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精品)

2020-12-23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朱子集註:冉有時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晏,晚也。政,國政。事,家事。以,用也。禮:大夫雖不治事,猶得與聞國政。是時季氏專魯,其於國政,蓋有不與同列議於公朝,而獨與家臣謀於私室者。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國政,我嘗為大夫,雖不見用,猶當與聞。今既不聞,則是非國政也。語意與魏徵獻陵之對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是不是謀於私室,沒有史料可以佐證。我雖不贊成謀於私室的見解,但其能放開思路也是做學問所必要的。又其特別愛攻擊季氏,我也覺得思路有所跑偏。)

「政」,指公開的國家政務。

「事」,指私下的君侯家事。

杜預曰:「在君為政,在臣為事。」夫子沒有做這種區分。「如有政」「其事也」,二者皆指冉有之為,只是為政晚還是為事晚而已。

「以」,決策,定奪。

「聞」,夫子以國老身份可以列朝聽政,如現在會議列席者。

鄭註:朝於季氏之私朝。何晏在作論語集解時未採其說,而是採了周生烈罷朝於魯君之說。

是公朝還是私朝?夫子能聞的,必在公朝。此章指公朝,夫子不會去季氏私朝,如去季氏家,豈會說「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私朝不議國政,只議家事。若是季氏把國事放在家裡議,夫子則是說八佾舞於庭之類,不說「吾其與聞之、我可以聽聞」這樣的話。

冉有隨季氏入朝,冉有候在朝外。季氏晚出,冉有不便打聽,以為有政。夫子則說,若是有政,魯君當邀我入朝旁聽,我未列席,可知不是政,是事也。

如是在家等國家公文、通報、傳閱件或內部件,則也要遲一兩天以上才會送達,不會冉有退朝時即能「聞之」。

冉有不懂得政與事的區別嗎?不能正名嗎?皇疏引欒肇云:按稱政事冉有、子路,未有不知其名而能職其事者。斯蓋微言以譏季氏專政之辭。若以家臣無與政之理,則二三子為宰而問政者多矣,未聞夫子有譏焉。

為什麼夫子要分清政與事?冉有雖然能分清政與事的概念,但卻不能通過事情相互關係進行推理,這是夫子教冉有如何對一件事情進行推理,引導冉有要分辨事理,分清邏輯。從官場風聞來說,為政是政,民知將有政出,是有待政出;為事,民則知有事,是必打聽將有何事;若是政事不分,是有誤導民間風聲,是以君子慎言,也是夫子為政必也正名乎!從此章亦可知,政事須分明,公私不混談。

冉有上朝有幾種可能性:

一是如前所說的,隨季氏入朝,冉有候在朝外。皇疏:冉子爾時仕季氏,且上朝於魯君當是季氏,冉子從之朝魯君也。

二是冉有在公朝有辦公室,他雖是季氏家宰,但很多工作是與朝廷密不可分的,如鄉射、舉士、布政、兵賦、刑罰等不可能都與朝廷無關,必也要聽指令調度。在公朝辦公,也方便得到全國政令而在費邑施行。若說季氏有私朝,則是冉有也參加,參加後再上公朝,日常辦公還以公朝辦公為主。

三是冉有也上朝面君,即在治朝時與卿大夫一起見君。但在燕朝時,則是卿大夫這些重要人員參加,如國君有召見底層官員則是另說。如果季氏參加燕朝,則冉有不能參加,是以在外朝辦公室等季氏退朝;因季氏未退燕朝出來,則冉有亦不能退朝回家,因萬一季氏開完會就有重要工作要部署落實,而冉有私自退朝必是十分不稱職。

宰我、有若、子貢等人是見過國君的,為什麼可以見?一種可能是他們賢能,國君好賢求教;一種是他們有官職,國君有時會特別召見,諮詢一些專項工作或某一問題。以宓子賤、子夏、子遊等為邑宰而言,其任命及升職都由朝廷決定,夫子以中都宰升司空也是如此。對季氏宰而言,難不成是家臣就不能升職嗎?必是由朝廷統一考核功績進行委任或升職。由此,我認為冉有也聽命於朝廷,在公朝聽從朝廷統一行政。

四是冉有或在公朝另有任職,不再擔任季氏宰。古注皆以冉有為季氏宰。似乎冉有終其一生皆為季氏宰,然而冉有在政治前途上就無再進一步?雖然無史料可證明冉有後來有無擔任他職,但也無史料可證明他沒有擔任他職;或官職還未到能入燕朝的級別。

冉有平時都按時下班然後到夫子家中聽課。這天夫子見冉有回來較晚,便問怎麼晚啦?冉有回答,有政。夫子說,是事。你隨季氏入朝,候在朝外。你雖不知道季氏在燕朝是議政還是議事,但可推理得知。若是有政,魯君當邀我入朝旁聽,我未列席,可知不是政,是事也。你雖知政與事之名分,但不能據事理分析推斷上層政事風向。你與我說為政是沒有關係的,如果你與民眾說將有政出,必誤導民眾,民眾或揣測新政或為之慌亂。這是為政者不可取的。

相關焦點

  •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精品推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邢疏:此章亦記孔子之謙德也。「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者,唯聖與仁,人行之大者也。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也。「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者,抑,語辭。為,猶學也。孔子言已學先王之道不厭,教誨於人不倦,但可謂如此而已矣。
  •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精品推薦)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孔曰:言人能奉禮,自行束修以上,則皆教誨之。朱子集註:修,脯也。十脡為束。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二是懂事年齡。後漢書延篤傳注引鄭註:「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
  • 《論語》求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原文】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1)或:有人。(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精品推薦)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曰:「防,武仲故邑。為後,立後也。魯襄公二十三年,武仲為孟氏所譖,出奔邾。自邾如防,使為以大蔡納請曰:『紇非能害也,知不足也。孟氏閉門,告於季孫曰:『臧氏將為亂,不使我葬。』季孫不信。臧孫聞之,戒。冬十月,孟氏將闢,籍除於臧氏。臧孫使正夫助之,除於東門甲,從己而視之。孟氏又告季孫。季孫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奔邾。」是也。雲「自邾如防,使為以大蔡納請」者,《傳》又曰:「初,臧宣叔娶於鑄,生賈及為而死。繼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生紇,長於公宮。姜氏愛之,故立之。
  • 王開東:雖千萬人吾往矣!
    既然儒家不主張三思而行,那麼主張什麼呢?《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翻譯過來,曾子對子襄說:「你希望能勇敢嗎?
  • 『1·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1·4』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吾問信於孔子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陸繼成
    &nbsp&nbsp&nbsp&nbsp吾對曰:「其難以行之。」&nbsp&nbsp&nbsp&nbsp子曰:「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也。」&nbsp&nbsp&nbsp&nbsp吾曰:「信者,位列五常,儒家傳統倫理之準則,智者所當飭也。
  • 《扶搖》所說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什麼意思?原來這麼有深意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電視劇,就會出現這樣一段介紹:該劇講述了出生底層的平凡少女扶搖,為解救同伴奮而下山踏上五洲歷險徵途,在此過程中意外結識長孫無極,並與其相知相愛並肩而立;兩人堅守「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信念,歷經磨難披荊斬棘,最終成功對抗不公的命運。那麼這個「雖千萬人吾往矣」是什麼意思呢?
  • 《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但卻沒有用來表示第一人稱的例子,到《論語》之後的文獻中,吾字用於表示第一人獮的意思才漸漸多起來。吾的本義即用作代詞。表示第一人稱。我。《爾雅.釋詁》:「吾,我也。」比如《論語.學而》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的「三」,用來表示多的意思。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本義之外,吾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通「御」。抵禦。上面說了,這其實是吾字最早的用法。
  • 子曰:『吾以子為異...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 國學:學友向先生求道的聊天記錄,雖千萬人吾往矣
    挑選了比較困擾年輕人的一個問題,大部分人學習國學後,反而融入不了自己生活的圈子。我覺得很可笑,學習國學是為了升華自己,得到靈魂深處的解脫,修身養性是必須要做的,而不是通過國學來展現與他人的不同,疏遠別人,能夠在紛擾的生活中能夠保持內心的真實性,不被世俗生活完全同化,能夠保留自己,修身養性可以解放自己,不為世事而痛心煩憂,學習國學啟迪我們的生活智慧,讓我們自己得到升華,這才是國學的一大功用!
  •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精品推薦)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太平御覽》四百一十三引師覺授《孝子傳》云:閔損字子騫,以德行稱。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母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此法乃道,行此法於萬物,道也。孝悌是不是道,從閔子騫的這事就能看出是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