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人
是指人身保險合同中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人。通俗來講,就是保險事故發生後,可以領取保險金的人。
1、什麼人可以做受益人?
以下人群都可以作為受益人:
1)自然人、法人及其他任何合法的經濟組織;
2)自然人中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甚至活體胎兒等;
3)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本人。
而受益人取得受益權的唯一方式是被保險人或投保人通過保險合同指定。受益人中途也可以變更。但若是投保人指定或變更受益人,必須徵得被保險人的同意。
2、受益人有哪些分類?
受益人分為指定受益人和法定受益人, 不同之處在於:
指定受益人:合同明確指定有權獲得理賠金的人,只有受益人才可以領取理賠金。合同裡指定了誰,誰就是受益人,可以指定一個,也可以指定多個。
法定受益人:合同沒有明確指定受益人,按照法律繼承順序,按相等份領取理賠金。
舉個例子:
假如A先生給自己買了一份保險,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是自己的情況下,將來出險(被保險人身故)的話,保險公司賠的錢可以給A先生指定的人,如果都沒指定,那就給唐小保的孩子、妻子等繼承人。
很多人在投保時,可能會覺得「法定」受益人就是最親密的家人,就算不寫上具體的名字,最後遇到了保險事故,賠償金也是給他們,其實不然。
如果是法定受益人,則按照第一順序繼承人是父母、子女、配偶,第二順序繼承人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順序來進行。
3、法定受益人和指定受益人有什麼區別?
1)獲得保險金效率不同
指定受益人保險金的歸屬很明確,手續簡單,指定的受益人帶齊相關手續,辦理領取理賠金即可,很快可以獲得保險金。而法定受益人,通常涉及繼承的人數較多,手續繁瑣,耽誤理賠時間。比如:確保受益人是第一順序繼承人、關係證明、過世需要死亡證明等等。
2)受益權和債權關係不同
如果被保險人生前存在債務問題,首先要進行債務的償還,剩餘部分再用於繼承,將來可能還要繳納遺產稅。
3)保險金分配意向不同
可以看出,指定受益人比法定受益人還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