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閱讀: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孔子的春遊談什麼?

2020-12-17 經典悅讀

春天,正是《黃帝內經》上講的「天地俱興、萬物以榮」的好日子。好容易有幾天清明假期,各個旅遊景點遊人如織。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個春天,孔老夫子也同樣沒有辜負大好的春光,帶著幾個弟子春遊了。這件事記錄在《論語·先進》裡。

我們現在的春遊呢,無非是幾個朋友在一起,逛逛公園、爬爬山、拍拍照、吃點東西,然後扔下一堆垃圾,表示自己到此一遊了,然後就回家。那孔老夫子組織的春遊,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邊看原文邊聊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次春遊,孔老夫子帶了四個學生。大概是找到了合適的地方了,這四個學生圍著老師坐了下來。大概是春日的陽光讓人溫暖,春日的鮮花特別養眼,在微微的春風下,孔老夫子開始和弟子們聊天了。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雖然我年紀比你們大,你們也不要感到有什麼拘束啊。平常在家的時候,你們總是說沒有伯樂賞識你們,假如現在真的有伯樂在,你們打算怎麼說呢?孔老夫子的弟子號稱三千,賢人七十二,說起來,他的弟子們有很多都是真有本事的。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是個急性子,聽老師這麼一說,馬上就開口了:「假如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被大國武力欺負,國內還鬧饑荒,這樣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我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人民驍勇善戰,並且還能懂得禮儀。」子路這話,說得很有信心的嘛。

「夫子哂之。」孔老夫子聽了子路的話,微微一笑,並沒有加什麼評論。只是這個「哂」字,讓人懷疑孔子有點譏笑的意思。哂的漢字構成:「口」加「西」,難不成孔子心裡認為子路說的話就象太陽打西邊出來的?但這種猜測似乎有點不厚道,孔子曾多次談到子路擅長政事。又或許孔子是笑他還是那麼急躁,沉不住氣,做什麼事都是一馬當先的衝出來了。

「求,爾何如?」接著,孔子就問冉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求剛開始說方圓六、七十裡的國家,馬上又改口變小,為五、六十裡的國家。這樣五、六十的國家呢,如果他去治理的話,到第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吃飽穿暖,至於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教化了。冉求還是很穩重的,知道自己什麼行,什麼不行。

「赤,爾何如?」孔子沒有對冉求的話發表評論,而是直接問公西赤了。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赤的意思是:「我不敢說我能做到,但是我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同別國會盟的活動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禮官。」公西赤這番話挺謙虛了,孔子後來也是這麼評價的。

「點,爾何如?」孔老夫子這裡同樣也沒有評價公西赤的話,而是直接就問曾點了。曾點是曾參他爸,曾參大概比他父親更出名,是二十四孝的主角之一。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聽到老師點到自己的名,曾點把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的一聲結束了彈琴,然後離開瑟站起來說:「我的志向和他們三位說的都不一樣。」

曾點的這一系列動作,很有畫面感啊,不急不躁,很是優雅。他們春遊居然還帶著樂器的,如果是在現代,這也太拉風了吧。特意找度娘查了一下,瑟是撥弦樂器,和古琴差不多,個頭也不小呢。我想,他們春遊,一定是駕著馬車去的,瑟是放在馬車上的。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孔老夫子說了:「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人談各人的志向罷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點的意思是:「暮春三月,換上春裝,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吟唱著回家。」這番話,也好有畫面感啊;這樣的生活,是多麼愜意啊!難怪曾點說他的志向和其他三位的志向不同。看看其他三位,他們的志向都是好好工作;而曾點的志向呢?,則是好好生活啊,這著眼點就不一樣了。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老夫子聽到這裡,終於說話了,他長嘆一聲說:「我的志向和曾點是一樣的啊。」這麼看來,夫子的志向也是要好好生活啊。只是夫子為何要「喟然嘆曰」呢?是不是夫子覺得眾人汲汲於名利,願意以好好生活為志向的人實在太少了呢?

不知夫子他們談完志向後,還聊了一些什麼?他們回去的路上,是不是坐在馬車上「詠而歸」的呢?這大概是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一次春遊了吧。

相關焦點

  • 223.顏淵喟然嘆孔子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章有三段,仰之彌高以前是一段,循循善誘到約之以禮,是教方法。最後講自己的學習體會。喟然嘆曰,喟然是嘆息的聲音。同樣是嘆息的聲音,但有各種不同,這裡是顏淵感到自己很幸運。就是學佛講有充滿法喜的意思。
  • 三月初三,吾與點也――《論語侍坐章》解說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特意等三位同學都走了,然後一個人留下了探一探老師的口風,他問孔子對子路的看法,對冉有的看法,對公西華的看法,卻始終沒問對他自己的看法,實在是耐人尋味。也許是遺傳,曾參面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開示,也沒有追問一句「這一以貫之的是什麼」,而是自以為是地解釋說「忠恕而已」。因為孔子沒有對「吾與點也」再加按語,所以後世解讀也不盡一致。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亦可以弗畔矣●(見論語6·27;12·15) ●仁者(見論語6·30) 惟我與爾有是●(見論語7·11) 吾知免●(見論語8·3) 吾已矣●(見論語9·9) 逝者如斯●(見論語9·17)
  • 從《論語》中看孔子的志向觀
    孔子日常除了教書之外,還挺喜歡關注學生的私人興趣和志向,也許是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論語》中至少有兩次孔子詢問學生志趣的記錄。這兩次的記錄展現了孔子的學生多姿多彩的課外興趣和人生志向。孔子經常拉著學生一起談談人生,談談理想。最著名的一次莫過於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之間的對談。這一篇至今還入選中學語文課本。或許國家也鼓勵人民教師經常找學生談人生談理想吧。談話開始,孔子先讓大家別不好意思,有啥說啥,頗有領導鼓勵下屬發言的風範。
  • 世上第一所孔子學院
    《侍坐章》是《論語》中最長的一章,也是孔子和弟子們交流最充分的一次。孔子上的那一堂課,集中代表了孔子作為一名傑出教師所採用的民主平等的教學方式,也傳達了孔子作為儒學鼻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晳後。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批評者認為她是「為統治者作注」,讚揚者說她是「立足於文本解讀《論語》」。我們現在也來談孔子,就只能是冰山之一角了。《論語》三章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下稱「侍坐」章;《季氏將伐顓臾》章,下稱「顓臾」章;《子路從而後》章,下稱「從而後」章。「侍坐」章記述的是孔子聽其弟子子路等四人談論各自志向抱負的事。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八
    孔子晚年,回憶這段經歷的時候,仍不無感傷地說:「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臨終前七日,「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夫子曰:『賜!爾來何遲也?』」師徒深情,有如父子。
  •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事發生在夫子週遊之前。公伯寮(生卒年不詳),事跡不詳。《論語講要》: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魯國人,與子路同做季氏的家臣。
  • 《論語》10則,孔子多才多藝,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釋義: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這有點像《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2、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釋義:孔子說:「我有知識嗎?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向我提問,我什麼也不知道。我從他問的事情的始末兩端推究而儘量地回答他。」4、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 半部《論語》備高考——京津江浙滬高考作文題分析
    接下來談一談,京津江浙滬的高考作文,怎麼用《論語》來答題。此前,就傳出北京將整部《論語》納入高考的消息,今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果然考到了《論語》,作文(微寫作)三選一,第三條就是《論語》題——讀了《論語》,在孔子眾弟子之中,你喜歡顏回,還是曾參,或者其他哪位?請選擇一位,為他寫一段評語。要求:符合人物特徵,150~200字。
  • 汪曾祺的「吾與點也」
    他覺得孔夫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可以發脾氣,賭咒發誓什麼的,很真實也很真誠。汪曾祺很喜歡《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讓在座的四位學生談談自己的志願,最後問到曾皙(點)。「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 資深文青一一孔子點讚曾皙之志
    孔子的弟子曾皙說自己平生最嚮往的不過是與幾個朋友去郊外春遊,穿著春服,在河邊沐浴,興致來了,就唱歌跳舞,然後詠而歸。為何這樣的人生理想,孔子卻深加讚賞呢?朱熹從理學及個人心性修養詮釋曰:「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
  •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
    《論語》全文之先進第十一11.1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11.2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
  • 孔子清晰明確地知道,他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孔子為誰感嘆?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異之說《論語》】之五百零一:夫子「學無常師」
    錢穆亦釋曰:「公孫朝以孔子之學博而大,故問於何而學得之。」子貢以夫子所學乃「文武之道」,而「文武之道」散存於諸賢之處,於是夫子「不恥下問」,遍學於諸人,博採眾長,成就其博學而多能之大賢。子貢從夫子學問之成而反觀,得出結論:「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以解公孫朝之問,以再現夫子一生之好學、善學。孔子曾自言「好學」。
  • 一名海外遊子的「孔子像」
    古人云,「讀論語如坐春風」,正是因為孔子和他的學生在論語中平易近人的模樣,而這「坐春風」三字,則是來源於下面這段故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細讀論語——顏回之死與孔子的選擇
    據說當年魯國有個叫少正卯的人讓孔門弟子三盈三虛,就是讓孔子的弟子多次改變心意離開孔子,但是唯獨顏回始終跟隨孔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這句是誇顏回聰明,能夠舉一反十,甚至孔子都有點自愧不如。
  •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為何只有他最得孔子喜愛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學習。所以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位最為有名,又稱為七十二賢人。那孔子的那麼多弟子中又有哪些人比較出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呢?比較出名的有顏回、子路、冉求、曾參等人,那麼孔子最欣賞的人是誰呢,毫無疑問是顏回。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孔子稱讚顏回的話中就可以略知一二。
  • 聖人孔子為什麼三次哭泣?
    孔子的志向宏大,話語卻甚是平易,西方有些哲人以其為閒言碎語,但這平易的話語之中,有無窮的智慧,隱而不發。這平易的話語更是給我們這個躁動喧囂時代的一劑良藥,回首但見天地曠然如斯。既然已經說好談孔子,那麼我們應當談些什麼?是談孔子開私學之先,有教無類,教出了三千門生,開創了諸子時代,興行教育之功嗎?還是孔子為政魯國,四方則之,路不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