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年級語文下冊,部編版新課堂同步學習與研究中出現的一道題目,任課老師在閱卷的時候看到這道題目,笑的肚子都疼。是什麼樣的題目能把老師笑的肚子都疼?帶著好奇心,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道題目,順便看看同步當中還有哪些內容是需要我們孩子學習和鞏固的。
1:同步的第一題是描一描,寫一寫。
能規範地把漢字寫出來即可。可這位小朋友的寫字水平顯然不達標,這位小朋友的家長大概也是放羊去了吧~連最基本的橫平豎直都沒有做到,更別說橫豎撇捺在田字格當中的位置了。(這也算是為下文做鋪墊吧-為什麼他的作業能讓老師肚子疼。)
2:同步第二題是:問答小遊戲。
例:你姓什麼?我姓姜。
什麼姜? 美女姜。
他姓什麼?他姓 __
什麼__?____。
這道題目考的是用分解部件的方法來介紹一個姓氏。沒有指明哪個姓氏自由發揮~於是笑話就來了~「什麼驢?馬戶驢~」。關於「驢」這個姓氏小編還真的用心去查了查到底有沒有這個姓。答案是:還真有!淘氣老師把查到的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驢[驢,讀音作lú(ㄌㄨˊ),不可讀作lǘ(ㄌㄩ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軍伍專職特務,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鼳,是古書上所說的一種巨獸,殘忍,形狀像鼠,四腳似馬蹄,重千餘斤,奔跑疾速,善從後攻擊。 鼳鼠,就是人們常說的松鼠,體形小巧、靈活,善攀樹,樹穴居之。秦國人謂之為「小驢」。
在後世中,人們常常將有學識、才華卻不被當朝所用之人,稱為「鼳鼠者」。 在戰國時期,秦國軍隊中專職於消息、廝探、間諜類工作的兵者,由於大多武藝高強,赤膽忠心,機敏靈活,被稱為「小驢」。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小驢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驢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韃靼,出自元朝末期工部尚書醜驢,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韃靼,拉丁文為Tatar,英文為Tartar,指韃靼族,是古突厥族人的一支。原為伏爾加河中遊地區克裡米亞的突厥人自稱韃靼,後來成了古代唐、宋時期漢族對北方各遊牧民族的特稱,後史書上指俄羅斯國境內使用突厥語各民族的統稱。 醜驢,韃靼人,讀音作niǔ lú,元朝末期的工部尚書。他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投附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命其出任司通,專職譯書,並賜其姓名為「李賢」。其後裔子孫多以「李」為姓氏,亦有庶支子孫以其原名諧音漢字取氏者,稱醜氏、驢氏。
3:老師給出建議:
所以孩子做題的時候填寫「馬戶驢」咱不能算錯。但是呢,正常的考試當中不建議一年級小朋友去冒這個險,最好是寫自己非常熟練有把握的字。不然的話,遇到開明的老師還好一些。遇到嚴肅一些的老師估計就批改錯誤了。因為有些知識點確實挺偏的。我估計孩子也只是感覺到驢這個字比較好分開寫,就像寫古月 胡那樣。至於他到底知不知道「驢」這個姓氏,還很難說。
看完這個有趣的小插曲,話說明天又要開始上課了,在這裡,淘氣老師給家長們一個小小的建議,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長陪讀指南:線上教育,怎樣陪讀才能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課前吃飽飯,上課認真聽。緊跟任課老師的思路高效學習。
課下不拖沓。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
及時的複習以前學過的內容,鞏固學過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