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的張先生沒想到,他花費1.3萬元買到的高級職稱證書,成本只要10元。直到警方找上門,他才意識到被騙。
張先生還不知道的是,這紙「證書」的暴利背後是一條規模龐大、人員複雜的製售假證產業鏈:
非法培訓機構對外宣稱「內部有關係」,招攬客戶;
「中間人」與線下
專業制假人員聯繫,根據職稱類型和數量,完成假證製作;「中間人」還聯繫
技術人員將辦證人員身份數據上傳至仿冒的官方網站,便於辦證人員查詢;最後,由「中間人」或制假證人員將假證寄送給辦證人。
假證涵蓋勞動人事、科教文化等領域。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江蘇南通警方近日破獲這起公安部掛牌督辦的製售假證案件,
抓獲犯罪嫌疑人25人,關閉虛假的人社及教育部門網站12個,打掉非法培訓機構3個、地下辦假證窩點2處,初步發現辦假證人員3.4萬餘人,涉案金額過億元。假證涵蓋勞動人事、科教文化、衛生醫藥、工程建設等領域。
「我們將要求製售假證涉及到的有關地區人社部門積極配合公安部門予以嚴厲打擊。」6月1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答覆澎湃新聞採訪時的函中表示,今後,對於製作和販賣假證等違紀違法行為,人社部門配合公安機關部門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目前,該案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非法培訓機構:為牟暴利,變假證推銷機構2016年5月左右,身為南通某紡織機械公司總經理的張先生接到一個陌生電話,對方自稱系北京某諮詢公司的工作人員,聲稱其公司有渠道和關係,可幫忙辦理中高級職稱,問他是否需要。
這正好說到張先生的心坎上。「我本身有中級職稱,只不過沒有時間去參加培訓和考試,我也想辦一個高級工程師的資格證書,正好對方公司主動聯繫我,還有渠道辦到這個證書。」張先生說,對方要價2萬元,最後砍價到1.3萬元成交。隨後,他將其信息和資料發到對方指定郵箱,並匯了1.3萬元到對方公司帳戶。
幾個月後,張先生收到一張「山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和一張寫有網址的紙條。
他登錄對方提供的網址,進入查詢,查到網上有他的證書和批文,他以為對方「走後門」辦的是真證,直到警方找上門,他才知是假證。北京這家諮詢公司是南通警方查獲的3家非法培訓機構之一,蘇某是該公司的法人代表。他供述稱,
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最初是做正規的輔導培訓,後來發現辦假證來錢快,繼而開始代辦假證。2013年下旬,蘇某在一建築行業QQ群,遇到一個叫
吳某新的人。「他在群裡發小廣告,聲稱可代辦中高級職稱,不需要考試,辦中級職稱3000元,高級職稱5000元,職稱證書辦成後,會給通知,並把證書寄給客戶。」
蘇某見有利可圖,於是和吳某新搭上了線。南通警方查明,吳某新今年41歲,內蒙古人,
早年辦過培訓機構,有一定的建築行業人脈,2012年起開始代辦職稱業務,是整個製售假證鏈條的「中間人」。蘇某招攬客戶
有一套流程和話術。首先,公司業務員在網上查找從事建築行業人員的名單,然後打電話給對方,聲稱自己是中國建築施工管理協會的工作人員,可以代理職稱評報,不需培訓和考試。
「如果對方需要,就發一份協會的紅頭文件給他,上面有辦證的手續和費用。之後,讓對方發來資料信息,並把費用打到公司帳戶上。」蘇某說,業務員整理好客戶資料後,他再打包發給吳某新。
兩三個月後,吳某新會通知蘇某證書已辦成,並將驗證職稱證書的網址發給他。蘇某再將網址發給業務員,由業務員告知客戶。
蘇某供稱,他們對外宣傳時,中級職稱要價9800元,高級職稱19800元。如果客戶討價,可便宜一兩千元。兩年間,他們共代辦百餘張假證,收款100萬元左右。而他對外宣稱的「中國建築施工管理協會」,實際上是其在香港註冊的
「山寨協會」。
辦案民警唐煜煜向澎湃新聞介紹,拿到正規的中級高級職稱證書,要經過一套嚴格的考試和評審程序,在製售假證過程中,這類非法培訓機構都打著「有關係、有渠道」的幌子,讓客戶以為他們能辦到真證,
一旦客戶發現受騙,他們便積極退錢,希望息事寧人,以防客戶報警。
南通警方查獲的假公章。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收到培訓機構發來的客戶資料後,吳某新便將客戶資料發給那些專門製作假證的人員。
王某是幫吳某新制證的人員之一,今年34歲,湖南雙峰人,2017年5月10日被公安機關抓獲,目前羈押在南通市看守所。
他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
他們村很多人靠制假證營生,2009年他跟老鄉到河北秦皇島開始製作假證。最初,他通過在街頭刷小廣告做宣傳,做學歷證、離婚證等證書。2016年3月,他開始幫吳某新做全套的職稱證書,製成後,他根據吳某新提供的地址郵寄給客戶。相關法律文書還顯示,2012年王某因犯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被秦皇島海港區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期兩年執行。
王某說,他幫吳某新做的假證
主要是建築行業的中高級職稱證書,最高級別的單位是省人社廳,制1張假證花10分鐘。「客戶需要製作什麼何種證書,就找出相應的空白的模板和公章,
如果沒有這種公章,我就自己私刻一個,然後將客戶的信息填上去,蓋上公章就可以了。」
王某稱,制一個假證,吳某新給他75元,而制證的成本為10元。從去年3月底到被抓的1年多時間,他一共做了三四千套假證,獲利20多萬元。
南通警方查獲大量制假證需要的評審資料。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唐煜煜說,他們在查獲王某的制假窩點時,看到其屋內有一面牆的櫥櫃,裡面全是制證原材料,地上堆放著整箱的評審所需資料,如離職證明、英語考試證書等,全都是蓋過章的。此外,屋裡還有各種印表機、掃描儀,
各類假印章2000餘枚。「模仿得的還比較真實,一般用肉眼很難分辨出來,有的用紫藍光燈打上去,還能看到防偽條。」
南通警方查獲的部分假證。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王某的制假窩點是南通警方目前查獲的兩個窩點之一。南通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副局長沙俊斌說,他們繳獲各類虛假證件
22000本、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等各類假印章
2000餘枚,查扣的半成品假證及制假專用紙張有
1.2噸。
南通警方查獲的贓物。 澎湃新聞記者 邢丙銀 圖在南通小海派出所,辦案民警向澎湃新聞展示了部分收繳贓物。澎湃新聞看到,十幾米長的桌子上,擺放著的有學歷證、中級職稱證、離婚證等證書,查獲的假公章按省分區擺放,從縣一級的到國家部委辦局級的公章一應俱全。
虛假官網:可通過技術處理在搜尋引擎排名第一假證製作出來了,如何讓那些客戶相信他們拿到的就是真的證書?
據牽頭偵辦該案的南通市公安局網安支隊相關負責同志介紹,2012年前後,製成的假證上一般會留有
查詢電話供客戶驗證真偽,而這個固定電話實際上由制假證的人控制,當客戶撥打電話查詢時,即呼叫轉移到制假證人的手機上。
隨著網絡發展,職稱證書驗證轉移到網上,原始作案手段遭淘汰,於是制假人員通過
仿冒網站欺騙客戶。
南通警方查明,本案中,吳某新作為「中間人」,他在聯繫制假證人員的同時,還通過社交平臺,尋找技術人員,將客戶信息數據上傳至仿冒的官方網站,便於客戶查詢,取得客戶信任。
高某曾幫吳某新上傳兩三百條信息。據高某供述,2012年大專畢業後,他曾在私人老闆辦的成人教育學校做招生工作,生病後,在家待著,平時在QQ群打廣告作宣傳,代辦學歷證書。
2015年11月,吳某新在QQ群裡看到他的宣傳後與他私聊,問他是否會做假網站,並將個人信息上傳到網站。「他和我談的價格是上傳一條信息100元至150元。」高某供稱,他在網上找了一個技術員代做假網站,然後再將吳某新發給他的個人信息上傳到假網站,他一共收了吳某新兩萬元。
馬某是高某「物色」到的技術員,今年31歲,四川南部縣人,因涉嫌詐騙罪於2017年1月11日被取保候審。
他供述稱,自己在大學本科畢業後進入了一家軟體公司工作,平時會接一些私活賺錢,比如幫企業做網站和仿冒網站。2015年11月,他在QQ群裡認識了高某,對方在群裡問誰會做仿冒網站,他說自己可以,然後倆人加了好友私聊。
「第一次讓我做青島政務網的仿站,當時談好的價格是一個仿站500元,後來他還要求能上傳數據和個人信息,價格就談到1000元。」馬某供稱,談好價格後,他按照高某要求做了一個相似度極高的山寨網站,非專業人士很難看出來,「這樣客戶以為自己登錄的就是真網站。」
網站製成後,馬某還按照高某的要求,在後臺上傳數據。「我上傳了數條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證書編號、資格證書資歷等信息,有時一次傳幾條,有時傳十幾條。」
據馬某交代,他一共為高某做了12個假網站,除青島政務網外,還有中國教育網、江蘇省人事職稱網、山東人力資源公開信息網等。
唐煜煜說,這類虛假網站與官網極度相似,有的域名就差幾個字母,而且
經過排名優化技術處理,在相關搜尋引擎排名第一,讓辦證人員一搜即能找到,極具欺騙性。
人社部: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職稱評審管理系統身在看守所的吳某新對自己的行為悔恨不已。
他說,以前他認為幫辦假證是幫了客戶的忙,現在來看,讓那些不具備資格的人員取得證書,這對那些經過長時間積累才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多位涉案人員從自身經歷談到,有的客戶明知是假證而辦證,有的客戶可能不知辦的是假證,假證之所以泛濫,甚至有人明目張胆使用假證書,企圖矇混過關,問題可能在於沒有全國統一的證書資料庫管理。
據南通警方初步統計,目前已發現的3.4萬餘條辦假證的人員信息,涉及北京、安徽等28個省區市,其中教師資格類證書最多,有1.3萬餘件。此外,還有學歷學位、會計師證、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證書。專案組組長、南通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吳忠燦說,現行職稱評定製度是國家人才培養、選拔任用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群眾心目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平」。不法人員投機取巧,通過辦理假證獲取從業資質,損害了通過正規考試人員的切身利益,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
此外,製售假證更對各行各業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危害。吳忠燦說,大量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人員通過非法途徑獲取所謂的「從業資質」,給社會治理與發展埋下隱患,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江蘇省破獲的這起製售假證案件,侵害了人民群眾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秩序,性質惡劣,影響嚴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答覆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為加強職稱和職業資格證書監管,人社部門將按照國務院要求公布實施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目錄之外的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目錄之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鈎,行業協會、學會等不得變相開展資格資質許可和認定。
此外,製售假證更對各行各業安全生產構成嚴重危害。吳忠燦說,大量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技能的人員通過非法途徑獲取所謂的「從業資質」,給社會治理與發展埋下隱患,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還表示,將逐步建立證書管理信息系統,通過整合現有職稱評審管理信息系統,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職稱評審考試信息化管理系統,開展職稱證書查詢驗證服務,逐步實現職業資格和職稱證書信息共享,防止證書造假行為。
公安部網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公安機關將繼續對仿冒國家機關網站製售假證相關違法犯罪活動依法進行嚴厲打擊,並對製作仿冒網站、發布虛假信息以及製售假證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鏈條打擊,堅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同時,公安機關也提醒廣大群眾,切勿心存僥倖,不要試圖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取相應資格證明、證書,更不要觸碰法律底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