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聖經神學碩士、基本/信理神學博士研究生。
今日讀經一的關鍵詞是「房子(house)」(希伯來文是「תבַּיִ / bayith」),思高版聖經譯為「殿宇」。
「房子」一詞在今日所選的經文中共出現了5次(第1、2、5、11、16節),但是在《撒慕爾紀下》第七章第1-16節,即「天主給達味的訊息」這個更大的脈絡中,「房子」一詞更是出現了8次(另外三次是第6、7、13節)。而在隨後「達味回應天主的祈禱」中(七18-29)則出現了7次(18,19,25,26,29/2節)。因此這個詞在整個《撒慕爾紀下》第七章中共出現了15次。
「房子(Bayith)」一詞可以說是把整個第七章連成一體的線索。其涵義豐富,有著「寓居、宮殿、廟宇、王室」等意思。更是反映了天主的自由與臨現、可動與不變之間的奧秘。
第七章的結構很簡單:第1-3節是開頭的介紹,達味準備給天主建立一所如外邦人一樣的神廟;第4-16節是納堂先知的神諭,指出天主主動與達味及其家室所建立的永久盟約,即王國永存;第17-18a節是敘述上的一個小轉折,達味進入帳幕向天主祈禱;第18b-29節是達味的謝恩禱詞。
達味欲給天主建立一所神廟,說好聽些,是為了天主的光榮,而實則是為了可以「掌控」天主,把天主「馴化」為「家神」。
達味對納堂先知說:「請看,我住在香柏木的宮殿裡,而天主的約櫃卻在帳幕內(2節)。」
納堂先知並沒有拒絕他這樣的「善志」。但奇妙的是,天主卻拒絕了達味,並不是因為《編年紀》的作者所認為的「達味是軍人,流過太多人的血」(參閱編上廿二8,廿八3),而是因為天主要啟示給達味一個恩寵盟約的訊息。
達味要給天主造「房子」住,而天主卻要給達味一個永留在愛中的「家室」。天主要啟示達味:祂自由的愛,祂愛的臨在,祂無條件的拯救,永遠勝過人的經驗和計劃,祂的超越永遠不會被限制。
盟約的內容(14-16節)共有三個重點:1、天主將作達味的父親,但天主也責罰祂所愛的子女(14節,參閱希十二6);2、天主永遠不會像收回撒烏耳的恩情一樣,撤回祂對達味家族的恩情;3、達味王朝將永存:「你的家室和王權,在我面前永遠存在,你的王位也永遠堅定不移。」(16節)
這個單邊性永久盟約的意義在於這是以色列人對天主全新的經驗:天主不只是在救恩事件中,也要在祂所揀選的人身上,甚至在一個群體身上展開祂永恆不變的愛。
從此,以色列人的希望將全部寄托在達味的家室上。天主將化身為達味家族的一員,祂就是默西亞:一個承載著恩寵與愛的,表達天主臨於此世的真實記號。
無論猶太人或是基督徒在反省這神諭時,總會帶出對一位具有集體性位格之人的渴望:
祂將是和平、正義、真理與仁愛的化身,祂不是第12-13節所指的歷史性達味之子「撒羅滿」,而是另一位擔負王權的嬰孩,祂是「神奇的謀士、強有力的天主、永遠之父、和平之王」(依九5)。
祂是人而天主的耶穌基督,祂是「天主在我們中間支搭了帳幕」者。
我要永遠歌頌上主的仁慈
(參閱將臨期12月24日清晨彌撒之答唱詠)
詠八十九2-5是以「達味聆聽納堂先知的神諭後所作謝恩禱詞」(撒下七18-29//編上十七17-27)為背景而寫成的。作者可能是達味,或者是達味後裔中的某位君王。
但今天這篇聖詠的內容不同於達味的那篇謝恩禱詞。達味的謝恩禱詞明顯是由兩種天主觀思想組成:稱天主為「我主上主」的個人性感恩和稱天主為「萬軍的上主,以色列的天主」的團體性的感恩。而詠八十九2-5則更具有後期神學性的反省,除了第2節表達讚美的願望外,3-5節都是對天主許給達味家恩寵盟約的反省。
首先,作者稱「恩寵從永遠已建立於天上(In æternum misericordia ædificabitur in cælis)」,「你堅定了你的真理(præparabitur veritas tua in eis)」。恩寵出於天主,來自天上,源自亙古,是在天主內的愛。然後,4-5節以天主的口吻複述撒下七14-16所記載盟約的內容,但重點強調的是「達味王朝」。
第27-29節,在教會傳統中常常用於基督論的反省。正如聖亞大納削(St. Athanasius)所說:「讀到這裡,我們明白那位按天主神聖計劃(economy)而降生者,稱天主為父的意義。『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裡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裡去』(若廿17)。祂就是先知所預言的那將要誕生的嬰孩,將被稱為『強有力的天主,永恆之父』(依九5)。」(Expositiones in Psalmos, 88)。
這位被稱為「父」的嬰孩是恩寵之父,因為祂是恩寵之源;同時,他又是恩寵之子,是由「滿被聖寵者」所誕生的頭胎男嬰——人類之子。作為人子,他在所有信從「這個嬰孩是天主子」的人中被視作「長子」。在恩寵進入光榮老家時,祂將與天主的眾子一同在天上為王。
為此,基督徒應當永遠歌頌上主的仁慈(恩寵)。
本主日的讀經二選取了《羅馬書》的結尾部分,與甲年將臨期第四主日選自羅一1-7的讀經二形成對應關係。
保祿在《羅馬書》的開頭即表明自己的身份,扼要指明「天主的福音」信息及效果,也表達了自己對羅馬基督徒的問候。而在《羅馬書》的結尾部分,除了問候,保祿還提出警告,更以「光榮頌」來把救恩論提升至祈禱的境界。
可以說,整個第十六章都是《羅馬書》的結論部分:第1-16節是保祿向在羅馬的教會致以問候,點名提到廿四位傑出的代表,最後的第16節,以聖吻與平安的問候結束;第17-20節是保祿對羅馬基督徒的警告,尤其是那些以自己的肚腹為天主的人,並以恩寵與平安的祝福結束(20b);第21-24節是保祿與助手、同族人、書信執筆者和東主(指在自己家中招待聖徒者的房東)一起問候羅馬的基督徒,也以恩寵與平安的祝福結束(24節);第25-27節是一篇「保祿救恩論」的讚歌。本主日讀經選擇的正是這首「光榮頌」。
這首「光榮頌」雖然只有三節,卻飽含神學韻味,也可以說是《羅馬書》神學思想的總結。
首先,第25節中保祿在「奧秘」內光榮讚美天主,也求天主堅固羅馬的基督徒。這奧秘即是天主的啟示,即是耶穌基督,也是「天主的福音」本身。
在隨後第26節中,保祿指出這奧秘的來源:來自永恆,曾是秘而不宣的;如今在基督十字架與復活的救恩內彰顯給了萬民;彰顯的方式是以先知的經書(不只是借著舊約先知,更是指新約宣講福音的聖史們及書信作者的作品,他們包括宗徒及宗徒弟子,與遊走各處宣講真道的先知)為載體。同時,保祿也指出這奧秘要達到的目標:「曉諭萬民,使他們服從信德(εἰς ὑπακοὴν πίστεως εἰς πάντα τὰ ἔθνη γνωρισθέντος)」。
這段經文中兩次提到「使達至(εἰς)」,表示要達到的境界。保祿所希望的信仰的效果是:萬民都認識天主和祂的奧秘;萬民都「達致信德的服從(ad obeditionem fidei)」。這與羅一5的「信德的服從(εἰς ὑπακοὴν πίστεως)」形成前後呼應的關係。
在最後的第27節中,保祿舉心向上讚美天主:「願光榮賴耶穌基督歸於唯一全智的天主(μόνῳ σοφῷ θεῷ),至於無窮之世。阿們。」保祿的「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論在此彰顯:救恩由耶穌基督而來,光榮也借基督而歸於唯一、全智的天主。
保祿在《羅馬書》中特別讚美的天主,是一位智慧之神,祂智慧地創造萬有,又以上智的安排,不但使以色列人得救,也使外邦人在「因信成義」這一信仰的制度內,達到信德的服從(參閱羅十一33-36)。
如果說耶穌誕生是正義的太陽初升,那麼聖母領報則是曉明之星的升起。乙年將臨期第四主日的福音主題便是「聖母領報」。
歷代的教會藝術畫都以完美的教會形象來描繪「聖母領報」的場景:這是一所皇宮式的房間或是一座華麗的聖殿,祈禱中的瑪利亞正在誦讀聖經,聖神正以鴿子的形狀臨於她的頭上,此時,天使來了,突如其來的問候「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路一28),打開了新約的「結約之櫃」。
歷代的靈修大師們都願意以聖經誦讀的方式來默想聖母領報的奧跡。這奧跡其實是一個祈禱的空間與事件,邀請所有被天主聖言吸引的人同瑪利亞一起參與「聖言降生成人」的奧跡。
實際上,納匝肋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而已(路加稱之為「城(polis/ city)」,實則連「小鎮(town)」也算不上),哪裡來的華麗廳堂呢?
考古發現的聖母住所,看起來只是非常簡陋的小屋。此外,瑪利亞的家雖然溫飽無憂,可以有基本的教育,但不太可能會擁有珍貴的羊皮卷聖經,供她拿在手裡閱讀。因此,聖母領報時的場景可能是:她正如一般女孩子在做著家務,或是在織布縫衣,或是在養牛餵羊,或是在整理家務……此時,天使顯現於她。當然,這是現代解放神學所理解的「貧窮福音」的圖像。
然而,路加要強調的並非是這樣,他稱那聆聽耶穌講話的另一位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十42)。因此,聖母在領報時,可能不是在做家務,而是在一個安貧樂道的小家庭中,在勤勞之餘的專心祈禱時。這為今天的基督徒,才是真正的福音喜訊。
天主的恩寵臨現於每一個平凡的地方、平凡的環境、平凡的崗位、平凡的角色和平凡的人物中,天主的恩寵總是有「盈餘」,總是可以盈足一切。日常生活中的恩寵經驗就是能以祈禱的心去完成工作與生活。
今天的讀經一提到的「家室/房子/宮殿」,實為天主選擇的盟約之家。達味見到天主仍然在小小的「約櫃」中,他希望為天主建立人手所造的豪華殿宇。可是天主卻要把他引入「恩寵的盟約」——這永遠的結約之櫃中。
「約櫃」本是上主與以色列人同在的象徵,如今這恩寵盟約的象徵卻要在聖母身上榮耀地彰顯出來。不同的是,達味是在領受了恩寵盟約之後,進入帳幕,坐在上主面前(約櫃前)獻上感恩祈禱(參閱撒下七18a),而瑪利亞則是在祈禱中,以信德的服從與天主的恩寵合作,而成為結約之櫃。
瑪利亞在祈禱中領受了恩寵與使命,比達味以自己的計劃來試圖控制天主,更有福,更討天主喜歡。瑪利亞將成為達味家族中的一員,但她先以童貞的身份回應了天主的召叫,瑪利亞提前為天主準備好了一個身體,這是一份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參閱羅十二1)
聖母是第一位完美的基督徒。依撒伯爾年老懷孕,理所當然應滿懷感恩,而瑪利亞則是童貞女懷孕生子,這會為她帶來災難性的結果。聖若瑟的義德在天使前獲得了提升,而瑪利亞則必須為自己的未婚先孕擔負起沉重的十字架。若瑟以信德的服從成就了舊約的義,瑪利亞則在信德的黑夜裡參與了天主的工程。
在今天,做依撒伯爾並不難,因為我們很容易停留在為求得恩賜而行動的層面。但要做瑪利亞則難了,因為我們很難在恩寵初現時就自願背起生命的十字架。
兩個聰明的男人或被動、或主動地選擇了沉默:匝加利亞因懷疑,被動接受並沉默地注視著老年生子、生子又要奉獻的事實;若瑟則因謙遜而主動地選擇沉默,耐心地呵護童貞女懷孕生子的奧跡。
面對新生命的誕生,瑪利亞以喜樂接受十字架,讓聖言的利劍刺透她的心,唱出了在靈魂與神魂之間舞動的恩寵之歌,因此她在救恩奧秘的曙光顯現時,便成為了完美的基督徒。她甘願為世界、為別人領受恩寵、接受使命,又甘願為福音、為真理而帶出喜樂、送出愛心。
責編 | 王皖斌;校對 | 沙果&李泗
排版 | 小餃子;朗讀 | 嘉默保祿;圖片 | 網絡
歡迎向本平臺投稿!納爵之盾接到稿件後,會有審稿專家匿名審稿,兩周內回復接受、給予修改意見或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