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最近,有這麼一份面向外賣騎手的問卷調查(共12萬騎手參與):你最想向用戶說什麼?結果顯示:騎手最想跟用戶說的三句話是:1、及時接電話;2、把收餐地址寫對;3、收餐時說聲謝謝。
前兩句話都沒毛病,但是第三句話卻意外的觸動了太多人的神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在某自媒體平臺的評論不可思議的高達八十多萬條。
網友到底在爭論什麼呢?小編摘取了幾個比較典型的評論:
1、這就看出家教與個人素質了,跟送餐員說聲謝謝,我覺得是應該的;
2、對別人勞動表示感謝,應該說謝謝啊。我跟誰都喜歡說謝謝,每次拿到外賣的時候我都要說謝謝謝,麻煩了。
3、說聲謝謝隨口的事,還體現了自己有素質,何樂而不為呢?
4、謝謝肯定是要說的啊,換位思考下。謝謝是一種禮貌,道德,跟金錢無關。等等。
5、不只是對外賣啊,出去玩時你買東西別人包好了遞給你,服務員給你倒水給你提供你需要的服務,朋友幫你拿你需要的東西等等,都可以說謝謝啊,就是一句口頭禪而已。
6、我可以主動說謝謝,但你不能要求我說謝謝。
極個別網友帶有一點情緒:態度好就說謝謝,態度差的就算了。
鬧了半天,大家的意見基本上一致,並沒有重大分歧,那大家激動個什麼勁?答案就是,閒得慌,追根究底,那是袁隆平老先生的錯,把一些人餵得太飽。
也有人認為「該不該對外賣員說謝謝」的問題能引發爭議很悲哀,因為這體現出國人不喜歡說「謝謝」兩個字,整體上的素質並不高。其實,早在十年前,就有美國人發現中國人不喜歡說「thank you」,「please」而取笑國人沒禮貌。
小偏倒是覺得,現在最值得討論的問題是,不喜歡說「謝謝」兩個字就一定是沒素質沒禮貌的體現嗎?個人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我們的古人並沒有說過「謝謝」兩個字,中國古人主要使用一套禮儀動作來表達謝意、歉意等,比如常見的拱手禮,表示恭敬、禮讓。握手動作、揮手動作甚至簡單微笑也是屬於「儀」、「貌」的範疇。
「謝謝」、「對不起」、「你好」、「再見」這些詞彙是在解放後才出現的。在這之前,人們平時見面怎麼打招呼呢?可以說「吃了嗎」,「喝了嗎」;在集市上買東西,跟老闆嘮兩句:生意可好啊?這種交流其實就是禮儀和素質,放到現在一樣適用。
回到現代社會,在中國一些地方,人們仍然是不習慣說「謝謝」,甚至覺得說這兩個字很彆扭。但他們會用他們的「語言」來代表「謝謝」,比如微笑、點頭(這也體現出中國人含蓄的特點)。不管是「謝謝」還是「請」,這些普通話詞彙已經入鄉隨俗,融入了當地語言。
要知道,中國並不像美國使用單一的英語,中國除了普通話,有許多方言,比如廣東話、閩南話等等。許多國人一出生可能接受多種方言薰陶。美國人可以對自己的家人用標準的英文自然地說道「thank you,I love you,honey。」但是,大多中國人卻難以用普通話開口對爸爸媽媽說:「我愛你」。
不說「謝謝」,但可以微笑,這也是一種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