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熱搜代替了媒體,當「網絡升堂」成為日常,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震撼華語劇市場。這部以真實案件為原型的寫實劇,通過「無差別殺人事件」和「思覺失調症」的雙主線敘事,刻畫出被害者及家屬、加害者及家屬、辯護律師、媒體從業者、精神科醫患、社會大眾等各方人物的處境和內心糾葛。創作團隊直面媒體倫理、法律、輿論、精神健康、網絡暴力等沉重議題,體現出驚人的勇氣與擔當。
無論是觀眾的熱議、媒體的爭相報導,還是6座金鐘獎盃、豆瓣9.4高分,都足以證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成功,而這其中,劇本是尤為人所稱道的一方面。創作本劇時,編劇呂蒔媛曾用一年多時間做田野調查,幾易其稿,終成觀眾現在看到的十集劇本。
近日,後浪推出《我們與惡的距離》圖文版。閱讀本書,劇迷可以重溫觀劇時的感動與思考;編導專業學生、從業者可將劇本與正片對照揣摩;新聞、法律、心理學等相關領域讀者,也可將其作為一份特別的社會觀察樣本。
書中亦包含了創作團隊幕後訪談精心整理:良心劇的誕生不是偶然,一窺「臺劇新高度」成功背後的秘密,12位主創訪談、演員千餘字長文剖白以及2篇深度導讀,多角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帶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與社會。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