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小米上市,曾經說過一句話,「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並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阿里巴巴上市,馬雲敲響納斯達克鐘聲,T恤上有一句經典的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兩大成功人士告訴我們一個簡單道理:一是要敢想,二是要敢做。
楊絳說:「你的問題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其實想得太多,不是問題,想而不做,才是大問題。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實幹精神。只說不幹,等於笨蛋。
耽擱我們的,不是時機和運氣,而是我們數不清的猶豫。猶豫不決,徘徊再三,輾轉反側,但時機都是轉瞬即逝,等我們思考成熟,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一旦想好了,就要抓緊時間去做,現在,立刻,馬上。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管不顧,不猶豫、不拋棄、不放棄,撞上南牆也不後悔,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我選擇我承擔。
《論語•公冶長》記載:今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很清楚:魯國大夫季文子遇事三思而後行。孔子得知這事後說:「想那麼多幹嘛,想兩次就可以了。」
但中國人向來謹慎穩重,所以我們一直把「三思而行」作為一個褒義詞來使用,指導我們的孩子如何對待人生。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贊成季文子的三思而後行呢?
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季氏有賢良的名聲,做事幾乎沒有差錯,何必婆婆媽媽的思考。
第二種是說,季氏的名頭很大,但言過其實,遇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過于謹慎事世故即是明證。孔子對此不以為然。
其實在我看來,孔子反對三思後行,背後有更深的考量。在孔子看來,人一旦顧慮多了,就容易起私心,私心一起,必然患得患失。孔子之所以反對三思而行,原因即在此。
既然儒家不主張三思而行,那麼主張什麼呢?
《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翻譯過來,曾子對子襄說:「你希望能勇敢嗎?我曾從孔子那裡聽到關於大勇的:如果反躬自省,覺得正義不在我這一邊,那麼,即使對方是一個卑賤的人,我也不會去恐嚇他。如果反躬自省,覺得正義的確在我這一邊,那麼,對方縱然有千軍萬馬,我也會勇往直前。」
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我們做事最需要的品質。
我人生中一共有兩次重大選擇。每一次都會改變人生。但每一次我都聽從內心的呼喚,大膽去做,頭破血流,也無怨無悔。
第一次是15年前,我和程老師風華正茂,小王子還沒上幼兒園。
一次到張家港老同學家旅遊,晚上我同學帶著我在張家港高級中學散步,我們走在草坪上,我被那一塊草坪深深吸引。
我說,如果有一天,在這樣的學校裡教書,晚上累了,就在這草坪上走一走。或者夕陽西下,帶著學生坐在草坪上談理想,談人生,有什麼思想工作不好做呢?
同學就說,你如果覺得好,為什麼不過來呢?
當天晚上我沒有三思,和程老師一拍即合。我只問程老師一句話,如果過來了,發展不好,未來你會不會後悔。她說,絕不後悔。那我還有什麼可怕的?
當晚下決心,我老同學騎著電瓶車,連夜列印好材料,第二天我們就去應聘。
我記得當時我上的是泰格特的《窗》,這個即興而上的課堂,成為我的經典課例之一。但這所學校只缺一個老師,要了我們一個。後來程老師籤約張家港外國語學校,我又奔赴外校,上了一堂《米洛斯的維納斯》,最後我們倆一道籤約。
但在調動時出了故障。我老家扣留了我們的檔案,不在我們的辭職報告上簽字。
命運再次需要我們做出選擇,我們當時非常悲壯,雖千萬人吾往矣,此一去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但那又怎麼樣?每一種選擇都是人生,為了我們的孩子變成一個城裡人,我們拼了。
要知道這是十五年前,要知道這是兩個人一道辭職,要知道我們的孩子還沒入學,這是需要勇氣的。
2015年,我從北京回到蘇州。我又面臨著第二次人生選擇,一個是留守張家港外校,一個是去蘇州。
張家港一切都熟悉,好朋友,好兄弟都在這裡。生活安逸,工作美好,待遇非常好。
蘇州一去,一切從頭再來。更重要的是,蘇州直屬是待遇的窪地,工資要腰斬,房子要重買,印象要重塑……一切都是未知數。
但我們仍然沒有多慮,雖千萬人吾往矣。道理很簡單,不想讓自己進入舒服區,不想那麼早看到自己老的樣子。
生活如果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我們覺得不夠勁,這一輩子我想帶著程老師都經歷一點,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思,她在我最窮困時嫁給我,我不想讓她失望,我想實現她所有的夢想。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比實現一個女人的夢想更值得男人去追求呢!這也許構成了我「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