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
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一首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後,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代宗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於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明代宗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哪裡還能找到這樣的人?」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英宗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竑製造不軌言論。
到抄于謙家的時候,發現他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明英宗召大臣進去看,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于謙的兒子于冕赦免回來。于冕上疏為其父親申訴冤枉,最終憲宗恢復了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于謙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大臣了,他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
《明史》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董其昌講他:「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不僅政治,軍事才能一流,而且品德也無可挑剔,是歷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備之人,是中華民族的真英雄。正如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所言:于謙是明代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詠石灰》為題的詩,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能否算是大臣?」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由和冉求呀。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公之道,以合於仁道的方式的來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他寧辭職不幹。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只能算是有些才能的備位充數臣子罷了。」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對季氏唯命是從所有事都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幹。」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