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020-12-22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西漢 戴聖《禮記·禮運》)

【註譯】

全句譯意為: 大道施行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品讀】

這是孔子之言。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把中國的政治歷史上溯到三代(夏、商、周)以前的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時代,為五帝之世以公天下為心,那是「德治」之世,至治之世.孔子稱之為「天下為公」、「大同」之世。

這雖然是指原始共產制的時代,但「天下為公」、大同」之世,一直是中國政治歷史文化的核心內涵。對於今天的黨員幹部來說借鑑「天下為公」的理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端正黨風政風的根本。#國學銘言#

作者:許 樹 俠

校稿:遊金地 小揚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圖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學「習」用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017年1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等文中引用講話原文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但近代以後歷經血與火的磨難。中國人民沒有向命運屈服,而是奮起抗爭、自強不息,經過長期奮鬥,而今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唐雙寧: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雙寧獲得「最具社會責任銀行家」獎項,在獲獎致辭中唐雙寧表示,光大集團一直踐行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下為演講實錄唐雙寧:非常感謝授予我最具社會責任銀行家獎。第一,你們看平時我從來不穿正裝,今天我是穿正裝來的,說明我正式承諾履行這個責任。
  • 學術 《大道之行》國學講堂——邂逅山大
    12月10日下午,《大道之行》國學講堂項目啟動儀式、黃玉順教授《君子三畏》講座在山大中心校區明德樓舉行。
  •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有些節操我們不能丟|社會認知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作為國人的每一個我們,需要做到「家事國事,事事關心。導讀:你了解自己的國家嗎?你愛自己的國家嗎?你知道愛國的歷史內涵嗎?這包括:人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應該是: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人們對待國家是這樣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傳統;人們在追求法治還是德治是這樣認為的: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還有民貴君輕
  • 大道之行,奴役之路
    講得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每個中國人都聽過這個著名的開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優步大道國學課堂|承國韻之粹,啟禮學之儀
    國學卻被漸漸遺忘金輝·優步大道重拾國風禮儀將於7月18日(本周六)在營銷中心開展一場生動而莊嚴的國學講堂讓孩子們領略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美穿漢服·正衣冠《禮記》有云:「禮儀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 虹橋街道生活日記——虹動力·「四史」學習雲課堂 |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HONG空間·黨群之家攜手上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依託學生理論宣講團推出虹動力·「四史」學習雲課堂系列黨課,用生動語言講好「四史」故事,用青年之聲發出時代強音,用青春力量助力全面小康。本周推出的黨課主題是《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一起來學習!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大道之行也》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大道之行也》,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大道之行也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為⑤公。⑥選賢與能,⑦講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為:是。⑤公:公共的。
  •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
    《大道之行也》解讀翻譯《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一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一個「大同」社會.但在當時的戰亂時期下那個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 「淨毒立言」中華之學,究竟該用「國學」、「漢學」?還是「華學...
    也就是說,正本清源後的國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魂之學。「漢」之古字以國為字根,故而其流布天下,充分融入和應用於世事人生方方面面後,即是漢學。所以,只需重新勘正其義,用「國學」名稱。既矯正當下流行性的認知,更能連結古老的中華之根。
  • 黨員幹部要崇禮重法,堅持大道之行
    古人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古人對於大同社會的追求即為樸素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描繪,黨員幹部要追求共產主義目標也同樣蘊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成法治社會是第一步,在當下錯綜的國際形勢下,要深化改革促進依法治國達到新高度。
  • 戴聖《<禮記>二則·大道之行也》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其特徵是:選賢舉能,誠信和睦,普遍仁愛;全體社會成員各有所養、各有所用、各盡其職,行為皆出於公心;杜絕奸詐之心、害人之事,人們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1]。選賢與能[2],講信修睦[3]。
  • 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含義
    國學體系以儒、釋、道三家為主幹,又分成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禮儀等支脈。一言以蔽之,曰「統之有宗,會之有元」。這突出表現在儒、釋、道三家學問,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領域、表達方法和理論特徵,又互相滲透、互相吸收相輔相成,共存並進。
  • 每天學點國學: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誹謗之木
    【原典】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全句譯意為:古代的聖王治理國家,朝堂中設進善之旌,立講謗之木,所以能通達治國大道,臣民大膽進諫。【品讀】漢文帝劉恆稱帝前,先帝設有誹謗、妖言之罪。劉恆稱帝後,他認為設排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從而給國家帶來禍患。
  • 國學應該怎麼學?6大點說清國學應該這樣學
    學習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不斷的堅持著學習,這樣才能掌握好國學知識。或許有快速提升國學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肯定不牢靠的。它常常是挑重點或斷章取義或犧牲根基來強行記憶。這種方法固然短時間內有效,但是時間一長,如果沒有根據給你做基礎,那麼你所學到的東西將一去不復返。
  • 每天學點國學: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孟子說:「他們怎麼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十二集:天下為公行大道
    闡釋我國廣交朋友之理念。通過搭臺促進交流,促進人類文明互鑑。  第二部分:「一帶一路」——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闡釋我國「一帶一路」之初衷。「一帶一路」旨在為世界其他國家分享中國機會,使得沿線國家和地區與中國一起發展,共享繁榮。
  • 學國學,意義有多大? 小學生學「國學」重在薰陶
    日前,廣州市某小學舉行了一場國學誦讀展示會,臺上,孩子們穿著古裝,搖頭晃腦誦讀經典,臺下,家長、老師報以熱烈掌聲。  近年來,對於小學生是否合適學「國學」,家長們一直爭議不斷。今年春節晚會上,一個7歲小女孩倒背《百家姓》的節目更是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小孩子到底要不要學「國學」?
  • 國學是什麼?你在學嗎?
    國學方興未艾。總體來說,國學是一門智慧之學!從內容看。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古今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