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大陸媒體人騎單車看臺灣(圖)

2020-12-11 臺灣頻道

原標題:在臺大陸媒體人騎單車看臺灣(圖)

如古騎公路自行車郊遊。福建日報

  開欄的話 如古,一位供職於臺灣媒體的福建人。2009年定居臺灣,現為臺灣《旺報》主筆。她酷愛單車運動,經常騎行在臺灣的青山綠水間和大街小巷裡。今天我們邀請她推出《騎單車看臺灣》專欄,看她如何用車輪丈量寶島、丈量夢想,並且以媒體人的獨特視角,講述臺灣的百姓故事、風土人情,感悟人生的點點滴滴。

  緣起

  在這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臺灣相對越來越向下沉淪的年代,一些臺灣朋友跟我說,你來的不是時候;也有一些大陸朋友問我,為什麼留在臺灣。臺灣,可能有千百種讓你喜歡上它的原因,很多人喜歡這兒的人情味,也有些人說這裡保存了中國真正的傳統。然而,於我而言,選擇在這裡定居,是因為生活在臺北,簡單、快樂、健康、做自己。

  人生不再是一條既定的路,而是有許多的選項,什麼都可以嘗試看看,可能多了一些曲折,可能多了一些跌跌撞撞,但最重要的是,在碰撞中找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然後設定目標,努力去完成它,每天的生活,就會很愉快。

  我很幸運,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之餘,更找到了喜歡的運動。青騮,是我的第一部公路自行車,青騮出來玩,其實是我自己出門玩。自從騎車以來,譁,發現臺灣原來這樣好玩,臺灣原來有這麼多的秘境,很多地方,不要說大陸遊客,甚至連許多臺灣人都不曾去過、未曾聽聞過呢。

  而且,臺灣怎麼有這麼多的自行車賽事活動,每一場我都好想參加,我好想拿到那些閃亮的完賽獎牌,摘下滿天星系列賽事的星星。但賽事規定時間內,我騎不完,怎麼辦?什麼?訓練肌肉耐力?姐姐我,不,阿姨我已經41歲了,讀書的時候唯一不及格的科目就是體育課,難道要在皺紋已蠢蠢欲爬上眼角之時,一不小心踏入運動世界,還要進行如此專業的訓練?第一次聽到肌肉耐力這個詞時,我的確有排斥的心態,但其實專業訓練並非職業選手專屬,人生不要自我設限。

  騎單車,教會了我許多道理。從騎臺北河濱自行車道開始,漸漸地,爬上300米、500米、800米的山頭已不是什麼難事,一山還比一山高,只要持續地踩踏,就能不斷挑戰山的高度,人生就是在不斷地超越自我。

  真慶幸把家搬離了市中心,又與報社分處臺北城的東西端,上班的風景變得豐富了,我也能藉此去了解這座城。每天變幻著不同的方式與路線出門,就跟過去嘗試不同風格的衣服一樣,都令我感到新鮮有趣。

  「生活在臺北,有捷運真好」,這是臺北捷運的一句廣告語,這一點也沒錯,出門搭上捷運就是最快速最準點的保證,但我的新家距離最近的捷運站走路要半個小時,剛開始時,這有些痛苦。因此,我需要代步工具。代步工具有三種選擇:汽車、機車(即摩託車)和自行車。開車上班只要半小時,但尋找停車位將會是件麻煩事,第一個被刷掉了;機車接駁到捷運站只要三五分鐘,自行車騎到捷運站十分鐘,差別不大,但機車不環保,最終我選擇了自行車。

  挑選自行車的時候倒是沒有多想,我心目中只有淑女車,想像自己戴著草帽,穿著長裙的飄逸形象,多麼美好!那是一部有著咖啡色籃子、咖啡色手把、咖啡色座墊和淺黃色車身的淑女車,造型可愛,我叫它「小牛奶」。

  有了「小牛奶」之後,赫然發現上班的方式變多了。可以往南騎去最近的捷運站;也可以往北騎,轉搭公車;最開心的是,發現了家門前的河濱自行車道,可以一路騎到報社附近。不論哪種交通工具,哪條路線,所費時間都在五十分鐘左右,這真的有點神奇。

  沒有廢氣,也不用等待,從細窄的景美溪到較為寬闊的新店溪,沿途有風景美麗的河濱自行車道,這成了首選路線。剛開始時,我需要停下來休息一下喝口水再上路,腳力變好之後,我嘗試騎到城市街道去,與摩託車甚至汽車並肩而行,很刺激也充滿樂趣。

  有份報紙每年都會做一次年輕人臺北蝸居的專題,採訪一些蝸居在只有幾坪(一坪約3.3平方米)的小空間裡的年輕上班族,試圖描述現在年輕人的慘狀,經濟不好只能住得這麼可憐。但仔細看他們的收入與支出的分配,並不會令人認同,有人每個月房租支出5000元(新臺幣,下同),但娛樂消費要8000元。且不說娛樂的花費不合理,住得遠一點,不貪圖交通的方便,5000元也能租到較大的屋子。這是選擇的問題。

  不久前在電視上看一部很舊的美國片,講述的是一位有想法的年輕女教師教學生們讀詩。她的學生來自當地一個貧窮的黑人社區,學生們不願聽課,她說:「你們選擇了坐在教室裡,就必須參與到課程中來。」學生則回應:「坐在教室裡是沒得選擇。」老師激動地說:「你怎麼會沒得選擇。你可以選擇不來學校,去外面和其他一些年輕人一樣,販毒、打架、偷東西,但你選擇了坐在這裡。」

  是的,我們的人生,不會沒得選擇。就怕你說,沒得選擇,不願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把責任推給大環境、推給父母親。臺北這座城,已經給了我們太多的選擇,充分的夢想空間。

  從牛奶車起步,我漸漸升級到公路自行車,一小時的路程費時縮短了三分之一,與當初住在市中心的交通時間差不了許多。除了上下班的通勤,我騎遍臺北城的各個角落,越騎越遠,環島、登武嶺,都不會是空想了呢。只不過,現在戴著安全帽太陽眼鏡、穿著車衣車褲車鞋的形象,和當初的淑女想像有天壤之別呀。(文 如古/原題:青騮出來玩)

(來源:福建日報)

相關焦點

  • 【環臺灣】我的跨年單車旅行—騎遇福爾摩沙
    餐飲早餐:含午餐:自理晚餐:自理住宿六星級溫暖的家 【以上行程為預計劃安排行程,最終行程以出團通知書為準】 產品報價:報名表填寫完後客人需要先支付3000元定金,以便機票預訂和留位,以確認報名成功。照片:6個月內白底正面免冠的2寸彩照3張,應與所持大陸地區居民身份證能辨識為同一人(照片可以直接在辦理中心的拍攝棚拍照,但是費用稍貴(25元左右),可自行準備)。
  • 你知道臺灣的溫泉有多優質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1月24日 16:12:06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現在愈來愈冷了,身為臺灣人的我,真的很想泡溫泉。
  • 臺灣抗癌青年騎單車追夢 將建夢想客棧助他人圓夢
    臺灣抗癌青年騎單車追夢 將建夢想客棧助他人圓夢 徐笙竣拿著手中的筆記本,嘟著嘴,在做演講前的最後準備。 27日晚,臺灣抗癌青年徐笙竣來到南京先鋒書店,講述自己與病魔抗爭,騎單車追逐夢想的故事。  這場名為「我要世界在我眼下」的主題報告會吸引了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前來聆聽。當晚,徐笙竣身穿黑色T恤和淺色牛仔褲出現在大家面前。若不是自報病史,現場的觀眾很難相信,眼前正常人曾經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2006年,年僅19歲的徐笙竣被診斷出得了血癌。
  • 臺灣媒體人的省思信:臺灣又讓大陸朋友們失望了
    抱歉,親愛的大陸朋友們,臺灣又讓你們失望了。和2011年5月那次如出一轍,臺灣美食王國的形象又敗在食品添加劑上。還記得2011年5月的「塑化劑」事件吧!同時,臺灣當局也明定,自2011年6月起,若相關食品未完成自我檢驗,一律禁止販賣原以為,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廠商也應更謹慎點。不料,2年後,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又捲土重來,讓臺灣食品業再次灰頭土臉。「問題澱粉」(或俗稱「毒澱粉」)風暴起源於5月份臺當局執行的食品檢驗。
  • 陳光標被指「羞辱臺灣人」 與臺媒體人爆發衝突
    這次臺灣行陳光標定名為「行善感恩之旅」,他去年底曾首度赴臺參訪考察。赴臺捐贈活動預定29日在臺北圓山大飯店舉行,主要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南投縣等地的低收入戶、獨居老人、單親家庭,及「921」震災、高雄縣、屏東縣的莫拉克颱風受災戶等環球網1月26日消息,赴臺進行「感恩救濟之旅」的大陸首善陳光標,其高調的程度引發不少爭議,他25日晚間接受政論節目專訪時,甚至因此與臺灣媒體人陳揮文爆發嚴重口語衝突。
  • 單車環島,臺灣新風尚(行走臺灣)
    10年前,臺灣電影《單車環島日誌》掀起了單車環島風潮。如今作為一種生活風尚,在臺灣隨時隨處都能看到騎行者身影,這些來自寶島內外的騎行者們不斷挑戰自我,用心感受著路上的風景與濃厚人情。   單車騎行在臺灣到底有多火爆?臺灣中華單車文化理事長陳守忠告訴記者,大多數臺灣年輕人把騎單車環島當作是非常寶貴的人生歷練,在畢業旅行或者成人典禮時,常會選擇環島騎行。
  • 臺灣23名孤兒院單車天使今天進入福建
    導報自6月8日在大陸媒體中第一家推出專題報導「臺灣單車天使兩岸和平之旅」後,持續關注、報導單車天使行程。今天,導報記者將跟隨多名陪騎志願者,與臺灣單車天使會合,並跟隨他們一路南下到廈門,進行福建省內全程報導。
  • 臺輔仁大學學生完成單車環臺 大陸學生圓滿達陣喜極而泣
    臺輔仁大學學生完成單車環臺 大陸學生圓滿達陣喜極而泣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3年08月14日16:59 人民網臺北8月14日電(記者吳亞明、王 平)在完成8夜9天單車環臺的壯舉之後,13日下午,臺灣輔仁大學的50多位學生頂著烈日返回校園,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和上百師生在校門口給予英雄凱旋般的歡迎
  • 臺灣美女作家林亞若 澳大利亞騎單車挑戰沙漠遇難
    臺灣高人氣旅遊作家林亞若     臺灣媒體報導,前臺灣華航空服員,同時也是高人氣旅遊作家林亞若,在澳大利亞單車旅遊時因被觀光巴士撞擊,不幸身亡。臺駐澳涉外人員經過確認證實此消息,目前林亞若雙親正前往澳大利亞處理善後,預計31日抵達出事地點。  臺灣知名旅遊作家林亞若於10月20日出發澳大利亞旅行,計劃一個人騎腳踏車挑戰澳大利亞沙漠。
  • 臺資深媒體人:民進黨不下來 臺灣沒未來(晚播報)
    臺資深媒體人:民進黨不下來 臺灣沒未來(晚播報) 2018年03月29日 15: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8年3月29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日前出席兒子陳致中的造勢晚會,因上臺違反中監核准參與活動的「四不」規定,臺中監獄表示,未來申請類似活動將不予核准。
  • 府城荷蘭日登場 千人單車騎遊
    近千名單車族集齊赤崁樓前,向安平前進,遊賞400年前荷蘭據臺遺蹟,為荷蘭日揭開序幕。據臺灣「中央社」報導, 「府城荷蘭日」已連續舉辦4年,是聯結荷蘭和府城臺南市的重要節日,單車騎遊多是打頭陣的活動,今年也不例外,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傅康 (HansFortuin)也帶著太太和女兒共襄盛舉。
  • 臺旅會邀陸客參加11月臺灣自行車節活動
    臺旅會邀陸客參加11月臺灣自行車節活動 2014年08月14日 09:58:13  來源:你好臺灣網
  • 臺灣孤兒院 「單車天使」昨抵達泉州
    >)-泉州晚報訊(記者王金植 陳小陽 文/圖)23名來自臺灣孤兒院的「單車天使」,7月17日從北京鳥巢出發,展開長達3200公裡的兩岸和諧之旅。來到泉州,這裡的許多風俗習慣與臺灣相同,就像回到家裡一樣。8歲的阿盛年齡最小,人也不高,坐上單車,有種「大單車小天使」的感覺,但是,他卻不落人後,一腳一腳,堅實有力地踩下去,車輪就一圈一圈地往前行。「泉州很美,來到這裡,我們感受到古城的多元文化氣息。」 9歲的小瑩說,她一路多看多體驗多學習,遙望泉州的洛陽橋,感受古橋滄桑,耳邊響起閩南話,發現離家越來越近了。
  • 即將出發:環騎臺灣騎遊(路書)
    由於國內去臺灣的航班更多是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所以一般而言環臺灣島騎行都從臺北桃園開始,至於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就看個人喜好了。逆時針環臺是比較多騎友的選擇,從難度低的西海岸開始慢慢熱身,同時也有充沛的精力去感受當地的人文氣息,本攻略按照逆時針方向環臺騎行。另,由於酒店相對而言十分容易尋找,而且選擇頗多,故本攻略所推薦住宿均為青旅或民宿,僅供各位騎友參考。
  • 臺北故宮南院試營運 馬英九成龍騎單車助陣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馬英九(前右)、影星成龍(左2)等人從高鐵嘉義站騎腳踏車,到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圖自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2月28日電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今天開館試營運,馬英九、影星成龍等人上午9時從高鐵嘉義站騎腳踏車,到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  馬英九在臺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影星成龍、臺北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等人陪同下,上午出席「故宮南院璀璨登場,低碳樂活單車行」活動,從高鐵嘉義站自行車廣場騎單車出發。
  • 臺灣生活:近看藍色漸層海!騎單車賞全臺最美公路感受東海岸美好
    臺11線是來往花蓮與臺東之間的要道,隨著彎曲的道路,沿線是遼闊無垠的雙色海,在陽光照射下,在海面映出漸層藍,因此有「全臺最美公路」的美稱。如果想慢速度欣賞這裡的生活之美,那就別開車了吧!帶著單車騎上臺11線自行車道,無論是從臺東往花蓮,還是花蓮往臺東,隨興控制腳下的速度,細細品味東海岸的美好。臺11線自行車道坡度緩,即使是新手也能挑戰。▲臺11線自行車道與一般道路分隔,還能欣賞一旁的藍色漸層大海。臺11線自行車道從臺東市區起經過海線,一路串連至花蓮市區,旅客可以自由決定想從何處開始為起點。
  • 從惠臺「26條措施」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2019年兩岸關係經歷頗多起伏變化,從年初遭到民進黨抹黑、抵制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到被蔡英文頻頻利用的香港「反修例」事件,再加上美國不斷提升與臺灣的關係,大陸官方定調這一年的兩岸關係「嚴峻複雜」。臨近歲末,大陸重磅推出「惠臺26條」措施,可從中一窺在當前兩岸關係背景下,大陸對臺政策的方向。
  • 騎旅 這趟旅程給你一個遊客看不到的臺灣
    被鐵皮(火車、汽車)包裹的旅程固然讓遊客走的更遠,看的更多兩個輪子上(單車)的旅程卻會讓你與臺灣的美走的更近,體察的更深用兩個輪子丈量臺灣,或者才是親近他最好的方式景、食、事、人從來都不能分割而論,他們從來都是探尋一個新地域不可或缺的要素,正因為如此,「騎來騎去」力圖區別當下市場上各類同質化
  • 年輕人當成人禮 單車環島成臺灣新風尚
    10年前,臺灣電影《單車環島日誌》掀起了單車環島風潮。如今作為一種生活風尚,在臺灣隨時隨處都能看到騎行者身影,這些來自寶島內外的騎行者們不斷挑戰自我,用心感受著路上的風景與濃厚人情。  單車騎行在臺灣到底有多火爆?臺灣中華單車文化理事長陳守忠告訴記者,大多數臺灣年輕人把騎單車環島當作是非常寶貴的人生歷練,在畢業旅行或者成人典禮時,常會選擇環島騎行。
  • 臺灣「單車天使」再出發!30位小勇士將挑戰17天環島1000公裡
    7月20日,第八屆臺灣單車天使公益騎行活動將再度起航。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騎行活動不再前往大陸地區進行。而是以「益騎防疫,為愛啟航「為主題,邀請5所來自臺灣偏鄉學校的小騎手們,在安全範圍內,進行臺灣島內環島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