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拼湊"中國模樣":雖不中,不遠矣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11月27日,臺灣《中時電子報》刊載文章,來自臺北市的青年學生鍾如採分享了他與大陸之間血脈聯結的故事,講述了他數次行走祖國大陸飽覽山河、收穫友誼的經歷,並用這樣的經歷嘗試去拼湊出想像中的「中國模樣」。他自己說,這種拼湊的希望「雖不中,不遠矣」。

北京天壇/取自網絡

作者:鍾如採

這幾年下來,每年的寒暑假,我都會想盡各種辦法參加去大陸、香港的營隊,無論是自費的或是免費招待,算算也有六七次不同的營隊經驗。算起來,香港去了兩次,然後是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南京、江蘇(其他地方)、福建、山東等地,每到一地,我都儘可能地探索,認識當地朋友、吃遍道地傳統食物,然後寧可走到每天都「鐵腿」,也要窮盡我力所能及,把許許多多的知名地方都拍張照片,告訴自己:我,終於來了這麼一趟。

想起為什麼自己這麼積極參加活動,是因為外公留給我們與大陸之間的親情羈絆。他是山東人,當年因著戰亂隨國民黨來了臺灣,告別了家鄉的爹娘、妻子,幾十年後再回家時,已人事全非。外公早年離鄉背井、妻離子散的故事傳到爸爸、再傳給了我,我們對於大陸有一種情懷,一種流淌在我們家族血液裡面的鄉愁。

萬裡長城/取自網絡

鄉愁使人淚流滿面

我在還沒上初中前,就已經讀過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那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是外公手把手教會我寫、教會我念的。還記得外公說:「鄉愁就是,你朝思暮想、日盼夜望,每次在夢裡想到,就會淚流滿面,家鄉、故土、母親……」外公滄桑的聲音、灰白的頭髮,就是我對大陸老家最原初的模樣。

後來,我逐漸長大,逐漸理解到兩岸關係不只是親人相隔半世紀的沉重,也有著政治上的複雜問題,經濟上的擴大市場考量,甚至有國際政經情勢分布的利害糾葛,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兩岸過去到現在長達六十多年的分隔又競爭所產生的千絲萬縷。

前幾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學生來臺灣念書,這些80後、90後的學生來到臺灣,展現出一個嶄新的「大陸人」的樣子,慢慢的在臺灣各個校園裡有了不只一席之地。走在學校,經常可以聽到不同地方的口音,這些口音背後代表著的不只是他個人,更代表著各地的文化,許多對大陸不認識、陌生、好奇,甚至是疑惑恐懼的年輕人,可以透過他們來認識大陸是什麼樣子。作為一個進入的門檻,從大陸青年人口中探聽他們所生長的那個社會、那片土地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我因為家族血脈傳承因素,向來對大陸有著好感,這樣的認同是臺灣的歷史教育和媒體力量比較難加以翻轉的。但我的好感,在我真正踏上大陸土地之前,從來也僅止於好感、想像的成分。高中以前始終沒什麼機會,少數一兩次跟外公回去省親,也只是匆匆一聚。在老家說實在有點悶,長輩們太多,鄉音雖然是外公的鄉音,但畢竟彼此之間年紀差太多,沒有辦法真正去溝通,只能客氣地維繫著親情。

江南水鄉/取自網絡

山河雖美人心更勝

到了我進入大學就讀以後,課外活動格外多,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給。但我卻早早就下了定論,我想參加那些能夠和大陸同學儘可能深度多元交流的社團,寒暑假去參加這類能夠到大陸各地實際走訪、走入民間、走入餐館、走入他們的校園,多多認識與我年紀差不多的這一代人,於是我開始積極尋找,從不同管道認識了一群對兩岸交流有高度興趣的同學朋友。

兩岸交流的圈子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不大」的原因是,許多大學生向來要麼是以歐美地區為首選的,要麼就是要前往日韓、澳洲等地的,就以學校裡頭的交換學生申請計劃來說,永遠都是以上所述這些地方,名列同學們的競爭首選,大家的後面志願才會排上大陸。不過,大陸有很多知名大學,如耳熟能詳的北大、清華、復旦、中山等傳統名校,這些也是在同學們競爭之列。

至於「不小」的原因,是我慢慢參加幾次活動之後,發現在這個「兩岸青年交流圈」當中,往往是一屆帶一屆,許多人四處跑活動、然後結識人,大家再相互交流,發現外頭還有這些常年開辦的活動、營隊,於是消息就很容易在這樣的圈子裡面來回滾動。特別是這幾年智能型手機的普及化程度太高,隨手分享這樣的交流管道,藉此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變成了一種新的風尚和潮流。

上海黃浦江東畔/取自網絡

這幾年走動兩岸的經驗,讓我在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微小但珍貴的人際關係,營隊安排行程到各地去看大山大水、看千百年不朽的古蹟,那些雖然瑰麗壯美而令人感動,但畢竟是形而外的。一旦行程結束,留下的相片中,並不會特別去翻找那些奇山怪巖、江河湖海。

反倒是在我們走訪各地的行程中,那些從頭到尾與我們作伴的大陸朋友、導遊與臺灣同學們。在那些日子裡,我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洗梳之外都生活在一起。雖然相聚時日短暫,但這種高密度、高頻率的活動體驗,結合文化巡禮、現代城市的內容,卻是最能夠讓人心心念念,始終牽掛至今的。

那些短暫時日中,我們很快的進入狀況,從陌生人到打成一片。其實沒什麼特別的進場障礙,也許同年齡層的年輕人沒那麼多包袱。我在不同營隊裡,見過不同高校、不同省分的形形色色的大陸同學,從與他們一個一個不同的交談對話中(發現),大陸就像一幅拼圖,而我一塊塊地嘗試把它拼湊出近似的想像模樣,希望雖不中,亦不遠矣。(註:「雖不中,不遠矣」出自《大學》:「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意指誠心誠意做事,即便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離目標也不會太遠)

走過四方,回到臺灣,我總是念舊地想起這些陪我各地遊歷的萍水相逢朋友,用心灌溉著與他們之間的細水長流交情。我比外公幸運,沒有了那樣大時代別離的鄉愁,不再只能相隔臺灣海峽,日夜思念、魂牽夢縈。我所擁有的,是這些友誼的珍貴收穫,願它日久彌新、細水長流。

相關焦點

  • 【觀點】「雖不中,不遠矣」——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三題
    在儒家看來,要符合「五常」的核心價值觀,直至達到至善是難的,但人人都有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能良知,差別只在於光大的程度。因此百姓大眾即使沒有通過學習、教育,也會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養成一定的道德智慧。故《論語》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陳傳敏——「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虛空先生淺解: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如何解釋?
    是小心謹慎的,又擔心怕冷,又擔心怕熱,又擔心怕摔,你想一想那種呵護和謹慎的那種心情,如保赤子要拿著這種心情去對待每一個人,去對待上面的領導,上面的領導拿這種心情去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古話才有什麼愛民如子,如保赤子這樣的狀態你會發現你對每個人就是敬畏的,你做每件事情就是小心謹慎的,接下來開始給我們總結了「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只要我們的心是如此的誠的,像保護一個赤子一樣
  • 【大學之道】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字詞解釋,保,是呵護的意思。赤子,是初生的嬰兒。‍這段話的意思是,《康誥》上說:「就像愛護初生的嬰兒一樣,母親內心很真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一定不會差得很遠。
  • 禍不遠矣!
    ,如果再不重視禍不遠矣!只重視了分數,忽略了分數背後存在的巨大隱患,這是中國家長的現狀。想讓孩子成才考高分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但怎麼幫孩子做到是有「道」的。孔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什麼是所謂的「道」?實際上就是方法。不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是得不到的。
  • 與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
    答案是反覆的,當又一次吃虧了,便在心裡默默的下決心,下一次我一定要「心機」一些;當真正遇到了可以得理不饒人的時候,往往又選擇了善良。在繼續走法律程序的過程中,我居然又一次心軟了,因為她今年要結婚,一旦遇到官司,可能會影響她的婚姻,畢竟,正統人家是不能接受這樣的事情的。我們的暫停換來她更過分的事情。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說明,我們暫時受到一點點傷害,而這些傷害都會十倍百倍的反饋到她的身上。
  • ​國學微語《大學》|《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這裡講道:《尚書.康誥》篇中說:「愛護人民要像愛護嬰兒一般。」內心真誠地去追求,雖不能盡如民意,也不致相去太遠。從來沒有先學會養孩子然後再出嫁的女子啊。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母親之所以能不經學習就會細緻無微地照顧嬰兒,就是因為她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發自內心的誠摯的愛。
  • 「取消中考」這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
    畢竟,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取得大發展,國力提升,把高中階段也納入義務教育並不是那麼讓人吃驚的舉動。「取消中考」真正衝擊人們的,是那難以遏制的問號——「誰來讀好高中?」很快,各種聲音就冒出來了,「有錢就可以進高中。」「中考不恐怖,取消中考才是最恐怖。」「最窮的省,居然率先固化了階層。」
  • 魏晉盛世不遠矣
    這種都是看的相對低,都拿來用用,不用就丟不過,這感受並不是主要原因,關鍵是編制3、編制所謂的編制,就是加入體制,任何一個體制最大危險就是「隨意加入」,改變「體制內力量對比」,因此歷朝歷代都控制的很嚴古代小吏,可以相對容易加入,但一輩子不能晉升,以免改變體制內的生態,正經編制,必須考功名而功名,不能說沒有花膩,但必須省部級,才能保證你中秀才
  • 王開東:雖千萬人吾往矣!
    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管不顧,不猶豫、不拋棄、不放棄,撞上南牆也不後悔,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我選擇我承擔。《論語•公冶長》記載:今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很清楚:魯國大夫季文子遇事三思而後行。孔子得知這事後說:「想那麼多幹嘛,想兩次就可以了。」
  • 「取消中考」這說法,雖不中亦不遠矣 | 今日話題
    「兩考合一」中的「會考」,在以往真的只是走個形式,特別是中考不考的科目,監考老師甚至發完卷子就走人了,整個班級都在抄答案都無所謂,這就是所謂的「水平性考試」,合格就好,拿到畢業證就好。《意見》中關於「主要任務」的部分,頭一句就是,「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注意,是「水平考試」;接下來是,「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察你到程度沒有,而不是你在所有學生中排什麼位置;再後面,「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範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這就是像當初的會考那樣,學了啥就要考啥。
  • 有才無德,其行不遠矣
    有才無德,其行不遠矣顧茂權前時,網友爆料陝西科技大學教師葛某辱罵毆打環衛女工,相關人士以葛某是「學術骨幹」為由請求網友不要曝光此事。為此《人民日報》還特地發表評論:被打者可以選擇諒解,但法律不能任人「擺平」;校園垃圾可以由環衛工清理,那些人性中的垃圾由誰來清除?網友們大都義憤填膺,普遍認為學歷與素質不成正比,才能與道德脫節,教書不能肓人,叫人擔憂,令人心悸,使人痛心!
  • 臺報析臺灣傳媒裁員遠超招聘:誰還想念新聞系?
    臺報析臺灣傳媒裁員遠超招聘:誰還想念新聞系?   中新網7月10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0日刊文稱,剛考上新聞傳播科系的年輕學子,可能正興奮的想像未來!
  • 吳懷堯復刊《新青年》:雖千萬人吾往矣_文化_鳳凰網
    吳懷堯復刊《新青年》:雖千萬人吾往矣 奇裝異服依然是容易招來白眼和指指點點的,但是這麼嘗試的人越來越多,他們被視為壞學生。所有的孩子都被要求加入少年先鋒隊,班幹部會每天檢查紅領巾有沒有系好。上了中學,「五四」是一個學年中重要的節日,新發展的共青團員會在這一天宣誓,有時候,還會有各種紀念儀式。那時候,這個節日還沒有像後來那樣,淪為黃金周中的一個消費日。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路雖遠而行之 事雖難而成之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路雖遠而行之 事雖難而成之 2019-12-03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讀莊子《庚桑楚》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居畏壘之山。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庚桑子有功,卻不釋然。
  • 中芯國際股票何時上市?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已確定 上市不遠矣
    中芯國際股票何時上市?科創板上市發行價格已確定 上市不遠矣 2020-07-13 11:00:51 來源 : 格隆匯 中芯國際(00981.HK)發布公告
  • 民進黨挑動「仇中」,國民黨不努力,臺灣前途危矣
    臺灣作家曹若梅在臺灣中時撰文說,因為所謂「求和說」而拒絕出席海峽論壇的國民黨團,看似各個正氣凜然,義正辭嚴的提出訴求,包括大陸相關單位必須道歉、提出保證,以避免臺灣遭受「矮化」對待等等。試問袞袞諸公何來的底氣,如此大言不慚的自抬身價,又莽撞躁進的自斷後路?
  • 島內政治圈送走「大師」胡佛,臺中市長:他對中國有情對臺灣有愛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大師遠矣」,臺灣《中國時報》11日如此報導了島內知名政治學者、「中研院院士」胡佛去世的消息。藍綠政要罕見放下分歧,一同緬懷。據「聯合新聞網」11日報導,胡佛的得意門生、「中研院院士」朱雲漢透露,胡佛10日晚因心肺衰竭去世。報導稱,島內多名政要包括馬英九、呂秀蓮、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臺中市長林佳龍和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等都曾是他的學生。馬英九稱讚他是「臺灣政治學界的導師」,對法治及兩岸關係都有高超見解。民進黨籍的臺中市長林佳龍稱,胡佛「對中國有情、對臺灣有愛」。
  • 《危城》探討強權公理 雖萬千人吾往矣
    (原標題:《危城》講述「雖萬千人吾往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