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許金山又駕車去了趟城口。許金山是重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這一次,他要與重慶花千源蜂業有限公司(下稱花千源)負責人鄭勇探討創建無人蜂場的事情。
窗外,冰天雪地。屋內,熱烈交流。鄭勇說,五年來,從保護和擴繁中蜂種質資源到智慧蜂場應用,許金山帶領中蜂科技特派員團隊紮根城口,為中蜂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許金山(左一)在指導鄭勇使用蜂場智能設施。記者 彭瑜 攝
保護與改良中蜂品種
城口地處大巴山腹地,是中華蜜蜂之鄉,境內已查明植物逾5000種,其中蜜粉源植物達228種。
2015年10月,許金山第一次到城口調查發現,當地中蜂遺傳資源比較獨特,很有開發價值。但當地蜂農多數採取傳統養殖方式,技術落後,中蜂良種利用率低,擴繁能力弱,蜂蜜品質參差不齊。
王小玉 攝
「保護和利用特色中蜂種質資源刻不容緩。」許金山的提議得到當時城口縣農業農村委的積極響應。為選育出優質中蜂,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帶領團隊在大巴山區對中蜂資源進行了系統調查,從野外種群收集再到走訪農家院落,歷經城口縣全域取樣與素材篩選,最終100群中蜂原種得以確定。
2018年,市科技局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到城口開展科技扶貧工作。許金山又主動請纓,帶領助理研究員蘭嵐、石鵬,與城口縣10個科技特派員組建城口中蜂特派員團隊,開展科技扶貧。
當年6月,城口下大雨,山洪暴發, 以致斷橋、斷路、斷電、斷網,許金山與團隊成員被困在了山上。
範友林 攝
「呆了兩個多月。」 石鵬回憶,衣服沒有帶多的,每天吃的都是臘肉和蔬菜。最嚴重的是困在深山,手機用不了,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許老師很樂觀,他說正好集中精力看護中蜂。」
當年,因為天氣原因,東安鎮蜜源不好。缺少食物會引起蜂群的起盜和飛逃,許金山每天帶頭巡視蜂場,檢查蜂群有無缺糧、有無病情,及時處理各種問題。兩個月,許金山與團隊成員天天忙得腰酸背痛,雙臂發軟,但最終蜂群得以保全,並成功擴繁出50群產育性能較好的中蜂育種素材。
終結「人熊大戰」
中蜂選育好了,卻被黑熊惦記上了。就在2018年下半年,東安鎮轄區蜂農的蜂桶不時遭到破壞,甚至有的連桶帶蜜丟失。從蜂農到企業,蜂桶遭遇破壞的次數越來越多。
「當時並不知道是黑熊,都已經打算報警了。」鄭勇回憶,保種場第一次損失了三箱蜂,地面七零八落滿是死亡的蜜蜂和散落的蜂蜜,後來又接連損失了十多箱,大家非常氣憤,也很揪心,「我們就想確定到底誰是『兇手』。」
王小玉 攝
在許金山團隊的幫助下,整個保種場全部裝上了熱感應拍攝設備,團隊成員開始了漫長的蹲守。第一天晚上,攝像頭只拍攝到老鼠。直到第五天晚上,一隻黑熊從山上走下來,打開蜂箱吃了起來,臨走時還抱走了兩箱蜂。天亮後,鄭勇等3人帶上3隻獵狗,一起找回了蜂箱,但蜜蜂死了很多、黑熊不知去向。
鎖定了「兇手」黑熊,鄭勇與當地村民開始了與黑熊的鏖戰。每天晚上,鄭勇與當地村民守候在蜂場驅趕黑熊,敲臉盆、放鞭炮等。人有疲勞之時,但黑熊很快適應了這些驅趕招式,蜂箱依然屢屢被盜,效果甚微。
王小玉 攝
「其實,我也怕黑熊。」許金山坦言,他擔心黑熊傷人,而且晚上黑燈瞎火的,在山路、峽谷間穿梭,更擔心有人墜崖。當時,先後損失蜜蜂達80餘箱,大家只能無助地把目光投向他:「許教授,怎麼辦呢?」
黑熊是保護動物,中蜂資源也非常珍貴,人熊大戰還得靠科技取勝。一周後,採用紅外感應,聲光警報器、聲音驅趕裝置的一套蜂場安全預警系統初步成型了。為了充分保證蜂場安全,他們還在蜂場四周建起了畜牧電子圍欄,最終將黑熊趕進了深山。一場「人熊大戰」終於落幕,從此蜂場再沒遭遇過黑熊破壞。
探索信息化高效養殖
紮根城口,許金山帶領團隊還研發了3款無汙染、無農殘、高海拔中蜂特色蜂蜜,助力花千源成長為城口中蜂產業龍頭企業。現在,花千源與當地5個鄉鎮16個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合作,帶動1421戶貧困戶養蜂。
「人手少了忙不過來。」鄭勇稱,17個場地,每個場地100群蜂,團隊兩個技術員、一臺車,要17天才能跑完一遍,「養殖規模大了,工作量也增大,管理難度更增大。」
「人熊大戰」使用紅外預警系統給了許金山啟發。他所在的團隊聯合活性物質生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嘗試著在蜂箱內安裝內環境監測設備,採用溫度傳感器、溼度傳感器實時獲取蜂箱的溫度、溼度數據,輔助指導生產;通過重力傳感器,採集釀蜜重量、蜂群數量,輔助決定採蜜、分群時間;同時每個蜂箱設置二維碼,進行數據錄入管理,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手機APP 蜂場集群管理模式,打通了管理者、蜂農、科技工作者信息傳遞通道。
許金山(右一)與鄭勇在蜂場。記者 彭瑜 攝
「一機在手,信息都有。」現在,城口沿河鄉擴繁基地安裝了蜂箱內環境實時監測系統,高觀鎮示範養殖場安裝了蜂業質量溯源系統。鄭勇說,隨時隨地打開手機,就能查看所有蜂場的蜂箱的各種信息,並及時發出相應的管理指令給現場管理人,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升了蜂蜜的品質。
2019年,重慶師範大學與花千源自主開發的智慧蜂業管理系統獲得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項目。許金山牽頭實施的《重慶市中蜂種質資源挖掘與蜂蜜優質高產配套技術集成及應用》項目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東安鎮 供圖
在許金山團隊的支持下,花千源的中蜂養殖規模和產值穩居城口縣首位,鄭勇也成長為縣級科技特派員。下一步,許金山還要與團隊一道向無人蜂場進軍,助推重慶山地中蜂資源保護與利用。
「 助推了產業發展,培養了本地人才。」 城口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縣整合各級科技資金600餘萬元,選派國家「三區」科技人才、市級和縣級科技特派員共373人次,組建7個主導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赴農村一線開展扶貧工作,實現了全縣農業產業鏈、所有貧困村和產業薄弱村科技扶貧全覆蓋,切實解決了農村產業發展、致富增收的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