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加樂鎮傳統「公期」辦成了文化節(圖)

2020-12-20 搜狐網
在文化節裡,農民們舉行桌球比賽。林萌 攝

  海口晚報網4月3日訊:2日是澄邁縣加樂鎮的民間傳統節慶「公期」,一樣是親朋好友歡聚之時,不一樣的是「公期」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這裡的群眾利用「公期」,大力展現自己的文化業績,樹立本土經濟品牌。

  「我們要把加樂的『公期』,辦成瓊北地區響噹噹的文化品牌!」加樂群眾豪情滿懷。  

3個「第一次」

  加樂鎮鎮長黃星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天雖然是加樂的傳統『公期』,但通過縣、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公期』有了新內容,這已經是我們的第四屆加樂『家家樂』文化節了。

群眾也積極響應,去年有4萬多群眾參加活動,今年保守估算也有6萬人。」

  黃星給記者總結出了今年的3個「第一次」:第一次舉辦加樂黑豬品嘗會,正式把加樂黑豬作為地方經濟品牌向外界推介;第一次有外國朋友來加樂參加文化節;第一次有省領導出席文化節。

  按以往慣例,農曆二月十五是加樂鎮的軍坡節,又稱「公期」,期間的主要活動有拜神祭祀、「裝軍」遊街、「綁班」演戲以及擺上酒席大吃大喝等。從2004年開始,鎮委、鎮政府有意介入這場傳統群眾文化活動,2006年,在縣宣傳文化部門的直接策劃和指導下,加樂鎮在尊重民間傳統習俗的同時,引導群眾過文明「公期」,組織「恩愛夫妻奔小康」比賽、「勤勞致富奪豐收」比賽、體育競技比賽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動,在活動期間,表彰優秀學生、先進教師、文明家庭、退役士兵創業能力、文明生態村建設先進集體等,使先進典型和先進文化深入人心。

  出席今天加樂文化節的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評價加樂的發展時表示,一定要把先進文化當作撬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槓桿來看待。要充分挖掘當地文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注重培育鄉土文化人才,發揮他們的作用,改變群眾的精神面貌。  

一年解決15件土地糾紛

  「我覺得,加樂的『公期』能轉變成文化節,與加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分不開。」作為加樂文化節的民間牽頭人士,在海口旅遊行業工作的外出人士王東很是自豪。

  前幾年沒搞文化節時,王東請朋友來家裡吃「公期」,最多一次花了2000多元。今年王東的身份是文化節籌委會副主任,為了辦好文化節,他捐資了1萬多元,耽誤了自己在海口的工作兩個多月。

  黃星告訴記者,為了辦好文化節,群眾自發組成了90人的志願者隊伍,為文化節無償地忙前忙後,「這幾天我每天幾乎要接到30多個電話,都是群眾關心文化節的。現在不是政府在辦文化節,而是群眾推著我們辦。」

  「如今的『公期』,成為增強群眾凝聚力的好平臺。」黃星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要群眾搞環境整治,要下很多工夫去發動、督促,現在群眾很自覺,「公期」前後一兩個月都能保持鎮上的良好衛生狀況。

  去年,加樂鎮一舉解決15宗土地糾紛,完成縣督辦任務的94%,其中4件是場鎮糾紛、3件是跨鎮糾紛,都是歷時10多年的。黃星認為,這與群眾思想覺悟提高,信任政府分不開。而文化節更是拉近了群眾與政府的關係。  

賦予傳統「公期」新生命

  位於海榆西線公路旁的金江鎮黃竹村,人均年收入5300元,生活比較富裕。以前村民過「公期」活動,要在大吃大喝上花費大量錢財。2005年,澄邁縣把該村定為18個重點縣級文明生態村之一。村黨支部提議,放棄浪費嚴重的「公期」,把節省下來的錢,用在村容村貌建設上面。當年,取消「公期」省下來的30多萬元資金,很快就用在了文明生態村建設中。

  思想改變了的村民還逐漸把注意力放在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才上。村黨支部把學校建設作為「富腦袋工程」來抓,建起了近千平方米的校舍和教師宿舍,並拿出一部分獎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有責任心的教師,激勵教師育好人,學生讀好書。同時從生活、工作等方面關心教師,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在村黨支部的重視下,該村小學在全省校容校貌評比中獲得較好成績。(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軍坡節辦成文化節澄邁加樂鎮將舉行第四屆「家家樂」文化節
    本報金江3月21日電 (記者林書宣特約記者宋祥達通訊員周序克)澄邁縣加樂鎮的傳統軍坡節從2004年改為以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為主後,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今年的加樂第四屆「家家樂」文化節將於4月2日在加樂鎮舉行。  據了解,農曆二月十五是加樂鎮的傳統軍坡節,又稱公期。
  • 澄邁縣加樂鎮農民李尤川:新農合是幸福的保障
    蛇年春節前,東方市大田鎮馬龍村村民吳亞二喜遷新居。圖為瓊海市潭門鎮北埇村椒農楊海島喜收辣椒。本報記者李幸璜攝  -本報記者範南虹 通訊員胡鵬鵬  「有健康才有幸福,新農合是農民幸福的保障。」今年62歲的澄邁縣加樂鎮北統村村民李尤川是我省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第一位住院報銷的農民,他這句話是對自己10年參加新農合經歷的真實寫照。
  • 澄邁一液化氣公司未批先建被罰 如今60日整改期結束,處置進展如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5月12日消息(記者 石祖波 文/圖)2019年11月6日《南國都市報》A07版特別關注《擅自變更土地用途 林地上私建加氣站 澄邁 一液化氣公司未批先建被罰 部門答覆:限期整改,否則將予以沒收》一文,報導了澄邁一企業被反映
  • 打造海南職成教育的澄邁樣板
    澄邁特色產業培訓,助力脫貧攻堅。近年來,位于澄邁縣加樂鎮的效古村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僅村裡一間立於南渡江邊的小小沉香館,年接待遊客就達數萬人次。  澄邁曾榮獲「中國沉香之鄉」稱號,沉香作為澄邁主要農林產品之一,得到澄邁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推廣。目前加樂鎮沉香種植面積已達8100畝,成立了6家沉香種植及專業加工合作社,建成沉香移植、套種、新植、造香等示範基地。
  • 杭州「候鳥」到澄邁效古沉香村尋香
    杭州「候鳥」到澄邁效古沉香村尋香 「我要把這裡的沉香賣到更多地方去」 2月27日,在澄邁縣金江鎮居住的杭州「候鳥」袁方力特意驅車來到澄邁縣加樂鎮效古村,走進村裡,道路兩邊種植的成片沉香樹吸引了他的目光。   走進村裡的效古沉香展館,由沉香做成的扇子、手釧等精緻的工藝品,讓袁方力愛不釋手。正在進行香道表演的村民邀請袁方力品香,沉香的醇厚清香讓他心曠神怡。   然而,袁方力此行不只是為了品香。
  • 政府主導 高位統籌 打造海南職成教育的澄邁樣板
    教育部職成司城鄉與社會教育處一級調研員劉傑強化政府統籌職能,成立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澄邁縣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領導小組、澄邁縣創建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澄邁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澄邁縣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定期研究職成教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教育、財政、農業等部門共同推動職成教育發展的工作機制
  • 澄邁探索「黨建+」模式 按下城鄉發展「快捷鍵」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通訊員 王家專 圖/文海南日報記者 餘小豔通訊員 王家專「走完了澄邁革命老區紅色旅遊路線,了解到澄邁有這麼多紅色景點和紅色文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的思想再次受到洗禮。」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通訊員 王家專 圖/文黨建+文化,讓旅遊火起來6月30日一早,在澄邁革命老區紅色之旅線路第一站金江鎮高山朗村,來自臨高縣的40餘名黨員在此換上紅軍裝,背著仿真武器模型,高舉黨旗,唱著紅歌,坐船橫渡南渡江,徒步穿過紅色革命老區龍江烏什村、六山嶺、九京村、泉水村,興致高昂地體驗紅色之旅
  • 澄邁多舉措解決用工務工難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幫助群眾務工增收
    全副武裝」的工人動作麻利,把羅非魚、金鯧魚等加工成鮮魚片。澄邁加樂鎮副鎮長歐昌偉帶領該鎮76名脫貧群眾前來求職。「村鎮幹部花了半個多月提前摸排閒置勞動力,挨家挨戶了解群眾的務工意願,再根據他們的專業技能與企業用工需求等綜合研判,為脫貧戶爭取進企業的機會。」歐昌偉說,加樂鎮以種植檳榔、橡膠、沉香為主要產業。
  • 澄邁發布擬任幹部人選公告
    澄邁發布擬任幹部人選公告  經縣委研究,現將擬任幹部人選情況予以公示。  洪海波,女,1983年11月出生,澄邁金江人,漢族,大學學歷,文學學士學位,2008年1月參加工作,200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澄邁縣婦女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擬任澄邁縣大豐鎮黨委委員、書記,兼任澄邁華僑農場黨委委員、書記。
  • [人民日報]澄邁「城歸」大學生返鄉創業
    「咖啡女神」潘少丹辭職返鄉,白手起家設立Tao Cafe咖啡店,又興建綜合健身館,資產數百萬元;「地瓜大王」王文克不當白領當「新農民」,把橋頭鎮綠色富硒地瓜打造成「地瓜中的勞斯萊斯」,一斤賣到26元;回鄉投資黃牛養殖的「80後」小夥兒李傳炳,養殖100多頭黃牛,年利潤約50
  • 澄邁「九管齊下」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推廣種植優勢作物1.16萬畝,打造蝶戀谷茶油、洪安蜜柚、福山荔枝等3座共享農莊澄邁「九管齊下」推進鄉村振興  本報金江2月22日電 (記者陳卓斌 通訊員李健)大年初六這天,澄邁縣加樂鎮加樂村一大早便迎來了70餘名遊客,大夥在村裡磨豆腐、做餈粑,玩得不亦樂乎。
  • 澄邁:「脫貧犁」耕好「小康田」
    7月21日下午,在澄邁縣加樂鎮加朗村加大嶺,王宗川把牛群安頓到一處水草豐美地後,便坐到樹蔭下算起帳:「我跟老伴每個月能掙3000元,兒女們也都就業,有穩定收入,貧困戶的帽子是徹底脫了。」王宗川原是加朗村的貧困戶之一,前些年,全家開支全靠他割橡膠、打零工,但收入難以滿足孩子們上學的開銷,再加上老伴患病,貧困便成了王宗川一家心裡揮之不去的陰影。王宗川說,多虧了「好心人」,給自己和老伴在村裡找了這份工作,又幫助落實教育、醫療等政策,家裡拮据的境況才有所改善。王宗川口中的「好心人」是加朗村脫貧攻堅中隊的隊員。
  • 感受壽鄉魅力 國慶假期9條線路玩轉澄邁
    食客王家專在澄邁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對當地美食頗為了解。他向記者介紹,關於海南粉的來源眾說紛紜,但有一種說法認為,明代有位陳姓移民從福建遷居澄邁,以加工米粉為生,後有眾多學藝者到澄邁向他學習手藝,並傳播到各地,海南粉才遍布全島,「如此說來,澄邁算是海南粉的發源地之一,這裡的『靚粉』也屬較正宗的海南粉。」  在澄邁金江,需要「路人遙指」的美食並非只此一家。
  • 澄邁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建沉香產業基地
    澄邁80後大學生返鄉創業建沉香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脫貧沉香園 圓了脫貧夢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陳超  八年與沉香為伴,如今走到哪裡,王大裕的身上都帶著一股淡淡的沉香的氣息。  走進他傾注多年心血打造的沉香園,琳琅滿目的沉香製品和擺件十分引人注目。
  • 澄邁效古村發展沉香產業惠百姓美環境
    近年來,位于澄邁縣加樂鎮的效古村吸引著一批批來自北京、山東、重慶等地的「候鳥」不遠千裡而至,在此品茶、聞香、購物,只村裡一間立於南渡江邊的小小沉香館,年接待遊客便達數萬人次。  從海口出發,須沿中線高速公路行駛約60公裡,下高速後沿蜿蜒的縣道再行駛約20多公裡,才能抵達效古村,全程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在區位上,效古村並不佔優勢。
  • 北科大傳統文化節啟動 主打體驗、趣味、科技三大亮點
    近年,一波波文化精品節目在全社會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4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學第二屆「禮敬中華·文溢滿井」傳統文化節正式啟動。作為入選教育部第四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的示範項目,北科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節辦出特色。
  • 海口靈山鎮大炳村文明過公期 但聞「鞭炮」聲 不見爆竹屑
    本報海口2月16日訊 (記者張期望 通訊員劉平)2月15日,是海口靈山鎮大炳村的公期日。村中的公廟裡不時傳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但與往年不同的是,公廟前的地坪上竟沒一片鞭炮屑。在公廟門前,擺放著一個標有「煙花爆竹、高香回收點」的紙箱,而在大門兩側懸掛了兩串電子鞭炮。
  • 如何辦一場大眾化的城市素食文化節?
    能不能在我所在的城市辦一場?當非素食者都能同頻參與進來的時候,素食文化節一定會辦得很成功,很有意義。像這屆文化節,原本應該至少提前半年籌備,但是這次由於種種原因,依然只有一個多月的籌備,雖然已經很成功,各方面略顯倉促還是看得出來的。我們非常期待明年把第六屆杭州素食文化節辦得更美好。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來精心準備。
  • 2017年郫都區唐昌鎮第三屆傳統七夕文化節浪漫來襲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丁寧)今日,從郫都區獲悉,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廣郫都區多彩的文化旅遊品牌,讓大家更多地關注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2017年郫都區唐昌鎮第三屆傳統七夕文化節」系列活動即將在古鎮唐昌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