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家裝行業,傳播得最為廣泛的理念除了阿里的新零售和S2b模式以外,最熱的莫過於全屋整裝和標準化套餐了。目前,不少家裝企業如東易日盛、實創、我愛我家、愛空間等企業已經推出的「新裝修」產品在市場上屢見不鮮。
不僅如此,從多家企業的新產品來看,其主題大多圍繞整裝、定製家裝、環保化家裝產品展開,「家裝定製」、「私人定製裝修」也成為了當下的熱門詞彙,這意味著家居行業的「定製風潮」已經逐漸蔓延到整個家裝領域。而在億歐將於10月20日(廣州)舉辦的中國家居家裝產業發展大會上,您將有機會在現場感受圍繞以上主題開展的思想激辯。
不過,一位老牌裝修公司的創始人卻在此時斬釘截鐵地告訴億歐:家裝定製或許是一個偽命題。這個與市場主流觀點顯然不一致的理念來自於上海榮欣裝潢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國宏。
榮欣裝潢是一家來自上海的老牌裝修公司,成立於1993年,曾45天獲得3.6億家裝訂單,擁有佔地20000平米的工業園區,歷經了三代行業發展歷程,並成為了成品裝潢的「吃螃蟹者」,這家企業的執刀人則是陳國宏。他出生於50年代,在近不惑之年的時候創辦了榮欣裝潢,目前任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室內裝飾行業協會會長。
不一樣的行業視角
「在未來,成品裝潢會替代所謂的『家裝定製』」
作為一名走過三代裝修行業發展歷程的「老裝修人」,製造出身的陳國宏對現下大熱的套餐、個性化定製等泛家居企業屢屢高聲喊出的口號並不看好,在億歐的專訪過程中,陳國宏多次否定了現下的家裝定製以及標準化套餐模式。
「很多所謂的個性化是沒有意義的,而且這些定製化對於生產產商而言帶來了較大的浪費,」他認為,「為什麼家裝企業沒有實現百億產值,核心原因就在於沒有完成標準化和工業化的使命。」
與之相反,榮欣裝潢提出的成品裝潢的特點就在於標準化、工業化,這其中當然存在著不少技術與商業方面的難題,但大大降低人工費用、效率高、節約成本在榮欣裝潢已成為了一種產品標配。
「家裝套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標準化產品」
傳統裝企出身的榮欣裝潢有點看不上現下大熱的標準化家裝套餐。「我為什麼不看好套餐,因為套餐不是產品,非標準化的整裝也不是產品,」陳國宏告訴億歐,「現在這些公司只是羅列產品、更換產品包裝,缺乏一次性的整體設計過程,可以這麼說,這種產品誰都可以做。」
這些話來源於他對標準化套餐抱有的懷疑態度,「瘋狂」融資、在多個城市落地、廣告營銷做得很溜的愛空間們似乎並沒有對他的觀念造成一絲動搖。
在陳國宏的眼中,現下的整裝和標準化家裝仍然局限於傳統家裝。他認為,當下的很多家裝公司仍然做的只是六面體裝修,即將家居家具與裝潢分開,往往不包家具、軟裝、電器、燈器等等,或者是將簡單地將二者區分為兩種概念。
事實上,裝修是一個講求整體設計的系統工程,它其實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整個家居環境風格的打造,它其實具備整體設計的概念,材料必須配套,要在源頭實現非標產品的標準化,而不是產品的事後羅列、堆砌和搭建。
「而這些,榮欣的成品裝潢可以實現。」陳國宏在採訪過程中向億歐家居作者展示了多張產品構造圖和多個視頻介紹,它和市場上推出的大多標準化套餐有本質區別。
這其中的關鍵點在於標準化產品、標準化施工、標準化報價,能夠大幅度降人工成本、材料損耗,裝修價格卻能夠便宜30%,並確保工期30天完工。這從側面反映了陳國宏對榮欣的成品裝潢、新的家裝標準化業態持自信態度的幕後原因。那麼,為什麼說成品裝潢有機會實現標準化?答案就在榮欣裝潢的企業基因裡。
不一樣的創業故事
榮欣裝潢的第一個十年:從最早的「家裝一條龍服務」邁向工廠化生產
陳國宏在創辦榮欣之前,曾是一家電子設備廠的廠長,這使他後來創辦的這家裝潢公司擁有明顯的製造基因。
2000年以前,國內裝修行業的發展較為混沌,後來被稱為第一代裝修。在90年代,國內民營裝修公司剛剛興起,整個家庭裝潢行業尚沒有品牌化、規模化的概念,行業內遊擊隊佔多數,其特點在於手工製作、現場生產和現場安裝。
當時,1993年成立的榮欣裝潢於次年提出了家庭裝潢一條龍服務的模式,在其後幾年內陸續提出了材料多樣化、裝修個性化與藝術化等概念,並於1996年實現了一個億的銷售額,還推出了中國家裝行業的第一個企業標準。
2000到2010年被陳國宏概括為第二代裝修時期。這個階段的明顯特點是工廠化,現場製作不再是行業主流模式,機器化、流水線生產在國內受到廠商的追捧。
2004年,榮欣發現了機器化替代手工製作的發展趨勢,在上海買了佔地20000平方米的廠房,改建為榮欣工業園區,將包括移門、木門、衣櫃、門套、櫥櫃等非標準化產品全部轉向工廠製作,加大流水線生產的力度。2005年,其總產值突破了5個億。
不過,就在這種看上去勢頭大好的情境下,榮欣裝潢卻於2010年踏上了一條轉型之路。
在第二個十年,陳國宏選擇了「撤退」,將定製化產品改為成品裝潢
在裝修行業工廠化發展的紅利期,榮欣裝潢曾於2008年取得了在上海當地營收達到5個億的好成績。然而,陳國宏卻在2010年宣布要拋棄以往的裝修模式,改做成品裝潢,這一點頗令人費解。
「當時我們確實發展得還不錯,但和上下遊行業相比仍然太慢,」陳國宏回憶當時做決策時的關鍵原因,「像房地產商、大型零售商發展的速度比家裝企業快太多了,核心原因就在於舊有的裝修模式難實現真正的標準化。」所以,榮欣選擇了轉型。這在他看來,意味著一種主動的撤退,「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戰時做法。」陳國宏補充道。
不能實現標準化和複製生產的行業難做大,裝修行業還有別的路能走
轉型的標誌就是陳國宏在開頭提出的「成品裝潢」。只不過,與部分裝修公司所不同的是,榮欣的成品裝潢的核心在於去定製化、個性化,幾乎完全以標準化的方式進行產品設計,其中離不開榮欣創辦初始即具有的製造基因,這被視為第三代工業化成品裝修的開端。
2009年,榮欣將精力投入在家居裝潢的整體設計上,在設計時就將所有家具的風格、材質、色彩、木紋等進行統一確認,試開發了3套偏硬裝的「生活體驗館」,想將家裝做成標準化產品,實現產品一次設計和反覆使用,而這種樣板間的數量在2010年10月份增加至40套,佔地8000平米,吸引了業內諸多人士和學者到現場參觀。
不過,儘管選擇很豐富,但由於設計風格和流派過多,出現了「叫好不賣座」的現象,導致榮欣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一直到2012年,榮欣開始探索標準化整裝模式,先是將40套產品慢慢減少至20套,最後減少至10套之內,縮小消費者的選擇範圍。
隨後,榮欣又將「成品裝潢」的概念擴大到包括傳統硬裝、家居、軟裝、電器等範疇,在2013年推出了裝修和建築家具一體化的模式,並豐富了原有的家裝產品,於2014年正式推出「成品裝潢」的成熟產品——中國家裝一號產品,其產品的內涵才得以真正完善。
也正是在那一年,榮欣的中國家裝1號在上海東方購物電視頻道上實現了半小時售出450套、一個半月獲得3600套訂單的突破,成品裝潢的市場影響力開始凸顯。
不一樣的「坑」
別家裝企在愁客戶和訂單,它的痛點卻來自於訂單多、錢不夠
儘管榮欣的商業模式看上去可行,但卻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較大阻礙。就在2014年接到東方購物3600套裝修訂單時,榮欣才恍悟:單子的量遠遠大於他們的供應量,而資金方面開始出現了較大的瓶頸。
這其實源於成品裝潢本身的特點:即先向廠商付原材料的錢、提前將做好的產品預置到倉庫當中,而不像傳統的個性化定製業務一樣,拿到訂單再去購買材料。這無疑給裝修公司帶來了很大的資金壓力。
而當時東方購物又要求將客戶的所有款項先押兩個月,導致當時榮欣拿不到錢,訂的貨不全,交不了貨,再加上原有的施工並沒有實現標準化,這就為榮欣帶來了不小的發展瓶頸,而尋求投資成為了榮欣前兩年的重要課題。
榮欣的下一步:確立施工標準、完善組織體系,要證明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新一輪的轉機在2016年1月出現了。2016年1月14日,廣田股份發布重要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向榮欣裝潢設計增資7000萬元;同時,公司以8290萬元受讓榮欣裝潢持有的榮欣裝潢設計23.86%的股權,藉此快速涉足「成品裝潢」領域,完善公司家裝供應鏈體系。
這對榮欣來說確實是一個好消息,但兩家企業的「牽手」畢竟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期,而這期間榮欣的發展步伐並沒有得到快速提升。
不過,這也給了榮欣裝潢一個重新確立內部施工標準、組織培訓體系的更為恰當的時機。目前,榮欣裝潢一方面能夠藉助企業製造和生產的基因,利用工業化園區進行木質定製產品的設計和打樣,其中就存在一個產品再創作的過程,榮欣本身不負責生產,而是包給供應商生產。
另一方面,由於榮欣的所有產品是圍繞功能設計的,既考慮到了預製產品與房子內部的建築搭配、標準化配件的預製生產問題,以及不同房型家居的擺放設計、家居產品的尺寸與房屋空間的匹配等事項,因此施工速度也較快。
由於商業模式較為靠前,再加上曾走過幾年的彎路,榮欣裝潢目前在成品裝潢方面的營收並不高,陳國宏透露現在一個月平均做2000、3000萬元,預估2017年全年營收大約只有3個億左右。「但是我們認為,這種商業模式一旦走通,將能夠很快地實現規模化複製和發展。」他說。
在當下,上海榮欣裝潢總部的整個團隊不到300個人,SKU量從原來做定製業務時的20多萬個減少到3000多個,其施工團隊和物流多依靠人員固定的第三方勞務公司,整體走的是輕資產模式,現已在南京、長沙開了兩家子公司,各地加盟公司數量為45家。
「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但還缺少一個證明。」陳國宏在採訪的最後說道,「未來的成品裝潢會像當年工廠化生產代替手工一樣,像今天家具替代小木匠、服裝線替代小裁縫,超市替代煙紙店一樣,成品裝修必定會替代千家萬戶所謂定製化的設計,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對資源的最大浪費,其實也是對老百姓在提供選擇時的一種『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