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

2020-12-13 我從書中來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

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一首以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自從土木之變以後,發誓不和敵人共生存。經常住在值班的地方,不回家。一向有痰症病,明代宗派太監興安、舒良輪流前往探望。聽說他的衣服、用具過於簡單,下詔令宮中造了賜給他,所賜東西甚至連醋菜都有了。又親自到萬歲山,砍竹取汁賜給他。有人說明代宗太過寵愛于謙,興安等說:「他日夜為國分憂,不問家產,如果他去了,讓朝廷到哪裡還能找到這樣的人?」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英宗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竑製造不軌言論。

到抄于謙家的時候,發現他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

于謙已死,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明英宗召大臣進去看,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石亨中傷,充軍到金齒口。又過了幾年,石亨亦被捕入獄,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情得以真相大白。

明憲宗成化初年,將于謙的兒子于冕赦免回來。于冕上疏為其父親申訴冤枉,最終憲宗恢復了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于謙可以說是歷史上著名的大臣了,他重名節,輕名利;重成仁,輕殺身;重社稷,輕君王。

《明史》贊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董其昌講他:「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于謙不僅政治,軍事才能一流,而且品德也無可挑剔,是歷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備之人,是中華民族的真英雄。正如史學家白壽彝先生所言:于謙是明代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詠石灰》為題的詩,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能否算是大臣?」孔子說:「我以為你是問別人,原來是問由和冉求呀。所謂大臣是能夠用周公之道,以合於仁道的方式的來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他寧辭職不幹。現在由和求這兩個人,只能算是有些才能的備位充數臣子罷了。」季子然說:「那麼他們會對季氏唯命是從所有事都幹嗎?」孔子說:「殺父親、殺君主的事,他們也不會跟著幹。」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相關焦點

  • 論語學習心得——先進第十一(286)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什麼是「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
    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見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孔安國註:「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範寧云:仁道宏遠,仲由未能有之。
  •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精品推薦)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孔曰:「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者,唯聖與仁,人行之大者也。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也。「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者,抑,語辭。為,猶學也。孔子言已學先王之道不厭,教誨於人不倦,但可謂如此而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者,公西華聞孔子云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故答於孔子曰:「正如所言不厭、不倦之二事,弟子猶不能學,況仁聖乎!」
  • 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
  • 曾皙要「一問三連」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第二部分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今母歿矣,吾責塞矣。吾聞之:節士不以辱生。遂奔敵,殺七十人而死。臧武仲、公綽、卞莊子、冉求四人都是魯國人。「成人」,真正的人。朱子解釋為全人。與成人相對而言的是假人,如同於動物的人,沒有達到真正修養的人。
  •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 論語閱讀: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的春遊談什麼?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雖然我年紀比你們大,你們也不要感到有什麼拘束啊。平常在家的時候,你們總是說沒有伯樂賞識你們,假如現在真的有伯樂在,你們打算怎麼說呢?孔老夫子的弟子號稱三千,賢人七十二,說起來,他的弟子們有很多都是真有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