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危城》講述「雖萬千人吾往矣」精神)
劇照。
京華時報8月18日報導 陳木勝編劇、導演的《危城》,主角顯然是劉青雲飾演的這位中年男人——楊克難,在軍閥二代殺戮百姓、大軍即將屠城之際,雖萬千人吾往矣,勇於擔當的故事。楊克難便是孟子筆下的大丈夫,有著頂天立地的浩然之氣,完美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近現代蘊涵。
香港電影中的民國,絕大多數在本質上來說,都是架空的藝術舞臺,本片也是如此,觀眾絕對沒有必要去考究民國初年的南北軍閥有無具體指代。洪金寶擔任動作導演,彭于晏、古天樂、吳京、袁泉、廖啟智、江疏影、釋延能、姜皓文、洪天照、吳廷燁等演員參與演出這場正義之道,區別在於各自內心的選擇。
看完《危城》,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便是「有強權沒公理」。強權與公理,是近現代中國最為重要的關鍵矛盾之一。對於少年、青年來說,啟蒙與救亡都是未來。對於中年人或者說世俗中人來說,強權與公理時刻籠罩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上。古天樂飾演的少帥曹少璘,來到普城(意思是普通的城市)肆意妄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時而猙獰為厲鬼,時而癲狂似頑童,忽然怯懦做白痴。楊克難的難處,顯然要比美國西部片中的英雄更難處理,即使有彭于晏飾演的浪人(流浪的刀客)馬鋒支持,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危局之下,我們發現其他所有的路徑,都不能通向美好的未來。
恰逢亂世、民不聊生,沒有誰比楊克難更加清楚這個世界的規則,也沒有誰比楊克難更加明白該如何在這個世道中生存。抓捕曹少璘,就是向擁有強勢力量的軍閥宣戰,然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抓捕曹少璘,究其原因,無非是其心中一直堅守的「公義」二字,曹少璘說玩遊戲,遊戲分輸贏,而楊克難說了,「我沒做錯,會輸什麼呢?」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在危急時刻才更加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這是電影,和現實還是有差別的,相比楊克難那種剛正而不計較利益得失,更多人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因此很少有人可以拍著胸脯,跟楊克難一樣,頂天立地說一句「我都沒做錯,會輸什麼呢?」
回過頭來說,楊克難是否真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非也。曹少璘才是真正的初生牛犢,仗著大帥的庇護,就可以肆無忌憚,他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只是享受刺激,而在享受的過程當中,無所顧忌。
楊克難不一樣,他是懂得權衡的,是通曉深思熟慮的,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他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也知道不這麼做的後果。楊克難作為保衛團團長,可以選擇苟活,然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站在「公義」一方。這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比初生牛犢不怕虎,多了「明知」二字,因而便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氣和毅力。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當一個人的訴求和一個群體的訴求發生衝突的時候,即便知道自己是對的,做起來的時候也會面臨無限的阻礙。楊克難沒有錯,他想要的就是曹少璘能夠償命。但普城的百姓也沒有錯,他們只想要在這個戰爭年代安安穩穩地活下去,什麼公道、什么正義,亂世之中,活下去才是真理,在大環境違逆的情況之下,楊克難的「明知」就顯得十分被動。他能做到「明知」,也能做到「為之」,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喜歡揣著明白當糊塗,明知需為之,卻逃避責任,若不是楊克難力挽狂瀾,普城早已成為一座死城。楊克難既有「雖萬千人吾往矣」的精神,又是桑德爾所說的自由選擇下的偉大的人,這才是國人真正需要的人生態度。 (雲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