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臺灣《中時電子報》刊載文章,來自臺北市的青年學生鍾如採分享了他與大陸之間血脈聯結的故事,講述了他數次行走祖國大陸飽覽山河、收穫友誼的經歷,並用這樣的經歷嘗試去拼湊出想像中的「中國模樣」。他自己說,這種拼湊的希望「雖不中,不遠矣」。
北京天壇/取自網絡
作者:鍾如採
這幾年下來,每年的寒暑假,我都會想盡各種辦法參加去大陸、香港的營隊,無論是自費的或是免費招待,算算也有六七次不同的營隊經驗。算起來,香港去了兩次,然後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江蘇(其他地方)、福建、山東等地,每到一地,我都儘可能地探索,認識當地朋友、吃遍道地傳統食物,然後寧可走到每天都「鐵腿」,也要窮盡我力所能及,把許許多多的知名地方都拍張照片,告訴自己:我,終於來了這麼一趟。
想起為什麼自己這麼積極參加活動,是因為外公留給我們與大陸之間的親情羈絆。他是山東人,當年因著戰亂隨國民黨來了臺灣,告別了家鄉的爹娘、妻子,幾十年後再回家時,已人事全非。外公早年離鄉背井、妻離子散的故事傳到爸爸、再傳給了我,我們對於大陸有一種情懷,一種流淌在我們家族血液裡面的鄉愁。
萬裡長城/取自網絡
鄉愁使人淚流滿面
我在還沒上初中前,就已經讀過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是外公手把手教會我寫、教會我念的。還記得外公說:「鄉愁就是,你朝思暮想、日盼夜望,每次在夢裡想到,就會淚流滿面,家鄉、故土、母親……」外公滄桑的聲音、灰白的頭髮,就是我對大陸老家最原初的模樣。
後來,我逐漸長大,逐漸理解到兩岸關係不只是親人相隔半世紀的沉重,也有著政治上的複雜問題,經濟上的擴大市場考量,甚至有國際政經情勢分布的利害糾葛,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兩岸過去到現在長達六十多年的分隔又競爭所產生的千絲萬縷。
前幾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學生來臺灣念書,這些80後、90後的學生來到臺灣,展現出一個嶄新的「大陸人」的樣子,慢慢的在臺灣各個校園裡有了不只一席之地。走在學校,經常可以聽到不同地方的口音,這些口音背後代表著的不只是他個人,更代表著各地的文化,許多對大陸不認識、陌生、好奇,甚至是疑惑恐懼的年輕人,可以透過他們來認識大陸是什麼樣子。作為一個進入的門檻,從大陸青年人口中探聽他們所生長的那個社會、那片土地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我因為家族血脈傳承因素,向來對大陸有著好感,這樣的認同是臺灣的歷史教育和媒體力量比較難加以翻轉的。但我的好感,在我真正踏上大陸土地之前,從來也僅止於好感、想像的成分。高中以前始終沒什麼機會,少數一兩次跟外公回去省親,也只是匆匆一聚。在老家說實在有點悶,長輩們太多,鄉音雖然是外公的鄉音,但畢竟彼此之間年紀差太多,沒有辦法真正去溝通,只能客氣地維繫著親情。
江南水鄉/取自網絡
山河雖美人心更勝
到了我進入大學就讀以後,課外活動格外多,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給。但我卻早早就下了定論,我想參加那些能夠和大陸同學儘可能深度多元交流的社團,寒暑假去參加這類能夠到大陸各地實際走訪、走入民間、走入餐館、走入他們的校園,多多認識與我年紀差不多的這一代人,於是我開始積極尋找,從不同管道認識了一群對兩岸交流有高度興趣的同學朋友。
兩岸交流的圈子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不大」的原因是,許多大學生向來要麼是以歐美地區為首選的,要麼就是要前往日韓、澳洲等地的,就以學校裡頭的交換學生申請計劃來說,永遠都是以上所述這些地方,名列同學們的競爭首選,大家的後面志願才會排上大陸。不過,大陸有很多知名大學,如耳熟能詳的北大、清華、復旦、中山等傳統名校,這些也是在同學們競爭之列。
至於「不小」的原因,是我慢慢參加幾次活動之後,發現在這個「兩岸青年交流圈」當中,往往是一屆帶一屆,許多人四處跑活動、然後結識人,大家再相互交流,發現外頭還有這些常年開辦的活動、營隊,於是消息就很容易在這樣的圈子裡面來回滾動。特別是這幾年智能型手機的普及化程度太高,隨手分享這樣的交流管道,藉此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變成了一種新的風尚和潮流。
上海黃浦江東畔/取自網絡
這幾年走動兩岸的經驗,讓我在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微小但珍貴的人際關係,營隊安排行程到各地去看大山大水、看千百年不朽的古蹟,那些雖然瑰麗壯美而令人感動,但畢竟是形而外的。一旦行程結束,留下的相片中,並不會特別去翻找那些奇山怪巖、江河湖海。
反倒是在我們走訪各地的行程中,那些從頭到尾與我們作伴的大陸朋友、導遊與臺灣同學們。在那些日子裡,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洗梳之外都生活在一起。雖然相聚時日短暫,但這種高密度、高頻率的活動體驗,結合文化巡禮、現代城市的內容,卻是最能夠讓人心心念念,始終牽掛至今的。
那些短暫時日中,我們很快的進入狀況,從陌生人到打成一片。其實沒什麼特別的進場障礙,也許同年齡層的年輕人沒那麼多包袱。我在不同營隊裡,見過不同高校、不同省分的形形色色的大陸同學,從與他們一個一個不同的交談對話中(發現),大陸就像一幅拼圖,而我一塊塊地嘗試把它拼湊出近似的想像模樣,希望雖不中,亦不遠矣。(註:「雖不中,不遠矣」出自《大學》:「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意指誠心誠意做事,即便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離目標也不會太遠)
走過四方,回到臺灣,我總是念舊地想起這些陪我各地遊歷的萍水相逢朋友,用心灌溉著與他們之間的細水長流交情。我比外公幸運,沒有了那樣大時代別離的鄉愁,不再只能相隔臺灣海峽,日夜思念、魂牽夢縈。我所擁有的,是這些友誼的珍貴收穫,願它日久彌新、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