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20歲的男子稱為「弱冠」?

2020-12-17 小野聊國學

自古以來,古人對於人生各個重要年齡階段,通常不會直接說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在《元史王利傳》上載:「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又唐詩人杜甫的《進三大禮賦表》說:「臣生長陛下純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與麋鹿同群而處,浪跡於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另《初刻拍案驚奇卷七》:「法善弱冠時,曾遊括蒼白馬,出石室內,遇三神人。」這些古文中的「弱冠」,都是指二十歲左右的男子。可是為什麼把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弱冠」呢?

在《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又唐《孔穎達正義》:「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說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源於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據專家考證古代早期的原始社會,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冠禮。

古人非常重視冠禮,《禮記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冠禮是一切禮儀的開始;又《儀禮》共十七篇,第一篇就是《士冠禮》。《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另《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過冠禮並為自己取個「字」﹙別名﹚,自此即表示他已是個成年人了。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相關焦點

  • 15歲or20歲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你造嗎?
    15歲or20歲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你造嗎?
  • 弱冠之年是多少歲,古來有之的說法如何理解
    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的社會,因此對於很多事情都有相當明確的說法,比如說人的年齡,在每個時期,都會有一個很好奇的說法來形容人們的年齡,比如說弱冠之年,弱冠之年是古代的人們在20歲的時候一種稱呼,或者說是一種儀式,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意思就是表示男子已經成年了,因為那個年齡段人的身體還沒有完全強壯,因此用弱來進行形容,本文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弱冠之年的相關故事
  • 【第 204期】我愛記常識,「弱冠」指男子多少歲?
    ②而立    ③垂髫    ④總角    ⑤期頤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下列各項中,按年齡從小到大排列正確的是(   )A. ②⑦⑤⑧B. ③④⑩①⑥C. ①③⑤⑥⑩D. ④⑥⑨⑩②【真題來源】磚題庫APP-2017陝西省考【答案解析】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一起來了解一下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一起來了解一下時間:2020-11-18 06:49   來源:格雷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一起來了解一下 支付寶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7日莊園小課堂答案是什麼?
  • 古人稱呼年齡都與頭髮有關 弱冠指男子行成人禮
    核心提示:弱冠指的是古時男子年二十行成人禮,結髮戴冠。因此時身體還不夠強壯,故稱弱冠。及笄是女孩子的成年禮,大約到了十五歲,女孩子就會把頭髮束起來,佩戴上笄(也就是髮簪),表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許配人家。黃髮則是用來形容長壽的老人。
  • 海綿寶寶和派大星從赤子到弱冠的成長過程,0歲的他們就是小天使
    摘要初生嬰兒的皮膚微微泛紅,因此古人將0歲稱為赤子。而年滿20歲的男子在宗廟裡由指定的貴賓加冠,以示成年,但是與此同時又未及壯年,因此稱為弱冠。古代小孩子在9歲之前不扎辮子,頭髮自然垂下,是所謂「垂髫」。
  • 古代為何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
    十三歲的女孩被稱為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贈別》一詩,其詩曰: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豆蔻本意代指處女,後來十三四歲的姑娘被廣泛稱為豆蔻年華,因為古代女子十五歲就必須結婚,否則會受到國家懲罰。女孩七歲稱為髫年,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耄耋之年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介紹
    年齡的叫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耄耋之年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耄耋之年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年齡的介紹都有哪些吧。
  • 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7日答案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
    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7日答案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時間:2020-11-17 07: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螞蟻莊園2020年11月17日答案 弱冠負文翰此中聽鹿鳴中的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歲?
  • 豆蔻、弱冠、束髮哪個年齡大
    束髮[束髮求學]清朝以前漢族男孩15歲時束髮為髻,成童;因此用束髮指代成童的年齡,即15至20歲。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髮,讀書軒中。弱冠男子20歲稱弱冠,此時行冠禮,戴上表示已成年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在古文中,分別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漢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 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
    在中國古代,古人的年齡並不用具體的數字體現,而是使用其他的稱謂來指代。不同的年齡,對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也沿用到了今天。那麼,中國古代各個年齡的稱謂,你都知道嗎?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時疏的髮型,就是把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好像頭頂兩角。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札髮髻,頭髮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 古稀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叫法
    古代年齡的叫法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古稀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稀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稀是多少歲吧。
  • 漲知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歲——140歲
    古代根據男子成長過程的特點,以十年為單元,將人生大致分為九個階段,分別是"幼""弱""壯""強""艾""耆""老""耄""期"。除了這樣的總體分類之外,古代還有一些特殊年齡的對於的具體稱謂。
  • 古代女子到了12歲,稱為「金叉之年」,那「破瓜」是多少歲呢?
    有個成語叫做「破瓜之年」,因為古代人在詩詞歌賦中,通常稱女子年滿16歲為「破瓜」,在陸遊的詩句中「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入侯家」。實際上根據歷史的文獻記載,「破瓜」確實是指女人的年齡,指一個女子已經年滿16歲,或是指剛剛結婚不久的女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指男人年齡到了64歲。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 古代最全年齡稱謂,30歲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0-1歲:襁褓時代,0-1歲的孩子在古代年齡稱謂中被稱之為孩提、襁褓時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發襁褓中的幼兒,未滿周歲的嬰兒被稱為襁褓時代。2-3歲:孩提之年,古代年齡稱謂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還在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顧與關懷。也有稱之為「孩提包「或「提孩「的說法,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 古代年歲的別稱;你知道多少呢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 在古代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稱謂!
    0歲,有四種稱謂:初度,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謂始生之年時;赤子,剛出生的嬰兒膚色為赤色,所以有這麼一種說法;襁褓,嬰兒小時候都是在襁褓之中,指未滿周歲的孩子;湯餅之會,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辦宴會。2歲時期被稱為孩提,是指幼兒時期。出自《孟子》: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8歲被稱為總角。
  • 教資備考——古代特殊稱謂之職業、年齡、尊稱大匯總
    A.121歲 B.131歲 C.141歲 D.151歲【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代年齡稱謂的理解。古代,60歲稱為花甲之年,70歲是古稀之年。題幹中「花甲重逢」是指兩個花甲年,共120歲,「三七歲月」是指21年,總共1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