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有些節操我們不能丟|社會認知

2020-12-23 思維變革驚醒時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作為國人的每一個我們,需要做到「家事國事,事事關心。

導讀:你了解自己的國家嗎?你愛自己的國家嗎?你知道愛國的歷史內涵嗎?

放在歷史坐標系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輝煌文明,有著獨具一格的中國制度於和中國治理的歷史邏輯。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這包括:

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應該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人們對待國家是這樣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

人們在追求法治還是德治是這樣認為的: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

還有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敗均批富,損有餘補不足的平等觀念。

法不阿貴、繩不繞曲的正義追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操守;

任人唯賢、選賢與能的用人標準,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改革精神,

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外交之道,以和為責、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

古代愛國:

所謂愛國,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歷經苦難,但沒有任何一次苦難能夠打垮我們,最後都推動了我們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華。

從周易的「做《易》者,其有憂患乎」,屈原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到譚嗣同的「」四萬萬人其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其因禍福避趨之,「。

從蘇武持節牧羊、嶽飛忠君報國、到鄭成功抗擊侵略者。華夏兒女的古聖先賢們憂國憂民,捨生取義的愛國主義情懷。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謂愛國: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

中國是我們的中國,這振聾發聵的文字以熾烈的情感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愛國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在中國古代愛國主義始終與維護大一統國家的目標相聯繫。

比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國家後,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都把維護大一統國家作為使命。上演了一幕幕壯烈的歷史活劇。

近代愛國:

近代以來愛國主義,是與救亡圖存目標聯繫在一起的。

1840鴉片戰爭後,為挽救民族危亡,無數中華兒女進行了前僕後繼不屈不撓的殊死抗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尋求救國。

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從10月革命,到馬克思列寧主義。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身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新中國成立後愛國主義與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

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勞模精神。

鐵人王進喜喊出來:「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

就是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迅速建立起來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體系和系統的農業基礎設施。

取得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技術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匯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聯繫。

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用生命踐行的科技報國的愛國之志,核物理學家王承書使用三次我願意踐行了畢生誓言。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只有國家強大了,身為國人的每一個我們才會更加幸福,才能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無論階層,年齡,學歷,閱歷,性別;無論你從事的工作與職業;我們都應該常懷感恩之心,民族氣節,愛國節操。」

筆者語:【關心國家大事,擁有基本的政治素養是每個合格的公民所必備的】

參考文獻:時事報告—形勢與政策

《中國大事年鑑》

相關焦點

  • 學「習」用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等文中引用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每天學點國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原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西漢 戴聖《禮記·禮運》)【註譯】全句譯意為: 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品讀】這是孔子之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把中國的政治歷史上溯到三代(夏、商、周)以前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時代,為五帝之世以公天下為心,那是「德治」之世,至治之世.孔子稱之為「天下為公」、「大同」之世。這雖然是指原始共產制的時代,但「天下為公」、大同」之世,一直是中國政治歷史文化的核心內涵。
  • 唐雙寧: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獲得「最具社會責任銀行家」獎項,在獲獎致辭中唐雙寧表示,光大集團一直踐行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下為演講實錄唐雙寧:非常感謝授予我最具社會責任銀行家獎。第一,你們看平時我從來不穿正裝,今天我是穿正裝來的,說明我正式承諾履行這個責任。
  • 大道之行,奴役之路
    講得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每個中國人都聽過這個著名的開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虹橋街道生活日記——虹動力·「四史」學習雲課堂 |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HONG空間·黨群之家攜手上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依託學生理論宣講團推出虹動力·「四史」學習雲課堂系列黨課,用生動語言講好「四史」故事,用青年之聲發出時代強音,用青春力量助力全面小康。本周推出的黨課主題是《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一起來學習!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大道之行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大道之行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為⑤公。⑥選賢與能,⑦講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為:是。⑤公:公共的。
  •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一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 黨員幹部要崇禮重法,堅持大道之行
    古人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古人對於大同社會的追求即為樸素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描繪,黨員幹部要追求共產主義目標也同樣蘊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成法治社會是第一步,在當下錯綜的國際形勢下,要深化改革促進依法治國達到新高度。
  • 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兩千多年前,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對此作了全面集中的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十二集:天下為公行大道
    但是在利益之上,如果失去了這個道,我們古人說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如果沒有了這個道,沒有了這個德,沒有了價值判斷,沒有了價值準則,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的關係,那這個關係是混亂的,而且也將失去秩序,也難以持久。
  • 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 前進——從「大道之行,天下...
    兩千多年前,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對此作了全面集中的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特別關注】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兩千多年前,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對此作了全面集中的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戴聖《<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題解】本文節選自《禮記·禮運》開頭部分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其特徵是:選賢舉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於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 禮運大同篇 《天下為公》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堯舜禹時期為什麼被稱為大同社會,真的達到大同社會的標準了嗎?
    說完整些是,畢生踐行天下為公。天下為公是於戰國前後才出現在典籍中。在《禮記禮運》中有關對社會形態的兩種劃分,即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並進一步指出,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原始公有制社會;小康社會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私有制社會。長期以來,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均認可這種說法,並將堯舜禹時期認定為「大道之行」的大同時期。
  • 風語‖大道至簡,知易行難,悟在天成
    如果一個人既能夠輕鬆從簡入繁,又能夠遊刃有餘由繁入簡,且相互靈活轉化迴旋,則應該可以納入聖人之列。世界上萬事萬物何其繁複,若無化繁為簡,以有限之生命是根本無法獲取更多的感知、認知、知識和規律的。化繁為簡,可以增強人類認知的範圍。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9月7日,由四川日報社、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學會、四川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巴蜀講壇》——「中華優秀文化」系列講座之《孔子之道》第二講繼續開講。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王炎平圍繞「孔子的治平理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說,孔子根據有關堯舜的歷史傳說,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國社會因而始終沒有失去崇高。
  • 孔子 仁者愛人,天下為公
    通往魯國的大道上,在眾弟子的簇擁下,一輛馬車緩緩而行,朝著魯國的國都而歸。馬車上,年邁的孔子靜默端坐,他的眼前開始出現沂水的清波,舞雩臺的清風、飄香的稻黍。家鄉的味道飄然而來,故國之思在那一瞬間得到完全釋放。 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個秋日,周遊列國14年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一年,孔子已是68歲的老人。
  • 同人卦,一視同仁,天下為公
    但是即使我們和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都難免發生衝突。要想達到世界大同,就更是一件難事。易經裡存在著一個教導我們怎樣化除異議,走向大同的卦,同人卦。《序卦傳》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任何事情不可能永遠是閉塞不通的,物本身也會調整自己,叫做自我修正。同人:有共同目標,同心協力的人們。大家朝向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效果自然就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