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峽航空雜誌13日報導,新加坡航空技術公司作為新加坡武器出口企業於近日宣布獲得一項價值1千2百萬美元的合同,將向菲律賓空軍出口20架經過翻新的 UH?1H「依洛魁」直升機,該型直升機將裝備新型的後勤配件。
H?1是從大戰後到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知名度最高的軍用中型多用途直升機,綽號「休伊」,但更多的時候用「依洛魁」。H?1由美國貝爾公司研製,公司內設計代號為貝爾204、貝爾205等。H?1在研製初期的型號曾稱作H?40,進入預生產時型號改稱HU?1。1963年,美軍整頓軍用機型號命名法時,才最終改為UH?1(即H?1的雜用型)1954年,美國陸軍招標發展一種可適用於前線陣地後撤傷員並可兼用作訓練飛行及雜用的直升機。1955年,貝爾公司中標,原型機XH?40於1956年10月20日試飛,YH?40於1959年交付試用,預生產型HU?1於1958年9月試飛,1959年6月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該型直升機總體布局如下:用單旋翼帶尾槳形式,扁圓截面的機身前部是一個座艙,可乘坐正副飛行員(並列)及乘客多人(士兵或作戰空勤人員),後機身上部是一臺萊康明公司的T53系列渦輪軸發動機及其減速傳動箱,驅動直升機上方的由兩枚槳葉組成的半剛性蹺蹺板式主旋翼,為保持穩定,還與槳葉成90度裝有一對穩定杆。機身後是稍上蹺的尾梁,與機身一樣,均系半硬殼構造。尾梁末端是一個尾槳,用來抗衡旋翼造成的扭矩。H?1的起落架是十分簡潔的兩根杆狀滑橇。機身左右開有大尺寸艙門,便於人員及貨物的上下。
由貝爾204系列發展的H?1軍用直升機約有以下幾種主要改型:UH?1A 第一生產型,1961年開始使用,共生產74架。 UH?1B 越戰時曾使用過,常用於對地火力壓制,故可在機艙中臨時架設槍炮,也用於戰術空運、機降。UH?1C B的改進型,使用門鉸鏈新旋翼。以上為陸軍型。 UH?1E 供海軍陸戰隊使用,生產到1968年止。UH?1F 空軍用的改型,從B發展而來,主要為戰略飛彈基地執行支援勤雜飛行任務,共146架。 TH?1F UH?1F的教練型。TH?1K 海軍的海上救生機,共27架。TH?1L 類似於UH?1E,海軍教練型 . UH?1L 從TH?1L改成,海軍的多用途型。HU?1M 陸軍多用途型。RH?2 從UH?1A改成3架,用來試驗新儀表和操縱系統。
由貝爾205發展的軍用直升機改型有:UH?1D 陸軍型,發動機為1115軸馬力的T56?L?11型。油箱重新布置,座艙容積增至6.23立方米。可載14名士兵或6副擔架加1名醫護人員或1815千克貨物(飛行員2名不計在內),有效載重大大超過了貝爾204。成為越南戰場主力直升機,廣泛用於運兵、武裝巡邏及護航,並出口許多國家,1961年8月首飛,1963年8月服役,1972年停產。UH?1H UH?1D的改進型,1967年9月服役,到1986年已生產4668架,後來又陸續小批生產過,直到80年代末。有幾個國家與地區(如中國的臺灣)仿製過。美軍用於補給運輸、兵員運輸、指揮與控制、電子作戰,醫療救護、布地雷、機降等方面,並希望在下一世紀初仍保留2700架。UH?1H的加拿大使用型號為CH?118。HH?1H 空軍救生型,構造同UH?1H。 EH?1H 陸軍的電子對抗型,從UH?1H改來。裝有「第1階段迅速定位系統,」可截獲輻射目標方位並施加幹擾(如對敵雷達進行對抗),可保證飛機「不受已知與可能的威脅。」 UH?1V 用UH?1H改裝的醫療救護機。
此外,貝爾公司還在60年代末從UH?1的基礎上發展出外形不變但改裝2臺加拿大生產的PT6T?3渦輪軸發動機(單臺1825軸馬力)的貝爾212直升機,貝爾212的軍用型叫UH?1N,加拿大型號CUH?1N。該機種在美國各軍兵種內都有少量訂貨。由於發動機臺數倍增,功率大大提高,使飛行性能,特別是安全係數大為改善,可外掛1814千克貨物或載14人。 至今,H?1已發展出幾十種改型,使用國家遍及五大洲幾十個國家,並在日本、義大利、前聯邦德國等多個國家中進行過成批仿造,總產量約在10000架以上。
這一合同有雙方商議籤訂,同時將在年內完成。屆時,菲律賓空軍將會在人員的運輸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升。新加坡航空技術公司將通過其下屬的三個子公司為這一項目提供所有的服務。該公司是位於亞洲,中東地區重要的航空技術企業之一。( 聞新芳)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