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異常,棕櫚油、白糖、橡膠減產,但大豆生長受益
厄爾尼諾的概念
厄爾尼諾定義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範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變化,這個狀態維持三個月以上,才被認定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普遍的看法是: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湧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泛,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冷水上泛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判斷指標
厄爾尼諾的監測,主要包括各區的南方濤動指數(SOI)、Nino指數、信風指數、哈德萊環流和瓦克環流指數等。
南方濤動反映了具有行星尺度的熱帶大氣系統在季節時間尺度上的振蕩,這種振蕩正是對赤道太平洋冷海溫、暖海溫時期交替變化所造成的下墊面海溫場的熱力強迫的響應。SOI,氣象學上用南太平洋大溪地與達爾文兩地的氣壓差來衡量,反映了厄爾尼諾現象的活躍程度。具體關係是:SOI出現持續性的負值,該年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地,SOI出現持續性的正值,該年會出現反厄爾尼諾現象,也即是拉尼娜現象。
圖為南方濤動指數走勢
監測厄爾尼諾現象,還會觀測5個指標,包括Nino1、Nino2、Nino3、Nino3.4、Nino4。這幾個指標指的是不同區段的海表溫度。一般來說,將Nino3海表溫度連續6個月大於0.5攝氏度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現象,或者把Nino3.4海表溫度的3個月平均滑動值高於0.5攝氏度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厄爾尼諾現狀
圖為熱帶太平洋地區海表溫度變化
根據澳大利亞氣象局最新公布的厄爾尼諾提示報告,厄爾尼諾正在進一步加劇。熱帶太平洋地區海表溫度已經連續兩個月高於厄爾尼諾臨界值,且仍在持續升溫。熱帶季風從今年開始就表現偏弱,目前更是弱於歷史平均水平。此外,5月26日的報告中,氣象局是近5年以來首次宣布厄爾尼諾現身。
海表溫度變化顯示,太平洋赤道附近到南美洲沿岸已經形成了一條高溫海錶帶,且這種異常的高溫在過去兩周加劇,且影響的範圍持續擴大。
當前,所有區域的Nino1、Nino2、Nino3、Nino3.4、Nino4指標大於或等於1.2攝氏度,部分地區的指標甚至高於2攝氏度。這種現象是很少見的,只有1997—1998年出現過。
截止到6月9日的30天平均SOI是-9,雖然近期有所回升,但是最近三個月的平均水平是-9.6,低於警戒線-7的水平。另外,氣象局的信息還表示,受到季節性波動的擾亂,SOI短期有進一步回升的可能,但持續性不長。
厄爾尼諾的影響
厄爾尼諾發生時,往往伴隨著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主要影響區域是東南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中國。
厄爾尼諾會導致東南亞、澳大利亞、印度乾旱,巴西北部少雨而中南部降雨過多,中國北方少雨而南方多雨。氣溫變化上,冬天將導致中國東南部、美國南部、澳大利亞南部、巴西南部、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氣溫偏高,東南亞和非洲南部地區乾旱高溫,夏天則導致印度、澳大利亞、東南亞和中美洲乾旱,巴西中南部高溫。
厄爾尼諾年,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偏多,有的年份是淮河流域洪澇,有的年份是長江流域洪澇,有的年份是長江以南地區降水明顯偏多。今年是厄爾尼諾年,夏季南方澇北方旱的可能性比較大。
目前,厄爾尼諾對全球天氣的影響並不顯著,但對我國已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5月以來,我國南方暴雨頻繁,北方高溫天氣持續。截至目前,南方出現5次暴雨過程,累計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五成以上,部分地區偏多1—2倍。北京5月下旬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高3.2攝氏度,為近14年來的同期最高值。
另外,近期印度高溫極端天氣也與厄爾尼諾有關。
厄爾尼諾帶來的投資機會
統計數據顯示,厄爾尼諾發生期間,市場會形成一種心理炒作,在結束後的3—6個月,棕櫚油、白糖才會形成一波真正的大牛市,而大豆則在產量攀升的壓制下有所下行。
比如,2006年爆發了厄爾尼諾(2006年5月—2006年12月),棕櫚油2007年下半年上市後便出現牛市,由8400元/噸漲至12000元/噸,漲幅達48%;白糖牛市現於2007年5月—2008年2月,由3600元/噸漲至4700元/噸,漲幅達30%。
再比如,2009年爆發了厄爾尼諾(2009年5月—2010年3月),棕櫚油牛市現於2010年6月—2011年1月,由6600元/噸漲至10000元/噸,漲幅達50%;白糖牛市現於2010年5月—2011年1月,由4800元/噸漲至7300元/噸,漲幅達52%。
通常,厄爾尼諾在二季度爆發,在四季度結束。若當年厄爾尼諾較強,則可能於次年一季度結束,厄爾尼諾現象持續時間為6—9個月。根據NOAA與澳大利亞氣象局數據的監控,本次厄爾尼諾爆發於2015年3月。基於上文的分析,厄爾尼諾將結束於2015年12月—2016年2月。這樣看來,棕櫚油、白糖甚至橡膠、貴金屬等大宗商品受厄爾尼諾影響,將於2016年二季度出現牛市。雖千呼萬喚始出來,但牛市一旦確定,漲幅會在30%—50%。
我們基本能確定明年二季度的牛市,而對於今年下半年的行情預測,仍持保守態度。雖有厄爾尼諾題材炒作,但大宗商品的基本面較為疲弱。其一,去庫存是白糖、棕櫚油市場面臨的首要問題;其二,外盤疲弱拖累國內盤面。預計今年下半年盤面將振蕩築底。
棕櫚油
棕櫚油是油棕樹上的棕櫚果壓榨而成,果肉和果仁分別產出棕櫚油和棕櫚仁油。棕櫚油經過精煉分提,可以得到不同熔點的產品,分別應用在餐飲、食品和油脂化工領域。棕櫚油的主產區是東南亞和非洲,產量約佔全球棕櫚油總產量的88%。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奈及利亞是前三大生產國。按照油棕樹的生長狀況,月累計降雨量低於20釐米對油棕樹生長不利。11月至次年3月正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棕櫚油壓榨高峰,在此期間發生厄爾尼諾,油棕樹可能因乾旱而減產。不過,由於油棕樹開花、結果到壓榨的周期較長,乾旱對棕櫚油單產的影響一般會滯後半年。
厄爾尼諾發生時期,馬來西亞出現了棕櫚油減產或者產量增速明顯放緩的現象。2006年9月—2007年1月發生的厄爾尼諾導致BMD棕櫚油價格連續上漲18個月,累計漲幅達137%;2009年7月—2010年4月發生的厄爾尼諾推動BMD棕櫚油價格上漲57.7%;DCE棕櫚油上市後經歷了2009—2010年的厄爾尼諾,其價格上漲幅度超過30%。
此外,在中國的油脂消費市場中,豆油和棕櫚油分別佔油脂消費總量的40%和20%,二者是國內油脂消費的主要品種。雖然基本面不同,但二者具有很強的可替代性,其價格相關性較高,厄爾尼諾在提振棕櫚油價格的同時,也將推漲豆油價格。
白糖
甘蔗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主產國是巴西、印度和中國。甘蔗整個生長發育過程需要較高的溫度和充沛的雨量,一般要求全年大於10攝氏度的活動積溫為5500—6500攝氏度,年日照時數1400小時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然而,過量的降水對甘蔗的成長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以巴西中南部產糖區為例,當降水偏多時,榨季尾端的潮溼天氣會導致甘蔗含糖量降低。
以巴西中南部產糖區為例,2009年7月—2010年4月發生了一次中等規模的厄爾尼諾。甘蔗的生長期為9—17個月,這次厄爾尼諾帶來的大量降雨,導致巴西2011/2012年度的甘蔗在種植面積增加1.41%的基礎上,總產大幅下降6%。這也推動國際糖價連續9個月大幅上漲,期價一度飆升至32.64美分/磅,創下歷史最高值,累計漲幅達119.71%。
大豆
歷史上,厄爾尼諾會導致阿根廷降雨偏多,利於大豆產量提升。美國、巴西、阿根廷是中國的主要進口來源,阿根廷大豆增產,會對美國、巴西大豆價格形成壓力,進而有利於中國大豆壓榨商進行採購。北美大豆在播種期之後遭遇厄爾尼諾,將會為其生產期帶來豐沛的降雨,有利於大豆中後期生長階段的灌漿。通過歷史數據比對,在發生厄爾尼諾的多數年份裡,大豆產量會高出前後年度的產量。產量提高,價格受到壓制也在情理之中。
橡膠
厄爾尼諾對橡膠產量也有一定影響。2009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印度尼西亞橡膠減產11.3%,共減少31.1萬噸。而2006年的時候,厄爾尼諾主要對中國和泰國橡膠產量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其中中國減產0.55%,共減少3000噸,而泰國減產出現在2007年,幅度為2.58%,共減產8.1萬噸。
從盤面看,2009年橡膠價格漲幅居前,達到66%;2006年厄爾尼諾影響較為有限,持續時間也較短,橡膠價格從9月初開始上漲,持續到12月,漲幅只有11.88%;2002年厄爾尼諾對行情的影響也較為顯著,從3月開始,到次年1月,漲幅高達86%。相反,1997年雖然是厄爾尼諾的活躍年,但其對行情的影響有限,橡膠價格總體走跌。
雖然幾次的厄爾尼諾過程中,商品漲跌不一,但是「後厄爾尼諾」行情較為明顯。將1997年至今的橡膠價格分割成幾部分,並標以厄爾尼諾發生的時間段(虛線框所示),我們發現,除1997年漲幅不顯著外,其餘年份所發生的厄爾尼諾均伴隨著橡膠價格的顯著上漲,且價格上漲啟動時間基本都在厄爾尼諾發生的中後期。
圖為厄爾尼諾與商品走勢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東南亞尤其是印度尼西亞、泰國仍然有明顯降雨,且降雨量較大,而南美等國卻未出現厄爾尼諾時期應該出現的明顯降水。國內方面,主要橡膠產區海南較為乾旱,截至5月31日,海南全省平均累計降雨量為256.3毫米,較多年同期均值少35.3%。據統計,海膠集團下屬9個分公司共計40萬畝膠園受災。我國總體的橡膠種植面積為114.8萬公頃,目前受災面積約佔總體種植面積的2.3%。
另外,根據ANRPC的統計數據,今年1—5月,產膠國總產量為407.8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1.16%。其中,泰國產量為167萬噸,同比增長19.7%;印度尼西亞產量為133.1萬噸,基本與去年持平;中國產量為20萬噸,同比增長3.1%;越南產量為25.5萬噸,同比下降1.9%。目前總體產量小幅下滑,但厄爾尼諾對產量的影響依然不夠顯著。一方面,現在處在厄爾尼諾初期,其影響還不夠明顯;另一方面,參考厄爾尼諾年的商品走勢,行情啟動多在厄爾尼諾中後期甚至結束後。今年厄爾尼諾開始的時間在3月,其實質影響會在下半年9—10月表現出來,並持續到明年。因此,可以重點關注今年四季度的行情。
綜上所述,厄爾尼諾已經形成,無論從活躍程度,還是從影響範圍來看,都較大。且根據歷年厄爾尼諾對行情的影響,其會刺激棕櫚油、白糖、橡膠的上漲。不過,考慮到前期市場發生的系統性風險,對盤面形成較大的壓力,短期建議規避風險。本次下跌也為中長線做多構築了較安全的點位,建議投資者待此波行情穩定後,擇機入場。
(文章來源: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