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成,現為軍事科學院軍史研究員,參加韓戰那年只有17歲,是原志願軍總部敵情研究參謀,主管美軍情況。1980年,王天成與楊鳳安(韓戰時期彭德懷的軍事秘書)編寫出版了《北緯三十八度——彭德懷與韓戰》一書。為了解毛岸英之死,王天成當年走訪了志願軍總部的許多老同志,包括時任志願軍副司令的洪學智、作戰處副處長楊迪等人,大家對毛岸英殉難之事記憶猶新。王天成向我們講述了這段歷史。
毛岸英之死
毛岸英是在1950年10月23日入朝的,其正式身份是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的秘書兼翻譯。然而,僅僅一個月後的11月25日,毛岸英就犧牲了。
當時,美國空軍常派上千架飛機整天轟炸,志願軍司令部已經先後換了4個地方。11月中旬,志願軍黨委常委開會,決定司令部工作人員在25日拂曉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崗位。24日晚上,彭總搬進了防空洞,在與鄧華副司令和洪學智研究了兩個多小時戰況後,彭總叫楊鳳安到辦公室詢問前線情況。
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實際上是一個小木房。早上9點多,毛岸英和參謀高瑞欣剛從休息的山洞回到辦公室,兩人還沒有吃早點,正圍著火爐熱雞蛋炒米飯。還沒來得及吃,美軍飛機來空襲了。楊鳳安見有敵機飛來,便喊了一聲:「不好,快跑!」這時敵機的凝固汽油彈已有幾十枚投在辦公室周圍,成普、徐西元兩位參謀和彭總的兩個警衛員逃出了火海,可是離房門較遠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卻沒跑出來。
「陰謀說」太離奇
應該說,毛岸英的犧牲純粹是一場意外。但這幾年各種道聽途說的傳聞一直不絕於耳。前一段時間,我在一家報紙上看到有人撰文,說:「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獲悉毛岸英在彭德懷司令員手下當參謀,於是擬定了一個『綁架毛岸英、消滅彭德懷』的計劃」。
這篇文章講了這樣一個離奇故事:「1950年11月24日,麥克阿瑟的助手惠特尼送給他一份電報,這是萊特森上尉發來詢問綁架中共領袖之子毛岸英的行動何時開始。麥說:『這個行動很不錯。』當天夜裡,毛岸英由彭德懷的警衛陪同,查哨時走出距總部5公裡處遇到美特工。萊德森率七八名美軍突擊隊員和韓國特工,輕而易舉俘獲了毛岸英他們三人。警衛班班長張國祥衝到敵人面前拉響手雷,壯烈犧牲。在激戰中小李為保護毛岸英也不幸犧牲,而毛岸英在混戰中打中了萊特森,剩下的美軍士兵則被前來接應的志願軍戰士活捉」。
參加志願軍時,因為我有一點英文底子,所以抓到的美軍俘虜都由我來審,後來又在志願軍總部做研究敵情的參謀。可以這樣說,美國關於韓戰的任何權威戰爭史,都沒有提到這件事。
首先,美國人根本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毛岸英入朝之事可以說是最高機密,他的一切背景只有彭總、鄧華、洪學智和彭總辦公室的人知道,美軍怎麼會知道呢?
從後來的美國軍史來看,我們的保密政策是相當成功的。1950年10月19日晚,我們26萬大軍突然進入朝鮮,直到我軍推到接近三八線,麥克阿瑟才知道他的對手是彭德懷。在麥克阿瑟既不知道中國派兵參戰,又搞不清楚志願軍的統帥是誰之前,怎麼會知道彭德懷與毛岸英的行蹤?怎麼會做出所謂綁架毛岸英、消滅彭德懷的決定呢?
事後看來,美國人這次空襲,也並非是因為發現了志願軍司令部這個特定目標。當時美軍飛機只要看到交通樞紐或是什麼重要地方,他們就會過來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