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 跨過一灣淺淺海峽——臺灣學生在北大的這些年

2021-03-01 北大青年



本報記者:

鄭 媛 中國語言文學系2013級本科生

「沒有人能不被它的美麗吸引,未名湖的波光粼粼,博雅塔的古樸安靜,圖書館的氣魄宏偉,勺海的荷葉田田……」來自臺中的何依庭寫到。為了北大迷人的秋色,她放棄了留學英國的機會,於1999年成為北京大學國際經濟法專業的一名研究生。蕭弘德是嘉義人,因沉迷電腦而無法實現留學美國的規劃,繼而在工作與繼續研修間分身乏術,求學之路頗為曲折。使他最終下定決心來到北大的,是與一位工讀生朋友的一番閒談。蕭弘德判斷,三十年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躍居世界第一,北京大學會是世界最強大國家的最有聲望的大學。朋友問道,為什麼不去讀呢?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經過努力,蕭弘德在1996年入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住在勺園的臺灣學生可以使用樓內的浴室,但何依庭聽說,沒在大澡堂洗過澡,就代表沒融入地道的學生文化,也就意味著沒讀過北大。為此她捨棄了勺園的洗澡間,去感受「澡堂文化」的洗禮。一進去,只見好大一個「天體營」,她頓覺羞澀,胡亂洗洗就逃了出去。和她同去的大陸同學卻與隔壁的女生談笑風生,還滿臉狐疑地問她:「真搞不懂你們,都這麼洗澡的嗎?怎麼會洗得乾淨呢?」蕭弘德則對北大的舞會印象深刻。學生活動中心和第二體育館在每周末的晚上都會舉辦學生舞會,「這可不是琵琶和古箏的世界。這裡有《綠島小夜曲》、《凡人歌》、《夢醒時分》和《愛如潮水》,還有《愛拼才會贏》!當然,也有華爾茲、探戈、平四、慢四這些正式一點的音樂。」舞池裡燈光閃爍,活力充沛的年輕人在最新鮮最熱辣的音樂裡盡情舞動,「環境有點粗糙質樸,但就像大陸一樣,擁有巨大潛力。」

(學生時代的何依庭)

不遠千裡而來,初來乍到的新鮮感過後,許多獨特的北大印記也逐漸進入他們的生活。擁有「小資產胃」的何依庭還沒吃慣油、鹽、辣「三多」的北大食堂,卻很快感受到了北大人引以為傲的自由學風與包容氣氛:「正是因為具備了這種無所不包的氣量,才造就北大人的傲氣及學風的自由。北大人的傲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眼光上的高、理想上的狂。在北大這樣一個寶藏豐富的校園裡,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幾乎在任何一個領域裡都有出身北大的傑出人才,只因為在北大,每個人都可以挖掘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此風氣薰陶下的北大師生關係,顯得十分平等開放。何依庭常常在課堂上看到學生和老師為了探討一個問題而爭執不下的場面,「有時候還帶點臉紅脖子粗。但大家都覺得很平常,不傷感情。課後學生也經常向老師討教,不管地點是在教室裡,還是老師家裡。」

在這樣的「理想校園」中讀書,自然是一種享受。但伴隨而來的,還有比留在臺灣所要承受到的更大的學習壓力。「跟你擦肩而過的,可能是來自各省的狀元。」何依庭記錄到,「踏入校園以後,還要繼續努力,否則一堂討論課下來,可能要被洋洋灑灑、爭相發言的大陸學生嚇得張口結舌。」

(上世紀90年代的北大校園)緊張的學習之餘,四處旅行是犒勞自己的最好方式。何依庭遊歷各地的願望輕易實現了:只要每個假期都跟著同學回老家即可。研一的勞動節假期,她跟著學妹回到內蒙古包頭的老家。沿途一望無際的原野與鑽石一樣閃亮的繁星,讓她的胸懷整個開闊起來。學妹的家人早早等候在火車站,「大家好開心,眯著眼睛笑得只剩一條縫,都等著我開口說話。我說:『包頭的房子好像火柴盒。』大家大笑起來,『臺灣人講話真好聽!』」接下來的幾天,何依庭享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街坊鄰居知道她從臺灣來,都做了家常菜送到學妹家,囑咐她一定要吃完,要是喜歡他們還會再做。在這裡,何依庭第一次吃到入口即化的羊肉餃子,第一次看到滾滾東逝的黃河,第一次體驗到喇嘛廟的莊嚴肅穆……離開那晚,大家在飯館裡為她餞行,熱情的主人獻歌獻舞,她也用臺語高歌一曲,整個餐館裡的客人都高興得跳起了舞,「我不知道何處才是異鄉!」

(前往臺灣舉行的北大臺灣新生迎新會)

在大陸學習、生活別有一番趣味,但現實的壓力也不容小覷。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高校開始招收臺灣學生,他們需要通過港澳臺聯考才能進入大陸大學。雖然不需要經歷大陸考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慘烈,但擠進北大等名校從來就不是一件易事。何依庭談到:「看好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臺港澳知名學府如臺灣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澳門大學的畢業生,也競相前往大陸考試,使得戰況日趨激烈,錄取率逐漸降低。」同時,北大對數學水準的要求也很高,「本地學生的運算能力相當強,想考商學或理工的同學,要用力練習,最後才有勝算。」

此外,臺灣學生學費和住宿費等各項費用都沿用較高的標準。他們住在勺園宿舍,條件比起普通宿舍好不少,收費自然是水漲船高。1996年勺園的二人間宿舍每人每天需三美元,1997年漲到三點五美元,「比臺灣國立和私立大學貴」,蕭弘德記錄到。而這已是臺灣學生在校內住宿最便宜的選擇。

蕭弘德們的苦惱在十年後逐漸得到了解決。

2009年起,臺灣學生報考北大研究生無需再通過港澳臺聯考,而是改為申請審核制,雙方都擁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2010年起,臺灣高中畢業生入讀北大也無需再通過聯考,參加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成績達到頂標級者,就有資格提出入學申請。

國家對港澳臺學生的培養原則,是「一視同仁,保證質量,適當照顧」。2005年,教育部聯合其他三部委共同發文,決定對錄取到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的臺灣地區本科生、專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執行與大陸學生相同的收費標準。北大也在其他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如今北大的臺灣本科生,與本系同學同住,共同感受何依庭所說的,「有福同享,有褲同穿的患難歲月」。在醫療問題上,他們也被納入北京的公費醫療體系,無需再為醫療費用頭疼。

(於2003年成立的北大兩岸文化交流協會正在招新)

多方作用之下,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一代選擇北大,作為他們感受大陸的起點。而北大也相應地啟動了更多促進雙方學生互相交流的項目和活動。

這個學期來到北大的臺灣政治大學交換生黃虹荏表示,「臺灣的第三方支付礙於法令原因起步較晚,但在大陸已經盛行好幾年,網際網路是未來趨勢,所以到北大光華進行學習,老師和家人都蠻支持的。」

來自東海大學的交換生陳姵姬則提到,「大陸同臺灣,文化上還是頗接近的,而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之一,文化上的親切感和現實中的考量讓我選擇延遲畢業一年,並來北大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距離上世紀80年代初第一位臺灣學生入讀北大,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北大師生對他們的關心與幫助卻從未隨時間消逝。正如臺灣大學交換生鞠傳楷所感受到的那樣,「老師和同學對我都很友善,特別是大陸同學非常親切非常熱情,常在生活、課業等方面給予我們許多建議。」

未來,期待有更多海峽對面的年輕人來到這裡,與我們一同觸摸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熱血澎湃。跨越一灣海峽,看到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自網絡)

陳正騰,劉岱旼,何依庭《輕鬆進北大:考取北大完全手冊》

微信編輯|李坤宜


相關焦點

  • 讀余光中《鄉愁》:一灣淺淺的海峽勾起多少愁
    溫州肯恩大學是一所中美合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融合中美兩國優質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不同發展方向。Today, we are going to share the poem named Nostalgia by Yu Guangzhong.
  • 廈大與臺灣的校地情緣——一灣海峽 萬千情誼
    這是廈大首屆學子、人類學家林惠祥1929年赴臺採集文物時的記錄。出生於泉州蚶江的林惠祥,其先祖在道光年間就赴臺從事航海經商,後人多居於臺灣鹿港街,至其父親仍在臺經營生意。此行林惠祥深入臺灣高山族聚集區,帶回文物標本一百餘件,寫成《臺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一書,成為我國首位系統研究臺灣高山族的學者。
  • 家是什麼:淺淺海峽 殷殷鄉情
    家是什麼:淺淺海峽 殷殷鄉情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60多年前,11歲的李玉啟跟隨家人從山東來到臺灣,他告訴我們,社區居民大多來自大陸,在一起居住了幾十年,鄰裡親如一家。  埤北裡社區裡長 李玉啟(76歲):「人吃五穀雜糧總是有生病的,大家彼此有照顧。(問:您認為家是什麼?
  • 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一灣海峽兩地鄉愁 何玉蘭女士:臺灣侄女在找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23:23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 (記者王雲) 12日,荊楚網《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線投稿系統》收到一封臺灣曾女士的尋親郵件,尋找她的姑媽何玉蘭(隨州何家畈人,約85歲高齡)等親人。
  • 大陸學生臺灣夢
    月,臺北本書介紹:本書是2011年臺灣正式開放第一屆大陸學生赴臺學習時,兩岸關係歷經了60多年的互動,兩岸高等教育學生交流也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紀元,因此在2011年時,楊景堯老師由於本身是長期研究兩岸與亞洲教育研究的專家,深感大陸學生來臺政策在兩岸關係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裡程碑,第一屆來臺的大陸青年學生赴有太多的歷史性及和平的使命,遂發起了「大陸學生臺灣夢
  • 福平快速鐵路有望2019年通車,離臺灣海峽隧道修建又近了一步
    預計2019年6月通車。)福平鐵路建設的快遞推進,表面上看只是對於平潭島上的人來說是一件喜事,對於小鐵這樣的外人,如果不去平潭旅遊似乎沒什麼好高興的。不過小鐵興奮的是這條鐵路的信息量,是小鐵經常談到的京臺高鐵。京臺高鐵雖然只是個概念,但各方也都在努力,吃瓜群眾也非常期待。從國家的規劃來看,京臺高鐵現在已經修到福州了。剩下的就是怎麼跨過臺灣海峽。
  • 大陸人看臺灣:一灣海峽的距離 仿佛抬腿能邁過去
    中新網9月12日電 臺灣《旺報》12日刊登廣東醫科大學學生沈俊慧的文章稱,儘管兩岸青年成長的背景截然不同,但彼此之間的相處並沒有因此產生隔閡,青年人的蓬勃和熱情成為破冰最趁手的工具。  文章摘編如下:  民族文化之旅,伴隨著結營儀式上的笑聲、掌聲緩緩落幕。
  • 淺淺海峽邊盈盈兩岸情,中華兒女努力400年只為回家
    「美軍艦抵達高雄之日,便是武統臺灣之時!」中國駐美大使李克新的演講,引發了國民熱議。與此同時,詩人余光中先生也於近日在臺灣逝世,海峽兩岸媒體紛紛發聲,緬懷這位替中華民族奉獻一生的偉人。臺灣問題因此倍受國民關注!
  • 跨過海峽的臺灣新創客:大陸不再只是「淘金場」,也是定居地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雙創」的風一起,帶動了一批像廖子瑄、唯綸一樣的臺灣創業者流向大陸。和他們的前輩,那些十幾年前跨過海峽前來的老臺商不一樣,多年前的大陸還是等著被拓荒的熱土,商機俯拾皆是,憑藉臺灣的先發優勢,臺商們很容易在這裡收割財富。
  • 【從未名湖到日月潭•人物】一個臺灣大學交換生的北大生活
    編者按:一灣淺淺的海峽,隔不斷兩岸學人綿延的情誼。一紙熱情的邀請,拉近了兩岸大學間的距離。在臺期間,北京大學在臺灣大學隆重舉辦「北京大學日」系列活動,並參訪中研院、成功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東海大學等臺灣高校和研究機構,籤署多項交流合作協議,拜會臺灣友好人士與機構。此外,北大學生藝術團的40名同學還將在臺舉行4場文藝演出。此次訪臺,無論是在人員規模、活動層次還是交流深度方面,在北大校際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也為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 臺灣海峽最窄的地方有多寬?可以填海造陸,或者修建跨海大橋嗎?
    相信詩人余光中所寫的《鄉愁》,「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直都是人們記得的一首詩,我們中國大陸和臺灣僅一海之隔,也是因為臺灣海峽使兩岸遊子的心充滿了鄉愁。臺灣海峽是連接福建省和臺灣省之間的南海和東海的海峽,平均水深約60~88米,海域非常寬廣,除了福建省附近的沿岸島嶼以外,還有澎湖群島和臺灣屏東縣的小琉球,臺灣海峽是我們大陸除航空以外接觸臺灣的唯一方式,訪問臺灣的人大多數應該都有福建省離臺灣不太遠的感覺。你知道臺灣海峽最狹窄的地方有多寬嗎?
  • 臺灣海峽跨海大橋有3個方案,哪個方案最好?還是一起執行?
    臺灣島與我國福建省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相望,這個海峽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臺灣海峽。雖然兩岸還沒有實現統一,但是未來一定會統一。有網友就提出統一後,在臺灣島與福建省之間修建跨海大橋,以連通兩岸,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
  • 臺北夜市購物之旅攻略:海峽這邊的濃濃鄉愁
    從一灣淺淺的海峽開始,臺灣這個名字變成了我們所嚮往的國境最遠端。「我在這頭,你在那頭。」在登上這片土地以後,終於能理解跨越的這一汪淺淺的海峽包含了多少老一輩離別愁緒的日子。  很多人都有臺灣情結,想去看看侯孝賢電影《悲情城市》那樣的臺灣老一輩的生活,想去看看《一頁臺北》那樣年輕人的小清新生活,也想去看看《海角七號》裡來自遠方海岸的那一封信。
  • 穿越地域和光陰的兩岸——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在臺南圓滿落幕
    新華社臺北6月1日電(記者章利新 馬玉潔)自去年首次走進臺南後,第八屆海峽兩岸少兒美術大展5月18日起再次受邀在臺南增設巡展,受到當地各界的熱烈歡迎,以至於展覽從原計劃的28日延期到31日閉幕。  臺南延平中學學生徐宥淳的《未來城市》構圖明快,線條細膩,榮獲特優獎。她說,在她想像的未來世界中,有高樓也有大樹,想要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  畫展主題分為四大類,包括「共生或毀滅」「『小人』憂天」「未來會更妙」「未來我做主」。其中,也有小朋友以《被淹沒的地球》《第三次世界大戰》等作品,畫出自己心中對未來生態遭受破壞、和平受威脅等前景的憂心。
  • 【北京大學「臺灣大學日」專題】我的北大,我的臺大
    編者按:2010年12月20日,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將率百人代表團訪問北京大學,並舉辦北京大學「臺灣大學日」系列活動,內容涵蓋學術交流、學生交流和管理人員交流等,這在兩校的校際交流史上,皆是規模空前。
  • 臺灣學生拼湊"中國模樣":雖不中,不遠矣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首詩,是外公手把手教會我寫、教會我念的。還記得外公說:「鄉愁就是,你朝思暮想、日盼夜望,每次在夢裡想到,就會淚流滿面,家鄉、故土、母親……」外公滄桑的聲音、灰白的頭髮,就是我對大陸老家最原初的模樣。
  • 慶祝澳門回歸20年,曾經海峽兩岸的詩歌,是否引起了你的回憶?
    自古以來,我國海峽兩岸像一對母子,時而分開,時而聚合,在離別與相聚中唯有那一份誠摯的真情在時間中永恆,那是一種對祖國故土的依戀,那是一份家國一體的情懷,那更是心中對中華民族的敬仰與追憶。提到海峽兩岸情懷,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愛國詩人余光中和他的著名詩詞《鄉愁》。
  • 臺灣海峽到底有多寬,是應該造橋還是填海?看完就明白了
    導讀:臺灣海峽到底有多寬,是應該造橋還是填海?看完就明白了 我們國家的臺灣省一直都是我們國家不可分割的領土,這一點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懷疑的,不過今天咱們要探討的可不是兩岸關係那麼大的話題,而是我們國家和臺灣省之間隔了一道淺淺的海峽,這對於兩岸的溝通交流來說,那可不是一般的不便利。
  • 廈門大學與臺灣的情緣
    廈大是最早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之一,1946年至1949年間招收臺灣學生近百名。臺灣學生對廈大也青睞有加,第一批「臺灣省升學內地大學公費生」中,志願選擇廈大的最多。廈大畢業生也滿腔熱情赴臺參與光復重建。據統計,1945-1949屆廈大畢業生赴臺300多人,佔其畢業生總數近30%。特別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在交通、電力、電信、水利、教育等方面成為了骨幹力量。
  • 臺灣大學生摘取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金獎
    臺灣大學生摘取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金獎 2018-07-17  「海峽彩虹·青春築夢——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17日晚間在福州決出戰果。臺灣高校選送多個作品問鼎金獎。其中,臺北藝術大學選送的群舞《離》獲專業組群舞表演及作品雙料金獎;臺北藝術大學學生林則安、徐佩嘉雙人舞《一隻手的距離》亦斬獲專業組單項組表演及作品雙料金獎;臺北大學生街舞聯盟的《HiZam》榮獲大賽「組委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