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詩譯人生

2021-02-07 策馬翻譯


作為一名翻譯家,「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也是余光中的經典譯文之一。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的經典詩句。原話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詩人余光中將其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他自稱是「勉強翻譯」,但是這個翻譯漸漸成為經典,甚至使有些人錯以為中文才是原文。全文如下: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於我,過去、現在和未來,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商討聚會各執一詞,紛擾不息。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林林總總的欲望,掠取著我的現在,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把「理性」扼殺於它的寶座。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我的愛情紛紛越過未來的藩籬,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夢想解放出它們的雙腳舞蹈不停。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於我,穴居人攫取了先知,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佩戴花環的阿波羅神,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向亞伯拉罕的聾耳唱嘆歌吟。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審視我的內心吧,親愛的朋友,你應顫慄,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因為那才是你本來的面目。


相關焦點

  • 余光中的詩與人生
    受到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大學時期就讀外文系的他,還沒畢業就在文學刊物上投稿詩作,受到梁實秋賞識後出版詩集處女作《舟子的悲歌》。很多人對余光中的印象源於20世紀後期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小小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
  • 梁新軍:余光中的「四度空間」與翻譯人生
    在華文世界,詩人余光中可謂聞名遐邇。他的《鄉愁》一詩廣為流傳,其「凡我在處,就是中國」的大中國情結也得到廣泛讚譽。以詩歌成名的余光中,很多人對他的了解也僅限於其詩人身份。但詩人並不是他的全部身份,余光中曾自謂他的寫作生命包含「四度空間」:詩、散文、批評、翻譯。
  • 李敖大罵余光中詩是馬屁,今天就來看看罵者的詩寫得怎麼樣
    他罵余光中無恥、小人、半票作家、狗屁詩人、沒脊梁,定性為「一軟骨文人耳,吟風弄月、詠表妹、拉朋黨、媚權貴、搶交椅、爭職位、無狼心、有狗肺者也」。這對我們課本裡《鄉愁》一詩所認識到的余光中來說,感情不能接受,感覺不可思議,那麼現在且來看看他是如何評價余光中的詩歌,同時也看看李敖自己寫的詩,罵得有沒有道理,大家心中評判。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他詩歌的幾個重要題材之一,除了鄉愁之外,還寫了很多親情的作品,有懷念母親的,有寫女兒的;還寫過很多友情的詩;也寫過很多愛情詩;還有一種詠物詩,寫萬事萬物。小孩玩的蟋蟀,幾十種水果等,題材多樣。有人評價說,余光中的詩,有著很強的自我生命反思感,這表明他對生命的看重;偶有在遣詞造句上,用戲謔的手法表達內心的感受,或許給人生找點平衡。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鄉愁》之外的余光中:選對妻子,就什麼都對了
    範我存從表妹,變成了女友、愛人,更是余光中文學上的助手,詩的第一位讀者,當然也成為了詩中的第一女主角。他們除了心靈契合,又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那份共鳴就更不一樣。「她了解我,對文學藝術富有敏感和品位,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
  • 送別余光中:詩人雖遠行,鄉愁永流傳
    余光中是傲視文壇的大作家,也是享譽中外的名學者。其畢生創作不斷,著譯無數,曾言自己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翻譯只不過是左右手揮灑之間、"寫作之餘的別業",然而這"別業",以質觀,以量計,比起許多翻譯家的"正業",已經洋洋大觀,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余光中通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譯著《梵谷傳》影響了臺灣文藝界的幾代人。余光中翻譯的十多種作品之中,有詩、小說、戲劇與傳記。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我從一首鄉愁開始知道余光中先生,後來才發現,原來余光中先生還有那麼多經典的詩不為我所了解,這本《鄉愁》就是他近千首詩作中的精華之作,以創作時間為主線梳理而成,從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五陵少年》等中各選取幾首,並配以簡單的序言,闡述寫詩集時的心境,便於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些詩背後的故事。
  • 余光中被李敖批評為「馬屁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話回應成為經典
    余光中的詩《鄉愁》表達了太多同胞想回家卻回不去的感受,這句話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一句話,說到臺灣,詩人不得不提到他,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生動地反映在他的詩中,但他遭到了李敖的責罵。余光中不急不慌的回應成了經典,人們不禁佩服於先生的智慧和他的寬宏大量,李敖也一直是令人厭煩的,那麼,誰這麼豁達,為什麼要罵余光中先生?
  • 詩壇翹楚余光中
    余光中說他讀過、寫過、譯過相當多的抒寫火車的詩,他最喜歡的是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這一首。探究一下余光中的內心世界,抑或是那一聲悽苦長嘯的汽笛,喚醒了詩人綿長而沉重的記憶吧。「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詩人如是說。
  • 「以詩為刀」的余光中,留在臺灣的卻是正負兩極的評價?
    12月14日,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去世,享壽90歲。這個以《鄉愁》一詩在大陸聞名遐邇的詩人,其實並不是一個潛心創作、不問世事的詩人,他曾經在《草堂祭杜甫》一詩中這樣寫道「安祿山踏碎的山河,你要用格律來修補。」
  • 臺灣詩人余光中說《鄉愁》:20年醞釀 20分鐘寫就
    20年醞釀 20分鐘寫《鄉愁》  電影過後,余光中在觀眾的掌聲下緩緩走到臺上,先講述翻譯的基本知識,並以活潑的腔調,朗讀他翻譯的一首西方詩《四方舞(Quadrille)》,其雅俗適宜的詞彙,引得聽眾哈哈大笑。輪到「作家對談環節」,余光中與王良和博士和樊善標教授作文學交流,大談詩和散文的差異。
  • 譯知識 | 余光中:論的的不休
    整首詩我是這樣譯的:又狂又盲,眾所鄙視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孫,愚蠢世系的剩渣殘滓,在國人騰笑下流過——汙源的濁漿;當朝當政,都無視,無情,更無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終會矇矇然帶血落下,無須鞭笞;百姓在荒地廢田上被餓死,殺死——摧殘自由,且強擄橫掠的軍隊已淪為一把雙刃劍,任揮者是誰;法律則拜金而嗜血,
  • 詩人余光中昨日病逝 他從廈門踏上詩路又為廈門留下詩作
    昨天,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與余光中有數十年交情的《余光中傳》作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學神情悲傷。  他甚至說,「現在想來,我其實是有一點預感的」———12月13日凌晨1點多,徐學突然莫名輾轉難眠。後來,他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關於余光中「為你讀詩」的微信公眾號,並寫上「守夜人」三個字。沒想到,第二天中午,他就從媒體上看到余光中病逝的消息。
  • 和余光中談散文
    現在,他故去了,讀者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詩。其實,餘先生「詩文雙絕」、二者並重。詩歌、散文是兩隻眼睛,這樣才能看出立體的世界。寄荃堂上一輯刊發了余光中先生談詩歌的對話錄,今天再推送這篇談散文的對話錄。透過這兩篇對談,也許我們能看到一個立體的余光中……)侃侃而談。  王俊 攝影。
  • 《梵谷傳》的前世今生 | 余光中訪談
    單就翻譯而言,自1957年迄今完成了十五部作品,絕大多數為英譯中,但也有中譯英與自譯,內容遍及詩歌、小說、戲劇、傳記等文類,影響深遠。他與翻譯結緣甚早,一向重視翻譯,在1969年的《翻譯與創作》一文甚至獨創翻譯為「第十位繆思」之說。
  • 詩人余光中逝世:遠去的背影,望鄉的牧神
    余光中說他讀過、寫過、譯過相當多的抒寫火車的詩,他最喜歡的是土耳其詩人塔朗吉的這一首。探究一下余光中的內心世界,抑或是那一聲悽苦長嘯的汽笛,喚醒了詩人綿長而沉重的記憶吧。「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詩人如是說。余光中記憶深處鐵軌上的第一顆鉚釘,當是九九重陽節。「誰言秋色不如春,沒到重陽景自新。隨分笙歌行樂處,菊花茱萸更宜人。」重九登高,兩千年來綿延不絕,典出何處?
  • 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余光中的這首愛情詩,可以拿去表白!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余光中的一首愛情詩,當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拿去表白!也許只要你足夠真誠,便能收穫愛情。在分享余光中的這首愛情詩之間,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詩人,以表我們晚輩的一片敬意!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男,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 黃維樑:星雲呼應余光中《行路難》
    三、余光中行路難?世途艱難,人生失意,古人乃有《行路難》之作。唐朝就有盧照鄰、李白、柳宗元等以此為題的詩篇,李白的尤其著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余光中的近作《行路難》寫他「行路難」?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余光中 澎湃新聞記者 高劍平 資料圖余光中也一次次地捲入臺灣文壇與交鋒,這也就構成了臺灣文學史的一部分。1970年代,臺灣發生了鄉土文學論戰。這表面上是一場有關文學問題的論爭,其實它是由文學擴及政治、經濟、思想各種層面的反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決,是現代詩論戰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