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教實力逆轉:成績差的臺灣學生不能讀北大了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兩岸高教實力悄然逆轉:成績差的臺灣學生不能讀清華北大了)


近期單位來了臺灣籍實習生林同學,正巧是筆者在臺大的學弟,在北大國關學院做交換生,言談之中難掩一種對嶄新環境的興奮。

「覺得北大教授都很猛,北京真的很有國際視野。」

「實習第一天的感覺還蠻不錯耶!可以練習英文,還能增進對各種政策了解。」

「交換學期剩下三個月了,我每天都在倒數,有點感傷!」

「不過我研究所(研究生)應該會來這邊讀。」

……

聽著學弟的感想,遙想數年前,自己也是在大三時候赴臺做交換生。然而就是這幾年光景,我們所談論的種種情況都已時過境遷。

「陸生元年」的新鮮感

筆者2011年赴臺做交換生,那年後來被稱為「陸生元年」,也就是臺灣地區開放大陸學生赴當地大學攻讀正式學位,此前兩岸高校間僅有交換、訪問層次的合作。那時候,到臺灣讀書對大陸人來說是件新鮮事,而大陸民眾對臺灣高校認知也相當有限,這才會有提問:「臺灣也有清華?是山寨的嗎?」

也正是因為這種陌生和新鮮感,加之不少大陸學生從小對臺灣的「特殊情結」,即使最初當局對赴臺陸生的學歷、籍貫等條件作出種種限制,陸生赴臺的熱情絲毫不減,並伴隨藍營執政時期兩岸關係穩定、交流日漸密切,赴臺人數逐年攀升。

記得最初申請赴臺交換的時候,臺灣「國立」大學通常每校只有兩三個,總是被大陸學生一搶而空。幾十名985本科畢業生爭奪幾個研究生系所名額的情況常常存在。

也是那幾年間,在筆者家鄉泉州,每年希望報考臺灣地區大學、研究生的人數直線上漲,通過各種渠道前來諮詢的考生和家長絡繹不絕。當時,基於臺灣高校數量多、師資優良、性價比高等優勢,筆者還樂觀期待隨兩岸高教合作的不斷深化,臺灣「師資過剩,生源不足」和大陸「師資不足,生源密集」的結構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臺灣精英對教育失望

然而短短幾年,兩岸高等教育競爭力悄然逆轉。

臺大畢業前,在參加一次電視節目錄製後,臺大畢業的主持人邀請筆者參加一場晚宴。那次經歷有點出乎意料,席間幾位學界、媒體資深人士聊到大陸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和臺灣的止步不前。

在談到子女教育問題時,他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現在去大陸名校讀書比留在臺灣更明智,不止一位表示希望孩子到北大、清華、復旦等大陸一線城市名校就讀發展。而說到臺灣的教育時,不少人表示失望。一位前輩直言:「坦白說,現在就連臺大也不太行了。」當時若非有臺大校友在場,只怕是要把臺大批得更厲害些。

而在大陸這邊,找筆者諮詢赴臺就學的人數也在銳減,不論通過網絡或熟人介紹,對赴臺讀書感興趣的學生和家長寥寥無幾。加之兩岸關係的冷清和未來不確定性,筆者告訴他們,若非經過深思熟慮,有清晰的目標或規劃,不太建議大陸學子赴臺就學。從數據來看,筆者家鄉這兩年赴臺讀書的人數大減,而臺灣高校招收陸生的實際錄取分數線也紛紛下降。

「吃了秤鉈鐵了心」

與「陸生赴臺」的降溫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臺生赴陸」的行情大漲。島內由北到南,超越藍綠,越來越多的臺灣精英高中生選擇用腳投票,紛紛向大陸大學提出入學申請。

在臺北,全臺最好高中「建國」中學校長徐建國已替50多名學生寫推薦函。他表示,很多大陸學校都支付全額獎學金,且今年又加碼4年免住宿費,高分學生相當積極。在桃園,跟復旦大學有淵源的復旦中學學生也搶著申請大陸名牌大學,人數超過40人,以成績好的學生居多,不少學生一次申請五、六所,這讓校長段臺民感嘆,學生「吃了秤鉈鐵了心」,就是要去大陸讀書。

就連在傳統的「綠色大本營」臺南,情況也大同小異。臺南女中申請赴大陸讀大學的學生從去年2人漲到今年20人。而臺南一中往年赴大陸就學的學生屈指可數,今年申請人數同樣暴增。

兩岸高校競爭力何以逆轉?

這種現象有其必然原因。首先,伴隨經濟增長,如今大陸大多數985大學經費預算已經超過臺大,這讓大陸名校在人才引進、科研方面更為從容,世界排名穩步提升。其次,大陸巨大的就業市場,包括一線城市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水平,對臺灣青年來說頗具吸引力。而目前的臺灣,經濟上仍未見可喜的大環境轉機,當局議事、決策效率不彰,民意支持度持續下降,青年低薪問題遲遲難以改善。

另一方面,臺灣近來教育問題頻出,諸如臺大校長因政治幹預遲遲不能上任等亂象,也被學生及家長看在眼裡,難免對臺灣教育失望,產生臺生赴陸的推力。 而大陸方面又進一步降低臺生申請門坎,加之出臺一系列惠臺政策,都是臺生赴陸的拉力。

反觀 「陸生赴臺」,這幾年雖然臺灣方面對學歷、籍貫限制不斷放寬,陸生申請熱度卻不升反降,幾乎算是「還沒流行起來就走向過時。」兩岸關係冷清的大環境令陸生及家長產生憂慮,赴臺求學期間的環境,以及畢業之後的職業發展空間都是現實問題。

「逆轉」之後的未來幾何?

總的來說,臺生赴陸正夯與陸生赴臺降溫,兩相比較之下,兩岸高教競爭力的悄然逆轉可見一斑。

除了林學弟,一位曾赴臺灣中興大學交換,現在大陸某高校教書的青年教師告訴筆者,以前由於特殊政策,加之臺灣對大陸仍有學術水平和心理上的優勢,臺生到大陸北大清華也不是什麼難事,現在報名的資優生多了,競爭越來越激烈。

過去,臺灣最好的學生極少選擇到大陸就讀,甚至是在臺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有不少能進大陸一流名校。而現在,去北大清華不再是「想讀就讀」了,更多是島內優秀學生申請大陸頂尖學校。

林學弟有很多感概。感慨這幾年間,兩岸出現那麼多變化,感慨現在的臺灣,是否能為渴望成長的年輕人找回未來,感概即使陸生赴臺的黃金期一去不復返,待兩岸關係柳暗花明之後,臺灣是否還能成為大陸學生求學、工作和生活的選擇?是否有朝一日,兩岸的大學、兩岸的同齡人,能夠真正取長補短,通力合作呢?

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責任編輯:韓佳鵬_NN9841

相關焦點

  • 兩岸高教實力悄然逆轉:成績差的臺灣學生不能讀清華北大了
    也是那幾年間,在筆者家鄉泉州,每年希望報考臺灣地區大學、研究生的人數直線上漲,通過各種渠道前來諮詢的考生和家長絡繹不絕。當時,基於臺灣高校數量多、師資優良、性價比高等優勢,筆者還樂觀期待隨兩岸高教合作的不斷深化,臺灣「師資過剩,生源不足」和大陸「師資不足,生源密集」的結構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 臺學者:兩岸均面少子化危機 陸生難解臺校之急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於講座中指出,兩岸同樣步入少子化社會,且大陸高教市場也逐漸飽和,未來大陸赴臺學生人數多寡,有待觀望。如今又傳出大學對外招生對象將從大陸變為東南亞,反映出臺灣國際招生制度不明確,大學缺乏方向使招生策略一再轉向。戴伯芬與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17日受邀以「高教崩壞與大學改革:面對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為題進行座談。
  • 大陸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臺媒:臺灣高教「內憂外患」
    【環球網綜合報導】大陸日前宣布放寬臺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臺灣《中國時報》6日報導稱,反觀臺灣,陸生未獲公平待遇,招東南亞學生補充生源又未見成效。臺灣高等教育競爭力正在下滑,加上「年改」砍教授退休金,可說「內憂外患」。
  • 臺灣實踐大學校長:留臺陸生出路 影響臺灣高教信譽
    原標題:臺灣實踐大學校長:留臺陸生出路 影響臺灣高教信譽   文章說,2011年首次有928名大陸學生赴臺攻讀學位,扣除碩博士班學生,今年大學部應屆畢業生共有684人,為首屆在臺灣取得大學學歷的陸生,他們未來的出路,攸關臺灣的大學在大陸的信譽及後續陸生來臺就讀的意願。
  • 臺教授:臺灣不開放等於自殺 兩岸差距將拉大
    臺海網3月23日訊 據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若不開放,就等於自殺。」臺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大陸高教往上提升是必然,「我們沒辦法去阻擋」,關鍵在於,臺灣對於陸生及大陸人才來臺,百般刁難,如不改善,兩岸差距會再拉大。
  • 北大、清華學習最差的學生,最後過得真不如成績好的嗎?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是我們國家頂尖的大學這是一件十分確定的事情,那麼能考進清華和北大的必是全國各個省能力強,基礎紮實的學生。並且在中國本科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所以北大清華學習成績最差的在這個社會的地位仍然相當高,好多時候大學其實是一個門面和臺階,你只能保證你在這個大學,並不能保證你一定比別人強。很多人老師說學習成績差點人,將來不一定沒出息,反而會更有出息,這其實有一些道理。書要讀,但讀書的目的並不是僅僅那個學習成績。
  • 臺灣大學內戰分差51分!兩岸大學生籃球賽點燃球迷激情!
    在實力上高雄師範大學要比臺中科技大學更高一等,高雄師範大學以壓迫性的打法貫穿了全場比賽,防守上沒有給對手輕易得分的機會,同時又能在進攻端多次打成反擊得分,一步步拉開分差。  如果首場臺灣德比的比賽並沒有太大懸念,那麼第二場中南大學與北京大學的比賽可謂扣人心弦。兩隊先後進入比賽狀態,比分更是交替領先,一直到了最後才分出勝負。
  • 臺灣多所名校申請大陸高校學生暴漲 多名校長遭當局關切
    建中校長徐建國及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說「臺生到大陸讀大學成風潮」,卻成為教育部等中央機關或調查局關切的對象,這是「執政黨」製造的「教育白色恐怖」,也是民主「倒退」。 根據臺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未經政府許可,而替大陸學校從事招生或居間介紹行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0萬元以下罰金。
  • 第八屆兩岸三校學生運動友誼賽在北大舉行
    2018年11月4-9日,第八屆兩岸三校學生運動友誼賽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大學三校師生共約100多人共聚北大,開展運動交流。兩岸三校學生運動友誼賽是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臺灣大學三校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文化交流活動,始於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倡導舉辦,並由三校輪流主辦。
  • 臺灣高校向大陸學生敞開門 名校要挖大陸研究生
    9月22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接見兩岸清華大學校友時表示,臺「教育部」已經準備要承認大陸學歷,並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學,各項措施正在準備中,最快明年實施。對此,島內輿論大多給予了正面回應,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島內大學均表示「期待這項政策很久了」、「這是好事」。
  • 臺灣學生:北大還用考?不是花錢就能讀嗎!
    這兩天在臺灣的一個訪談類節目裡,一位從北大畢業的臺灣博士羅海芸分享了這樣一段經歷,自己在2007年的時候就來到大陸求學,很多同學都在質疑她為何不去歐美讀書偏要選擇北大,身邊的朋友還會嘲笑說 「北大還要考嗎?不是花錢就可以進去的嗎?」
  • 臺灣高中生升學第一志願情勢反轉:北大清華取代臺大
    新北市三峽區北大高中今年首屆畢業生成績表現不俗,校方日前以「練劍3年·峽客出擊」為題張貼榜單,榜單將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列於臺灣大學之前,引發兩岸名校排名高低的相關議論,有人感嘆臺大地位不如以往,也有人直言大陸名校的確比較好
  • 大陸學生在臺灣:大陸學生的臺灣夢(圖)
    北京人常誠(化名),是剛到臺灣的第二代陸生。本科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系,曾在考研中失利,最終在臺灣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哲學夢。  「我其實是一個有北大情結的人。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北大附中讀的,所以對那裡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但是,當我抽出專業課考試題時候,兩道題不會,我的心也就涼了。」常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臺灣大學排名敗退 臺灣有高中升學榜單第一志願成北大
    ­  臺灣大學校園。(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兩岸高等教育競爭力此消彼長,據臺灣《旺報》報導,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排名優於臺灣大學後,部分臺灣高中升學榜單,也將這些學校排名放在臺大前面。
  • 大陸學生憑高考成績可申請赴臺灣讀大學
    臺灣方面的陸生赴臺招生簡章1日出爐,大陸地區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六省市高中應屆畢業生,只要憑今年高考成績就可申請來臺讀大學。每名陸生都可申請5個志願,碩博士班一所學校只能申請一個志願,但大學部可以一校多志願。
  • 光陰 跨過一灣淺淺海峽——臺灣學生在北大的這些年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經過努力,蕭弘德在1996年入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住在勺園的臺灣學生可以使用樓內的浴室,但何依庭聽說,沒在大澡堂洗過澡,就代表沒融入地道的學生文化,也就意味著沒讀過北大。為此她捨棄了勺園的洗澡間,去感受「澡堂文化」的洗禮。一進去,只見好大一個「天體營」,她頓覺羞澀,胡亂洗洗就逃了出去。
  • 當臺灣學生遇上「中國學霸」,真的只能當待宰羔羊嗎?
    在中國校園裡,臺生常開自己玩笑是「學弱」(很用功、成績卻不好)或「學渣」(不用功、成績也差),成績排名多在系上屬中間偏後。而「學霸」則是形容既用功、成績也好的學生。如今,第一批直接申請進入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北京清華大學(簡稱清華)兩所中國頂尖名校就讀的臺灣高材生,如今已畢業一年,就業升學情況如何?
  • 大陸高校對臺灣免試招生正式啟動.臺灣高校如何招大陸學生呢?
    2月24日,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兩岸關係雖面臨一些障礙,但無論兩岸關係形勢如何變化,大陸有關方面都將一如既往地為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深造提供便利和服務。大陸高校免試招收臺灣學生始於2010年。自2010年起,臺灣高中畢業生可憑學測成績申請入讀大陸高校。
  • 校長寫推薦信都要被調查,臺灣當局「反向操作」666
    排名靠前的985、211大陸高校對臺灣學生的學測成績要求均為頂標,但依然抵擋不住臺灣學生選擇大陸學校的意願。而已經就讀大陸高校的臺灣學生也拍了學校的生活影片來介紹選擇大陸高校的優點:靠前的世界排名,同學間強大的競爭力,龐大的就業市場和創業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