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盛世不遠矣

2021-02-19 清圖

1、一個up主引發的討論

一個自來水up主,說他想官府之急,內容都很正能量,能不能修成正果,為了避免黑,這具體是誰不說了,討論結果其實非常簡單,體制說不定需要這方面的人,但如果不是體制安排的人,想「表忠然後加入」,非常困難

2、感受

客觀的說,體制內有迷的自信,既需要自來水,又對這種主動靠過來的自來水有著很高的優越感,所以一般情況下,這種都是看的相對低,都拿來用用,不用就丟

不過,這感受並不是主要原因,關鍵是編制

3、編制

所謂的編制,就是加入體制,任何一個體制最大危險就是「隨意加入」,改變「體制內力量對比」,因此歷朝歷代都控制的很嚴

古代小吏,可以相對容易加入,但一輩子不能晉升,以免改變體制內的生態,正經編制,必須考功名

而功名,不能說沒有花膩,但必須省部級,才能保證你中秀才,但不足以保證你中舉,最多增加你中舉的概率,至於進士,首相之子都不能保證你中進士

現代也差不多,編制,待遇,官身,都是非常難

正處級官都沒有給編制的權力,實權副廳官可能有,但必須走程序,能一句話的事就完成,必須省部官

4、自來水的困境

因此自來水的最關鍵困難是,可能投靠的主子,根本不具備提拔自己的能力

朋友曾遇到的一個線人,他工資很低,工作雖談不上出生入死也比較煩瑣,的確有危險,他的夢想是獲得編制,哪怕是事業編

可問題是,有權力給編制給待遇的領導非常少,靠上這種大佬才有機會有編制有名分

可線人這種卑微職業,有資格給編制,哪怕給事業編的領導,基本上接觸不到,能接觸的領導,根本沒有能力給待遇給編制,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因此就是哄騙線人幹活,幹到線人忍不了,那就滾吧——所以說一開始,就註定是白幹

5、敬畏

許多人敬畏官府,敬畏領導,哪怕很小的領導,總覺得他們能改變自己命運——其實的確能,但是是搞壞,不是改善——搞壞容易,改善就難了

線人這種感受和困境,其實很常見,都是對體制不了解不懂導致,在你覺得這是大佬,拼命拍馬屁時,其實他可能不具備改善你的權力——特別是在你沒有出身時

6、出身

與其投靠,還不如老實讀書考個公務員,你已經有了功名,是體制內的人,那提拔就容易多了,高一二級,就可能有改善你命運的力量

外人鑽營其實沒有多少意義,要提拔一個外人需要的資源和代價相對高,高到沒有誰願意付出,再說的明白點,就是除非你有救命之功,基本上不可能蹭到編制,哪怕是事業編

7、蹭不到編制

其實就是一切都空,過幾年,你沒有用了,就會發覺,你這幾年啥也沒有撈到

體制就是這個規矩,啥都是假,編制和名分是真,沒有編制和名分,別說三五年換個領導,一切情分都隨領導走而走,就是不換,定位上也很卑賤

年輕時遇到那個線人,努力求一編制而不可得,他辛酸的話使我知道,許多人認為酷的線人,有多卑賤,錢少,無編制,規矩還不少,一轉眼,年紀就大了,什麼都沒有

8、再說古代

多少人為求一個出身,不惜賣身為奴,別的不說,張飛關羽,不就是苦求出身而不可得,巴巴投資當時籍籍無名的劉大耳?

那時劉備可啥也沒有,張飛就自帶乾糧投靠,還有兩個豪商,贈送家財,就是想求個出身,甚至包括劉備的夫人,家裡也是商人,也為了求出身送女兒送嫁妝送人才……就因劉備有個漢室宗親的頭銜,發達以後,有可能提拔自己

因此,最大困難還是編制,這個別說自來水了,就是閥主也很為難,一個二個就算了,多了,自己都沒有提拔的力量,必須自來水自己先解決出身,這就大大局限了自己門閥壯大和發展——畢竟沒有基層就沒有根基

9、公務員考試改革

不需要嚴格的想進必考,閥主春天就來了,現在安排就容易多了……先調國企,從國企轉公務員,這就是察舉制,或者說舉孝廉

察舉制下,廣大閥主就可從容收攬人才,形成門客制,世家因此可以正式形成了,雖然意猶未盡,不過我覺得說到這裡也到位了,不能多說了——可謂魏晉盛世不遠矣

相關焦點

  • 禍不遠矣!
    ,如果再不重視禍不遠矣!現在看很多家長都沒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小嬌寵放縱孩子,不嚴厲管教,不培養好習慣,初中時以為報輔導班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都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是家長在幫孩子欠債,是取禍之道。可以說孩子出了問題都是家長的責任。這麼說家長都會覺的非常委屈,認為對孩子的教育都特別重視,怎麼孩子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家長只重視了孩子的生活,並沒真正重視孩子的學習。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容易讓人混亂的詞彙:「漢魏風骨」、「魏晉風骨」、「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人們容易把這幾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詩風傳承演變上確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側重點。陳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廣陵散》於今絕矣!——淺論魏晉士人與琴的關係
    魏晉時古琴的流行程度可以從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傳世大作《斫琴圖》中到。這幅畫畫的是魏晉時期的士人們正在製作古琴的場景。《斫琴圖》中共有14個人物, 他們或斷板、或制弦、或試琴、或旁觀, 這些士人均是氣宇軒昂、風度文雅的士子,再現了魏晉時期古晉的製作場面。畫中右上角的一位文土右手食指在木架絲線的中部輕輕地撥動,正在全神貫注傾聽琴音,十分傳神。
  • 有才無德,其行不遠矣
    有才無德,其行不遠矣顧茂權前時,網友爆料陝西科技大學教師葛某辱罵毆打環衛女工,相關人士以葛某是「學術骨幹」為由請求網友不要曝光此事。網友們大都義憤填膺,普遍認為學歷與素質不成正比,才能與道德脫節,教書不能肓人,叫人擔憂,令人心悸,使人痛心!讓我們一起來還原事件的真相:網友上傳視頻顯示,葛某及其妻子因小區垃圾車阻擋其私家車通行,便與操作垃圾車的環衛女工發生爭吵,葛某將環衛女工打倒在地,並喪心病狂地踹了好幾腳。據調查,葛某乃陝西科技大學聘請的教授,是剛回國工作的博士。
  • 《顏氏家訓》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教育
    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而《顏氏家訓》的出現則是一個標誌性的成果。《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成熟的家庭教育文獻,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明代袁衷《庭幃雜錄》說:「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可見其在歷史上影響之深遠。
  • 臺灣學生拼湊"中國模樣":雖不中,不遠矣
    他自己說,這種拼湊的希望「雖不中,不遠矣」。北京天壇/取自網絡作者:鍾如採這幾年下來,每年的寒暑假,我都會想盡各種辦法參加去大陸、香港的營隊,無論是自費的或是免費招待,算算也有六七次不同的營隊經驗。後來,我逐漸長大,逐漸理解到兩岸關係不只是親人相隔半世紀的沉重,也有著政治上的複雜問題,經濟上的擴大市場考量,甚至有國際政經情勢分布的利害糾葛,這些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是兩岸過去到現在長達六十多年的分隔又競爭所產生的千絲萬縷。
  • 【觀點】「雖不中,不遠矣」——儒家道德教化思想三題
    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大學》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中庸》更有有名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等等。另一個顯著的文本標誌就是「近」的反向釋義詞「不遠」。例如,《大學》有「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中庸》有「道不遠人」「忠恕違道不遠」等等。
  • 歷史名人王績,精神上的潔癖詩人,貞觀盛世裡的不合作者
    王績的床頭從此只有《周易》、《老子》、《莊子》這三部書及魏晉名士們津津樂道的所謂三玄。儒家經典不再看了,省得給心裡添堵。王績終於懂得了魏晉風骨之所由來,而假若生活可以選擇,他一定寧願對此懵然無知吧。王家畢竟是當地大族雖然改朝換代,多少還剩一點家底。所以王績不乏隱居的資本,他的隱居生活至少比陶淵明舒適許多。一切耕種,釀造,信仰之物都有若干僕人在做,他自己樂得逍遙,在飲酒賦詩之中悠然自得。
  • 學論語 | ​​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其中「敬鬼神而遠之」最是讓人費解:(一)孔子是不談鬼神的,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篇第十五章: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文人嚮往的「魏晉風骨」,到底是「無能」還是「風流」?
    同樣在魏晉南北朝時代,那位曾威震天下的北伐名將桓溫,就借著點評名士王衍的由頭,對一些「名流」一頓抨擊。所謂「風骨」「風度」,在桓溫眼裡,不過是吃得多不幹活的「千斤大牛」,看上去體魄肥碩,其實根本幹不了活,最後還是要被人殺。所謂「名士」,國難面前,啥用沒有。如果細看這時代不少人的「魏晉風骨」,比這「千斤大牛」還不堪的場面也比比皆是。
  • @江湖遠,風雪近矣
    @江湖遠,風雪近矣作者:風居總編:慢半拍誰能放下一杯茶的意象冬正涼,雪正趕來,鬥笠彎刀也己備好什麼都搶的人,無論拿到什麼都要頂在自已或別人的腦門上,既使兩手空空也得把餘生頂上去無產者的身家載於《資本論》限於藍山寂靜夜,關門主義盛行幾縷風鑽進生活的蛀洞,牙絲絲作疼自敲掉智齒之後,日益與是非不分相戀相熟
  • 虛空先生淺解: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如何解釋?
    是小心謹慎的,又擔心怕冷,又擔心怕熱,又擔心怕摔,你想一想那種呵護和謹慎的那種心情,如保赤子要拿著這種心情去對待每一個人,去對待上面的領導,上面的領導拿這種心情去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古話才有什麼愛民如子,如保赤子這樣的狀態你會發現你對每個人就是敬畏的,你做每件事情就是小心謹慎的,接下來開始給我們總結了「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只要我們的心是如此的誠的,像保護一個赤子一樣
  • 與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
    答案是反覆的,當又一次吃虧了,便在心裡默默的下決心,下一次我一定要「心機」一些;當真正遇到了可以得理不饒人的時候,往往又選擇了善良。與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矣。與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矣。永遠都有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命運絕不會虧待一個人品好的人,也不會善待一個心不正的人。
  • 《悟學.第215篇》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一)悟學.十八子 20200424 亥-子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能遠離怨恨了。」【集解】孔曰:「責已厚,責人薄,所以遠怨咎。」
  •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讀莊子《庚桑楚》
    居弱懼強,去道遠矣。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居畏壘之山。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庚桑子有功,卻不釋然。
  • 有關魏晉風的爭議,「魏晉風」和魏晉漢服傻傻分不清楚~
    開始之前聊個題外話,之前有人在某QQ群裡提問「魏晉風是不漢服?」一個人回答「是」,結果這個人被移出了群聊;還有前幾天在某樹洞看到有人問「叫魏晉風不覺得像是在嘲諷嗎?」「影樓強行魏晉更不禮貌。」由此可見,關於「魏晉風」的爭議有多大。
  • 劇情get不到觀眾,主角失聯,秦時離死不遠矣
    老套路回憶劇情殺,整整兩集來講述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物,而且亂插在故事延續中,觀眾紛紛表示曉夢比女主出現的劇情還多,秦時明月最新的兩集越來越get不到觀眾,就算導演出來道歉,粉絲可不買帳,國漫巔峰已離死不遠矣。
  • 【大學之道】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字詞解釋,保,是呵護的意思。赤子,是初生的嬰兒。‍這段話的意思是,《康誥》上說:「就像愛護初生的嬰兒一樣,母親內心很真誠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一定不會差得很遠。
  • 陳傳敏——「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從《世說新語》看魏晉時代的「雅量」內涵
    從具體的作品中分析,比較魏晉時代的文人是怎樣踐行雅量的,並由此探討出魏晉時代文人名士對於「雅量」內涵的認識,和具體的實踐形式,給當代人以啟迪。一、能藏能斂,情感深蘊    魏晉時代的士林名流多為瀟灑不羈的性情中人,其情感的豐富性不僅在於語言應對和詩賦歌詠上,也表現在對於情感的把握與控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