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評定成權錢交易 待遇差別讓教師失底線

2020-12-27 中國新聞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這幾天,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自動請辭「資深教授」一事備受關注,這位88歲的老人,先後4次請辭,四天前,他終於卸下了這個一年可享受10萬元津貼的頭銜,也由此成為中國社科界辭去「資深教授」第一人。

  在利益面前,說「不」需要勇氣。如果說,章先生和以他為代表的學者們是高風亮節想要出走的話,那麼讓我們憂慮的是,現在有更多的人現在是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去。

  兩院院士、資深教授、長江學者,這些畢竟還是鳳毛麟角,今天我們先退一步,就從更常見的教授、副教授的評比開始說起。我們的記者到各地高校探訪發現。砸錢、抄襲、拉票,在職稱評定過程當中屢見不鮮,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儼然已經加入送禮、造假的大軍當中。高校職稱評定何以成了一場不公平的權錢交易?

  章老的主動請辭,給象牙塔緊閉的利益之門撬開了一條縫,讓我們得以扒開門縫,去看看「高校職稱評定」那些事兒,首先,我們去吉林聽一聽一位副教授在接受《央廣夜新聞》採訪時候他的說法。

  40歲的吳敏,三年前評上了副教授,從以助教身份站上講臺,到接過副高職稱證書,她花了九年時間。很多人都知道,在高校要想評上副教授是非常困難的,那麼,究竟難在哪裡?

  吳敏:主要原因是學校編制是有限制的,你發表論文,獲獎,有多少科研,都是硬體條件,比較強的學校,像吉林大學可能要多少篇SCI,比較弱勢的學校可能要多少篇核心期刊,完成這些指標是有水分的。很多人基本上不擇手段評副教授、評教授。

  科研項目、高水平論文、專利、獲獎,這些晉級路上的敲門磚本該由講師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但正如吳敏所說,在不擇手段的競爭下,往硬指標裡摻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吳敏:有一個老師,她去年要評副教授,首先他自己花錢買了一個項目,找了一個公司,存了十萬,又通過其他手段,跟一個已經評上教授的老師,不需要項目的老師,找了一個縱向項目掛了他的名字,她作為項目第一負責人又找了個六萬的項目,大概就十六萬了,又花錢買了兩個專利,因為要準一點,還要有獲獎,她就找了另外一個老師項目,其實對這個項目是一點都沒有做的,在評獎的時候就把她給掛上了,還是個科技進步一等獎,也有獎了,也有論文了,也有專利了,然後也有項目,雖然她沒有做過任何的實驗,材料提交上去了之後還是評了副教授。而有一個老師評副教授都評了五六年了,什麼東西都夠,就是因為不會做這些手段,所以一起提副教授的時候還是敗給她了,我們心裡都知道但是沒有辦法,因為她的東西都是真的,那是她靠錢了,一般情況下,同事之間也不會去舉報。學校也沒有辦法,基本上制止不了。

  無獨有偶,浙江大學社會系的谷教授也認為,高校裡名利的臭味是越來越重了。

  谷教授:有的真有學問的倒評不上,有的會「鑽研」的倒很順利地評上了,這個事情已經屢見不鮮,更不要說那些學術造假了。這些潛規則比如說現在要著作,但是這個著作你只要湊足三到五萬塊錢你就可以出一本書,這就是著作,但這個著作實際的學術含金量有多少打天知道,大量充斥著文化垃圾,用錢買書號或者變相買書號。

  那麼,到底有怎樣的誘惑讓老師們失去了底線?副教授吳敏說最直接的就是待遇的差別。

  吳敏:就比如說,教授跟副教授的崗位可能一年差幾萬塊錢,這樣子。

  記者:那副教授和講師呢?

  吳敏:也大概差幾萬塊錢。評上副教授還有一個很隱形的待遇就是有研究生可帶了,在評講師到副教授可能所有實驗要自己做,但是評上副教授後有人給你做實驗了,有免費勞動力了,研究生為了畢業一定會給你寫論文,或者給你發表專利,無形當中會增加很多科研成果。

  而在這樣畸形的競爭下,高校的講師們還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教學上?說起這個話題,吳敏自己也感到有些尷尬。

  吳敏:很多老師無心教學,因為教學和評教授副教授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沒有把上課列為必要條件,所以老師可能基本不上課,或者上課的時候隨便上一上。

  我們說大學中一定要有大師,但其實,「大師「也是一個圍城,真有水平的像章先生想要出來,很多人又拼了命要進去,面對職稱評定中的種種怪象,更多的除了無奈更是困惑,這種風氣會不會清朗起來?治理這種現象的難點到底在哪兒?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先生認為根結就在於行政和學術難以分家。

  儲朝暉:最重要的是有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沒有很好的劃分,很多時候行政權力幹擾學術權力就造成教授的評定就有很多這種,你比如說像你前面講的這些現象出現,所以關鍵的要將學術權力跟行政權力劃分清楚,在這種教授的評定過程當中完全憑學術的因素來評定,不要有其他的因素幹擾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少了一位資深教授章開沅,可能馬上又會增補一位,如果不能如他一樣有一點自省精神,或者即使有所自省但缺乏行動,那麼,在那個巨大的名利場裡,一個望九老人的請辭行動就有可能只是往大海裡丟了一顆小石子,結果可能是石沉大海了。

  有人辭官歸故裡,有人星夜趕科場,人各有志本是常態,我們的高校早已不缺大樓,要是能多出幾位真正的大師,那才是教育的福氣。

相關焦點

  • 廣東省高校教師評職稱有什麼好處?職稱評定條件是什麼?
    現在已經是四月份,臨近2020年職稱評審越來越近了,最近也是很多人才在糾結一個問題,就是評職稱有啥好處?教師職稱有什麼用?其實,在教師行業中,評職稱是一件非常必須的事,下面給大家介紹職稱的好處以及職稱評定條件。什麼是職稱評審呢?
  • 廣東省高校教師為什麼要評職稱?職稱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
    我們常常看到,每年都有不少的高校教師在忙著一件事,那就是評職稱,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職稱級別的待遇存在差距。下面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職稱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廣東省高校教師是否有評中高級職稱的必要。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職稱評審的定義。
  • 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退休後的待遇差別體現在哪些方面?
    但由於事業單位之間,雖然工資體系都是執行的事業單位的工作體系,都是按照技術職稱、職務、職級等來確定自己的工資待遇。但從總體上來說,高校教師的工資水平要高於中小學教師。
  •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之困惑
    究其原因,都是職稱惹的禍。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困惑多多:困惑一、職稱評定,名額總是那麼少職稱評定,定編定崗。許多老師條件達到了,但是崗位指數,只能望洋興嘆。有些教師雖是教學骨幹,也只能排隊等待。職稱評定,真能調動大多數教師的積極性嗎?
  • 不同職稱的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廣東省高校教師如何評職稱?
    我們都知道,職稱分為初級、中級、高級,需要參評人員各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最後才能通過,獲得相應的職稱。現在職稱需求量越來越大,職稱證書的具體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不同職稱的級別待遇差距有多大?廣東省高校教師快來了解。
  • 2019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職稱評定向鄉村教師傾斜
    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後,對於職稱的評定有了新的規定,各省份也積極出臺了政策。從各省教師職稱評定的政策中可以看出,職稱評定有了更明確的規範,職稱評定向鄉村教師傾斜,鄉村教師在職稱評定中或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 打破職稱界限!這所大學講師也可享教授待遇,高校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多所高校有行動,職稱評審改革成趨勢? 南通大學的「低職高定」新政策,讓該校不少教師脫穎而出。 無獨有偶,南京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教師黃振友,雖然教學備受好評,但論文在職稱評定中不佔優勢,自1999年以來一直是副教授,直到2018年,黃振友憑藉自身的教學實力及成績,成為南京理工大學第一位「教學為主型」教授。 除了設立教學型教授,南通大學90後教師葛明政,2018年一進校工作就享受校聘教授的待遇,跨越了任職年限的門檻。
  • 職稱評定應堵漏洞
    4月的「培訓班傳授職稱外語考試作弊技巧」的輿論風波還未停息,進入5月,「湖南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評委公然索賄」的醜聞又再次攪起陣陣「旋風」。    「職稱評定中的明碼標價早已成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顯規則』。」在北京一家醫院工作的田凱(化名)經歷了職稱評定的不易。
  • 高校教師職稱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評職稱要注意什麼?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不僅有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應對職稱評審等等一系列工作。教師職稱是對教師工作業績及執業水平的一個認定,它也是教師價值的一個體現。高校教師職稱到底分為幾個級別?湖南省高校教師又如何評職稱呢?我們先來看下職稱的定義。
  • 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提高自閉症康復機構教師待遇 重視專業職稱評定
    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從2007年就開始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培訓,她調研後發現,這些機構老師福利待遇低,招收專業人才十分困難。  在2018年兩會上,黃細花帶來了一則《關於提高民辦自閉症康復機構教師待遇的建議》。她表示,教師是康復機構的靈魂及命脈。如果師資流失嚴重,或者師資質量差,不僅會影響孩子們的康復訓練,也會讓一個機構難以生存。
  • 中小學教師退休待遇與高校教師退休待遇有什麼差別?
    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劃分,中小學屬於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而高校被劃為了公益二類。現在國家在醫院和高校試點取消事業編制限制,打造更加靈活的用人機制。2014年10月,國家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 教師職稱評定,關鍵靠關係!
    理想與現實差別太大了,畢竟都是職場,想出淤泥而不染的話,真的是很難。這一點在教師職稱評定上表現得非常明顯,教師職稱評定,靠的不是專業教學能力,關鍵是靠關係。說起來可能有點憤世嫉俗,但是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的悲哀。剛進入教師隊伍中時,校長給新教師們開會說:別看大家現在都是同一起點,但是三年內就會拉開差距,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差別非常明顯了。
  • 職稱評定教師的激勵作用有多大
    教育部門對教師採用職稱評定方式,本意是激勵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而採用的一種激勵方式。同時也是貫徹國家重視教育、提高教師待遇政策的一種體現。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各種原因和現狀,真正對教師的激勵作用有多大呢?我們進行一下簡單的分析。
  • 聊城發布教師改革實施意見,涉及職稱評定、待遇等
    健全中小學在職教師參與有償補課治理長效機制,對學術不端、師德失範行為「零容忍」。(責任部門:市教育和體育局、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屬高等院校)二、紮實提升教師隊伍專業素質能力4.優化教師培養體系。支持駐聊高校發展教師教育,鼓勵聊城大學與中小學幼兒園協同建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 教師職稱評定2019年有哪些新變化?對教師來說應該是越來越利好!
    教師職稱評定在2019年有哪些新變化?對教師來說應該是越來越利好!作為教師來說,職業生涯最大的理想是評為高級職稱教師。但國家對各學校高級職稱的指標是有一定比例和限制的,可以說僧多粥少,為了評職稱和同事,和領導關係弄僵屢見不鮮。其實,每個學校指標發放之後都有本校的評定標準。
  • 教師評定高級職稱將取消「論文條件」限制!
    1.指出了高校中存在的「唯論文」現象。《意見》稱「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2.指出了「唯論文」的危害。
  • 教齡25年老教師棄評副高職稱!教師職稱評定何時取消?
    …… 看了這些教師的吐槽,想想直到累死也沒評上副高的那些老師,滿滿的辛酸淚啊。 5 職稱,事關教師福利待遇,事關幸福生活。既然必須評,廣大教師也別無選擇。但目前的評審制度,確實讓一線教師難受啊。放棄吧,心有不甘;堅守吧,升級無望。
  • 2018年教師職稱評定政策:還有多少一線教師不知道!
    一提教師的工資和職稱,很多老師都是比較感興趣的!提升教師的地位與待遇,期待!取消教師職稱,更是期待!輸不起,科研太多,渠道太少注重科研,而忽視了教學的本真,很多教師為了評職稱,寫論文、弄課題、寫著作、弄專利,最後將自己武裝成了科研能手,而沒有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學上。
  • 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不良傾向傷教學傷科研傷教師!如何破?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消息,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
  • 高級職稱的教師和中級職稱的教師有什麼差別?
    教師們都知道職稱,因為職稱是和教師的待遇掛鈎的,職稱越高,教師的工資越高,待遇越好,很多人為了職稱想盡各種辦法,兩個職稱一字之差就差很多,比如「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這二者究竟有什麼差別呢?有人覺得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教師肯定是能力不同,高級職稱肯定更好一點,真的是這樣嗎?教師是做什麼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當然了很多高級職稱的教師本身教書的水平也很棒,這種教師成為高級職稱是實至名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