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電商帶貨參差不齊,新規讓消費者吃下定心丸
雙十一前後,很多直播帶貨平臺異常火爆,這種帶貨方式讓消費者看得見,所以很多消費者借著打折優惠之時,都在瘋狂買買買,尤其是很多農產品銷量非常可觀。不過,這種方式給消費者帶來便捷同時,也暴露出很多缺點,比如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後沒有保障等等。
因為對產品沒有保障,也導致很多直播平臺明星「帶貨主播」受到不少質疑,有些甚至被消費者協會親自「點名」,這也反映出,火爆的消費模式正在逐步降溫!比如,近日曝光的知名主播辛巴推廣銷售的即食燕窩被質疑實為糖水,這讓粉絲們心裡添堵。主播辛巴提出6000多萬元的先行賠付方案,並設立專項基金完善選品標準。人們也希望,這種亡羊補牢的行為能帶來直播領域的變化。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網際網路經濟新業態,日漸成為重要的營銷及引流手段。我們說直播帶貨方式的新穎性的確是部好經,但好經也不能念歪了。精明的商家都知道,不少粉絲購買商品並不是全都出於對商品的需要,而是出於帶貨主播的推薦。然而,一些渾水摸魚的主播群體為了獲得更多收益,不惜虛假宣傳,故意誇大產品效果,導致直播帶貨變為直播「帶禍」,嚴重侵犯了消費者利益。
農產品作為特殊的商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所以網絡銷量出現倍增勢頭。隨著直播帶貨快速發展,很多主播紛紛搶佔這塊「肥肉」,不過很多農產品是直接入口食品,可是一些商家出於利益考慮,再加上主播刻意誇大宣傳,博得很多消費者信賴,但消費者在下單之後,受到農產品往往跟宣傳中農產品存在很大差異,有的都是變質農產品,這無疑讓平臺受到損失,更讓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
信息技術革命讓買賣的形式在發生變化,但誠信的「紅線」卻不能不容跨越,欺騙,那些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勢必會損害網際網路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對於大批拿出真金白銀的粉絲來說,要擦亮雙眼,注重維權。就拿燕窩變糖水這事來說,主播對於粉絲的賠付承諾能否兌現,網民們也都拭目以待。
為了保護好消費者利益,作為風頭正勁的新業態,直播電商帶貨同樣需要規範發展。相關的法規制度必須跟得上,市場監管部門也要進一步加強行動,針對虛假宣傳、退換貨難等行為對症下藥,分門別類出臺監管舉措,讓粉絲們在暢快直播購物的同時,能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