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參加《奇葩說》:走出舒適圈並沒有那麼難

2020-12-24 晗昀說

1.

這一季《奇葩說》迎來了一位50歲的「奇葩新人」——沈玉琳,在整個比賽中,他和其他59位表現優異的選手一起爭奪了二分之一的晉級席位,共同參加了車輪戰、淘汰賽、資格賽、半決賽,刷新了我們對這位臺灣「老藝人」的認知。

「沈玉琳居然要參加《奇葩說》了啊,臺灣的綜藝點內地不吃的,不知道他辯論起來會不會很尷尬?」

「沈玉琳誒,他怎麼會來?!要知道,他在臺灣的選秀節目中可是評委啊。」

「同樣是臺灣的大咖,蔡康永已經在導師的位子上穩穩地坐了五年,而沈玉琳竟然要和新人們一起競爭。他是不是在臺灣演藝圈混得不行了啊?」

沈玉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坦言自己因為早期輿論的壓力動搖過退縮過,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過,為什麼會放著臺灣的舒適圈不好好待著,非要跑到北京來受虐。

1967年出生的沈玉琳,在臺灣是和蔡康永齊名的大咖,不僅是《康熙來了》的通告王,更是臺灣綜藝界呼風喚雨的前輩級人物,名副其實的人氣王。

無疑,臺北是他的舒適圈,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每次只要在節目裡隨便說說,大家就會很喜歡,錄影結束後就會有人給他一大包錢。

在《奇葩說》這個不止是搞笑的辯論舞臺上,沈玉琳在辯論技巧和知識儲備上並沒有什麼優勢,更何況平均每天一場辯論的集中錄影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儘管和他競爭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辯論界的領軍任務,邏輯性很強,文化底蘊豐富,但在老奇葩扎堆的情況下,還被推選為隊長的沈玉琳,帶領他的戰隊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愈戰愈勇,最終衝進了半決賽。

「不要讓霸凌者決定你的價值,人活出自我、活出特色,減不減肥是個人自主的選擇。」

「可能有一萬個原因要減肥,但是千萬不要因為被嘲笑、被欺負而減肥,永遠不要向霸凌者低頭!」

「《奇葩說》這個舞臺,真正上場應戰之後會自覺自己的渺小。」

沈玉琳憑藉這些金句在《奇葩說》的辯論場上閃閃發光,一本正經得胡說八道。「我快要被沈玉琳笑死了」,「沈玉琳好像說服了我」,和他相關的話題度和熱議度證明了他當初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的正確性。

「年過半百之後,很少有學習的機會。壓力是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正是每一次自我否定後,沈玉琳都抗住壓力、咬牙堅持下來,他才收穫了大陸觀眾的喜愛和青睞。

2.

舒適圈,是我們為自己設定的趨向於穩定的工作和生活圈子,是我們安全感的保護傘。在圈子裡我們和喜歡的人交往,做喜歡做的事,像魚兒在水中般遊刃有餘,輕鬆自在。

它是能讓我們覺得安全自然的地方,也是我們表現最好、最有成就感的領域。在圈子裡待久了,我們會形成一種「這樣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這簡直就是烏託邦的存在」和「我很牛,我在我的領域內做到了極致」的錯覺。

我曾經和老公開玩笑說,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做一個心安理得的廢物。老公不置可否,儘管很多人的目標沒你這麼「明確」,可不知不覺間他們就成為了廢物。

小時候的我們認為,只要有喜歡的零食,舒服的沙發和一群玩得來的小夥伴,日子就會很舒服。

二十年後的我們依舊認為「窩在溫馨的家裡,躺在厚實的大床上,手機連著WIFI,吹著空調開著暖氣」便是歲月靜好。可歲月真的靜好麼?

同樣是新入職的員工,當你像井底之蛙一般守著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能少做就不多做,貪圖享受安逸時,你的同事正在積極地探索自己職責範圍外的工作,主動參與新項目,接受新挑戰。

幾年後,同事成了你的上司,習慣了舒適的你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懶惰和自私,還如詳林嫂般逢人感嘆命運的不公,誹謗晉升的同事靠關係走後門。

其實,「等你習慣了這些不舒適,生活才會變得舒適」、「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這些大道理你都明白。可你就是不肯踏出自己的舒適圈,不敢尋求突破和挑戰。

3.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擴大自己舒適圈的過程。

孩子從出生開始,他的圈子從嬰兒床到臥室,從客廳到整間房子,到鄰居家、公園和商場,再到幼兒園、同學家、學校,甚至整個城市,最後擴大到整個世界。

從會叫爸爸媽媽,到扶著茶几慢慢挪步,會跑會蹦會跳,到完善自己的朋友圈,最後形成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

孩子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他勇敢地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探索世界擁抱世界的結果。隨著他圈子的擴大,他的視野和格局也在不斷地開闊。

很多時候孩子更像是我們的老師,讓我們看到生命蘊含的無窮能量,看到探索世界的興趣和勇氣。

我們經常會佩服那些能量密度高的人,有一份高收入高職位工作的同時,還能做得一手好菜,擁有好身材和高顏值,有幾項不錯的愛好,甚至連遊戲都能打得很好。

但他們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往往被大眾忽略,每一個勳章的背後,都是他們敢於踏出舒適圈的勇敢,是自我挑戰的艱辛,是永不服輸的上進,是咬牙堅持的堅韌。

正如易烊千璽在湖南衛視的音樂劇節目《幻樂之城》所演唱的《舒適圈》一樣,「少年只屬於遠方,往前吧 ,大鬧一場」。

向上走的每一條路都艱辛無比,每一項選擇都充滿糾結和迷茫。當你總是感覺緊張害怕有壓力時,說明你在成長在進步,在突破自我。

4.

跑步運動中的「體能極點」給我們踏出舒適圈指明了方向:在跑到兩公裡到四公裡時,我們的不適感會達到頂峰,很難支撐下去。可只要能堅持到五公裡,身體就會逐漸的適應,人體會達到很舒服的運動狀態,跑步不再變得那麼難。

萬事萬物同樣是這個道理,從培養微習慣開始,先給自己定小目標,每天寫幾百字的文章或日記,學做一道新菜,看一本小說,體驗一項新運動,學會一首新歌……都會讓我們的生活圈更接近於自我期待。

在開車上下班的路上,關掉讓你輕鬆愉快的車載廣播,聽得到上的付費課程,聽樊登讀書會為你推薦的好書;

一天忙碌過後,躺在床頭,關掉手機,手捧一本愛書靜靜地閱讀,不會佔用你太長時間,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即可;

隔段時間認識一位新朋友,多參加讀書沙龍或線下分享會等活動,分享彼此的見聞和看待事情的方法;

每年出門旅行一到兩次,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放鬆緊繃的神經,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走出舒適圈的路上,你會遇見更好的自己,會更加自信、聰明和果敢。

相關焦點

  • 年過半百走上《奇葩說》舞臺的沈玉琳,逆行的人生有無限可能
    當很多人知道沈玉琳要以選手的身份出現在奇葩說的舞臺上時,都發出了驚訝之聲。他們不理解,這樣一位已經成名的大咖,為什麼還要以選手的身份去參加《奇葩說》?畢竟,坐在導師臺上的,是曾經和他一起搭檔的蔡康永。沈玉琳說,他在臺北錄製節目的時候,就是他的舒適圈,每次只要在節目裡隨便說說,觀眾就很喜歡,錄完後就有人給你送一大包的錢。可是在《奇葩說》,不僅要參加殘酷的60選30的海選,還要跟一幫90後的年輕人鬥智鬥勇鬥嘴皮。最關鍵是這些年輕人偏偏都那麼厲害,邏輯性那麼強,講的那些東西他都聽不懂,完全不知道自己怎麼去辯論。
  • 為什麼李誕的偶像是沈玉琳?
    這是對一個諧星至高的表揚了。但他們對沈玉琳的接受度卻是意外地高。《奇葩說》一播完,沈玉琳就上了熱搜,叫做#被沈玉琳笑死#;《吐槽大會》一播完,就有人在豆瓣發帖感慨,「我童年居然錯過了沈玉琳!」沈玉琳好就好在,已經50幾歲的他,居然還沒有這種焦慮感。或者說,他會用一種虛無的荒誕感,來替代這種紮實的焦慮感。一開始錄《奇葩說》的時候,沈玉琳跟一群90後選手擠在廣場上參加海選跟彩排。
  • 非逼你走出舒適圈的人,比你活得舒適多了
    於是,繼「人間不值得」「藍瘦香菇」「三觀正」之後,當代年輕人又有了第四個超級討厭、看到就頭大的詞語:「舒適圈」。 你們總說,年輕人要勇於走出舒適圈,可是年輕人不想走,年輕人想安安靜靜呆在這個圈裡,甚至還想劈個叉。這些你想過嗎?沒有,你只在乎你自己。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放任自己在原地打轉,蒼老的日子我想一定也不會太好過,你沒有令人敬佩的鑽研精神,你沒有令人茅塞頓開的解題思想。你該怎麼繼續生活呢!又或者你擁有著積蓄,可是只有在你身上才藏著你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呀!如何走出舒適圈?
  • 沈玉琳:即使是假笑,你也要多笑一點
    就算是不好笑,說完那句話,他也要"蛤蛤蛤"地中氣十足地笑上幾聲,聽到他感染力那麼強的笑聲,我也會不自覺地笑出來。最近,沈玉琳有了一個新的角色——奇葩說辯手,這個角色他扮演起來,還不是很專業。說起成為奇葩辯手,沈玉琳覺得很「羞恥」。
  • 勇敢走出舒適圈「小透明」昕姐的逆襲-吳昕
    可謂是娛樂圈裡妥妥的隱形富婆了,除此出道多年的吳昕竟然重新參加選秀,並在《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檔節目中表現十分亮眼啊,她用一個劈叉賺足了眼球。在後來被淘汰後又以人氣榜第一名的成績重返舞臺徵服觀眾,吳昕用了14年的努力與轉變,慢慢打破大家對她的刻板印象。
  • 夜讀| 走出你的舒適圈(有聲)
    最開始接觸「舒適圈」這個詞是在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姐姐加入了「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組織。它有個很特別的口號,叫做:跳出你的舒適圈。可能你會感到疑惑,忍不住發問道:「什麼是舒適圈?」於是,青蛙不僅沒有逃離,反倒因為開始時水溫的舒適而在水中悠然自得。而當青蛙發現無法忍受高溫時,已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覺被煮死在熱水中。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舒適圈」。它指的是一種讓人容易感到滿足、舒服,甚至會產生依賴心理的環境。也許你會反駁道:「難道在舒適圈內我就不能得到發展嗎?」
  • 沈玉琳,你是魔鬼嗎!?
    原標題:沈玉琳,你是魔鬼嗎!? 《奇葩說》第五季第八期的辯題,叫做「如果有一個按鈕能看到伴侶有多愛你,你要不要按?」 而這一次,沈玉琳讓我驚喜的點,在於:原來他不僅會搞笑,會表演,竟然還這麼會講道理。 在那麼多無釐頭的搞笑背後,藏著十分玄妙的道理。沈玉琳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奇葩說》的「寶藏男孩」本人了。
  • 走出舒適圈其實很簡單!
    不知道你們班裡有沒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性格開朗,總是能在短時間之內和大家打成一片。那時候還在軍訓,軍訓過後要競選班裡的職位,而這樣能夠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往往會獲得很高票數。不幸的是我想當選的職位是要和這樣的人去競選,不出所料,我落選了。雖然有些失落,但我也很欣賞當選的這個人,後來我和她成為了好朋友,我性格的轉變可以說和她有很大的關係。
  • 【雙語】新的一年如何走出舒適圈
    Methodologically, getting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entails doing whatever it is that makes you uncomfortable.理論上來講,要走出舒適圈你需要做很多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
  • 留學後,我拉黑了所有勸我走出舒適圈的人
    不習慣身邊沒有熟悉的家人朋友、不習慣這裡的飲食……從學習到社交,再到日常的生活,我都要重新為自己建立另一套模式去適應。而那段時間,我最大的安慰,就是可以躲在各種各樣的舒適圈裡。每一次的 group discussion,有些美國同學總是能在最後一秒趕到,帶著徹夜參加 party 後的倦容,頭頭是道地闡述著他對於今日待討論項目的觀點,眉飛色舞地說了半小時。 但我一聽就知道,他根本就沒有看昨天 group 討論圈裡的留言,甚至不了解今天我們打算討論的項目是什麼,只是在發揮自己能言善道的優勢罷了。
  • 沈玉琳的處世哲學,人生不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還有下一句
    《奇葩說》第五季某一期彩蛋中,沈玉琳談到為什麼來奇葩說,講到「我這個人一生當中,我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我講真話人家當假話,我在講假話,人家又當笑話,有一天我在講笑話,他們又當真話」。說完這段話,接下來是哈哈哈哈哈沈式魔性大笑,但這段話真的讓人很有感觸。荒謬大師沈玉琳,資歷早就可以做奇葩說導師了,仍然選擇離開舒適圈,放下姿態選擇汲取新知識選擇成長。
  • 復工復產時,該如何克服心理壓力,順利走出舒適圈?
    但在復工復產的過程中,似乎部分人群已經適應了宅家防疫的生活,要離開舒適圈回歸工作學習,還挺難適應。那麼問題來了,復工復產時,人們該如何克服心理壓力,順利走出舒適圈?我們對外界的認知,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圈,指的是人們駕輕就熟、舒適安逸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適應當前環境的一種體現。
  • 走出舒適圈才能「追光破浪」
    這是《浪姐》一炮而紅的關鍵,也是多位「浪姐」參加節目後熱度和商業價值提升的原因。反之男明星則容易陷入油膩、中年發福的質疑中,但《追光吧!哥哥》顯然正在走另一條「黑紅」的路。一方面,哥哥們仍被吐槽「油膩」,另一方面,不少受眾已經開始將「油膩」當作觀賞樂趣,這似乎扭轉了節目播出初期觀感。可是「浪姐」「追哥」真的能單憑節目熱度逆襲嗎?
  • 荒謬大師沈玉琳
    作為製作人的沈玉琳,堅信會有電視神,為了保證節目收視率,每次當他的節目播出時,他都會在電視機面前虔誠的跪拜,他說這樣節目收視率才會好。「從外太空聊到行天宮」作為一名諧星,好笑是最重要的。而沈玉琳是荒謬得可笑。
  • 荒謬大師沈玉琳終於來「禍禍」大陸了,大張偉老師地位不保啦
    最新一期的《奇葩說》簡直笑到哭泣,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你還聽的停不下來,這個人就非沈玉琳莫屬了。他是個並不大咖的綜藝老人,靠著一張嘴紅遍了臺灣,看過康熙和國光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存在。談吐幽默風趣,而被稱為"荒謬大師",沈玉琳善於講各種段子,都是隨手拈來的程度,金句滿滿,綜妹兒喜歡他就是因為他那副賤兮兮的樣子,《奇葩說》光是開口,下面的觀眾就已經爆笑了。
  • 奇葩說:馬薇薇傅首爾以「撕」組隊 肖驍撿漏 姜思達不來就對了
    邱晨隊看起來非常有資歷,但除了她自己外,沈玉琳的臺灣綜藝風格太明顯,與整個節目有點格格不入,龐穎實力強,但綜藝效果一般,只有剛剛踏入老奇葩行業的董婧算是比較穩。而在闊大一些討論範圍,我們就會發現,黃執中、邱晨、馬薇薇這幾個老友,再加上一直肖驍,四大戰隊的教練都是一個小圈子裡的,而相對來說與馬薇薇等人關係不那麼密切的陳銘、顏如晶則始終沒登上過奇葩之王的寶座,在此前的節目外口水戰中,馬薇薇也撕過董婧,說她的論點都是胡漸彪給的,而本次分隊,董婧也果然與選擇了傅首爾的馬薇薇保持了距離。
  • 馬術教育,讓孩子走出舒適圈
    家長要捨得讓孩子跳出舒適圈,不斷地去學習和嘗試而馬術是一次讓孩子跳出舒適圈的勇敢嘗試,是真正意義上回歸大自然的冒險教育。通過訓練,不斷地突破自我,克服恐懼,翻越一個個障礙,培養了孩子堅毅、勇敢的品質。回歸自然,感受陽光穿過樹梢,聽空山鳥語,這是完整的生命體驗,書本教育是很難給予的。通過馬術接觸自然,讓孩子明白在完整的生態鏈條中,萬物唇齒相依,不能僅以人類的情感來看待。馬術是一場奇妙的自然之旅,能讓孩子學會謙遜。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跳出這個舒適圈你才能學到更多東西!」這可謂見仁見智。古人云,三十而立,年輕的時候就是需要我們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天地,人生這短短幾十年,應該逼著自己走出小圈子,去看看真正優秀的世界到底是怎樣運行的。很多時候,人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在碰壁之後,總是會不自覺地退縮到自己的舒適區域。
  • 在節目中整人,把藝人氣到翻臉離開,沈玉琳的人生真的有夠誇張的
    在《奇葩說》第五季,沈玉琳的辯論口才雖然沒有其他專業選手高超,但搞笑天賦絕對是全場最佳。奇葩說給辯題是「如果每周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你支持嗎」,這麼溫馨且充滿愛的話題,沈玉琳硬是能類比到蟑螂身上,還扯出一個蟑螂沒有爸爸,因為缺少陪伴的故事。