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報網4月3日訊:2日是澄邁縣加樂鎮的民間傳統節慶「公期」,一樣是親朋好友歡聚之時,不一樣的是「公期」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這裡的群眾利用「公期」,大力展現自己的文化業績,樹立本土經濟品牌。
「我們要把加樂的『公期』,辦成瓊北地區響噹噹的文化品牌!」加樂群眾豪情滿懷。
3個「第一次」加樂鎮鎮長黃星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天雖然是加樂的傳統『公期』,但通過縣、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公期』有了新內容,這已經是我們的第四屆加樂『家家樂』文化節了。
群眾也積極響應,去年有4萬多群眾參加活動,今年保守估算也有6萬人。」
黃星給記者總結出了今年的3個「第一次」:第一次舉辦加樂黑豬品嘗會,正式把加樂黑豬作為地方經濟品牌向外界推介;第一次有外國朋友來加樂參加文化節;第一次有省領導出席文化節。
按以往慣例,農曆二月十五是加樂鎮的軍坡節,又稱「公期」,期間的主要活動有拜神祭祀、「裝軍」遊街、「綁班」演戲以及擺上酒席大吃大喝等。從2004年開始,鎮委、鎮政府有意介入這場傳統群眾文化活動,2006年,在縣宣傳文化部門的直接策劃和指導下,加樂鎮在尊重民間傳統習俗的同時,引導群眾過文明「公期」,組織「恩愛夫妻奔小康」比賽、「勤勞致富奪豐收」比賽、體育競技比賽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動,在活動期間,表彰優秀學生、先進教師、文明家庭、退役士兵創業能力、文明生態村建設先進集體等,使先進典型和先進文化深入人心。
出席今天加樂文化節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評價加樂的發展時表示,一定要把先進文化當作撬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槓桿來看待。要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注重培育鄉土文化人才,發揮他們的作用,改變群眾的精神面貌。
一年解決15件土地糾紛「我覺得,加樂的『公期』能轉變成文化節,與加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作為加樂文化節的民間牽頭人士,在海口旅遊行業工作的外出人士王東很是自豪。
前幾年沒搞文化節時,王東請朋友來家裡吃「公期」,最多一次花了2000多元。今年王東的身份是文化節籌委會副主任,為了辦好文化節,他捐資了1萬多元,耽誤了自己在海口的工作兩個多月。
黃星告訴記者,為了辦好文化節,群眾自發組成了90人的志願者隊伍,為文化節無償地忙前忙後,「這幾天我每天幾乎要接到30多個電話,都是群眾關心文化節的。現在不是政府在辦文化節,而是群眾推著我們辦。」
「如今的『公期』,成為增強群眾凝聚力的好平臺。」黃星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要群眾搞環境整治,要下很多工夫去發動、督促,現在群眾很自覺,「公期」前後一兩個月都能保持鎮上的良好衛生狀況。
去年,加樂鎮一舉解決15宗土地糾紛,完成縣督辦任務的94%,其中4件是場鎮糾紛、3件是跨鎮糾紛,都是歷時10多年的。黃星認為,這與群眾思想覺悟提高,信任政府分不開。而文化節更是拉近了群眾與政府的關係。
賦予傳統「公期」新生命位於海榆西線公路旁的金江鎮黃竹村,人均年收入5300元,生活比較富裕。以前村民過「公期」活動,要在大吃大喝上花費大量錢財。2005年,澄邁縣把該村定為18個重點縣級文明生態村之一。村黨支部提議,放棄浪費嚴重的「公期」,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村容村貌建設上面。當年,取消「公期」省下來的30多萬元資金,很快就用在了文明生態村建設中。
思想改變了的村民還逐漸把注意力放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上。村黨支部把學校建設作為「富腦袋工程」來抓,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校舍和教師宿舍,並拿出一部分獎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有責任心的教師,激勵教師育好人,學生讀好書。同時從生活、工作等方面關心教師,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在村黨支部的重視下,該村小學在全省校容校貌評比中獲得較好成績。(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