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孔子為什麼三次哭泣?

2020-12-12 孝竹論史

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想和大家談談孔子,這個背影已經漸漸模糊的聖人,他曾經被歷代王朝一步一步抬上神壇,從公侯到王,再到大成至聖先師,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真實的面容上有了無數人來塗抹,又在近代的各種政治運動中跌入凡塵,但跌入凡塵也許只是「以孔子之名的那種腐朽」,儒家真精神反倒因此顯露了出來,熠熠生輝,正如民國時候流行的那句「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以名壞實,則攻其名,復其實。不過無論外界是毀是譽,孔子自是巋然不動的,那些不過濁世的一片浪花。千百年後,半點也剩不下,而孔子之德卻一直都在。

孔子曾經對他的弟子子路和顏子坦言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在一次祭典之後,孔子喟然而嘆,他的另外一個弟子子遊就問孔子為何要嘆氣,孔子說道「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對先王之道的不懈追求,士志於道的壯麗情懷,在孔子的這些話語裡顯露無疑,而孔子始終把老者放在前頭,那是因為孔子深知生死之外無大事,人最擔心的就是老病死三件事。這三件事就是從人之將終開始的,所以要消弭這個社會的不安,得從終事開始,能放心的老去,不害怕生病,坦然面對死亡,人心不安自消。這也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講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消費主義鋪天蓋地的宣傳,商家忙於更新換代,人們熱衷追逐潮流,怕老成為了一種心照不宣的思潮,但我們的文明自古卻推崇「長者」,在一本可以算作文明源頭的典籍《尚書》裡有這樣的記載:「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考就是老的意思,只要下足功夫,沉得住氣,老來反倒風採更勝。孔子的志向宏大,話語卻甚是平易,西方有些哲人以其為閒言碎語,但這平易的話語之中,有無窮的智慧,隱而不發。這平易的話語更是給我們這個躁動喧囂時代的一劑良藥,回首但見天地曠然如斯。

既然已經說好談孔子,那麼我們應當談些什麼?是談孔子開私學之先,有教無類,教出了三千門生,開創了諸子時代,興行教育之功嗎?還是孔子為政魯國,四方則之,路不拾遺?亦或是其贊易、序書、刪詩、定禮、正樂、作《春秋》,使得我們的文明在最大限度上保存了一些基本的核心內涵?我想上面列舉出來的這些內容固然極其重要,但是今天我想談的卻是孔子之哭。一說到「聖人」,今之世人頗覺不可親,視之如廟堂端坐之神袛,仿佛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沒有任何干係,但「七情弗學而能」,這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孔子是人道的聖人,至情至性,情緒更加鮮明,該哭也哭,哭學生至親,哭理想未成。因此如果想要見到那個各種塗抹之下真實的孔子,從此著手,或許能多一份親,多一份敬。

《論語》中「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氣象萬千,生機勃勃。德行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學有子遊、子夏。個個神採奕奕,陽氣灼灼,而孔子卻屢屢對顏子稱許有加: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翻遍整本《論語》,諸多弟子當中惟有顏子能得孔子如此多的讚嘆,而顏子對孔子也是如此: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那一回,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子未離孔門半步。

那一回,孔子在匡地被認作是陽虎,顏子在後面才逃出來,孔子以為顏子已經死去,顏子回答「子在,回何敢死」。

那一回,孔氏一門被困於陳、蔡之間,「從者病,莫能興」,孔子巋然不動,「講誦弦歌不衰」。孔子知門下弟子有慍心,便與子路、子貢、顏子三位高弟都有一次談話,孔子都是這樣開頭的「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我們的志向道路錯了嗎?怎麼會到這個地步呢?

子路回答「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是我們沒做到仁沒做到知嗎?

子貢回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夫子何不降低身段,與世俗做些妥協呢?

顏子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道「使爾多財,吾為爾宰」你有錢開家公司,我就來做你的總經理吧。

從陳、蔡被圍,能看出孔門諸多弟子中,顏子是少有的與孔子之志相同的,志不是單純的想要和想法,是行動精華的積累,這條道路上有無數的取捨,而每次的取捨都會叫你的終點發生輕微的變化,在電光火石之間取捨,在艱難選擇中取捨。孔子與顏子是在日日夜夜無數的積累下才能做到縱然被困依然「講誦弦歌不衰」依然自信堅守先王之道,坦然淡然面對突如其來的考驗,面對考驗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取捨的能力,不是突擊可以達到的,不是自大想當然可以積累的,不是人心之危可以觸摸的,不是志散自欺可以仰望的。

孔子的志是先王之志,憧憬的是回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那個安穩恬淡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誰不憧憬呢?但孔子卻能一生無改於此道,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只有如此,方才能稱作志氣。而顏子之志亦如此。《孟子·滕文公》記載顏子的話,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帝和大禹都是上古先王,有為者就應當像他們那樣啊,這讓我想起當年始皇出遊,高祖嗟然而嘆「大丈夫當如是」,項王直截了當「彼可取而代之」,顏子的話不像項王那樣霸道,更類似高祖,意興洋洋,不勝欣羨。

顏子曾經對定公如此說道:「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先王舜帝不讓民眾處於窮困的境地,就不會失去民眾,在孔子讓顏子坦言自身志向,顏子說「願無伐善,無施勞」道盡了先王之意,後世之王如果是無能平庸之輩,反倒黎民無事,一旦遇上雄才大略的君主,開疆拓土,窮兵黷武,修建工程,勞民傷財,以至於四海沸騰。若是效仿先王無為而治,哪裡會如此多勞而少功呢?古時有《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世人都說是諷刺堯帝的,但這恰恰證明了堯帝的聖德,不勞苦百姓,使百姓能安居樂業。以前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裡之君卒王天下,也是因為修身正己的緣故,這才是真正的皇者帝道。

先王之志是夫子與顏子二者之志,這種聖王修身正己,百姓安居樂業、安穩自在的社會是他們共同的追求,無數次取捨抉擇和考驗,他們都沒有放棄和妥協,因此他們才能相知無隔,才能患難相守,這不是俗世之人能夠想像的,所以在顏子逝世後,孔子才會如此傷心。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顏子雖然是孔子的弟子,但也是孔子的朋友啊!顏子和孔子雖都已離開我們千年,但時空不過是隔絕不同德行存在的名詞,他們一直都在,我們一直都在。

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古代的「大學」開始學的時候大概就是十五、六歲,和現在高考完上大學的時間差不了一兩年,這個不同時代不見得一樣。所以《大學·學記》提到學九年,到最後「強立而不反」,這時學就算有所成了。實際上周秦時代,士人入世的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而孔子三十歲的時候,齊景公與晏嬰來到了魯國,景公問孔子:「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以前秦穆公國家小地方偏僻,為什麼能稱霸呢?孔子答道:「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國家雖然小,但有先王之志,地方雖然偏僻,但行為卻符合中正的道理。由這個故事來看,這個時候的孔子已經立下了先王之志。孔子曾說自己信而好古,而這一年《左傳》記載了孔子的又一次哭泣。「子產卒,孔子聞之泣:「古之遺愛也!」,子產是春秋時鄭國公子子國的兒子,那時候的鄭國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國際形勢險峻,國內形勢動蕩,而子產古道遺風,不論修己還是治人都稱得上敦倫篤行,其整頓田制,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稅;作丘賦,依土地人口數量交納軍賦;鑄刑書,修訂並公布了成文法;實行學而後入政、擇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毀鄉校,願聞庶人議政,有控制地開放言路。因此顯效鄭國,孔子便稱美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產之政有先王遺風,「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子產死後,「國人哀亡」。而孔子哭子產,物傷其類也。

國之不存,哪有什麼安身修行的場所,孔子不辭辛苦周遊列國,風塵浸染,數陷於絕境,為的只不過是在那亂世之中找到一條回到無為而治的道路,諸侯貴族修身,以禮而能至君子,名實相符,百姓庶民修學、禮、修身能為士人,一樣可以踏上這條道路。如果孔子能放下身段,稍作妥協,世人豔羨的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正如孔子的弟子冉求,「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以冉求的能耐,從政當然不成問題,但正如其與孔子的對話所反映的問題,「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冉求妥協了,最後連為季氏聚斂也做了,而孔子的回應是「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條道路上有無數的取捨,而每次的取捨都會叫你的終點發生輕微的變化。

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終於返回了魯國,故土難離啊,孔子在此寫《春秋》寄希望於後世,而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叔孫氏的車夫鉏商狩獵捕獲了一隻麒麟,麒麟是仁獸,有王者才出現,孔子知道了這個事,反袂拭面,涕沾袍,孰為來哉!孰為來哉?你來是做什麼呀?孔子嘆道「吾道窮矣」絕筆春秋。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春秋之後是戰國,雖然孟子曾說「春秋無義戰」,但相對於戰國,春秋仍保留了更多的先王遺風,戰爭仍舊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而戰國攻伐徵戰陰謀算計遠遠超過春秋之時,秦趙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命令「丁男十六以上六十以下悉赴軍前」,戰爭之酷烈由此可見,最後暴秦以殺戮戰爭統一全國,文明又一次斷層。夫子泣麟,絕筆春秋是否也是有所感應呢?

孔子而立之後所哭,皆是為先王之志,君子之道。文明降本流末本是趨勢,離無為之治越來越遠,而夫子之儒家逆此趨勢,反者道之動,正與道家修行之意相仿佛,我命由我,方有純純自歸之日,夫子與武侯一樣,都是身在西,不可為,而為之,身國同構,自西還東。孔子出生的時候,是魯襄公二十二年,離文武周公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五百年,他這一生當中為道奔走,未有停止和歇息,在他之後,仍有無數仁人志士有志於道,但這一切都沒有讓這個世界重新回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先王之治,我們往前推五百年是西方開闢新航路之時,相比孔子,不論人文環境還是自然環境,現在這個時代都更加的困難,那麼這麼困難,那麼可能用盡一生還是不能得志,你還願意踏上這條路嗎?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想我的答案就是「在這條茫茫前路上,能多進一步就多進一步,進一步有一步的喜悅」

本文為自媒體孝竹論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實不管聖人多麼偉大,終究也是肉體凡身。作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凡人,孔子和老婆的婚姻狀況如何?
  • 我們為何尊孔子為聖人?誰又是連聖人孔子都搞不定的熊學生?
    正所謂: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無己,真人無雙。何謂聖人?既然孔子這麼討厭宰予,怎麼還把宰予配享在文廟裡呢。其實,我們要想試著理解聖人,就一定要跳出常理。任何斷章取義的理解都會是盲人摸象。所以說,我們不能從普通人的角度去理解聖人的言行。不要以為,孔子罵過宰予就以為是討厭他。聖人還諷刺過子貢是胡璉之器呢,然後又說君子不器。難道他認為子貢是小人嗎?當然不是。
  • 聖人孔子一生的四大「汙點」
    孔夫子被人們當作典型,膜拜了2000多年,號為聖人。作為穿越時空的先進典型,必然經過塗脂抹粉、濃妝打扮,外加濾鏡、P圖,這樣的孔夫子自然成仁成聖,美麗得不要不要的。老夫少妻野合而生的孔子可能就是個私生子,要是能夠親眼看到自己會有如此巨大的聲譽,想必一定會偷著樂呵。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為什麼孔子,現在被尊稱為千古聖人,在那時卻一生沒被重用
    說起來孔子,提起來他大家對他的印象是什麼?那肯定就是聖人呀,肯定就是各種頭銜和標籤,說起來可是一個閃亮亮響噹噹的人物,可是就是在現在這麼厲害的人,而且在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來這麼厲害的一個人,可是他的一生卻都沒有被重用。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聖人的童年也很苦
    在其上,無數聖人學者建立起了中華文明的基石,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就是被我們稱為孔聖人的孔丘,在中華文化的傳說中,聖人的出世和偉人的降生都會伴隨著上天的祥瑞之兆,所以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這樣人物在生活中都會順風順水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往往成就越高的人所經歷的苦難也是嚴重的,而作為儒家聖人孔子的童年過得其實並不是很幸福,所以當有人問孔子為何如此優秀的時候孔子回答「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不知道的快來看看!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不知道的快來看看! 孔子開創了儒家文化的先河,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觀點,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等,並具有「萬世師表」之形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 改變歷史命運的三次野合,一個開啟朝代,一個創造聖人
    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野合事件很多,這三次最為著名。一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一個締造了聖人,供人們學習了兩千多年;還有一個給我們民族起名叫漢族。第一個是大禹。第二個是聖人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言之鑿鑿,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古代有孔子的衛道士一再迴避並且粉飾此事,說野合不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而是指納妾生子,其實大可不必。春秋時期,男女在野外談戀愛很正常,何況那時還地廣人稀?古人並不以此否認孔子,還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思想是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時代的聖經,以後還將永遠照亮中國!
  • 聖人孔子當年一句罵人的話卻成了千古名言,為什麼?
    孔子有3000多名學生,72名入室弟子,他的教育方式也一直被人們所推崇,其主要特色是「因材施教」,即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特長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而孔子當年一句罵學生的話,卻成了千古名言,這是為什麼呢?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能有那麼多的學生,可謂人數眾多了,自然這其中有得意門生,比如顏回等,也就會有個別不聽話調皮搗蛋,亦或不好好學習的學生的。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當下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聖人都出現在古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的古代,都有千古傳誦的聖人。為什麼在當下社會卻沒有聖人,尤其是越發達的國家,聖人越不容易出現呢?所謂的「聖人」,其實主要是指道德完善者。而不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領域的卓越者。這樣一來,題目的問題也就轉化成了,古代為什麼能出現道德完善者,當下發達世界為什麼不容易出現道德完善者。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發達」這兩個字上。
  • 東西方三大聖人虛心求教偶得真知終成聖人
    下面講一下東西方三大聖人求教的小故事。學界有"東方三聖","西方三聖"的說法。"東方三聖"指的是老子,孔子和六祖慧能大師。這三大聖人剛好對應道家、儒家和佛家。"西方三聖"指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三人前後依次為師生關係。"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有被人吃癟的時候,以至於回到家整整三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聖人亦讀之。」  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
  • 千古聖人孔子不為人知的六個秘密!
    孔子在中華民族的地位自不必多言,但鮮有人了解真實的孔子,今天筆者且從幾個方面,給大家說一說真實的孔子。孔子一生頗為艱難,三歲喪父,晚年喪子,且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早逝。我們現在考察孔子的生活,《論語》當為第一手資料。這本書,由其弟子、再傳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生活、授課時的言論,編輯而成。
  • 年度大戲,大型民族舞劇《孔子》再現聖人的一生……
    聽說來看舞劇《孔子》的觀眾,顏值都超高噠~~這不,發現兩位小仙女~~ 舞劇《孔子》想展現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我不會去呈現一個全面的孔子,也不會去迎合一部分人對孔子的既定認知,而是要把壓在孔子身上的重負卸下來,為觀眾呈現一個鮮活的孔子。」對她來說,孔子既是眾人眼中的聖人,也是一個平易近人的長輩,也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她希望將自己對先人的理解,以舞蹈的形式傳遞給大眾。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02、晏嬰為什麼能讓人「久而敬之」?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譯註: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往,相處久了別人更加尊敬他。」註:晏平仲,名嬰,諡號平,齊國宰相。解析:晏嬰善於跟人交朋友,但朋友之間相處久了,會產生嫌隙或分歧漸漸疏遠。而晏嬰沒有這樣,反而讓人跟他越走越近,對他越來越尊敬。為什麼?
  • 文化聖人孔子簡介
    個人成就 少時聰穎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
  • 傅說,先於孔子800年而成聖的聖人,他是誰?
    上一篇說到,商朝中興居然是靠一個奴隸傅說(yue)就是這個奴隸,傅說是誰,為什麼說他是先於孔子而成聖的聖人?傅說傳說傅說天資聰穎,但父母早亡,勤奮好學的傅說早諳世事,但他不願意和欺壓百姓的奴隸主相處,就躲到一個山洞裡。
  •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
    為什麼聖人都只出現在古代,而現如今發達的世界裡,卻沒有聖人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古至今,我們有長達五千年的光輝歷史,流傳下來的還有各種書聖,詩聖的傳說。然而這些人都是古代出現的,到了現代甚至民國時代就再也沒有稱之為「聖」的人物了。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論語》中大量有關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恆者、君子、士、大人、賢人、善人、仁人、聖人等的評述,集中表現了孔子對人格修煉永無止境的層級認識。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