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學習的三年裡,2017級法語口譯專業研究生張健在全國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篇、期刊文章數篇;通過人社部法語一級筆譯考試,在校期間完成譯著四部,獨立翻譯和校對國外譯製片十餘部,曾為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國際教育展、卡地亞上海珠寶展等活動提供翻譯服務。如今,張健將進入新華社國際部工作。
初識翻譯,大概是小時候英語和文言考試的句子,把原本看不懂的語言逐字逐詞地轉成他認識的樣子,那時的張健只知道記憶,背會了便能答對,全然不懂何為翻譯。進了大學,誤打誤撞地學了法語,從各色課程中對翻譯有了多一層的了解,原來翻譯還分理論和實踐,原來這是筆譯,那是口譯。
機緣巧合,張健保研到了上外高翻,從一個原本班上最不愛做聽力、練口語的學生,搖身一變成了一名法語口譯專業的研究生,成為了一名翻譯工作者。初登翻譯之堂,紛繁的課程和複雜的理論讓他摸不著頭腦,仿佛這是一本難啃的厚書,讓人望而生怯;踏足高翻,口譯成為了他的專業,透過一堂堂專業的口譯實踐課,頓覺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在研究生階段,張健積累了豐富的口筆譯實踐經歷。筆譯方面,他三年累計筆譯量逾50萬字,共完成四部譯著:《卡帕·戰地流星》、《希特勒之死》、《百年世界動畫電影史》和《經濟學視角下的藝術與藝術家》。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中,他獨立翻譯和校對電影10餘部,其中包括坎城電影節獲獎作品《悲慘世界》;張健還參與了戶外冒險類節目《了不起的長城》的製作,負責全部節目腳本、遊戲攻略等文字資料的法到中翻譯。口譯方面,他參與十餘次口譯活動,涉及多個領域,擔任上海嘉定區政府接待法國汽車產業聯盟法語交傳,為上海嘉定區區長和前法國國民教育部部長提供翻譯服務;擔任卡地亞上海珠寶展法語翻譯,為卡地亞巴黎珠寶學院院長以及國內嘉賓提供翻譯服務。
譯著《卡帕·戰地流星》,四川文藝出版社
上海國際電影節翻譯作品《悲慘世界》
如今,翻譯已如空氣一般融入他的生活。不論未來去向何方,翻譯都將是一塊張健願耕耘一生的田。
每一名初入校園的學子都曾懷有朦朧的學術夢,張健也不例外。進入高翻之後,他成為了鄭曄老師的學生。鄭曄老師就像是他學術路上的指路明燈,引領著他追尋著學術夢想。2018年8月,他在《亞太藝術》上發表特稿《馬拉喀什藝術與文化國際沙龍——讓藝術拉近民族的距離》;2018年11月,在全國核心期刊《傳媒觀察》發表論文《電影產業的&34;與&34;》;2019年參與上外導師學術引領計劃並成功立項,項目名稱為《翻譯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媒介:研究與實踐》;同年10月,他與本科導師王晶老師共同參加&34;學術論壇,並為嘉賓無國界文化遺產學會主席、巴黎一大教授格雷夫先生友情提供翻譯。
做翻譯的人是孤獨的,做翻譯學術研究的人更是孤獨中的孤獨者。學術這片蔚藍的海讓他眺望已久,雖未投身而入,但它的邏輯與嚴謹始終令張健敬仰,成為時刻警醒他的一根標杆。
除了做翻譯,研究生期間,張健還曾在上外語言服務中心、上外蘇河灣中學、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多地兼職任教。將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讓他收穫頗豐,學會了包容和耐心,學會了反思與共情,學會了化繁為簡和由淺入深,也學會了由己及人和賞罰分明。
如果把研究生生涯拍成一部電影,張健想把它叫做《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這是一法國電影的名字,可以借用它來講述他在不同牆壁之間的角色轉換:在高翻的教學樓裡,他以一名學生的身份認真上課,在老師的指導下做著練習;走出校園,在魔都的各色樓宇間穿梭,做著不同場合的翻譯工作;有時,和朋友一起在商場、餐廳、酒吧裡講講最近的趣事,分享彼此的人生;晚上累了,回到自己的房間,看看電影,望望窗外,用孤獨者的身份與孤獨對話,然後擁抱夜色,等待天亮。
&34;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從不懂翻譯為何物到成為一名真正的翻譯工作者,再到如今進入新華社,張健找尋到了自我,成就了自我。
關注&34;,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上外高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