎麼個打法,然後再加高湯和生粉,要做到炒完之後不吐水不吐油,否則就是失敗。

開水白菜

開水白菜,是道川菜名菜。湯色要淺如茶色,湯的表面不能有油珠,看起來如開水一般。這湯是用雞、鴨、火腿加料酒一起熬製出來的,為了讓湯色如開水一樣清澈,必須要用肉類不斷掃湯,最後一遍用的還得是雞胸肉。

白菜的處理也至關緊要,白水煮一次之後,要用高湯不斷地澆在白菜上,這樣反覆幾次,菜味被去除,白菜漂亮的顏色也保持了,同時白菜的鮮味能與湯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的是渾然天成,入口美極。

龍眼甜燒白

甜燒白是道家常川菜,在兩片五花肉中夾上豆沙,與糯米飯同蒸。南堂川菜將這道菜升級,用五花肉將豆沙捲起,與糯米飯一起蒸製,形成了中間的龍眼狀。然後表面撒糖或勾一層玻璃糖芡,就成了龍眼甜燒白,吃起來豐腴酥軟、鮮香甜糯。

芙蓉雞片

芙蓉雞片,可不是街邊小店做的、把雞胸片片,下蛋清醃了,炒出一盤了事的菜,正宗的芙蓉雞片是「吃雞不見雞」的代表菜。

將雞胸肉二兩五錢去筋,捶至極茸,盛入碗內,加精鹽五分、肉湯二兩解散,再加雞蛋清四個、溼澱粉二兩、肉湯三兩攪成濃糊狀。

另外,火腿、冬筍切成一寸長、五分寬的薄片。

然後鍋內下豬油兩斤,猛火燒至三成熱。將鍋向外傾斜,用手勺舀雞糊約八錢,順高的那側鍋邊倒入鍋內。手法講究穩中求快,一下鍋,速將鍋向裡傾斜,使油沒過雞糊形成雞片。再用鏟順鍋邊輕輕鏟動,待雞片離鍋時鏟起,如法逐一制完,將雞片放在肉湯內漂去油質。

這個過程,名曰「衝」。照鄧華東的說法,此法勝在迅速,一般教科書中也只記載「衝」,而忽略另一種「攤」法。所謂「攤」,就是按蛋皮製法,慢慢攤出來,形狀好看,不像「衝」那麼油膩。

接著,將鍋內餘油倒出,下清湯、火腿片、冬筍片、精鹽、胡椒粉燒沸,放入瀝乾的雞片和豌豆苗燴勻,勾芡,淋雞油即成。

近況

去年,鄧華東的鄧記食園,一連斬獲數個餐廳大獎,並成為諸多資深食客心目中的 「不是米其林,卻勝似米其林」的傳統川菜館。

眼看著理想正在一步步實現,傳統川菜也將被更多食客所認識,鄧華東開始有點喜出望外。可是好景不長,在上海米其林榜單公布不久後,由於無法協調租賃關係,鄧記食園被迫關店。

不過,鄧華東並沒有放棄,他選擇在香港重新開店,而且他表示,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和地點,也會在內地重新開店。

「我會繼續開店,堅持把傳統川菜做下去。」鄧華東說。

在成為匠心廚師的路上,雖然依舊遍地荊棘,可鄧華東為正名川菜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在上海乃至全國,仍然有不少食客翹首以盼著他的傳統川菜。

而他的匠心精神、追逐夢想的不妥協,也值得我們每一位廚師學習。

——————

作者:司馬,本文系紅廚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紅廚網,廚師界第一新媒體,每日更新面向廚師和大眾的菜譜。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chuyixianfeng;網站地址:www.chuyi88.com)

相關焦點

  • 這,才是川菜原來的樣子!
    你以為,川菜就是現在看到的「大麻大辣」的樣子? 你以為,川菜只是平民菜,上不得大臺面? 錯了! 其實川菜,70%是不辣的!川菜裡面,也有高檔菜式!
  • 其實他一直在努力
    所以在這裡面,那我們一直認為唐昊似乎是一個非常頹廢的人,但是如果你仔細想一下,其實你並不難發現,唐昊其實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這幾年他仍然沒有停下腳步,仍然在不斷的努力,我們從他在武魂殿上的那一捶就基本上能夠明白,唐昊仍然是十分強大的存在,而且這幾年他從來沒有真正的頹廢過,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第一點就是唐昊這幾年魂力提升的也是比較快的。
  • 70%的川菜不辣?看川菜名廚怎麼說!
    川菜即四川地區的菜餚,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具有特色的菜系,民間最大菜系,同時被冠以「百姓菜」。說起川菜,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麻和辣。事實上,麻辣只是川菜的一小部分。「正統川菜,其實70%都不放辣椒的!」
  • 因為熱愛籃球,他一直用努力證明自己,如今已是球隊的統帥
    其實小信一直以來都是廣東宏遠隊的球迷,所以我也沒過多關注CBA的其他球隊和球員,不過在去年全明星的時候小信注意到了浙江隊的吳前。說起來也是挺有趣的,小信記得當吳前走進CBA會場的時候還被現場的人調侃他怎麼帶了條項鍊配飾,然後這個大男孩居然立馬就把項鍊摘下來了。
  • 瑣談川菜(一)——川菜前世與今生
    一直想給朋友們講一講川菜,為什麼呢?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川菜名聲很大,榮譽來之不易。在全國,不管是東西南北中,還是漢族、少數民族聚居地,都開有川菜館。我曾聽省飲食服務技工學校的一位校長講,有機構在全國幾百個大中小城市做過調查,其中一個題目是,你對四川了解最多的是什麼?結果,90%的被調查者回答:第一是鄧小平,第二是川菜。
  • 張中尤:回望炊煙 川菜歲月一甲子
    這些川菜都去哪兒了?到底有哪些不辣的川菜呢?帶著這些疑問,我採訪了張中尤先生。 從13歲開始學習廚藝一直到今天,張中尤已經和川菜打了58年交道,年過70的他頭髮已顯花白,常年的廚房工作讓他的腰微微有些弓,但頭髮梳得整整齊齊,衣著乾淨考究,整個人散發出斯文儒雅的氣息。如果不說職業,你不會聯想到這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川菜大師,而更像一位學者。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李調元②丨撰寫了第一部川菜菜譜,他是「川菜之...
    組織川劇伶班,著力扶持、大力推動川劇的興起,融入對川菜、江南菜等飲食文化的獨特見解,編撰了第一部川菜菜譜,為本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本書其實不是李調元寫的,是他父親的很多文稿的一個集中本,他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經歷、見解。」原來,其父李化楠在宦遊江南的時候收集了很多江浙一帶的烹飪資料,李調元便將這些手稿加以整理,又加上他自己在廣東、京都等地了解到的烹飪方法互為參考,寫成一本專談飲食文化的《醒園錄》。
  • 明「星」閃耀③首部川菜菜譜的作者竟是他
    說到我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明清時期開始,川菜逐漸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鮮醇濃、麻辣辛香的特點,並開始走出巴蜀走向全國。在這其中,少不了一個人的努力——他就是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之一的李調元。
  • 弘揚川菜文化 川菜文化研究與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於昨日召開
    新成立的川菜文化研究與國際傳播工作委員會,將按照通知精神,在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指導下,以川菜文化為紐帶,不斷提升川菜文化的內涵和品牌高度,努力將川菜打造成為四川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四川省經濟文化協會將在2020年啟動「川菜全球行」活動,積極組織川菜企業走出國門。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石:今天的川菜比較系統地形成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有兩位標誌性的人物,第一位是藍光鑑,他13歲以徒入廚,16歲上灶,以三桌滿漢全席驚動成都。他創辦的榮樂園是當時成都最高檔的餐廳,他本人融匯南北菜餚,創製了300多道菜,研製了30多種筵局,至今這些菜品都是川菜的基礎經典菜品。他招收培養了一大批徒弟,其中20多位都成了頂尖廚師,後來川菜的半壁江山基本是藍家人。
  • 「榮派」川菜全省傳人集結 紀念「川菜之父」藍光鑑133歲誕辰
    來自成都、宜賓、瀘州等地的50餘位「榮派」川人,與來自北京、成都的4位藍氏後代匯聚一堂,講述藍光鑑其人其事、其功其績。5月27日,在成都覽蟲書吧,激動的話筒在他們手中傳遞。從藍光鑑嫡長孫藍雨田,到「榮派」一代傳人孔道生、曾國華等著名川菜大師的徒弟,再到創辦松雲澤、復活榮派川菜的王開發等師徒,發言無不飽含激情和責任感。
  • 專訪|「十大感動川菜人物」二毛:川菜發展的歷史,是一部不斷「走出...
    一路向北開川菜館從重慶到成都再到北京傳播川菜文化。」11月17日晚,在2020「天府杯」世界川菜頒獎大會上,二毛被評選為「十大感動川菜人物」。「回想起來,不管是寫作、開餐館、拍攝還是收藏,我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和川菜打交道。」二毛說。
  • 「憤怒大叔」鄧師傅和他的傳統川菜
    此後十年,鄧師傅輾轉北京、廣州、印尼等地,因其技藝高超,所到之處皆大受讚譽。期間,鄧師傅一度回蓉,任飲食公司教師。本來,孔師傅和陳師傅這一脈,以兼通紅白兩案聞名,鄧師傅繼承下來,外加教師的經歷,口才了得,大家都叫他「鄧教授」,我們談起川菜,簡直有說不完的話題。九十年代末,鄧師傅退出體制,移居上海。
  • 川菜的另一種華麗
    首先是生理上的不適應,他從小不習慣吃辣,一吃辣就胃痛,直到半年後才稍微習慣。另一方面是心理的不適應,林述巍做了接近二十年的粵菜,到了成都之後,他不得不面臨本土化的問題。林述巍開始研究川菜,走出自我的舒適區。林述巍稱當時自己學習川菜的狀態,就像一塊幹的海綿,「不停地吸收,思路很快打開。我做的一些川菜,不能說最傳統,不能說最正宗,也不能說最新。
  • 鄧師傅與南堂川菜
    現在想來,其實我早就跟著新聞界老前輩「阿德哥」(陳賢德)品嘗過他的拿手菜了,二十多年前他來上海打拼,在幾家生意火爆的飯店執掌廚政,他做的雞豆花、麻婆豆腐、夫妻肺片、魚香肉絲、宮爆雞丁我都吃過,只是「真人不露相」,一般顧客就很少能與他面對面交流。直到多年以後,年根歲末時分,《食品與生活》雜誌社為酬謝一班鐵桿作者,在定西路上的鄧記食園擺了兩桌,我才見到了鄧師傅本尊。
  • 這就是川菜-新華網
    菜單上必備這些經典菜式暫且不論味道地不地道一股濃鬱的麻辣味兒已撲面而來努力餐外觀(來源:努力餐官網) 店名取自孫中山遺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和《古詩十九首》中的「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小小的川菜館見證了一段中國的革命史
  • 川菜黑科技時代
    不同的歷史、地理條件,造就了風味各異的「發酵文化」,這一科學文明被世界更多的學者在專研證明。NATURAL▼自然發酵 萬物皆靈看過動物世界,老是想為什麼老虎獵取一隻羊後,三分之一美餐一番,三分之一掛在洞穴,三分之一埋在潮溼處,腐肉通過大自然微生物的分解、改變、轉化,食材悄悄發酵成了食物。這便是20億年前地球歷史上便存在的自然現象。
  • 艾比,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
    艾比,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如今,網絡已經發生了極大改變,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將最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只要是有著實力的話,就可以證明自己。現在的許多人都是在網絡上火爆起來,成為網紅的,雖說無法和明星進行對比。
  • ...戲曲理論家、藏書家李調元——他是「百科全書」也是「川菜之父」
    關注民生很接地氣  他是「川劇之父」「川菜之父」,他還是整理蜀學文獻的巨匠……他是誰?他撰《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著《雨村詩話》《雨村詞話》《雨村曲話》《雨村賦話》等詩學、戲劇學、文藝理論作品;他的詩歌,在十八世紀的朝鮮半島受到了極大的追捧,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一代巨匠還很接地氣。川菜成為八大菜系之一,李調元功不可沒。  李調元編刊其父李化楠所撰飲食專著《醒園錄》,使之成為第一本川菜菜譜。
  • 川菜十大名菜
    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這裡就不再細說。在蘇東坡的《食豬肉》裡有關於此菜烹飪的詳細做法「東坡肉色、香、味俱佳,菜品入口肥而不膩,帶有酒香,十分美味。此菜為漢族傳統佳餚,流行於江浙。川菜廚師在吸收了精髓之後,將其烹製的手法繼承與更加完善,以適合四川人的口味特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