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不能逆市場而為,政府的振興規劃也不是普渡眾生的「神仙水」,可以搭救所有正在「過冬」的企業。如紡織業,現有的產能已經遠遠超過市場需求,政府要解救所有企業的話,最終會誰都救不了。惟有在經濟危機的「倒逼」壓力下實現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紡織業才能化危為機
歲末年初,國務院接連出臺了因應不同行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成為繼「4萬億元擴大內需」之後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更全面、也更有針對性的「組合拳」。
迄今為止,國務院已經通過鋼鐵、汽車、紡織和裝備製造業的調整振興規劃,還將陸續審議通過輕工、船舶、石化、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等產業的規劃。這一系列規劃既非全面規劃,也非戰略規劃,而是為期3年的調整振興規劃,是通過產業政策的幹預,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從而化解內外風險、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積極應對之策。
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是在資源稟賦、發展階段、科技水平和經濟體制等相互作用下的必然演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產業政策體現了政府對促進市場發育、引導產業發展的幹預意圖;而政策幹預,必須以市場機制為配置資源的基礎,而不是取而代之。
短短數十年時間,中國的製造業在市場機制的激勵下脫胎換骨,一躍而成「世界工廠」。然而,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已使中國製造業的結構問題暴露無遺:外銷依存度過高、技術水平過低、缺乏自主品牌、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市場正發出明確信號:這樣的產業結構已難以為繼,不調整已是死路一條。
因此,產業政策不能逆市場而為,政府的振興規劃也不是普度眾生的「神仙水」,可以搭救所有正在「過冬」的企業。如紡織業,現有的產能已經遠遠超過市場需求,政府要解救所有企業的話,最終會誰都救不了。惟有在經濟危機的「倒逼」壓力下實現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紡織業才能化危為機,不再靠數量、靠規模打天下,而是靠質量、靠品牌求發展。所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說得明明白白:加快振興紡織工業,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後、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對於產業政策,通常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減稅減費、設立扶持基金等涉及「真金白銀」的方面,以退稅率提高多少個百分點、有多少企業能「雨露均佔」等評估規劃的「利好」程度。提高退稅率確實可以讓企業減負受益,對於不少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的紡織企業說更是生死攸關。然而,中國的製造業振興,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發鈔票」來實現,更重要的還是體制創新,掃除產業升級的障礙。比如,據中國鋼協統計,鋼鐵行業的落後產能約佔四成,主要來自設備落後、耗能高、汙染高的小鋼廠。他們因此建議:政府應出臺企業跨區域、跨所有制重組的政策,以破除長期以來鋼鐵行業重組的體制性障礙。
自助者,天方助。如果將市場看作是充滿不確定的「上天」,中國的製造業只能以產業結構調整的「自助」,從「做大」到「做強」;才能舉世危局中謀生存求發展,跨上更高的臺階實現振興,方能最終得到「上天」的眷顧。
(責任編輯: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