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改名啦,詳細請點擊《重大通知!「初心」要改名為「麓沁」了!》
許多年後,
在某個不太炎熱的夏天,
2020屆考生們一定會回想起當年那場7月份的高考,
回想起考場外焦急等待的家長、
架著長槍短炮準備採訪的記者、
甚至是維護秩序的警察。
無論這些考生頂著洪水、疫情等天災人禍的影響,
承受了什麼樣的壓力和不確定,
他們都已經走過了這條獨木橋,
開始尋找人生新的答案。
(攝影:餘佳桂 來源:長沙市攝影家協會)
對於大多數高考學子的父母來說,
高考的結束,
意味著終於放下了肩上的重擔,
終於不用再「侍奉神獸」了!
那是不是也意味著
高考結束後父母可以撒手不管了呢?
別著急!
既然對孩子學習的關注暫時減少了,
是時候來關注孩子們心裡那些,
觸目驚心的隱秘的角落了。
01.
天台風很大
不是段子
高考前夕,
武漢18歲高三學生偷拍女廁所被發現,當天跳樓身亡。
重慶17歲天才少年長期被校園霸凌,留下遺書跳樓身亡。
不僅僅是高考生,
還有許多孩子在本應最美好的童年選擇了輕生,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的學生,因為上網課不積極,被父母訓斥,一時想不開,跳樓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踢出群,跳樓身亡;4月7日,江蘇南通,一名15歲學生,跳樓身亡;
4月12日,陝西商洛,一名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不幸身亡;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身亡;
同日,安徽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爬到陽臺準備跳樓,幸運的是,警方及時趕到,把孩子救了下來。
5月6日,陝西西安,一名9歲的女生,因為無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跳樓身亡……
每年臨近高考,
總是有太多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刷屏,
有被各大媒體報導的,
有隻在各大微信群傳播的,
而自殺的直接導火索,
往往又看起來那麼微不足道:
考試失利、戀情失利、老師家長責罵,
甚至只是無法按時完成作業……
看著讓人心痛不已。
但其實這些導火索,
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許多孩子走到自殺這一步,
已經是經歷了多年的情感忽視、
孤獨、抑鬱甚至是絕望了。
根據2019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團隊,
協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
青年心理健康專題調查顯示:
「我國14歲~35歲的青年中
近30%有患抑鬱風險,
近10%有抑鬱高風險」
對比10年前的數據,
青年有抑鬱問題的比例
從2008年的24.2%上升到了29.5%
(中國青年報,2019)。
時代在變,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越發嚴重。
但每當說到青少年抑鬱、自殺這個話題,
總是會有「矯情論」出現:
「你們從小不愁吃穿,
生活環境優越,
受到良好教育,
你們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你們在矯情什麼?」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們產生心理障礙?
真的是因為孩子矯情?
還是因為孩子內心有許多隱秘的痛苦,
被我們忽視了?
02.
當我變成了「學習機器」
學習,是我存在的唯一意義
「早上6點過起床,
晚上10點下課,
做作業到凌晨1點,
無雙休,
每周天休半天。」
高三孩子的家長們對這樣的作息時間並不陌生,
當我們成年人還在為996抱怨不已時,
我們的孩子卻在參與每天超過12小時的
高強度的競爭:
《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
我國有62.9%的青少年兒童睡眠不足8小時,
其中13至17周歲的青少年,
這一比例高達81.2%。
很多青少年會熬夜學習到凌晨後再睡覺、
緊接著第二天還要早起去學校。
而與高強度競爭相伴的,
是我們成年人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
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
所以孩子的學習成績,
被視為唯一的KPI。
而其他的情緒、想法、愛好、
甚至是身心健康,
都必須為成績讓道。
十幾歲的孩子,
世界太窄了,心也很窄,
他們的大部分認同感,都來自
父母家人的關心、
學習成績、
和老師同學的人際關係。
家長對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
用一種催眠的方式不斷告訴孩子:
你只管好好學習,
進了大學就好了,
別的什麼都無所謂。
前段時間大火的《隱秘的角落》,
主角朱朝陽就是一個典型的「學習機器」,
當學校老師找到媽媽談話,
說朱朝陽除了學習,
希望能加強下社交能力時,
媽媽對老師說:
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就可以了。
在其他場合也不斷說著:
孩子只管好學習,其他不重要。
到最後,
朱朝陽也不得不認同了這樣畸形的價值觀,
向媽媽保證:
我一定會讓你驕傲的。
真的只管好好讀書,
長大了就好了嗎?
事實卻是,
曾經一心只讀聖賢書,
大學被虐得體無完膚。
03.
挺過了高考
還是想自殺
6月初,
中北大學一名大二學生,
補考作弊被抓。
被沒收手機後,
考生趴在考場桌子上,
默默哭泣,坐立不安。
20分鐘後,
監考老師讓他上講臺籤字後離開。
離開考場後,
考生給母親發了條微信:
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隨後跳樓自殺。
有人說,
未成年的孩子,
是還沒長出翅膀的雛鳥,
在枝丫和窩邊踟躕煎熬,
忍一忍,就長大了。
長大了就好了。
長大了真的就好了嗎?
事實上,
大學同樣是一個自殺事件頻繁發生的地方,
不少大學甚至還有「自殺樓」,
和「每年都跳幾個」的說法。
除此之外,
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
其中大一和大三更是抑鬱高發期。
進入大學前,
學習成績是孩子自我認同的唯一標準。
所以孩子進入大學後,
如果也繼續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就會發現:
學習成績好的人更多了!
因為能進入大學的人,
成績都是優選過一輪的!
於是大學的第一頓毒打降臨:
「原來人要一輩子努力學習,
一輩子都沒法解放。」
初中高中透支體力壓抑自我,
翻過了一座座山,
大家都說「翻過這座山就好了」,
結果看到了人生中沒完沒了的山。
當成績不再成為自己的「競爭優勢」,
孩子們便轉向
「社團」「社交」「才藝」「戀愛」
等其他方向,
主路爬不動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
去其他路還不行嗎?
於是馬上第二頓毒打來了:
由於以前只關注成績,
其他路爬起來也異常吃力。
「哦,原來,我一無是處。」
你知道好好的孩子為什麼進入大學後,
抽菸喝酒燙頭打遊戲無所不嘗?
你知道多少孩子靠著
吃鹽酸舍曲林(抗抑鬱藥)「續命」?
你又是否知道孩子
在至暗時刻發出的求救信號,
像是投入了深淵,
最終正是你視為洪水猛獸的:
香菸、酒精、虛擬遊戲、鹽酸舍曲林,
此刻「保護」著孩子們,
讓他們努力克制自己不從天台一躍而下。
「上了大學就好了」,
只是家長和孩子的美好願望。
04.
我在聲嘶力竭地吶喊
為什麼你們看不到
現在的孩子,
物質生活豐富了,
精神生活卻活成了一座座孤島。
只關注成績,
不僅僅把孩子培養成了「學習機器」,
同時也會埋下另一個隱患,
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
童年期情感忽視CEN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
指的是一種,
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
所造成的創傷。
《隱秘的角落》中,
當朱朝陽母親在外受了委屈,
朱朝陽嘗試關心她時,
母親恐懼又憤怒地推開了他:
「大人的事你懂什麼!」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場景,
當孩子受了委屈或傷害,
跑來跟父母撒嬌,
經常得到的卻是父母對情緒的否定:
「再哭?哪裡有點男孩子的樣子」
「再哭就不漂亮了」
當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興高採烈地尋求父母的誇獎,
經常得到的卻是父母的「挫折教育」:
「這點成績就驕傲自滿?」
「考到第一名了嗎這麼得意?」
和家庭暴力或是兒童虐待相比,
情感忽視的表現形式極其隱秘。
Dr. Jonice 總結情感忽視的表現有多種形態,
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
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
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
給他們帶來深深的孤獨感,
造成低自尊與自卑等等……
而情感忽視下的孩子得不到回應和反饋,
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
喜怒哀樂,
都如同投進了深不可見的海底,
沒有回音。
孤獨,無助,絕望。
看到過最難過的一句話是:
「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裡,
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而悲劇發生時,
成人世界卻都在說:
「至於麼」
「你怎麼會這樣」
「現在的孩子也太脆弱了」。
05.
童年陰影什麼的
不能自己修復嗎
爸媽不也是在傷痛中成長的
《隱秘的角落》作者紫金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朱朝陽的人物原型正是自己,
紫金陳與朱朝陽,
同樣背景的兩種人生,
善與惡的距離僅一步之遙。
如今,他釋懷了,
把自己兒時痛苦的回憶都寫出來,
訴諸於「朱朝陽」這個人物。
然而這些童年的創傷給紫金陳留下的影響,
都已經完全治癒了嗎?
並不見得。
在採訪裡,紫金陳說道,
儘管自己如今30多歲,
物質富足,可骨子裡仍然十分自卑。
時間並沒有治癒的作用,
只是把傷痛暫時封存了起來,
而弗洛伊德說過:
凡是被壓抑的,
都會以更加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
生活中也許我們會看到有許多孩子,
在走入社會後自我治癒或是被他人治癒,
就會認為或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
但是這其實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反過來想一想,
你能回想起那些長大後仍然無法治癒,
或是被童年陰影困擾一生的人嗎?
少之又少,
大部分都只存在於影視作品中。
因為現實中,
他們大多數都鬱鬱而終,
沒有機會再去講述自己的故事。
06.
父母能做些什麼
弗洛伊德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
「阿姨,和我說話!」 「我害怕,這裡太黑了。」
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陪伴,就是光,
看見、理解,就是光。
其實治癒童年陰影這件事,
並不存在一個通用公式供廣大父母使用,
如果硬要說一個「方法」,
關愛和陪伴就是治癒創傷的良藥。
關愛不是指「以愛之名」的命令指派,
陪伴也並不是指「打卡上班」式的陪同,
而是透過孩子那些被忽視的情緒,
透過孩子外顯的行為表現,
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
腦子裡都在想著什麼?
感受又是怎樣的?
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一步步走進孩子的內在精神世界,
即心靈中隱秘的角落,
這樣才能拉近與孩子心與心的距離,
用理解和支持當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父親,
起初就是「打卡上班」式地陪同,
所謂關愛也就是看成績、給錢、買買買三連。
而當女兒不幸墜樓,
朱朝陽成了父親唯一的骨肉,
他終於明白自己虧欠兒子的太多,
從來沒有滿足過兒子真正的需求。
於是他開始努力重新與兒子建立起情感連接:
他開始看見兒子的情緒、
抽出時間陪兒子遊泳、
當兒子受到委屈、
他在外人面前用自己的尊嚴,
甚至是生命,去維護兒子,
去理解和支持兒子。
至此一個父親才真正在朱朝陽心中樹立起來。
兒子的呼喚,終於有了回應!
可是我們何必等到生離死別再來證明愛,
平日裡父母一些很小很細節的愛,
足夠讓孩子一輩子難忘:
可以是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家庭晚餐,
也可以是陪孩子共同烹飪一頓晚飯;
可以是孩子失敗受挫時的一句「你失敗了我也愛你」,
也可以是孩子成功時的一句「你很棒,我很愛你」;
可以是一次完全由孩子做主的久違的家庭旅行;
也可以是一起去遊樂園買上一串棉花糖,
一邊看遊客們在過山車上尖叫,一邊捧腹大笑。
......
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
當父母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意時,
並不一定會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原諒和感恩」
想要得到孩子的原諒和感恩,
這是在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
而孩子的需求,
是沒有附加條件的陪伴和關愛。
他們需要的是當自己帶著這些陰影和創傷前行時,
父母永遠支持著他,
無條件地跟他站在一起,
認同他,保護他,為了他挺身而出。
那麼今後在他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這個理由會成為他心裡的一絲陽光,
最大限度幫他扛過這段至暗時刻。
07.
尾聲:
你看我們還有機會嗎?
能耐心地看到最後,
可能許多家長還會有最後一個疑惑:
這些陰影多多少少可能已經留下了,
現在剩下不到一個假期的時間,
孩子就要離開父母走向大學了,
能做的也太少了!
會不會已經來不及了?
改變永遠不會太晚,
改變可以是今晚睡覺前、
可以是明天吃飯的時候、
也可以是和孩子約定在某個「良辰吉日」,
......
其實當你認真看完了這篇文章,
感慨萬千內心無法平靜的時候,
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而且這種改變對孩子和對你自己帶來的影響,
一定會持續很久很久。
久到即使以後父母不在孩子身邊,
孩子也知道,
遠方有人願意幫助他、支持他、理解他,
讓他有個勇敢面對生活的理由。
所以當你還有機會時,
毫不吝嗇地向孩子表達遲到了多年的愛意吧。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丹比薩·莫約
本文作者:Bill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