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鄭 媛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3級本科生
「沒有人能不被它的美麗吸引,未名湖的波光粼粼,博雅塔的古樸安靜,圖書館的氣魄宏偉,勺海的荷葉田田……」來自臺中的何依庭寫到。為了北大迷人的秋色,她放棄了留學英國的機會,於1999年成為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的一名研究生。蕭弘德是嘉義人,因沉迷電腦而無法實現留學美國的規劃,繼而在工作與繼續研修間分身乏術,求學之路頗為曲折。使他最終下定決心來到北大的,是與一位工讀生朋友的一番閒談。蕭弘德判斷,三十年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躍居世界第一,北京大學會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最有聲望的大學。朋友問道,為什麼不去讀呢?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經過努力,蕭弘德在1996年入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住在勺園的臺灣學生可以使用樓內的浴室,但何依庭聽說,沒在大澡堂洗過澡,就代表沒融入地道的學生文化,也就意味著沒讀過北大。為此她捨棄了勺園的洗澡間,去感受「澡堂文化」的洗禮。一進去,只見好大一個「天體營」,她頓覺羞澀,胡亂洗洗就逃了出去。和她同去的大陸同學卻與隔壁的女生談笑風生,還滿臉狐疑地問她:「真搞不懂你們,都這麼洗澡的嗎?怎麼會洗得乾淨呢?」蕭弘德則對北大的舞會印象深刻。學生活動中心和第二體育館在每周末的晚上都會舉辦學生舞會,「這可不是琵琶和古箏的世界。這裡有《綠島小夜曲》、《凡人歌》、《夢醒時分》和《愛如潮水》,還有《愛拼才會贏》!當然,也有華爾茲、探戈、平四、慢四這些正式一點的音樂。」舞池裡燈光閃爍,活力充沛的年輕人在最新鮮最熱辣的音樂裡盡情舞動,「環境有點粗糙質樸,但就像大陸一樣,擁有巨大潛力。」(學生時代的何依庭)
不遠千裡而來,初來乍到的新鮮感過後,許多獨特的北大印記也逐漸進入他們的生活。擁有「小資產胃」的何依庭還沒吃慣油、鹽、辣「三多」的北大食堂,卻很快感受到了北大人引以為傲的自由學風與包容氣氛:「正是因為具備了這種無所不包的氣量,才造就北大人的傲氣及學風的自由。北大人的傲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眼光上的高、理想上的狂。在北大這樣一個寶藏豐富的校園裡,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裡都有出身北大的傑出人才,只因為在北大,每個人都可以挖掘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此風氣薰陶下的北大師生關係,顯得十分平等開放。何依庭常常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和老師為了探討一個問題而爭執不下的場面,「有時候還帶點臉紅脖子粗。但大家都覺得很平常,不傷感情。課後學生也經常向老師討教,不管地點是在教室裡,還是老師家裡。」
在這樣的「理想校園」中讀書,自然是一種享受。但伴隨而來的,還有比留在臺灣所要承受到的更大的學習壓力。「跟你擦肩而過的,可能是來自各省的狀元。」何依庭記錄到,「踏入校園以後,還要繼續努力,否則一堂討論課下來,可能要被洋洋灑灑、爭相發言的大陸學生嚇得張口結舌。」(上世紀90年代的北大校園)緊張的學習之餘,四處旅行是犒勞自己的最好方式。何依庭遊歷各地的願望輕易實現了:只要每個假期都跟著同學回老家即可。研一的勞動節假期,她跟著學妹回到內蒙古包頭的老家。沿途一望無際的原野與鑽石一樣閃亮的繁星,讓她的胸懷整個開闊起來。學妹的家人早早等候在火車站,「大家好開心,眯著眼睛笑得只剩一條縫,都等著我開口說話。我說:『包頭的房子好像火柴盒。』大家大笑起來,『臺灣人講話真好聽!』」接下來的幾天,何依庭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街坊鄰居知道她從臺灣來,都做了家常菜送到學妹家,囑咐她一定要吃完,要是喜歡他們還會再做。在這裡,何依庭第一次吃到入口即化的羊肉餃子,第一次看到滾滾東逝的黃河,第一次體驗到喇嘛廟的莊嚴肅穆……離開那晚,大家在飯館裡為她餞行,熱情的主人獻歌獻舞,她也用臺語高歌一曲,整個餐館裡的客人都高興得跳起了舞,「我不知道何處才是異鄉!」(前往臺灣舉行的北大臺灣新生迎新會)
在大陸學習、生活別有一番趣味,但現實的壓力也不容小覷。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高校開始招收臺灣學生,他們需要通過港澳臺聯考才能進入大陸大學。雖然不需要經歷大陸考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但擠進北大等名校從來就不是一件易事。何依庭談到:「看好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臺港澳知名學府如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澳門大學的畢業生,也競相前往大陸考試,使得戰況日趨激烈,錄取率逐漸降低。」同時,北大對數學水準的要求也很高,「本地學生的運算能力相當強,想考商學或理工的同學,要用力練習,最後才有勝算。」
此外,臺灣學生學費和住宿費等各項費用都沿用較高的標準。他們住在勺園宿舍,條件比起普通宿舍好不少,收費自然是水漲船高。1996年勺園的二人間宿舍每人每天需三美元,1997年漲到三點五美元,「比臺灣國立和私立大學貴」,蕭弘德記錄到。而這已是臺灣學生在校內住宿最便宜的選擇。
蕭弘德們的苦惱在十年後逐漸得到了解決。
2009年起,臺灣學生報考北大研究生無需再通過港澳臺聯考,而是改為申請審核制,雙方都擁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2010年起,臺灣高中畢業生入讀北大也無需再通過聯考,參加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達到頂標級者,就有資格提出入學申請。
國家對港澳臺學生的培養原則,是「一視同仁,保證質量,適當照顧」。2005年,教育部聯合其他三部委共同發文,決定對錄取到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的臺灣地區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執行與大陸學生相同的收費標準。北大也在其他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如今北大的臺灣本科生,與本系同學同住,共同感受何依庭所說的,「有福同享,有褲同穿的患難歲月」。在醫療問題上,他們也被納入北京的公費醫療體系,無需再為醫療費用頭疼。
(於2003年成立的北大兩岸文化交流協會正在招新)
多方作用之下,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一代選擇北大,作為他們感受大陸的起點。而北大也相應地啟動了更多促進雙方學生互相交流的項目和活動。
這個學期來到北大的臺灣政治大學交換生黃虹荏表示,「臺灣的第三方支付礙於法令原因起步較晚,但在大陸已經盛行好幾年,網際網路是未來趨勢,所以到北大光華進行學習,老師和家人都蠻支持的。」
來自東海大學的交換生陳姵姬則提到,「大陸同臺灣,文化上還是頗接近的,而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之一,文化上的親切感和現實中的考量讓我選擇延遲畢業一年,並來北大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距離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位臺灣學生入讀北大,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北大師生對他們的關心與幫助卻從未隨時間消逝。正如臺灣大學交換生鞠傳楷所感受到的那樣,「老師和同學對我都很友善,特別是大陸同學非常親切非常熱情,常在生活、課業等方面給予我們許多建議。」
未來,期待有更多海峽對面的年輕人來到這裡,與我們一同觸摸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熱血澎湃。跨越一灣海峽,看到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自網絡)
陳正騰,劉岱旼,何依庭《輕鬆進北大:考取北大完全手冊》微信編輯|李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