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考」實質是「兩考合一」,部分媒體望文生義了
「取消中考」這一傳聞,並不是首次出現,去年11月底12月初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曾傳播過一波,說法是教育部文件稱要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因此要取消中考云云。消息來自自媒體,行文也是典型的不靠譜風格,最後網警也出來闢謠。
不過這一次,「江西取消中考」的說法來自於江西省內的正規媒體,影響力就不一樣了,各大新聞客戶端和門戶網站都紛紛推送了這一消息。然而細察下,這個報導問題很大,明明江蘇省教育廳發布的消息是「從2018年初一新生起,全省將取消現行的統一中考(即全省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而由學業水平考試替代,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學科成績來源於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這怎麼能簡化為「取消中考」還做到標題中呢?毫無疑問是一種誤導,若非是「標題黨」,那就是業務不精,望文生義,對中考改革這一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毫不了解。
事實上,江西省這次的中考改革,不過是執行了教育部2016年的文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罷了。《意見》明確指出,「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已經實行初中畢業、高中招生『兩考合一』的地區要統一規範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個別沒有實行『兩考合一』的地區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過渡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現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試,加重學生備考負擔。」
《意見》出臺時,已經有不少地區「兩考合一」了,如雲南2012年開始就這麼做了。江西2018年才開始執行,已經算是較慢的了。所謂「兩考合一」,就是把以往做做樣子的「畢業會考」和如臨大敵的「升學考」統一起來,依然承擔作為高中錄取依據的功能,這顯然不能稱之為「取消中考」。
果真是誤讀嗎,恐怕不盡然
帶有謬誤的傳聞一旦被反轉,往往出現的一個遺憾是,傳聞中的合理的部分被忽略掉了。
「江西取消中考」的新聞推送之後,絕大部分無暇深究的網友,都信以為真,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取消中考」,九年制義務教育變十二年義務教育,直讀高中。畢竟,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取得大發展,國力提升,把高中階段也納入義務教育並不是那麼讓人吃驚的舉動。「取消中考」真正衝擊人們的,是那難以遏制的問號——「誰來讀好高中?」很快,各種聲音就冒出來了,「有錢就可以進高中。」「中考不恐怖,取消中考才是最恐怖。」「最窮的省,居然率先固化了階層。」
幸好,傳聞被闢謠了,對教育公平、考試公平問題異常敏感的當代都市人群,在這個問題上的焦慮感稍微能夠平息。然而,傳聞果真全是誤讀嗎,恐怕不盡然。讀者們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下如今的「中考改革」到底是怎麼回事。
「兩考合一」中的「會考」,在以往真的只是走個形式,特別是中考不考的科目,監考老師甚至發完卷子就走人了,整個班級都在抄答案都無所謂,這就是所謂的「水平性考試」,合格就好,拿到畢業證就好。而人們說的中考,即「升學考」,那就完全不同了,由於事關能讀哪個高中,甚至關乎讀哪個班,每一分都得錙銖必較,這就是所謂的「選拔性考試」,更極端的是所謂「淘汰性考試」,據說三、四十年前的高考考試說明中,就是這麼表述的,那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那麼,「兩考合一」後,是更偏向於「水平性考試」,還是「選拔性考試」呢?按理說,這個考試既然要作為高中錄取的依據,應該是偏向「選拔性」才對,然而,很有可能並不是這樣的。
不妨細讀下前述教育部2016年的《意見》。《意見》中關於「主要任務」的部分,頭一句就是,「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注意,是「水平考試」;接下來是,「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習要求的程度」,考察你到程度沒有,而不是你在所有學生中排什麼位置;再後面,「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所設定的全部科目納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範圍,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這就是像當初的會考那樣,學了啥就要考啥。江西這次是一考就考13個學科,你說這是更像中考,還是更像會考?教育專家熊丙奇一語道破實情,「全科開考主要在於讓中學關注所有的義務教育課程的開設和教學。而這種全科開考其實就是合格性考試,就是你合格就可以了。」所以理論上來講,的確不必要擔心改革會增加考生的學習負擔。
肯定會有人爭辯,部分科目確實只要合格就行,但主要的科目還是要論分排位排等級的,「選拔性」功能肯定還在,不用擔心這是實質性的「取消中考」。
然而真是這樣嗎?我們不妨看看北京的實例。
如同很多人所知道的,評判「選拔性考試」的效果,最重要一點是要有合適的區分度,這是通過調整題目難度來調節的,通常來說要有一定難度才能體現區分度(但也不能太難,如2003年高考數學卷是所有考生的噩夢,也體現不出區分度)。而北京這幾年的中考區分度、難度是怎樣的呢?
這裡引述中國教育在線的一篇報導——「2016年的北京中考成績發布後,不僅出現了全科滿分的學生,更主要的是『分數普漲』,接近滿分的學生比比皆是,輿論譁然。一位海澱區的中學生根據官方公布的成績,在網上詳細分析了此次中考成績的分布情況。在滿分為580分的中考中,在海澱區超過滿分(含加分)的為14人,達到560分(含加分)以上的達到了1481人,而此前幾年達到這個分數的人分別為23、347、405。如果換算為百分制,均分在98以上的有200人,95以上的有將近3500人,對比14000人的報考人數,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達到了95分的水平。這幾乎是人人一朵大紅花了。如果想上海澱最好的中學,每門功課扣分不能超過3分。該學生稱,如此完全喪失了『考察初中學生升入高中後繼續學習的潛在能力』,並質問:這難道是你們要的教育公平?」
然而,事情還在變本加厲。在2018年的北京中考考試說明中,有這麼一個變化,在此前年年都有的一句話,「考試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這句「綱領性」命題原則,在2018年版本中不復存在了。
中考的意義,或許也不復存在了。要知道,北京的教育情況雖然有些特殊,但終歸是有風向標意義的。
中考改革的理想與現實
中考改革,為什麼要往這樣的一個路子去呢?現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前北京市委教工委書記苟仲文曾給出過說法,「當前,初中教育存在『窄化』的問題。」「整個初中3年就是為了中考這一次考試做準備,服務於高中選拔學生,以考試升學的目標代替了育人目標。這樣,初中的教育內容窄化為考卷內容,評價標準窄化為考試分數。初中教育的獨立價值被忽視了,初中被窄化為高中教育的預備教育。」
顯然,這是對應試教育極力糾偏的一個思路。當年採訪苟仲文的這篇中國青年報稿子還提到,「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說我們的學校是『勺子長、鏟子短』,這其實在諷刺以』選拔』和』分層』為特點的教育,使學校『掐尖兒』的能力越來越強,而對學生進行加工的能力卻被弱化了。」「中考的這個轉變,就是要使孩子不再為了高分而學習,而是讓他們從初中起就開始關注自身的特長和喜好,也使學校從重視分數轉變為更加注重如何為每個孩子提供更適合的教育,使得我們的教育從『分層發展』轉變為』分類發展』。」「只有這樣,教育的均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於是乎,「降難度」成為一個重要工作。相關人士指出,「往常的中考中,總有一些題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出來的。比如難度係數在0.2以下的題目。這個難度係數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只有不足20%的考生會做這道題,最終能完全做對的也許不足10%。其實這個難度係數是為中考的選拔功能服務的、為高中選拔學生服務的。這就像一個』坑』,學校上下會為了這10%~20%的好學生努力。但是要知道,無論學生如何複習,總有80%~90%的學生是拿不到這道題的分數的。這種情況下,那90%一定會成為10%的陪練。」
看起來,非常有道理,是一個很理想化的事情,然而實際情況又怎樣呢?
一些開輔導班的老師說出了實情,「如果真的取消了』區分度;這個要求,那麼對於很多考生而言,中考的難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為在沒有區分度的前提下參加考試,高分段的考生必然『扎堆兒』,在這種情況下,提高一分就能提升很多名次。」「好學校就那幾個,想去的話還得玩命學。雖然難題怪題沒有了,大家比的不再是智商,於是就比誰不出錯,因此大量刷題的現象出現了。」
知乎教育領域知名用戶「強哥」,一陣見血地指出,「教育部已經要求各省市中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兩考合一,取消初中學業考試,普通高中怎麼進行招生,靠錢堆起來的自主招生和各種競賽嗎?」「華杯賽連官方認證都沒有,就出來忽悠了,這些競賽就源於小升初考試取消,中考變成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難度下降,帶來區分度下降,一些初中和高中為了更高的篩選生源做出的不得已的辦法。」
最近一則奇葩新聞更是折射出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3月31日,廣東廣州一中學被指利用留學機構活動進行小升初秘密考試。學生家長需提前一年進群對暗號,再進另一群提交簡歷,趕考得「接頭」。
在教育資源過度聚集、以及中產階層對子女教育極為焦慮的當下,中考改革,務必慎重
對於教育部門的管理者來說,改革的確有切實需求,從總體角度講,中國的孩子還是太偏重應試教育,負擔太重了,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期望採取措施,讓教育真正進入素質教育時代。「中考不難了,科目能選修了。有更多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然而,就算把中考區分度徹底取消,把種種課外輔導,課外競賽都通通掐滅,又會怎樣呢?有論者說得好,「中考,高考,不再只是考做題能力,而要考綜合素質。綜合素質就是扎紮實實用人民幣壘起來的: 高端藝術學習,外教英語,外教籃球,戶外騎馬,室內花樣滑冰,編程學習,野外生存訓練,暑期國外遊學, 寒假名校冬令營, 創新課題研究,STEM教育。中外文可以隨意切換, 現代文與文言文自由駕馭,深厚的人文素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古曉今,對未來有前瞻性....考的是娃的綜合素質,考驗的是父母的賺錢能力。 階層的高下,在教育的炙烤下,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當然,這有點像西方國家,不全是壞事,但對於長期以來依賴通過高考、中考來「鯉魚跳龍門」的中國人來說,這是很難立刻接受的。說白了,在公共教育無法高質量地均等提供給所有人之前,這樣的改革,只會加劇而不會緩解中產階層對子女教育的焦慮,這並不符合絕大多數人對教育的期待。
中考改革,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