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3級臺階: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之間

2020-12-17 陶鹿鎮

近期有一則社會新聞,韓國2008年素媛案的主謀即將被釋放,但據媒體報導他根本無悔改之心,並且再次犯罪可能性很大,這位兇手當年罪惡深重,但因為當時韓國刑期上限,僅僅被判12年有期徒刑,這引發了社會公憤。羅翔老師也在自己的刑法講座上講述了關於死刑的觀點,他引用了東野圭吾的《虛無的十字架》說人類思考都是兩個面向,行為與結果,終極一生,人類都在尋找這兩點的折中。

日本作家、編劇高野和明2001年創作的《消失的13級臺階》曾獲得當年江戶川亂步獎,這是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高野和明首部作品就獲獎,可見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性。

《消失的13級臺階》是一部典型的社會推理小說,喪失記憶的死刑犯樹原亮認定自己無罪,但唯一的記憶只是「走在臺階上」,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共同偵查試圖查明真相。從一件陳年舊案引發的重重社會問題讓讀者思考,從2001年到2020年的今天,我們依舊在尋找一個答案。

小說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死刑犯樹原亮,另外兩位是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這三者生活成長背景不同,作者對其進行了如剖析一般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相信了這三個人的行動的內心驅使。

關於死刑,死刑犯樹原亮與死刑執行官南鄉身份上形成一個兩元對立,而心理上卻無限靠近。樹園亮每天側耳傾聽著牢房裡警備隊員們熟悉的腳步聲,自己也會全身戰慄,這是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令他拼命壓下想嘔吐的感覺。他在這樣面對死亡的戰慄中生活了七年

死刑執行官南鄉,第一次執行任務處決470號,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冷峻真實地再現,甚至是檢查絞刑架與繩子,過程中他反覆說服自己,沉著冷靜,看起來像是正義的化身,這段細緻的描寫令人想起波蘭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殺人短片》,不帶有一絲情感,全是公事公辦的口吻。然而南鄉經過這一天任務之後卻發現自己趴在柏油路上,身邊一片狼藉。他一邊吐著胃液一邊哭泣,無法用內心的正義去說服自己的行為。當第二個160號被處決之後,他開始對這樣的制度產生了疑問,而這也成為南鄉想要去救助樹園亮的內心驅動,他在試圖尋找一個合理的答案。

第三個人物是假釋的純一,從他的個人經歷可以見到日本犯罪制度的整體面貌,關於假釋制度、罰金制度,尤其還需要向被害家屬謝罪。這一系列的規定讓人看到受害者家屬同樣被戕害的屬性。於是我們看到了文中受害者家屬芳枝和佐村光男的自然反應,是原諒還是復仇,從刑事案件產生到審判,對遺屬是否會把一切的仇恨發洩到罪犯及其家屬身上,一念之間,普通人離惡的距離有多遠,這是一個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萬物皆有裂痕,這也是一部救贖之作,樹園亮是救贖的目標,但其實在整個過程中對南鄉及純一也是一種生命的救贖,南鄉的夢想是開一家麵包店,就叫「south wind 「糕點鋪,他盼望著甜蜜的家庭生活,而純一希望藉助這件事為父母減輕負擔,彌補自己對家庭的傷害。

最後的結局令人戰慄,看到了純一的長信,也看到南鄉那句話:我和你都是無期徒刑,永遠沒有假釋。每一個人的靈魂後面都藏著悲傷與執著,有的人就算渾身傷痕累累也不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有的人歷經千帆終於解下心靈的包袱輕裝前進。他們倆人也是一束光,照亮未來的光,雖然微弱卻始終閃亮。

羅翔老師對待死刑的態度是:死刑,是對被害者的尊重,也是對犯罪人本人的尊重。作者在書寫這部小說時引用了很多書籍和網際網路資料。關於刑罰,關於真相,關於社會現存的問題,都在這部小說中引發讀者思考,關於兇手,關於案情梳理,小說如重重障壁設置陷阱,環環相扣,需要讀者細水長流,慢慢品味。而讀者,普通人,謹記不去做惡的幫兇。我們也要擁有一個內心的「south wind 「糕點鋪,每日販賣生活的甜蜜。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我們日常輿論會把重點放在譴責兇手上,這部劇則展示了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等各方面受到的傷害。善良和罪惡,關愛和暴力,一念之間……最終李曉明執行死刑,可是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媒體和民意的嘉年華落幕了,大家安心了,可是那些被害人的家屬呢?我們又要怎樣預防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呢?
  • 「一念之間」,玉雕師刀下的善與惡!
    「一念之間」,玉雕師刀下的善與惡!佛祖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後發出的第一個感慨就是,天下眾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眾生的本性無二無別。《華嚴經》中佛也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大概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習慣於譴責有源之惡,卻總是不知該如何面對一些看似沒有理由的傷害,或是束手無策,或是視而不見。束手無策往往發生在釀成大禍之後,而視而不見,正像是那些被忽視的惡意一樣,成為了大禍滋生的土壤。「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啥惡意,就是在一塊兒玩了。」這是一位校長近日對發生在自己學校的事件的評價。在你看來,這「沒啥惡意地在一塊兒玩」是玩什麼呢?追跑嬉戲?
  • 《我們與惡的距離》好與壞,善與惡,也許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一部引人深思的劇,好像很久沒有看到一部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審視善與惡之間的距離。前面幾集真的看得人很壓抑,但是看下去你才會發現它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這裡的宋喬安終於發洩出心裡的難過與悔恨了,即使再難過也要向前看,不能放棄生活的希望。
  • 對與錯、善與惡,一念之間!(經典)
    其實每個人生活都在一念之間,一念對的,就走向光明,一念錯了,就走向黑暗。對與錯一念,一個念頭會讓你糊塗,一個念頭會讓你清醒。人不管有多快樂、多煩惱,都是在自己的念頭當中。一念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中世紀,歐洲拿破崙的一個念頭就使各國發生戰爭,血流成河,同樣一念之間也可以化幹戈為玉帛。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追了一個月的「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剛看完了結局,毫不意外的是最後哭得很大聲。
  •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近?
    他希望走進每一個殺人犯的內心,探究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究竟人性本惡還是本善?在家人、社會都放棄了的時候只有他在苦苦的堅持,如果沒有律師的堅持,我們是不是離惡又近了一步了呢?應思聰,一個從拿國際導演大獎的優秀少年淪落為被社會鄙夷的精神病患者。女友輕生、家庭離異、事業落敗,這些在家人眼裡不過是壓力太大所致。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好與壞就在一念之間
    一念生三千,謂大千世界,佛與魔是同源同生,卻是相走極端,大千世界同載佛性與魔性,同存人心,造就人性。佛與魔原無定性,只是隨著心念的善惡變換而已。魔與佛是公平的,善與惡也是公平的。人亦不能擺脫萬物的定規,天氣有好壞之分,人有善惡兩性。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剛開始看到的劇,剛開始是覺得題材好玩,想看看而已,後來慢慢的看著劇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是壞人? 什麼是惡人? 有明確答案嗎?壞人在字典裡,一般意思是說一些從事不法活動的人,偷雞摸狗,施詐,陷害等等表示這些人品質惡劣。
  • 賈靜雯首奪視後的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騰訊播出,講述人性
    在騰訊播出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在臺灣早已播出,而大陸近期才開播。此劇由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周採詩、陳妤、曾沛慈等人主演。豆瓣評分高達9.5分,而賈靜雯也憑藉此劇首奪視後。的確,人性禁不起挑戰,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沒有絕對的界限,也許就只在一念之間,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惡的行為。電視劇播到最後好似也沒有找出李曉明殺人的原因。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愛,我們都是好人,這還不夠嗎?為什麼非要去理解李曉明?該劇是值得一看的好劇,共十集。前九集講述的是人性,最有一集是治癒。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那麼戲劇的一等獎必須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目前豆瓣的評分為9.5分,第二個將於今年推出,非常期待。其實,看完這部戲,幸運的是happyending結尾,否則,很難死。看完這齣戲,很多人都會依次反省自己,如果我是劇中的一個角色,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 評 |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裡,勒龐稱群體為「無名氏」,因為群體的數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所以他們對於責任的約束感就會完全消失。譴責惡行,會讓個體在一瞬間感覺自己善良高大,但一些不明真相、極具主觀性的謾罵,甚至不惜波及兇手無辜的家人,也是一種「惡」,最終會變成一場打著「正義」口號的集體狂歡。 這些集體狂歡看起來是保護,其實更是枷鎖。整件事情中最讓人恐懼的,不是一方的心有多壞,也不是網友說的話有多惡毒,甚至都不是網友心涼,讓以後發聲的弱勢群體無人相信,因為網友其實已經被騙很多次了。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善惡一念,三思而後行,生而為人,務必良善
    我們拋開佛理 ,回到現實的世界裡, 這句佛理是道出了一個做人的粗俗淺顯的道理:人的善惡僅在一念之間,所以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事情。對與錯只在我們一念之間 ,好好選擇。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兔子看做是善良的或者是弱小的一種象徵,把野獸比喻成邪惡或者是強大。當遇到突發事件時,這兩種意念就開始戰鬥,當一方強制性的壓倒另一方時,選擇也就決定了,所以為善或為惡或中庸,膽小或怯懦或堅強也就隨之而生。
  • 孩子與惡的距離是你的教育
    荀子卻說:人之初,性本惡。儘管兩人的觀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對人的教化作用。後天的教育可以將一個人的善行不斷擴大,也可以約束惡行,感化那些心存惡念的人。善與惡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行善的人並非沒有惡念,行惡的人也並非沒有良知。善與惡也許只是一念之間,中間卻隔著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為什麼會變為0?
    雖然在電影中這個荒謬的情景是虛構的,但是,在真實世界中,這樣的「罪犯崇拜」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而且離我們很近。 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從來都比我們想像中的要短。 轟動一時的吳謝宇案,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當弒母逃犯吳謝宇落網時,網上除了正義的聲音,還出現了很多為吳謝宇請願甚至用「原生家庭」為他脫罪的聲音。
  • 眾生皆苦,我們都在努力活著——《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部「挑戰人性」的電視劇小編真的是跪著看完的……與HBO發行的《權遊》一樣,在《與惡》中並沒有明確的主角,而是分成了四條主線,分別聚焦於臺灣媒體、司法以及殺人犯所牽涉的家屬之間,來闡述他們之間的衝突、碰撞與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