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則社會新聞,韓國2008年素媛案的主謀即將被釋放,但據媒體報導他根本無悔改之心,並且再次犯罪可能性很大,這位兇手當年罪惡深重,但因為當時韓國刑期上限,僅僅被判12年有期徒刑,這引發了社會公憤。羅翔老師也在自己的刑法講座上講述了關於死刑的觀點,他引用了東野圭吾的《虛無的十字架》說人類思考都是兩個面向,行為與結果,終極一生,人類都在尋找這兩點的折中。
日本作家、編劇高野和明2001年創作的《消失的13級臺階》曾獲得當年江戶川亂步獎,這是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高野和明首部作品就獲獎,可見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性。
《消失的13級臺階》是一部典型的社會推理小說,喪失記憶的死刑犯樹原亮認定自己無罪,但唯一的記憶只是「走在臺階上」,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共同偵查試圖查明真相。從一件陳年舊案引發的重重社會問題讓讀者思考,從2001年到2020年的今天,我們依舊在尋找一個答案。
小說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死刑犯樹原亮,另外兩位是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這三者生活成長背景不同,作者對其進行了如剖析一般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相信了這三個人的行動的內心驅使。
關於死刑,死刑犯樹原亮與死刑執行官南鄉身份上形成一個兩元對立,而心理上卻無限靠近。樹園亮每天側耳傾聽著牢房裡警備隊員們熟悉的腳步聲,自己也會全身戰慄,這是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令他拼命壓下想嘔吐的感覺。他在這樣面對死亡的戰慄中生活了七年。
死刑執行官南鄉,第一次執行任務處決470號,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冷峻真實地再現,甚至是檢查絞刑架與繩子,過程中他反覆說服自己,沉著冷靜,看起來像是正義的化身,這段細緻的描寫令人想起波蘭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殺人短片》,不帶有一絲情感,全是公事公辦的口吻。然而南鄉經過這一天任務之後卻發現自己趴在柏油路上,身邊一片狼藉。他一邊吐著胃液一邊哭泣,無法用內心的正義去說服自己的行為。當第二個160號被處決之後,他開始對這樣的制度產生了疑問,而這也成為南鄉想要去救助樹園亮的內心驅動,他在試圖尋找一個合理的答案。
第三個人物是假釋的純一,從他的個人經歷可以見到日本犯罪制度的整體面貌,關於假釋制度、罰金制度,尤其還需要向被害家屬謝罪。這一系列的規定讓人看到受害者家屬同樣被戕害的屬性。於是我們看到了文中受害者家屬芳枝和佐村光男的自然反應,是原諒還是復仇,從刑事案件產生到審判,對遺屬是否會把一切的仇恨發洩到罪犯及其家屬身上,一念之間,普通人離惡的距離有多遠,這是一個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萬物皆有裂痕,這也是一部救贖之作,樹園亮是救贖的目標,但其實在整個過程中對南鄉及純一也是一種生命的救贖,南鄉的夢想是開一家麵包店,就叫「south wind 「糕點鋪,他盼望著甜蜜的家庭生活,而純一希望藉助這件事為父母減輕負擔,彌補自己對家庭的傷害。
最後的結局令人戰慄,看到了純一的長信,也看到南鄉那句話:我和你都是無期徒刑,永遠沒有假釋。每一個人的靈魂後面都藏著悲傷與執著,有的人就算渾身傷痕累累也不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有的人歷經千帆終於解下心靈的包袱輕裝前進。他們倆人也是一束光,照亮未來的光,雖然微弱卻始終閃亮。
羅翔老師對待死刑的態度是:死刑,是對被害者的尊重,也是對犯罪人本人的尊重。作者在書寫這部小說時引用了很多書籍和網際網路資料。關於刑罰,關於真相,關於社會現存的問題,都在這部小說中引發讀者思考,關於兇手,關於案情梳理,小說如重重障壁設置陷阱,環環相扣,需要讀者細水長流,慢慢品味。而讀者,普通人,謹記不去做惡的幫兇。我們也要擁有一個內心的「south wind 「糕點鋪,每日販賣生活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