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聖《<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2021-02-23 青松語文

【題解】

本文節選自《禮記·禮運》開頭部分的一段話,主旨是闡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其特徵是:選賢舉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於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選賢與能[2],講信修睦[3]。故人不獨親其親[4],不獨子其子[5],使老有所終[6],壯有所用[7],幼有所長[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9],男有分,女有歸[10]。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1];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12]。是故謀閉而不興[13],盜竊亂賊而不作[14],故外戶而不閉[15]。是謂大同[16]。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單敬愛、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疼愛自己、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作「大同」社會。

 

【注釋】

[1]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之,助詞,的。行,施行。為,動詞,表判斷,是。公,公共,共有。

[2] 選賢與(jǔ)能: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選,選拔。賢,指品德高尚。與,同「舉」,推舉,選拔。能,指才幹出眾。

[3] 講信修睦: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修,培養。

[4] 不獨親其親: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獨,單獨,僅僅。第一個「親」用作動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

[5] 不獨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第一個「子」用作動詞,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指子女。

[6] 老:老年人。有所終:能夠善終。或有養老的地方。有所,有……地方。終,善終。

[7] 壯:中年人。有所用: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或有效力的地方。用,效力。

[8] 幼:兒童,幼童。長,成長。

[9]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疾,有殘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全,都。養,供養。

[10] 分(fèn):職分,職守。歸,女子出嫁。

[11]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財貨,憎恨把它仍在地上,但並非自己想私藏。貨,財貨。惡(wù),憎惡。 藏:私藏。於:在。貨惡:賓語前置,正常順序「惡貨」。

[12]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憎恨它不出於自己,但願意多出力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13] 是故:因此。謀閉而不興: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而,表並列關係。

[14] 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而,起舒緩語氣的作用。作,興起。

[15] 外戶而不閉:門從外面帶上而不關閉。外戶,從外面把門帶上。而,錶轉折關係。

[16] 是謂大同:這就叫作「大同」社會。是,這。謂,叫作。

相關焦點

  • 誦讀:《禮記》二則-戴聖
    雖有嘉餚戴聖 〔兩漢〕  雖有嘉餚,弗(fú)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一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 《禮記》十條處世之道,穿越千年的智慧法則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孔子七十弟子後學所記,漢戴聖傳述。一、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出自漢·戴聖《禮記·學記》。二、枉橈不當,反受其殃。出自漢·戴聖《禮記·月令》。枉橈,指違法曲斷。殃,禍殃。枉法曲斷而致執法不當,是要反受其禍的。此話意在警告執法者執法時不能枉法而任私,以致執法犯法而受到嚴厲的處罰。三、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 古文觀止:《禮記·晉獻文子室成》戴聖
    趙武用「全要領」來表明痛定思痛,祈禱不再發生刑戮之禍。祝辭與答辭都是緊密結合著趙氏的血淚痛史的,的確是「善頌善禱」。所以,第三層,最後一句話,用「君子」的評語結束全文。趙氏是嬴姓的一個分支,從晉文侯(前780—前746)時起成為晉國的一個大族,以其歷代事晉侯有功勳,到趙衰、趙盾父子時,已成為專國政的重臣。
  • 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意思淺顯,講的就是: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 賞析 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衝動而魯莽行事。講話做事都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
  • 每天學點國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原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西漢 戴聖《禮記·禮運》)【註譯】全句譯意為: 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品讀】這是孔子之言。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把中國的政治歷史上溯到三代(夏、商、周)以前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時代,為五帝之世以公天下為心,那是「德治」之世,至治之世.孔子稱之為「天下為公」、「大同」之世。這雖然是指原始共產制的時代,但「天下為公」、大同」之世,一直是中國政治歷史文化的核心內涵。
  • 《禮記》中的傳世金句,中華禮儀盡在於此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  解讀:君子身處上位,不作威作福,欺凌處於下位的人。處在下位,不巴結奉迎處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為而不去苛求別人,那麼就不會產生怨恨。  06.「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禮記》
    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差:差錯、失誤。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點微小的誤差,結果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這句話比喻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有可能你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毀掉你一切的成果,浪費你的一切努力。成功往往都是由一些小小的細節決定的。
  • 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傳世金句,教你做人的智慧!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1、禮從宜,使從俗。出自漢·戴聖《禮記·曲禮上》。行禮要遵循適宜的原則,出使要尊重對方的習俗。此言行禮與出使所要遵守的原則。2、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 22《禮記》二則優秀教案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一、導入新課「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 酈道元《三峽》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題解】《三峽》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寫,三峽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文章先寫概貌,再作分述,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練生動地筆墨,寫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
  • 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8],勞其筋骨[9],餓其體膚[10],空乏其身[11],行拂亂其所為[12],所以動心忍性[13],曾益其所不能[14]。人恆過[15],然後能改[16];困於心,衡於慮[17],而後作[18];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19]。入則無法家拂士[20],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1],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22]。
  • 吳均《與朱元思書》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同時,也表現出作者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他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也含蓄地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原文】風煙俱淨,天山共色[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2]。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3],奇山異水,天下獨絕[4]。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5]。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 國學常識:《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 源自日語的外來詞「校訓」,和《禮記》又有什麼關係?
    各種校訓用到的高頻詞,大多可以在《禮記·中庸》中找到答案。 「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除了知道《禮記》為儒學經典之一,《中庸》被朱熹選入《四書》,你還對它了解多少呢?
  • 初中必背古詩文及翻譯之《禮記》兩則
    《禮記》兩則   雖有佳餚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哥大教授推出學古文新書
    他說:「教孩子古文首先應該拋除一種觀念上、心理上的障礙。讀古文因此不能靠白話翻譯,古文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翻譯的。孩子的語言的古文閱讀能力和文學理解審美能力的培養,才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的東西。」從先秦到近代只為讓孩子了解古文的喜怒哀樂選取哪些作品,標準是什麼?商偉說,他從浩繁如海的作品中,選取了最適合閱讀的80篇作品,搭配今讀今譯,讓孩子感受古文之美。
  • 學「習」用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等文中引用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 《禮記》八句經典名言,字字珠璣,句句受益!
    出自《禮記·檀弓上》。意思是:活著的時候要對人民有益,死了也不做害人的惡鬼。二、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該句典出自《禮記·曲禮上第一》中。禁:禁忌。出自《禮記·曲禮上》。意思是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五、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翻譯: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
  • 禮記
    由於《記》的數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東漢,社會上出現了兩種選輯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習稱《大戴禮記》;二是戴德的侄子戴聖的四十九篇本,習稱《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流傳不廣,北周盧辯曾為之作注,但頹勢依舊,到唐代已亡佚大半,僅存三十九篇,《隋書》《唐書》《宋書》等史乘的《經籍志》甚至不予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