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丨 如何用經濟學理解自殺

2020-09-19 弗洛伊德的奶酪

⚠內含抑鬱症與自殺相關內容,請大家謹慎閱讀


很少有人知道,上周四9月10日,既是教師節,也是國際預防自殺日。

嗶哩嗶哩視頻網站有一個「能量加油站」功能,可以向用戶提供情緒疏導。審核組平均每天可以發現50個需要自殺幹預的用戶,B站動態中也時常能看到有人在直播自殺或者公布遺書。

「能量加油站」入口與某用戶在B站動態中公布的遺書丨圖源:嗶哩嗶哩公眾號

自殺是全球年輕人的第二大死因,也是中國15-35歲年輕人的第一大死因(Chen, 2017)。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世界上自殺率下降最多的國家(沒有之一)。90年代作為擁有全球最高死亡率國家之一的中國,今天已經加入了全世界擁有最低死亡率國家的隊伍(Follet, 2018)。

我很(不)好丨圖源:giphy

然而,社會依然對自殺和抑鬱症表示不解,「網抑雲」竟然變成了一個可以用來調侃的梗。

自殺被看作是逃避現實的方式,因此人們總認為想要自殺的人是矯情的、不負責任的、膽小懦弱的,他們是因為害怕承擔後果而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背叛了養育他們的父母,他們輕易揮霍了自己的生命。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奶酪君帶你用經濟學思維解讀自殺。

傳統經濟學如何解釋自殺率

假如你是影視劇中因投資失敗而欠下了一筆巨額高利貸的廠長,你手下的工人因為拿不到工資而把你堵在家裡不讓出門,你的債主只給你三天時間讓你還清這筆債,否則就要拔光你的牙。

今天是你破產後的第一天,你早上清醒了過來,生出了自殺的念頭。

傳統經濟學家常用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來理解人們的所有決策,包括自殺。

他們將「生存或是死亡」看作是每個人每天醒來之後都需要做的一個決定。二者就像天平的兩端,我們將考慮的要素加進天平,哪邊更重就選擇哪邊。

如果一個人覺得今天繼續活著所需要的成本比收益要高,也就是活著的「淨收益」為負,天平的「死亡」端更重的話,ta就會選擇自殺,結束這一生;反之,如果今天活下去的收益大於成本,即活著的「淨收益」為正,天平的「生存」端更重的話,ta就選擇繼續生活。

這裡我們提到的「收益」和「成本」都不只是「今天」或者「明天」一天生活的收益和成本,而是如果此時此刻選擇活下去的話,所有活著的未來的日子所帶來的收益和成本的總和。

圖源:giphy

所以,作為廠長的你在思考生死的問題時,不僅思考的是今天的生活所帶來的效應,你還會考慮三天之後被拔光牙齒的痛苦和失去牙齒後繼續生活的痛苦。

Hamermesh和Soss (1974)認為,生存的「淨收益」取決於一個人的消費水平(「收益」)和最低生活費用(「成本」)之間的差異,因為經濟學上認為消費通常能給人帶來快樂感(也就是「效用」),一個人的消費水平越高,ta所能獲得的生存「收益」也就越高。研究者還提到,消費水平與年齡和收入有關:年齡越高、收入越低的人生存效用就越低,越有可能自殺。

我老了!!QAQ丨圖源:giphy

那麼,作為廠長的你此時會如何考慮生死的問題呢?

你認為活下去已經不能給自己再帶來任何好處,因為此刻你完全失去了收入來源,所有的積蓄全部用來補足生意上的虧損還遠遠不夠。生活帶給你的收益約等於零,天平的「生存」端上空空如也。

並且,雖然一點點食物和水就能支撐你生存下去,但是三天後還不上欠款的結果讓你生出巨大的恐懼,選擇繼續生活的「成本」此時就變成了一個天文數字,給「死亡」端加上了恐懼的砝碼。

不過,要是選擇活下去的話就不必忍受自殺帶來的痛苦了,「生存」端因此也多了一顆砝碼。

圖源:giphy

權衡之下,你還是認為毫無收入、忍辱負重的生活帶來的痛苦比自殺的痛苦更多一些,所以你開始籌備自殺。

雖然這個理論聽起來像是把問題過度簡單化了,不過它也確實有相應的事實支持。

2000年到2016年之間,全球自殺率在持續走低,而GDP增長率也在不斷升高,證明了自殺率與收入之間的反比關係(World Bank, n.d.a; World Bank, n.d.b)。WHO的數據也表明,全球超過70%的自殺嘗試行為都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進一步證明了收入和自殺率之間的關聯(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d.)。


傳統經濟學忽視了什麼?

當然,不是所有自殺的人都是背負高額債務的廠長,也不是所有這樣的廠長都會選擇自殺。自殺不可能是簡簡單單就能做出的決定,更不會只與年齡收入和最低生活成本有關。那麼,我們上面的分析中究竟忽視了什麼?

圖源:giphy

01. 「可是我想不明白」丨情緒

你知道人們最容易在哪個季節嘗試自殺嗎?

春季,是經過嚴寒之後走向溫暖的季節。

上面提到的傳統經濟學家們可能會表示不解,因為季節變化既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消費水平,也不會影響ta的生活成本,因此季節在他們看來不應該影響一個人對於生存或死亡的決定。

然而Vyssoki等人的研究(2012)發現,在光照時間持續增加的3-5月,全年的自殺率也迅速增長並達到了頂峰。由此可以推論,光照可以在血清素(serotonin)的作用下與衝動性和自殺率產生關聯。

藍色為每月平均光照小時數,綠色為平均暴力自殺數丨圖源:Vyssoki et al., 2012

血清素與積極情緒有關,人體內的血清素水平越高就越容易產生積極情緒。

Vyssoki等人推測,春季光照時間的迅速增長可能會降低人體內的血清素水平,使得一些容易得抑鬱症的人群更加衝動。他們進一步解釋說,光照的功能可能類似於抗抑鬱藥物,在某些情況下會先提高積極性再提高情緒。

圖源:giphy

所以,在光照的作用下,情緒上相對脆弱的人可能會在情緒還沒被提高的情況下,也就是還處於情緒低迷狀態的時候,就擁有了高漲的積極性。

這其實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狀態,因為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很可能會以一種不必要的消極方式看待未來。

假設被拔光牙齒實際帶給你的痛苦應該是100分,那麼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春季的話,作為廠長的你可能就更加恐懼這件事,你會錯誤地感覺拔光牙齒帶給你的痛苦將會是900分。

可是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春季以外的季節的話,你可能會覺得未來被拔光牙齒的痛苦只會有700分。雖然這個分數還是比真實的痛苦要高出一些(因為畢竟你對這件未來發生的事心存恐懼,我們要算上恐懼帶給你的影響),但是這已經比春季時的預測要好了不少。

所以,光照可以通過扭曲人們對未來的期待來影響情緒,從而影響自殺率。

02. 「我不可能做到的」丨完美主義

人類是群居動物,社會連結在自殺決策中也會起到作用。當那些曾經嘗試過自殺的人被問到「為什麼要死」這個問題時,許多人在提到「逃避」之外,還提到了「我」和「其他人」,例如「我不想再傷害別人了」或是「我毫無價值」(Jobes & Mann, 1999)。

死亡的理由/ 活著的理由丨圖源:Jobes & Mann, 1999

人們認為生活很痛苦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達到或是很難達到社會的期望。

社會期望女孩們香香甜甜白白軟軟會撒嬌,期望男孩們一直堅強、能夠大度地包容女朋友的脾氣、和女孩吃飯時主動買單。

可是社會的期望太狹隘了,如果一個男孩開始承受不住女朋友的斤斤計較,如果一個女孩擁有小眼睛和並不白皙的皮膚,這個不懂得包容的社會將怎樣評判他們呢?

人言可畏,這些批判的聲音在一點點加重天平上「死亡」端的砝碼。

我也會傷心丨圖源:giphy

Rasmussen等人的研究提到(2012),壓力可以調節完美主義與自殺意圖的關係。擁有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的人(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可能會將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強加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產生不必要的痛苦。

如果他們達不到那些高標準,他們就更可能感覺自己沒有競爭力,自己是無用的,或者自己對他人來說是種負擔。Henry和Short(1954)也證明,人們在感到沮喪時更有侵略性,更有可能付諸例如殺害自己或他人的暴力行為。

圖源:giphy

被困在家裡的、作為廠長的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感覺呢?

你不由得想到,當初決定開廠就是因為聽說那個並不起眼的同學選擇去做生意才家財萬貫,同學聚會上又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功成名就,只有自己還在一個小崗位上拿著微薄的薪水。

你不甘心,你覺得自己一定能做的比他們好,於是誇下海口,將全部積蓄都投入自己的生意。

可是當時的你並不知道,這樣的決心很可貴也很危險。生意成功了自然名利雙收,但若是失敗了,隨之而來的閒言碎語會讓你再也無法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

這樣想著,未來面對親朋好友時可能會生出的羞辱感又拿走了「生存」天平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砝碼。


「再熬一熬/枯坐比久睡要好」

情緒波動和不正常的社會期待都會導致人們對未來產生不正確的認知,使得本來不足以讓人輕生的未來事件在這兩者的作用下可能會把你推向最壞的結局。

即使是我們開頭提到的廠長面對如此困境,也不必選擇自盡。失去了牙齒可以再種,可以用其他方法進食,可是如果失去的是生命,那就什麼都沒有了。

全球自殺率仍在下降,我們對自殺和與其相關的抑鬱症的了解也越來越多,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手段也更加豐富。現在,我們更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奶酪君向你發送一個擁抱( ´・・)ノ(._.`)丨圖源:giphy

如果你身邊的人有輕生的念頭,請給予充足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必要時帶ta就醫。

如果你有輕生的念頭,請再等等看,世界或許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雖然未來很難,但請不要否定變好的可能性。請給我們機會,還有人想要幫助你。

全國24小時免費心理危機諮詢熱線:010-82951332

弗洛伊德的奶酪 提了一個問題

你如何看待自殺成為全球年輕人第二大死因?

在評論區發表你的意見吧~


特別感謝Chloe製作了廠長系列小插圖~



參考文獻:

[1] Chen, Z. (2017, April 24). Suicide Top Cause of Death Among Young Chinese. China Daily. https://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7-04/24/content_29054979.htm.

[2] Follet, C. (2018, May 17). The Remarkable Fall in China's Suicide Rate. CATO Institute. https://www.cato.org/publications/commentary/remarkable-fall-chinas-suicide-rate.

[3] Hamermesh, D. S., & Soss, N. M. (1974). An economic theory of suici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1), 83-98. https://www.jstor.org/stable/1830901.

[4] Henry, A. F., & Short, J. F. (1954). Suicide and Homicide: Some Economic,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gression. Free Press.

[5] Jobes, D. A., & Mann, R. E. (1999). Reasons for living versus reasons for dying: examining the internal debate of suicid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29(2 ), 97-104. https://doi.org/10.1111/j.1943-278X.1999.tb01048.x.

[6] Rasmussen, K. A., Slish, M. L., Wingate, L. R. R., Davidson, C. L., & Grant, D. M. M. (2012). Can perceived burdensomeness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icide and perfectionism?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42(2), 121-128. https://doi.org/10.1111/j.1943-278X.2011.00074.x.

[7] Vyssoki, B., Praschak-Rieder, N., Sonneck, G., Blüml, V., Willeit, M., Kasper, S., & Kapusta, N. D. (2012). Effects of sunshine on suicide rate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3(5), 535-539. https://doi.org/10.1016/j.comppsych.2011.06.003.

[8] World Bank. (n.d.a.). GDP Per Capita (Constant 2010 US$).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19, from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KD.

[9] World Bank. (n.d.b.). Suicide Mortality Rate (Per 100,000 Popul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19, from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STA.SUIC.P5.

[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d.). Suicide Data. Retrieved November 17, 2019, from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相關焦點

  • 「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
    1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中文譯為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詞曲創作者秋田弘。 就因為看著海鷗在碼頭上悲鳴 隨波逐流浮沉的海鳥啊 也將我的過去啄食 展翅飛去吧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 「健康」「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
    有人抱怨別人的不理解:ciel**:沒人會在意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又是因什麼而難過,他們只會說,你是不是有病?對你這麼好了還這副鬼樣子,你想死吧?你怎麼不乾脆去死? 是啊,我想啊。大家紛紛調侃「好早熟啊」「太年輕了,一看就沒經歷過生活」。第三條,是一個加班到深夜的故事,經歷過職場歷練的眾人笑著說:「一看就是單身狗。」第四條是一個哭到不想上學的學生。大家笑了起來,仿佛找到了同感。青春期嘛,誰想學習啊,「我也不想工作呢」。
  •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因為這世間的很多事情,都太不公。高三的時候,是中島的歌支撐著我朝著幾乎看不清的希望繼續努力的絕大部分動力。人是不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有些事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聰明的人看一遍就能明白的題目 自己看了十遍還是沒能明白有的人即使他上課睡覺 不上早讀不完成作業 依舊也比自己名次靠前高考那天,數學剛考完,不敢和任何一個親近的人講我考得很差。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是因為心裡缺了一塊自己也說不清的空落落其實腳上的傷也沒有很疼,但是那一瞬間是真的無比難受
  • 《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這首歌對周深有多大的影響?
    在周深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有這樣一首歌一直以音樂的力量鼓舞著他,讓他從自己與自己作對的困境中走了出來,這首日文歌的中文譯名,叫《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該曲由中秋田弘的創作,中島美嘉演唱,歌曲能穩穩擊中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聽者在歌聲中痛哭,也在歌聲中治癒。
  • 《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你有沒有過很難熬的日子
    與大家分享的這首歌是來自日本歌手中島美嘉《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出生於1983年,出道後,她憑藉自己清澈的聲音和多變的風格,成功斬獲無數獎項和大批粉絲。2013年,她發布了這首新歌《我曾經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首歌一出唱哭了許多人,因為它不僅唱出了中島美嘉患病後的心路歷程,也唱出了許多人的困頓。
  • 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抑鬱症患者的世界是什麼樣
    在經歷過心理治療之後,這名作者開始試著與人們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希望其他人看到漫畫後,能與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與別人談論自己的感受和自殺的想法非常重要。有時候你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孤立無援的。你可以求助家人,身邊的朋友以及心理諮詢師,勇敢地告訴他們你正經歷的黑暗,讓他們來幫助你。
  • 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盡考慮著死的事,一定是因為太過認真的活
    空氣中是淺淡桂花香夾雜著眼淚苦澀的滋味,於旋律間我看到空無一人的樓梯,形單影隻的我,和轉身遠走的他,耳邊是自己絕望崩潰的哭聲,瞬間勾起淚意,指甲扣入手心,如鯁在喉。「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因為被人說是冷血」「想要被愛而哭泣,因為嘗到了人的溫暖」「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因為你燦爛的笑容」「盡考慮著死的事,一定是因為太過認真的活」「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病理性賭徒
    如今的你是否覺得活著好累好累,親人的不理解,朋友的不信任,以及旁人的指指點點與冷嘲熱諷。不僅如此,還要忍受網貸那慘無人道的催收手段。你的信念是否也是一樣的崩塌,覺得是那麼的無助,這種深深的無助感,真的就不是人可以承受的,真想自己就這樣一死了之,但是死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 致處於不幸中的你——《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歌曲《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就是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這首歌的演唱者中島美嘉,在自己的事業的巔峰期時,突然被查出患有重疾。這不僅僅影響到了她的身體健康,而且還使她需要重新學習發聲。原本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歌手,最後卻需要靠身體打節奏來進行歌唱,這對於她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但是面對這樣的打擊和不幸,她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再次站了起來,和命運的不公所抗衡。
  • 北大女生包麗、黃景瑜前妻王雨馨:自殺是正常心理,很多人都想過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過數次想過自殺的時刻。這不是奇怪的事情,每個人都曾陷入生活困境,鑽進情緒漩渦,把自己當做悲情主人公,想是不是結束生命能讓自己更輕鬆。但不管是哪種意圖,自殺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活完全的逃避。研究統計,自殺者70%患有抑鬱症,生命結束於惡性情緒循環。
  • 熱依扎的抑鬱症自白: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以下是熱依扎的口述:撰文丨姚璐編輯丨林珊珊出品丨 穀雨 X 故事硬核救生圈在撒氣了拍《長安十二時辰》,我提前一年停了工作,訓練。我們是11月份開機,7月份的時候,有一天去上海做活動,化完妝以後,我跟當時的經紀人說,你們先出去吧。
  • 自閉症兒子一天只睡3小時,她曾想一了百了
    >她曾想一了百了她曾經無數次地想帶著孩子離開這個世界一了百了,這樣她自己就能解脫了,老公也能夠重新組建一個家庭,生一個健康的孩子。絕望的詹穎躺在床上給丈夫打了一個電話,她說:「我如果帶著俊俊離開,你會不會好過一點?」俊俊爸爸立馬明白了詹穎的用意,大聲呵斥詹穎:「你有什麼權利這麼做?他的生命屬於他自己!」
  • 這首歌曾讓日本自殺率降低,看了中島美嘉的現場,讓人淚流滿面
    自殺率高是日本國內很嚴峻的一個社會問題,自從上世紀日本陷入泡沫經濟以來,其國內的自殺率一直高居不下。生活和工作壓力是日本國內很多年輕人都要面臨的挑戰,在這些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不少人都因為心力憔悴走向極端。
  • 我自殺辭世的曾外祖父
    因為他就為了這信德兩個字選擇以謝罪自殺的方式去世了,這個應該是我姥姥一輩子的痛。姥姥從小把我養大,但是這個事兒她從來沒有說過。是我的媽媽在我40多歲的時候開始總是嘮叨這件事情,跟著我一起慨嘆。媽媽總是說我的曾外祖父其實是不用自殺的,因為那個不是他的過錯。究竟是什麼事情呢?讓我從我的角度說一下吧。我的曾外祖父生活的年代應該是19世紀末吧,我只是根據媽媽的年齡推測的。
  • 馬駿丨我的經濟學學習歷程
    零基礎無數學,你也可以學好經濟學,大家好,歡迎來到一課經濟學。今天我們不聊書裡的內容,前段時間,一課經濟學的學習群裡有朋友請大家推薦宏觀經濟學方面的書,讓我回想起自己是怎麼入門學經濟學的,就想把我入門經濟學的動機和經歷回顧一下,也許對大家有一點參考價值。先說一下我學經濟學的動機。我大學讀工科,畢業後先去了某部委直屬的研究院工作,工作職責是一邊做科研項目一邊協助上級部門做本行業市場監管。
  • 日語治癒系歌曲,曾經讓日本自殺率降低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首歌是首希望之歌,由中島美嘉演唱,唱這首歌的時候她失聰了,所以要用腳來打節拍。中島美嘉的真情流露的演唱,讓聽者受到感動。因為這首歌,日本整體的自殺率。盡考慮著死的事,一定是因為太認真地活。
  • 這首歌讓日本自殺率降到了最低點,悲傷的時候記得去聽
    No.1《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2010年,中島美嘉患上了咽鼓管開放症,幾近失聰,治療卻並沒有好轉,打擊可想而知!2013年,發布了這首《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這首歌火的時候,把日本自殺率降到了最低點。誰都有過深陷絕望的時候,但即使看不到一點希望,也不要放棄尋找希望的心!No.2生きていたんだよな(她曾活過啊)——Aimyon
  • 一首使日本自殺率降到最低點的歌,卻是她用自身經歷唱出來的
    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是一首被稱使日本自殺率降到最低點的歌,絕望的歌詞唱到後面卻是滿滿的治癒。視頻中中島美嘉用力跺腳踩拍子,跪下來摸音響,正是因為接近失聰的她在用這種方式來跟上曲子的節拍。如何評價中島美嘉的這首《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或許我們該先認識下她這個人——媒體們總愛把「可愛」和「性感」來評價中島美嘉,但她永遠不止這兩個特質。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中島美嘉是個什麼樣的女孩呢......其實我自己也不太懂。」
  • 預防和減少「自殺」,佛教如何看,如何做?
    我們可以多加留心:1.近期有過自殘或自殺的行為;2.曾向他人透露厭世情緒;3.曾經討論或搜索自殺的方法;4.常在水邊、高樓、懸崖邊等危險地帶徘徊;5.嚴重軀體疾病患者突然放棄治療或觀察;6.重度抑鬱症患者出現反常的情緒改善;7.變得孤僻且失去生活樂趣;8.在應激事件後情緒激動
  • 臺北市26%的小學四年級學生曾想自殺
    臺北市26%的小學四年級學生曾想自殺 】【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臺灣網10月27日消息 最新調查顯示,臺北市小學四年級學生有26%動過自殺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