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上了大學以後,再回到村裡的時候,一定利用好空閒時間,多來農家書屋讀書,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文化,提高學習能力和為人處世的素養。
——於連晶
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的於連晶,高考分數上了本科線,現在正在等待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從10多歲就離開了家,一直在松原市上學,但是每當放假時,都和爸爸媽媽回村裡。」8月20日,吉林省扶餘市肖家鄉大溝村的於連晶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她就讀的高中是松原市實驗高級中學,每當節假日或者寒暑假,父母就會帶上她回到大溝村。家裡有一些土地,她在幫助父母種地的同時,還常常在農家書屋裡閱讀。
學生的「第二課堂」
「現在的農村可熱鬧了,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節目,最主要的是還有一個好的農家書屋。」於連晶向記者介紹說,她沒事的時候,就經常在農家書屋閱讀,書屋的書多,文化氛圍也濃厚。
小小的農家書屋,給於連晶留下了深刻的記憶。8月19日,她剛和家人再次走進農家書屋,與鄉親們一起閱讀,同時感受曾經助力她成長的精神家園一點一滴的變化。
於連晶回憶,2015年,村裡的王佳富主動將書屋搬進自己家裡,無償履行起農家書屋管理員義務,從根本上解決村民閱讀不方便的問題。後來,王佳富又將家中的3間70多平方米的房子打通,擴大空間方便村民閱讀。孩子們放學後,在農家書屋門前統一下校車,由高中畢業的王佳富在書屋內義務看管他們寫作業和輔導課外知識,直至天黑時,家長從地裡忙完農活回來,再把孩子從書屋接走。這一舉動讓村民及學生非常感動,書屋被孩子和家長稱為「四點半課堂」「託管書屋」。
一年的寒暑兩次假期,大溝村農家書屋都會舉辦好幾場讀書沙龍活動。「我的書屋我的夢」「愛家鄉愛讀書」「口才特訓班」「作文寫作提高班」等一系列讀書活動,讓農家書屋成為村裡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於連晶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慢慢地更愛閱讀了。
「在這個書屋裡,讀了多少書有些記不清了,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在讀古典名著《紅樓夢》時,一開始時書中的有些內容看不懂,但是看得遍數多了,就懂了。」於連晶對記者說,她認為閱讀與寫作有著直接的聯繫,正是一點一滴的積累,最後才能寫出好的文章。
串起的求知夢
假期裡,農家書屋會舉行主題演講、經典誦讀、讀書徵文、知識競賽、親子閱讀等活動,讓每個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遊戲中了解文化。假期的農家書屋是於連晶的樂園。
「在這個農家書屋的閱讀中,讓我有了走出家鄉,去更加遙遠的地方的想法。」於連晶對記者說,農家書屋裡舉行的各種活動,也讓她豐富了知識,得到了鍛鍊。現在雖然即將邁入大學的校門,對於這個農家書屋,是滿滿的不舍之情。
通過學生來閱讀學習,也帶動了家長來閱讀。有時來農家書屋閱讀的人少,王佳富就在每天晚上播放農業及養殖知識的影像資料,這樣既能讓辛苦勞作一天的農民得到精神放鬆,又能從中學到知識。他每周還舉行農業知識座談,讓農民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活動一推出,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晚飯時間,村民們坐在一起聊聊天,看看農業知識視頻,小小的書屋無形中促進了鄰裡之間的感情。
「我覺得這裡的環境比較好,而且比較安靜,適合學習。」於連晶說,她喜歡閱讀名人故事,認為這些內容在高考寫作能用得上。她還喜歡看一些詩歌作品,認為詩歌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在這個書屋裡,於連晶讀到了好多自己喜歡的書籍。
於連晶對記者說,村裡能夠有這麼好的農家書屋,有這麼熱心的農家書屋管理員,這讓她和村裡的孩子感到非常幸運。等她上了大學以後,再回到村裡的時候,一定利用好空閒時間,多來農家書屋讀書,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文化,提高學習能力和為人處世的素養。
為了打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王佳富在農家書屋室外還布置了農家書屋文化長廊,這個長廊裡不僅有關於閱讀的宣傳,還有關於「掃黃打非」工作的宣傳。小小的院落到處充滿了文化的氣息。農家書屋內,政經、科教、文學、少兒、生活等各類圖書有序排列,陣陣的書香沁人心脾。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溝村農家書屋現有藏書1.5萬多冊,光碟1000多張。王佳富對記者說,今年除了於連晶外,大溝村還有一個孩子考入了大學,他們都是農家書屋裡的熱心讀者。他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會從這個小小的書屋中走出更多的高校學子,他們會成為建設祖國和服務人民的棟梁之才。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