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一季《奇葩說》迎來了一位50歲的「奇葩新人」——沈玉琳,在整個比賽中,他和其他59位表現優異的選手一起爭奪了二分之一的晉級席位,共同參加了車輪戰、淘汰賽、資格賽、半決賽,刷新了我們對這位臺灣「老藝人」的認知。
「沈玉琳居然要參加《奇葩說》了啊,臺灣的綜藝點內地不吃的,不知道他辯論起來會不會很尷尬?」
「沈玉琳誒,他怎麼會來?!要知道,他在臺灣的選秀節目中可是評委啊。」
「同樣是臺灣的大咖,蔡康永已經在導師的位子上穩穩地坐了五年,而沈玉琳竟然要和新人們一起競爭。他是不是在臺灣演藝圈混得不行了啊?」
沈玉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坦言自己因為早期輿論的壓力動搖過退縮過,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過,為什麼會放著臺灣的舒適圈不好好待著,非要跑到北京來受虐。
1967年出生的沈玉琳,在臺灣是和蔡康永齊名的大咖,不僅是《康熙來了》的通告王,更是臺灣綜藝界呼風喚雨的前輩級人物,名副其實的人氣王。
無疑,臺北是他的舒適圈,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每次只要在節目裡隨便說說,大家就會很喜歡,錄影結束後就會有人給他一大包錢。
在《奇葩說》這個不止是搞笑的辯論舞臺上,沈玉琳在辯論技巧和知識儲備上並沒有什麼優勢,更何況平均每天一場辯論的集中錄影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儘管和他競爭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辯論界的領軍任務,邏輯性很強,文化底蘊豐富,但在老奇葩扎堆的情況下,還被推選為隊長的沈玉琳,帶領他的戰隊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愈戰愈勇,最終衝進了半決賽。
「不要讓霸凌者決定你的價值,人活出自我、活出特色,減不減肥是個人自主的選擇。」
「可能有一萬個原因要減肥,但是千萬不要因為被嘲笑、被欺負而減肥,永遠不要向霸凌者低頭!」
「《奇葩說》這個舞臺,真正上場應戰之後會自覺自己的渺小。」
沈玉琳憑藉這些金句在《奇葩說》的辯論場上閃閃發光,一本正經得胡說八道。「我快要被沈玉琳笑死了」,「沈玉琳好像說服了我」,和他相關的話題度和熱議度證明了他當初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的正確性。
「年過半百之後,很少有學習的機會。壓力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正是每一次自我否定後,沈玉琳都抗住壓力、咬牙堅持下來,他才收穫了大陸觀眾的喜愛和青睞。
2.
舒適圈,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的趨向於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圈子,是我們安全感的保護傘。在圈子裡我們和喜歡的人交往,做喜歡做的事,像魚兒在水中般遊刃有餘,輕鬆自在。
它是能讓我們覺得安全自然的地方,也是我們表現最好、最有成就感的領域。在圈子裡待久了,我們會形成一種「這樣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這簡直就是烏託邦的存在」和「我很牛,我在我的領域內做到了極致」的錯覺。
我曾經和老公開玩笑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做一個心安理得的廢物。老公不置可否,儘管很多人的目標沒你這麼「明確」,可不知不覺間他們就成為了廢物。
小時候的我們認為,只要有喜歡的零食,舒服的沙發和一群玩得來的小夥伴,日子就會很舒服。
二十年後的我們依舊認為「窩在溫馨的家裡,躺在厚實的大床上,手機連著WIFI,吹著空調開著暖氣」便是歲月靜好。可歲月真的靜好麼?
同樣是新入職的員工,當你像井底之蛙一般守著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能少做就不多做,貪圖享受安逸時,你的同事正在積極地探索自己職責範圍外的工作,主動參與新項目,接受新挑戰。
幾年後,同事成了你的上司,習慣了舒適的你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懶惰和自私,還如詳林嫂般逢人感嘆命運的不公,誹謗晉升的同事靠關係走後門。
其實,「等你習慣了這些不舒適,生活才會變得舒適」、「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這些大道理你都明白。可你就是不肯踏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敢尋求突破和挑戰。
3.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擴大自己舒適圈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的圈子從嬰兒床到臥室,從客廳到整間房子,到鄰居家、公園和商場,再到幼兒園、同學家、學校,甚至整個城市,最後擴大到整個世界。
從會叫爸爸媽媽,到扶著茶几慢慢挪步,會跑會蹦會跳,到完善自己的朋友圈,最後形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他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探索世界擁抱世界的結果。隨著他圈子的擴大,他的視野和格局也在不斷地開闊。
很多時候孩子更像是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看到生命蘊含的無窮能量,看到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
我們經常會佩服那些能量密度高的人,有一份高收入高職位工作的同時,還能做得一手好菜,擁有好身材和高顏值,有幾項不錯的愛好,甚至連遊戲都能打得很好。
但他們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往往被大眾忽略,每一個勳章的背後,都是他們敢於踏出舒適圈的勇敢,是自我挑戰的艱辛,是永不服輸的上進,是咬牙堅持的堅韌。
正如易烊千璽在湖南衛視的音樂劇節目《幻樂之城》所演唱的《舒適圈》一樣,「少年只屬於遠方,往前吧 ,大鬧一場」。
向上走的每一條路都艱辛無比,每一項選擇都充滿糾結和迷茫。當你總是感覺緊張害怕有壓力時,說明你在成長在進步,在突破自我。
4.
跑步運動中的「體能極點」給我們踏出舒適圈指明了方向:在跑到兩公裡到四公裡時,我們的不適感會達到頂峰,很難支撐下去。可只要能堅持到五公裡,身體就會逐漸的適應,人體會達到很舒服的運動狀態,跑步不再變得那麼難。
萬事萬物同樣是這個道理,從培養微習慣開始,先給自己定小目標,每天寫幾百字的文章或日記,學做一道新菜,看一本小說,體驗一項新運動,學會一首新歌……都會讓我們的生活圈更接近於自我期待。
在開車上下班的路上,關掉讓你輕鬆愉快的車載廣播,聽得到上的付費課程,聽樊登讀書會為你推薦的好書;
一天忙碌過後,躺在床頭,關掉手機,手捧一本愛書靜靜地閱讀,不會佔用你太長時間,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即可;
隔段時間認識一位新朋友,多參加讀書沙龍或線下分享會等活動,分享彼此的見聞和看待事情的方法;
每年出門旅行一到兩次,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放鬆緊繃的神經,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走出舒適圈的路上,你會遇見更好的自己,會更加自信、聰明和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